第一章 种群和群落 章节测试(含解析)_第1页
第一章 种群和群落 章节测试(含解析)_第2页
第一章 种群和群落 章节测试(含解析)_第3页
第一章 种群和群落 章节测试(含解析)_第4页
第一章 种群和群落 章节测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一章种群和群落章节测试(含解析)第一章种群和群落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南非帽贝的个体大小与种群总生物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内竞争能影响南非帽贝个体的生长

B.种内竞争可以调节该种群的总生物量

C.该图反映了南非帽贝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D.总生物量停止增长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研究湖泊中食物链顶端的某鱼种群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

年龄0+1+2+3+4+5+6+7+8+9+10+11+≥12

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A.未来一段时间内,该鱼种群在湖泊中的数量基本不变

B.大量捕捞10+以上个体,不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明显变化

C.若把另一种鱼引入该湖泊,导致原鱼群数量减少,也属于群落演替

D.种群的性比率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下图图一表示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二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二中曲线X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B.图一中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

C.图二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呈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图二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

4.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效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桉树、菠萝高矮结合,使动物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更丰富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

5.某年春季,研究者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群数量大量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期间驯鹿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驯鹿的天敌数量可能会随之增加

C.投放食物后驯鹿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驯鹿的种群密度

6.某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在A、B两点对应的时间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了种群数量的调查,A点时捕捉了40只并进行标记后放回,B点时进行第二次捕捉,捕获了50只不带标记的和10只带标记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对应的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T1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

C.B点时实际种群数量大于240只

D.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7.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最适种群密度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种群密度过小时,种群数量很难保持“J”形增长

8.庐江县黄陂湖生活着青头潜鸭、白眼潜鸭、普通鸬鹚等多种鸟类。对普通鸬鹚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发现:种群数量少于65只时,种群数量增加;多于70只时种群数量下降;处于65~70只之间时,种群数量有时增加有时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普通鸬鹚种群密度可以借助空中拍照的方法

B.普通鸬鹚种群的K值在65~70只之间

C.普通鸬鹚种群数量多于65只时种内斗争激烈

D.该林地中普通鸬鹚和白眼潜鸭的环境容纳量相同

9.蝉几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过,3—7年后破土而出,爬到树上变成有翅的蝉(成虫),鸣叫交配,产卵后生命就此结束。下列哪个图能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A.B.C.D.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

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A.2项B.3项C.4项D.5项

11.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和存活,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阈值时,物种种群趋于灭绝,这就是阿利氏效应。科学家调查某陆生肉食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的数量时,绘制了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密度过低时,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种群增长

B.该种群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为100个,其环境容纳量为600个

C.当该动物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种群的数量会下降并趋于灭绝

D.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种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应的影响

1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影响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只有光照

B.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没有水平结构的

C.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D.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多选题

1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该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14.在自然水体中,水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研究发现,水体升温会对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产生影响,可引起水体的优势藻种发生更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温可通过影响藻类的酶促反应,从而影响藻类的代谢

B.水体中动物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光照的强弱

C.浮游藻类的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对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D.推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会使水体中的群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5.硅藻需要硅酸盐作为其细胞壁的原料,其体积大小与酵母菌相似。研究人员以两种硅藻——星杆藻和针杆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单独和混合培养对硅藻的种群密度和硅酸盐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硅藻的数量B.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均呈“S”型增长

C.起始密度的不同影响两种硅藻的种间关系D.与针杆藻相比,星杆藻利用硅的能力更强

16.生态学家高斯研究两种草履虫的种间竞争后提出竞争排斥原理——由于对限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不能稳定存在。该原理证实了生态位分化是维持物种共存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占用资源的情况

B.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C.限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中,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越大,物种间的竞争程度越强

D.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生态位重叠的生物可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不损害对方

三、综合题

17.绿盲蝽,别名花叶虫、小臭虫,是我国常见农业害虫。回答下列问题:

(1)绿盲蝽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2)下表是喷施杀虫剂控制绿盲蝽数量后一段时间另一害虫甜菜夜蛾的幼虫的数量统计表(表中时间为喷施杀虫剂后的天数,数据为每1600片叶子上的甜菜夜蛾幼虫数,对照组不做处理),由此得出喷施杀虫剂防治害虫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另外还发现,多次喷施杀虫剂后杀虫效果变差,原因可能是。

3天10天17天23天30天37天

实验组2238282478186

对照组2811810

(3)如今人们倾向于使用生物防治控制害虫数量,举出一种运用生物防治控制绿盲蝽数量的方法:,其优点是:

18.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培育酵母菌的技术,探究在有限的养分中和不同的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材料用具:略

