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分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分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分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分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分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教学设计目录TOC\o"1-3"\h\u第1章引言 4第2章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 42.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5第3章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53.1活动理论的教学特点 53.2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必要性 5第4章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64.1准备阶段 64.1.1学习主体分析 64.1.2学习内容分析 64.2实施阶段 74.2.1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74.3评价阶段 84.3.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84.3.2老师的自我评价 8第5章基于活动理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95.1教学内容分析 95.2教学目标分析 105.3教学重难点分析 105.4教学准备 105.5教学过程分析 115.5.1导入环节 115.5.2新知呈现环节 115.6课后反思 126.总结 14参考文献 15第1章引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社会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以其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学习和工作方式,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教学变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活动理论的整合作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其影响着课程的各个要素。而活动理论的引入已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力证明,不仅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还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而活动理论关注的是实践过程而非教育和知识本身,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活动理论的引入改变了以往的教育内容、方式和观念,对今后的教学方式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对活动理论目前在信息课程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和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理论在教学课程设计中的实践,并为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第2章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2.1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旧遵循传统的教育方法,首先向学生说明理论知识,进行操作演示,最后给学生在教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教育形式的单一化,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互动,在教育中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理论,但是在实践上却束手无策。因为上课的练习时间很短,所以学生不能充分练习。所以,他们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点,也不能灵活运用。其次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总是运用同一种方法,并不能让全部的学生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一些学生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的同时又有一些学生觉得课程太过简单枯燥、太过乏味影响教学效率。这种单方面的填鸭式的教育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程理论的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教师也无法带领学生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无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更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也无法调动自主探究的意识。2.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显得过于单一,很难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引导,进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对于课程和知识训练的恐惧引发了他们学习的消极和懈怠的心理。通常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看到通过实践带来的胜利成果,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长期以来,学生在信息课程教学中属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不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导而进行主动式的学习,学生的天性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心理。2.3教育理论不足,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目前,由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存在欠缺,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也少有合理规划,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却不重视知识的指导、扩展,使很多学生只会课堂上教师教的内容,难以做到融合贯通,举一反三。也有很多学生求知欲强,但是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正确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为唯一主体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程无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就无法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话,课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但是,由于难以完全摆脱对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还是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的听讲为辅,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可有可无的。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了教学成效。第3章活动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3.1活动理论的教学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中,活动教学法不再以教师为单方面主导。而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最为适宜的教学情境。出于这个内容,学生需要参与到这种教学模式中,因此成为活动教学法。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游戏,充分发挥听觉、视觉、空间、知觉和触觉等一系列的行为或大脑活动获取知识。3.2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必要性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下,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通信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会改变,使得信息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形成新的信息。信息以信息资源体系和技术系统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与活动理论的整合,信息与课程相融合,从而实现课程信息,创建信息课程形态,其具有本身的课程的同时也具有信息,进而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即为,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师生在信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区别于一般传统课程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知识体系、思维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价值结果,从课程构成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中,从构成角度来看则主要表现在物质、行为以及精神中。第4章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4.1准备阶段4.1.1学习主体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象。因此对学习主体的分析通常要集中在学生身上。由于学生的性格、天赋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因素。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会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习得与技能练习的总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反映了学习动机和状态。当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比如登录时长、回帖数和作业成绩等。教师需对学习活动中浏览、发帖、答题和讨论等学习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课程使川习惯和行为偏好,并利用可视化工具米展示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以此为依据创设能够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或学习情况的数据变量,如课程的问卷调查、作业成绩、资源浏览量和师生发帖数等。这些数据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方案;也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白我导向和评价,修正和改进学习方法。在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课堂学习的进程和效率。那么如何将学习者进行分组,依据什么分组,分多少组就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对学习者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学习风格、现有知识水平、自身性格甚至是与同学的关系等,一些平日里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4.1.2学习内容分析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网络教育不同,许多学习活动涉及三种类型:学生与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学生在线学习的相互作用主要受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互作用环境和课程内容的影响。