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小清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_第1页
2种小清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_第2页
2种小清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_第3页
2种小清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种小清蛋白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食物过敏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2004年,吕香正等人对452名学生的食物过敏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至24岁的健康个体中,约6%的人出现食物过敏,其中鱼类过敏占过敏总数的18.2%。许多研究表明,鱼类中主要的过敏原为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它能引起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而且不同来源的小清蛋白之间可以产生免疫交叉反应。小清蛋白是一种水溶性Ca2+结合蛋白,分子量约为12ku,对热、化学变性及蛋白水解酶都非常稳定。根据氨基酸组成不同,小清蛋白可以分为uf061和uf062两种类型,uf061型小清蛋白的等电点一般大于5.0,而uf062型由于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其等电点一般小于4.5。小清蛋白在低等脊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有较高的含量,而在高等脊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则含量相对较少。目前对鱼类小清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水鱼的研究。研究表明,鱼类中小清蛋白主要存在于白色肉的快骨骼肌中,每种鱼的白色肉中同时含2~3种亚型。一些硬骨鱼在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产生3~5种亚型。Brownridge等从鲤(Cyprinuscarpio)肌肉中同时克隆得到8种小清蛋白基因,但只有2种基因的表达量较高。本实验室从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中也纯化得到3种不同的小清蛋白,分子量为10~14ku。中国是淡水鱼生产和消费大国,因食用淡水鱼而引起过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其主要过敏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鲫(Carassiusauratus)是一种杂食性鱼;鳜(Sinipercachuatsi)则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这两种鱼在我国分布广泛,为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本实验以鲫、鳜为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研究小清蛋白的结构和性质特征,为淡水鱼过敏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1tiluscriptcdna第一链生产试剂盒的合成鲜活鲫、鳜购于福建厦门集美菜市场。总RNA提取试剂购于罗氏公司;TIANScript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TaqDNA聚合酶、100bpDNAladder、DNA纯化回收试剂盒购自天根生物有限公司;pGEM-T载体购于Promega公司。1.2rna的纯化分别取鲫、鳜背部肌肉,在液氮中迅速研磨,取约50mg研碎的组织至1.5mL离心管中,加入1mLTrizol,充分组织匀浆后室温放置5min,加入200μL三氯甲烷,剧烈振荡15s,静置3min,4℃,12000r/min离心15min,将上层水相转入新的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充分混匀,室温放置3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用1mL75%的乙醇洗涤沉淀,室温干燥5min。加入20μLDEPC处理水溶解,并测定RNA纯度及浓度。利用TIANScript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合成cDNA,于-20℃冰箱保存备用。1.3扩增引物的合成根据已报道的鲤小清蛋白基因序列(GenBankAccession:AJ292212)设计扩增引物,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表1)。1.4pcr扩增taqna以上述cDNA为模板,用Taq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25μL,其中模板cDNA1μL,10×Buffer2.5μL,2.5mmol/LdNTPs2μL,10nmol/L上下游引物各1μL,TaqDNA聚合酶0.3μL,用17.2μL灭菌的ddH2O补足25μL。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2℃复性45s,72℃延伸1min,30个循环;72℃延伸7min,4℃保存。PCR目的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纯化,将纯化后的DNA片段与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克隆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在含5μLIPTG(浓度为200g/L)、40μLX-gal(浓度为20g/L)及100mg/L氨苄青霉素的LB平板上挑选白色菌落,37℃培养过夜后,提取质粒,经PCR鉴定后阳性克隆送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1.5小清天然杂交及其编码产物的序列分析2结果与讨论2.1重离子pcr扩增检测提取鲫和鳜的肌肉总RNA,电泳检测均显示28S、18S条带清晰,且28S的亮度约为18S的2倍,说明提取的RNA完整性良好,符合后续PCR扩增的要求。利用TIANScript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合成cDNA。分别以合成的鲫和鳜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在330bp左右分别有1条亮带,与预测的目的片段长度相符。分别回收扩增产物并测序。