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 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 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 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 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 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 建设单位:华能昔阳新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1建设项目名称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光伏)220kV送出线路工程)项目代码2205-140700-89-01-628753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柏叶底村地理坐标(线路起点:37度37分41.862秒,113度51分13.410秒)(线路终点:37度35分29.092秒,113度49分51.876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161、输变电工程/长度(km)新建架空线路总长8.7km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晋中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晋中审批投核字[2022]13号总投资(万元)2534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占比(%)0.77施工工期8个月是否开工建设☑是: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的要求,需设置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规划情况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无其他符合性分析1.“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根据原环保部发布的《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为适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项目应落实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2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条件的符合性。(1)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本项目输电线路位于昔阳县界都乡、赵壁乡一带,线路沿线不涉及国家及省级等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生态保护红线。选址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2)环境质量底线①大气环境质量底线根据昔阳县2021年例行监测资料,六项常规污染物中,SO2、NO2、CO、PM2.5及O3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仅PM10超标,表明昔阳县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区。本项目属于输变电工程,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排放,虽然施工期可能会有少量施工扬尘产生,但影响是短期的,且通过采取环评规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扬尘污染,因此本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②声环境质量底线本次评价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各监测点的声环境质量现状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本项目运行期噪声主要来自于输电线路的噪声。采取优化选线,提高架空线路高度等措施。类比分析表明本项目输电线路两侧噪声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限值,不会对周边噪声敏感目标的声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本期工程建设满足声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③电磁环境质量底线本次评价电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场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4kV/m和磁感应强度100μT的控制限值。电磁环境影响预测表明,本项目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3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公众暴露限值强度限值要求。本项目电磁辐射不会对区域电磁环境产生显著不利影响。综上,本项目建设满足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3)资源利用上限本项目作为输变电工程,属于电力基础设施,不消耗燃煤等化石燃料,满足资源利用上限的要求。(4)环境负面清单本项目为输变电,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鼓励类”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要求,项目建设与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不违背。2.与山西省“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意见的符合性分析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的意见》(晋政发[2020]26号)(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要求,本项目位于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赵壁乡一带,位于《意见》中的优先管控单元。本项目输电线路选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在采取环评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本项目满足优先管控单元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3.与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符合性分析根据《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发[2021]25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相关要求,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晋中市优先保护单元(但不涉及大寨森林公园及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地等昔阳县已划定的各类生态保护红线),该区域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开发建设。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山西省产业政策要求,属于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强度较低,且运行期无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及固体废物排放,运行期噪声及电磁辐射满足相应排放标准,对区域生态环境无显著不利影响,满足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实施方案中环境准入相关要求。本项目与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环境准入总体要求的符合性见下表。4表1本项目与晋中市“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环境准入总体要求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准入总体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空间布局管控要求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进行管理,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本项目输电线路选线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要求。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的产业园区。全市严格管控新增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禁新增铸造产能建设项目,对确有必要新建或改造升级的高端铸造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本项目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配套输变符合禁止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单位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本项目作为输变电项目,建设期及运行期不会对区域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符合染物排放管控以“两高”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应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依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新建、扩建“两高”项目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依法制定并严格落实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措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国家或地方已出台超低排放要求的“两高”行业建设项目应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符合5建设项目原则上不新建燃煤自备锅炉。新建耗煤项目还应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本项目运行期不需要采暖。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预防、预警、应对能力。危险废物按规范收集、贮存、转运、利用、处置。本项目运行期无危险废物产生。符合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十四五”相关目标指标。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和再生水回用。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形成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本项目运行期不消耗水资源。符合能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以及“十四五”相关目标指标。土地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十四五”相关目标指标。