(一)探究思路:

(1)设计对照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该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

A10—0.128

B10—0.15

C—100.128

(2)酵母菌计数:

对于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可以采用的方法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将计数板放在的上都,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二)问题探讨: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结果仅A管中第3天开始个体数量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坐标系中。

③试分析C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19.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结构。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可能是;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4)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20.澳大利亚某草原中袋鼠的种群数量因外来物种欧洲兔的入侵而明显下降。后来人们向该草原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欧洲兔的种群数量先大幅下降,后小幅回升,最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同时当地袋鼠的种群数量也恢复到了一定的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在欧洲兔的入侵初期,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出现这种增长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等(答出两点)。欧洲兔与当地袋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说明它们的种间关系是。

(2)人们通过引入黏液瘤病毒来控制欧洲兔的种群数量,实质是降低了欧洲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含义是。通过引入黏液瘤病毒防治欧洲兔的方法属于防治。

(3)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时的基因库与引入黏液瘤病毒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欧洲兔的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后,某科研组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欧洲兔的种群数量,他们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30只,标记的有20只,则可以估算欧洲兔的种群数量为只。

四、实验题

21.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采用血细胞计数板(16×25,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计数室的某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如图1分布。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图2为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

110-0.128

210-0.15

3-100.128

(1)请为该同学的实验探究拟一个课题:。

(2)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进行计数,图1中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应计为个;此时1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个;若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太多,很难数清,此时可进行的操作是。

(3)1号试管第5天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时对应于图2中的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点。若在第6天更换培养基,则1号试管中酵母菌是否会呈“J”型曲线增长,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D

【分析】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寄生。种内关系包括种间互助和种内竞争。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南非帽贝个体的最大长度变小,据此可说明种内竞争能影响南非帽贝个体的生长,A正确;

B、种群密度低于400只/m2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总生物量增加,但种群密度过大后,种群总生物量不再增加,即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可以调节该种群的总生物量,B正确;

C、图中南非帽贝的总生物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南非帽贝的生长受到了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的制约,C正确;

D、总生物量停止增长时,种群密度依然有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D。

2.B

【分析】考查表中数据的分析能力及种群特征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统计数据可知,没有生育能力的幼年个体、性成熟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的个体的数量基本相等,所以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详解】稳定型的年龄组成的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

大量捕捞10+以上个体,从而使其它个体获得了充足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提高育龄个体的繁殖率,该种群出生率会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

若把另一种鱼引入该湖泊,导致原鱼群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其它种群的数量和种间关系,这也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

种群的性别比率合适,则种群出生率高,否则出生率低,D正确。

【点睛】年龄组成中幼年、成年、老年实质是无生育能力的幼年个体、性成熟个体、丧失生育能力的个体,按此统计是解题的关键。

3.C

【分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

【详解】A、图二中的曲线X是J型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A正确;

B、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型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正确;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错误;

D、比较图二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出现垂直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

B、桉树、菠萝高矮结合,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B正确;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中种群层次的问题,不是群落的垂直特征,C错误;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比如桉树和菠萝,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对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而对体型较小,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动物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分析题意可知,研究者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群数量大量增加,则此期间驯鹿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

B、人工投放食物后,驯鹿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则驯鹿的天敌数量可能会随之增加,B正确;

C、“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投放食物后,驯鹿种群数量还会受到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

D、驯鹿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驯鹿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1.根据题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后减直至为0”的特征可判断该图像反应的是种群“S”形数量变化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当时间为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S”形曲线K/2值(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刻,而时间为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对应种群“S”形曲线到达K值(环境容纳量)时刻;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后减直至为0”的特征可判断该图像反应的是种群“S”形数量变化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即A、B均为种群“S”形数量变化曲线上的两点,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当时间为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S”形曲线K/2值(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

C、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带入题干数据:种群中个体数(N)=(50+10)×40/10=240只,但由于AB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导致B点时实际种群数量大于240只,C正确;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是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7.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A正确;

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B正确;

C、最适种群密度时,该种群数量在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种群密度过小时,也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数量很难保持“J”形增长,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调查种群数量有多种方法,如标记(志)重捕法、样方法、空中拍照技术等,调查普通鸬鹚种群密度可以借助空中拍照的方法,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灶鸟种群数量在65~70只之间波动,因此灶鸟种群的K值在65~70只之间,B正确;

C、灶鸟种群数量多于65只时种群数量下降,此时种内斗争激烈,C正确;

D、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两个不同种群,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该林地中普通鸬鹚和白眼潜鸭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D。

9.A

【分析】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

【详解】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A。

10.B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3.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