因此,在交互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交互媒体和工具,并根据活动中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互动媒体和工具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测试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内容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学习内容本身就代表着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之前,应当充分了解学习内容,并加以分析。在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体知识结构和具体知识范围进行深入分析,以求做到在课堂实践中灵活运用。第二,则是对怎么教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掌握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做到如何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必须建立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发散思维,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课程知识。此外,教师应当提前备课,强化上节课程和下节课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通过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中发现兴趣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解决课堂疑问。4.2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组织游戏化的教学,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游戏来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使学生深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4.2.1创设问题情境建立真实的问题剧本,鼓励学生投身于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于年轻学生来说,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想象这个问题是否真实。“真正的问题”是指必须直接关系到学生生活的问题。创设问题剧本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设计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空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思考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及其关系,把握教材的核心和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原型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知识,让学生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过程和解释和应用。4.2.2明确学习任务首先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进行大致分析,给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提前打好预防针,然后对活动理论的相关规则和评价标准进行解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学者应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提供帮助和建议。针对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好每周上课的课时。教学者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尽量把内容限制在1课时为好,使每节课的任务都是相对独立的,不要将课程内容拉的过长。对于复杂的学习活动,可以把活动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子活动系统分别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状况,教学者应该事先做好应急准备,保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4.2.3开展分工合作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学习风格、生理特征来分组学习者,为每个学习者分配角色。每个角色必须承担不同的任务。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4.2.2整合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整合使课程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现实性。学习成果的整合,方面是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和补充,或使之延伸,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独立的工作者,而是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并参与完成课程计划。另外,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也将教师与学会说呢过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个有机结合的群体,来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学习成果的整合意味着将改变师生关系,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从而形成自由的课堂氛围等等。4.2.2组织多元评价在教学课程中,教师不是裁判、不是教练员,更不是旁观者,也要跟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然后,老师对收集的作业进行评价,要求小组相互评价。这不仅仅是学习发现自己问题的学习者也能加深对学习者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作者设计了各种学习活动,尤其包括自主完成学习者和学生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了两种方式。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在完成任务后给予学习者固定的奖励。网络,追加点等,鼓励。单元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综合考试检查本单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整理并分析学习者的测试结果,通过课程设计得出结果会改善那个。4.3评价阶段4.3.1老师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基于特定价值观和理念,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工具来评估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结果的过程中所包含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影响信息课程评价工具的改变和有效运用的促进。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老师仅仅通过成绩和最终效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且不具有针对性。但在基于活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任务的完成度和学生之间的配合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辅以调查和观察,从而获得量化而综合的评价结果。这既是对既往学习内容的一次回顾,又可以让学生加强印象,以补充原来学习的不足。4.3.2老师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在新的活动理论的支持下,教师的自我评价方式也应该得以改进。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以较高的思想水平理解信息技术,具有前瞻性,并改变其通常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但如此,这也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并对自我的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行更加系统而客观的评价。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灵活性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教课不能再直接采用全校统一的教材和课件,而是与时俱进,针对技术与学生发展的匹配转换思维,参与到教育技术生产的过程中,重构思维和独立思考,进而形成更符合当下信息技术需求的课程设计。教师的自我评价必将令其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能够设身处地对学生进行有规划、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模式。4.3.3学生需要进行互评或自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医学上的“诊断”,这种诊断如果仅仅是教师对自身的诊断或者是教师对学生的诊断,那么教学效果势必要打上折扣。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活动固然能够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问题仍然是可能存在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课堂结束后进行一次互评或自我评价。并且,这种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以课堂游戏类似的形式进行,这有助于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点并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忽略的知识点。在互评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点得到碰撞,从而调动学习气氛。第5章基于活动理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5.1教学内容设计传统课堂上注重教材建设转变为注重课程资源信息,这是实现课程内容信息的基础,是信息课程内容的核心。信息课程内容侧重于不同类型的课程信息资源,包括电子教科书、视听教学教材、AR绘本、虚拟实验等等,这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资源和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的具体内容有清晰的了解,教学和学习工作顺利开展。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辩证地处理传统纸质教材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集合运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内容资源,充分实现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和网页对知识内容进行集成、加工和处理,在信息环境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其强调知识的结构框架,注意知识单元的结构连接,进而形成新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信息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在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学会运用课程信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社会的学习资源打破教材的限定,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所需建设新的课程资源,这就涉及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随着整合的进展,信息深入融合与课程中时,更高层级的信息将引领人们开发更多的数字化课程,目前也已出现了许多的网络课程网站,里面涵盖了各校各类的线上课程资源。充分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设计和开放各类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定制性和灵活性。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是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对工具选择、开展形式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工具和教学环境缺少不了信息技术,其不断地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条件和方式。