结果表明,从鲫和鳜肌肉中分别扩增得到2条长度均为330bp的序列。对结果进行BLAST比对发现,得到的序列和已报道的鲤PV序列相似性均在90%左右,证明获得的4条序列均为PV基因,分别命名为Car-PV1、Car-PV2和Sin-PV1、Sin-PV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N190495、JN190494、JN190497、JN190496。2.2pv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状实验得到的4种PV完整编码区全长均为330bp,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碱基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如图2所示,推导的分子量分别为11.52ku(Car-PV1)、11.60ku(Car-PV2)和11.52ku(SinPV1)、11.60ku(Sin-PV2),等电点分别为4.48、4.60和4.38、4.69。4种PV的氨基酸组成中,含量最丰富的是丙氨酸,而组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较少,均不含色氨酸。由于PV序列中几乎不含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不能依据在280nm波长下的吸收值来判断小清蛋白的含量。4种PV均不含信号肽,不稳定参数约为25,属于稳定蛋白。另外,Car-PV1和Sin-PV1的天冬酰胺-70均为可能的N糖基化位点。4种PV均含有丙氨酸-14、亮氨酸-16、半胱氨酸-19、苯丙氨酸-67、谷氨酰胺-69以及苏氨酸-79等β型小清蛋白特征性氨基酸残基,表明本实验克隆得到的PV均为β型PV。Car-PV1和Car-PV2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40%,Sin-PV1、Sin-PV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3.49%。本实验首次从鲫肌肉中克隆得到2种PV的基因序列。虽然在GenBank中已登录了鳜的4种PV,但这些序列与本实验得到的Sin-PV1、Sin-PV2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相似性为74%~87%,表明本实验获得的鳜的2种PV为新亚型。2.3pv序列同源性分析将4种PV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海水鱼和淡水鱼的PV序列进行比对(图3),Car-PV1、Sin-PV1与淡水鱼[鲤、斑马鱼(Daniorerio)、鲢]PV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3%,与淡水鳗鱼PV的序列相似性为86%。Car-PV2、Sin-PV2与其它淡水鱼PV[鲤、斑马鱼、鳙、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蓝鲶、淡水鳗)序列相似性均大于80%;与海水鱼比对结果发现,北极鳕PV与Car-PV1、Sin-PV1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3%和91%,但其它海水鱼PV(包括白腹鲭(Scomberjaponicus)、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大西洋鳕、牙鲆等)与Car-PV1、Car-PV2、Sin-PV1、Sin-PV2的序列相似性为75%~85%。另外,实验得到的4种PV与其他脊椎动物(包括人、牛、野猪、狗、欧洲兔、家鼠、鸡等)的序列相似性仅为50%~60%。实验得到的鲫和鳜PV的氨基酸序列与淡水鱼PV的序列同源性略高于海水鱼。这些PV序列的Ca2+结合区域的序列均很保守,其差异主要存在于靠近N端的序列。另外,在比对的PV序列中,均含有一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这个半胱氨酸的巯基有利于产生链间二硫键,形成二聚体,从而提高PV的稳定性。使用软件MEGA5.0,用最大似然法(ML法)对不同物种基于PV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形成两个分支,鱼类中同一类型的PV聚为一簇,并分成两个同源组,说明PV出现不同的基因型晚于鱼类的分化产生,但早于硬骨鱼产生(图4)。用于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的PV的物种来源及登录号列于表2。2.4cd、ef结构域间的善环境反应小清蛋白二级结构中包含α螺旋、随机卷曲2种结构元件,不含β折叠。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分别以鲤PV(Car-PV1、Sin-PV1)、银无须鳕B型PV(Car-PV2、Sin-PV2)作为模板序列,预测4种PV的三级结构(图5),该蛋白含有6个α螺旋(A-F),形成3个螺旋-转角-螺旋结构,每个区域都是由2个大小一致的α螺旋及其间隔的一个转角结构组成,并折叠成紧密的球状。这是典型的EF-手型结构,在Ca2+结合蛋白家族中是特征的Ca2+结合区域,其中CD、EF结构域靠近C端,形成双对称结构,这2个结构域形成1个疏水表面靠近N端的AB结构域形成1个帽子结构,覆盖住这一疏水表面。Ca2+结合位点位于CD、EF结构域的卷曲部分,即52~64和91~103两段氨基酸序列之间。PV的三级结构相似,由3个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约含有30个氨基酸残基。PV靠近N端的AB结构域无二价阳离子结合能力,但它对整个PV的Ca2+结合能力有调节作用,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来源的PV具有相似的Ca2+结合能力。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研究发现,鳕PV的免疫原反应位点位于3个部位:AB、CD结构域之间的卷曲结构,CD、EF结构域之间的卷曲结构,以及EF结构域中的卷曲结构。其中,EF之间的卷曲结构具有Ca2+结合活性。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免疫印迹反应过程中加入金属离子螯合剂EGTA,鳕、太平洋鲐PV与IgE的反应程度下降50%以上。Tomura等将太平洋鲐PV的D-51、A-90进行点突变后,该蛋白几乎完全丧失了免疫原性,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PV具有对Ca2+敏感的IgE结合位点。由于PV的高同源性,且Ca2+结合区域氨基酸序列极其保守,各种不同来源的PV之间容易产生免疫交叉反应,这也说明Ca2+结合区域很有可能是其抗原决定簇。本研究克隆得到的两种淡水鱼的4种PV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序列比对进一步分析显示,克隆得到的4种PV与其它淡水鱼PV之间的同源性略高于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