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

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

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

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

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①③⑥共3项正确。

故选B。

11.C

【分析】图中种群数量为100时是个阈值,低于100容易趋于灭绝,高于100可趋近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600,高于60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波动,更容易回归环境容纳量。

【详解】A、种群的密度过低时,种群瞬时增长量是负值,说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种群增长,A正确;

B、该种群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为100个,大于100种群增长,小于100种群数量下降,环境容纳量为600个,超过600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

C、当该动物起始种群数量为800个时,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的数量会下降,回到环境容纳量,但不会灭绝,C错误;

D、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小,繁殖力弱,种群密度低,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应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2.D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A、影响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除了光照外,还有温度等条件,A错误;

B、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是也会随着地形的起伏、光线的明暗而呈现水平结构,B错误;

C、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布,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环境资源以及空间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D。

13.ACD

【分析】图示是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详解】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都等于1.5,因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图中看不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所以二点的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故增长率小于零,B正确;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零,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故选ACD。

14.BC

【分析】水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水体升温会对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产生影响,可引起水体的优势藻种发生更替。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植物的分层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详解】A、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藻类的代谢,A正确;

B、水体中植物垂直分层与光照的强弱直接相关,动物垂直分层与食物、栖息环境直接相关,B错误;

C、浮游藻类的种类及其数量变化对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C错误;

D、推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水体的优势藻种类发生更替,可能引起水体中的群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正确。

故选BC。

15.AB

【分析】据图分析,单独培养时星杆藻、针杆藻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

【详解】A、由“其体积大小与酵母菌相似”可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硅藻的数量,A正确;

B、由图甲、乙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均呈“S”型增长,B正确;

C、由图丙、丁可知,不论两种硅藻的起始密度是否相同,两者均表现出竞争关系,并且均是星杆藻的竞争能力强,C错误;

D、由图甲、乙可知,单独培养时,星杆藻培养液中硅酸盐浓度高于针杆藻,因此与针杆藻相比,星杆藻利用硅的能力更弱,D错误。

故选AB。

16.BC

【分析】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种群,A错误;

B、生态位分化能使不同的物种之间形成平衡而共存,对于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

C、在限制性的资源环境下,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越大,物种间的竞争程度越强,有可能使某一物种被淘汰,C正确;

D、资源丰富的生态系统,生态位重叠的生物可共同利用同一资源,但也存在竞争,会给对方物种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如热带雨林,生态位有重叠的两种生物也会因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会给对方带来损害,D错误。

故选BC。

17.(1)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2)杀灭一种害虫后,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害虫或原本被其捕食的害虫数量增加(或导致次级虫害爆发)多次喷施杀虫剂筛选出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杀虫剂对其作用效果变差

(3)引入绿盲蝽的天敌等减少环境污染,使害虫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分析】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1)绿盲蝽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图表是喷施杀虫剂控制绿盲蝽数量后一段时间另一害虫甜菜夜蛾的幼虫的数量统计,会发现甜菜夜蛾的幼虫的数量整体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多,因此绿盲蝽与甜菜夜蛾是种间竞争,由此得出喷施杀虫剂防治害虫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杀灭一种害虫后,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害虫或原本被其捕食的害虫数量增加(或导致次级虫害爆发);而且使用的杀虫剂,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多次喷施杀虫剂筛选出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杀虫剂对其作用效果变差。

(3)目前控制害虫数量的方法大致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这些方法各有优点,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等等,因此运用生物防治控制绿盲蝽数量的方法有:引入绿盲蝽的天敌等:其优点是:减少环境污染,使害虫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18.抽样检测盖玻片计数室底部载物台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够在没有有机物的环境中生存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考查对酵母菌代谢特点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理解。酵母菌为异养型生物,必须依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温度高低会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酵母菌繁殖速度。

【详解】(一)(2)酵母菌计数:不同时期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可以采用定时取样检测的方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血细胞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上都,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二)问题探讨: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有限的养分中和不同的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该同学研究课题的名称可以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②比较三支试管可知,与A试管相比,B试管温度较低,酵母菌繁殖较慢,数量增加较慢;C试管没有培养液,缺少营养物质,酵母菌数量会减少,具体如图:。

③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够在没有有机物的环境中生存,所以数量会减少。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或调查对象、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19.(1)样方法S0

(2)垂直和水平食物和栖息场所

(3)C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0

【分析】据图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根据图1分析,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

(1)

调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上图曲线显示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所以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2)

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而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

(3)

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C,其数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

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20到30年间增长率为0。

20.(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竞争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生物

(3)抗黏液瘤病毒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150

【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