信息课程的实施,是在信息技术重构的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结合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实践课程的过程。5.2学习者特征分析5.2.1学习动机普遍不强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信息技术教育也在各地区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现代未来的教育,是高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能力,转变教育观念和观念,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模式改革,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独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科学。这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现代技术课。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信息技术的现状令人担忧。与国语、数学、英语等专业相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一般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中等重要性,65.9%的学生通过高考学习信息技术,50%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在学习其他方面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缺乏明确的理解。5.2.2学习水平差异性大基本上,在开始信息技术课之前,我们从社会、家庭、学校等不同的途径接触、学习计算机,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一部分学生也有专业知识,电脑的基础也有很大差异。当今的信息社会,电脑越来越普及,很多学生在家里都配备了电脑。电脑的普及度大大提高了,但是电脑的用途却各不相同。其中,城乡差别相当大。城市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比城市要高得多。另一方面,这种现象是由于不同的地方教育战略造成的。城市地区计算机化水平高于乡镇地区。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任何学科的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所以信息技术的基础一般都很好。但是,农村信息技术知识不足,关注度不高。部分地区取消了信息技术入学考试,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很多学校提供信息技术课程,但却被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所取代,剥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内容常常被分离出来。因此,一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基础几乎为零。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电脑基础也大不相同。男孩通常比女孩更能接触电脑,他们对电脑的兴趣也比女孩高。因此,男孩和女孩在电脑教育和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不同。5.2教学目标分析在智能时代,智能信息资源和方法具有多种来源和广泛的范围,这促进了课程目标多元化,使目标多元化成为智能时代目标的价值取向。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具备实操性,人们不仅需要获得智能信息知识,还要更加关注掌握数字化技能和情感培训的互动参与,向全面考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第二,当今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跨国文化传递,形成了跨国文化多元性,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不仅关注到本土文化,还会接触到外国文化,全球大背景下的教学在课程目标制定时形成开放和“和而不同”。最后,信息化课程的形成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跨学科培养,因此在课程目标中要同时关注信息化目标以及学科目标,强调学科目标多元化。但是,无论如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课堂目标,即在课堂中基于活动理论的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内容被完全吸收,达到教师在教学准备上的目标。同时,这种课程体系的目标还在于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强化上,比如通过科学的评价,让教师明白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从教学根本出发,这种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打破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之间的思想壁垒,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总是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巨大反差,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来说,就是找到一种合理化而高效率的教学课程方法,以适应目前阶段的教育需求。5.3教学重难点分析整个教学课程的重点在于对技术信息课程的设计环节与活动理论的结合。如何在活动理论中进行游戏实践的同时兼顾教学进度是设计的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特点,合理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和讲授顺序。例如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分别引入不同的控件,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克服语法知识的枯燥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控件使用方法的理解。5.4教学准备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准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的能力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形成学习意识为主要目的。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习思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和评价,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不足,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教师在展开游戏化的教学前,应当征求学生的大部分意见,在课程趣味性和知识点的贯通上达到最大平衡,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备课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掌握学习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进入课堂前,可以适当有计划地缩短讲解的时间,给学生留足实际操作的时间。在内容设计中,以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为目标。对此,教师应该设计一套通用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应对在各个阶段和不同的上课情况。此外,教师在设计课程的准备阶段,还可以尝试构建多元化的,帮助学生简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5教学过程5.5.1导入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当成某种业务的受众群体,即客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内容,将信息技术课程导入到游戏实践中。鉴于以前的课程设计,从传统的黑板、粉笔等向电子白板、激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转变,教学环境在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信息化工具,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除了教学工具的更新外,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有了更大的可能性。智慧课堂、3D打印、电子书包等进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实施更具备现代化、智能化和便捷性。在对技术课程的实施阶段,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和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在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再被繁琐的笔算及人工技巧所困扰,信息技术使得师生能够掌握科学规律和运用信息思维,更大幅度地提高课程上解决问题的效率。总的来说,信息文化进入课程中,在课程实施上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影响是改善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为面向过程学习提供了功能支持,使得在教学中更加关注面向过程的学习,关注知识背后的推理过程和方法。5.5.2新知呈现环节由于活动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即是创设问题情境,因此,问题在整个活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问题是其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前提,问题性是活动教学的特点之一,活动教学的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所要探究的一系列问题来呈现的,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也是其带着问题在主动、自主探究及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和实现的。在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让其简单地理解、记忆,而是通过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来呈现。可见问题在整个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树立问题学习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时必须提供具备一定难度的问题,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个案例、相关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确立问题情境,极力培养学生的问题学习意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须始终注重对其问题学习意识的培养,也即引导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思索所要探究的内容,将探究学习内容当成一个个问题去解决,把探究学习的过程当成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学习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始终处于质疑、探究的学习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不断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获得问题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其探究的动力。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有意识得创设机会,帮助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创设机会,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互助互帮的环境中彰显个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合作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我国政治制度”时,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先抛出问题:“结合身边的事例,你们所了解的政治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