新建矿山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实现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根本好转。本项目属于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配套输变电项目,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符合4.与《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符合性本项目建设与《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1113-2020)的符合性如下表所示。表2《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符合性分析相关规定本项目符合性选址选线输变电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避让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本项目输电线路选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原则上避免在0类声环境功能区建设变电工程。本项目线路选线不涉及0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保护架空输电线路经过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时,应采取避让或增加导线对地高度等措施,减少电磁环境影响。本项目选线时避让了沿线民宅、学校、厂房等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生态环境保护输变电建设项目施工期临时用地应永临结合,优先利用荒地、劣地。输变电建设项目施工占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应做好表土剥离、分类存放和回填利用。本项目输电线路选线时均已尽可能避开耕地、园地等,同时环评要求项目施工时,对输电线路临时占地区域采取表土剥离措施,施工结束后利用留存的表土进行植被恢复。6施工临时道路应尽可能利用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新建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宽度,以减少临时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项目输电线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均有现有道路,环评要求本项目尽可能使用现有道路,新建道路严格控制道路宽度不大于5m。大气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现场和物料运输的管理,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保持道路清洁,管控料堆和渣土堆放,防治扬尘污染,对易起尘的临时堆土、运输过程中的土石方等应采用密闭式防尘布(网)进行苫盖,环评已要求本项目施工期对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对施工道路及时洒水抑尘,对临时土方或建筑材料采取苫盖措施,避免扬尘。废物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集中收集,并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清运处置,施工完成后及时做好迹地清理工作。环评要求本项目对施工期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按照当地环卫部门的要求及时清运至指定地点。5.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令第35号)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林资规项目线路不涉及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I级保护林地、II级保护林地。所涉及林地为为Ⅲ级保护林地,应在开工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用林地手续。本前已委托林勘单位编制相关的林业调查报告,正在按规定程序办理占用林地手续。本项目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7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符合性分析文件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①各类建设项目不得使用Ⅰ级保护林地②县(市、区)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③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勘查项目、大中型矿山、符合相关旅游规划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其他工矿、仓储建设项目和符合规划的经营性项目,可以使用Ⅲ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④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油气管线等线性工程和水利水电、航道工程等建设项目配套的采石(沙)场、取土场使用林地按照主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范围执行,但不得使用Ⅱ级保护林地中的有林地。其中,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国有林区)内,不得使用Ⅲ级以上保护林地中的有林地。本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的太阳能发电工程项目的配套输电线路。根据昔阳县林业局针对本项目线路路径出具的核查文件(昔林函字[2022]17号本项目应开工前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建设单位目前正在按照相关程序办理使用林地手续。符合6.相关部门对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路径的意见本项目送出线路路径已取得相关部门同意选线的意见。具体有关部门意见落实情况昔阳县自然资源局同意路径方案,尽量避让基本农田,编制矿产资源压覆调查报告。本项目杆塔选址已避开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已委托相关单位编制矿产资源压覆调查报告。昔阳县林业局同意路径方案,开工前办理征占林地的手续建设单位目前正按规定程序办理占用林地手续昔阳县水利局同意路径方案,开工前需办理水土保持方案、水环评及取水许可。建设单位已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本项目水土保持报告及水环评报告。昔阳县交通运输局同意路径方案\8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同意路径方案,未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地下文物立即停止施工,并向文物部门报告,严格按文物局要求。9地理位置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位于昔阳县界都乡,装机容量100MW,同期建设1座220kV升压站,主变规模1×100MVA。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已编制完成,并已取得晋中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批环评复。本项目为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的送出工程,工程内容包括由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220kV升压站至黄岩220kV变电站的220kV送出线路,拟利用黄岩220kV变电站东起第四备用间隔,不需扩建间隔。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位于界都乡与赵壁乡,全线采用单回路架空线路架设,线路全长8.7km,曲折系数为1.74,沿线海拔高度750m~1100m,线路起点坐标为113°51′13.410″,37°37′41.862″,终点坐标为113°49′51.876″,37°35′29.092″。项目组成及规模1.项目概况1.1本项目工程概况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由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升压站北侧出线,由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进线,利用黄岩220kV变电站东起第四备用间隔。根据本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的审查意见(晋电发展[2022]84号本项目以1回220kV架空线路接入黄岩220kV变电站。具体各分项工程概况如表5所示。表5本项目工程概况主体工程线路长度线路全长8.7km,全线为架空线路,曲折系数为1.74导线型号导线采用2×JL/G1A-630/45钢芯铝绞线地线型号48芯OPGW光缆塔基数量全线共设杆塔27基杆塔形式直线塔14基,转角塔13基工程施工营地与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共用施工营地,位于220kV升压站站址区域,占地现状为荒草地。牵张场设置3个牵引场,2个张力场,均位于塔基占地附近,不占用林地,总占地面积约300m2,为临时占地。环保工程临时占地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对输电线路塔基、牵张场等临时占地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或绿化。恢复面积0.404hm2。1.2本项目工程内容(1)建设规模新建线路全长8.7km,全线为架空线路,本工程线路路径图见附图2所示。②导线、地线及杆塔该架空线路导线采用2×JL/G1A-630/45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积673mm2。地线采用2根48芯OPGW复合光缆。全线杆塔共27基,直线塔14基,转角塔13基,平均档距约322m。③沿线地形及交叉跨越线路全线位于昔阳县境内,穿越界都乡、赵壁乡,线路沿线经过的地貌单元包括为平地、丘陵、一般山地。地面标高750m~1100m,线路曲折系数1.74。沿线跨越省道1次,跨越一般公路2次,土路5次。表‘导线与相应物距表线路经过地区220kV标称电压等级下相应关系要求距离(m)居民区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7.5非居民区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6.5交通困难地区导线对地面的最小距离5.5公路导线对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8.0电气铁轨路导线对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最小垂直距离4.0通信线最小垂直距离4.0不通航河流最小垂直距离(百年一遇洪水)4.0冬季至冰面的最小垂直距离6.5树木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4.0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3.5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的最小净空距离5.0树木导线与树木的最小净空距离4.5该线路不跨越居民区。跨越树木、河流及公路等区域时,均满足相应的对地高度(垂直距离)设计要求。总平面及现场布置线路路径为由华能昔阳光伏220kV升压站北侧出线,经升压站西侧向南绕行,避让加油站,跨越317省道、松溪河后,经崔家庄村西、小瓦邱村西南,向西南跨越35kV闫庄Ⅱ、冶头双回线路,钻越500kV温卧双回线路,跨越110kV皋落风电线路、待建35kV榆昔高速ⅠⅡ回线路,钻越220kV松岩ⅠⅡ回线路至松岩线南侧,向西北并行松岩ⅠⅡ回线,在寨上村北跨越35kV黄寺线、水峪河、340县道、110kV昔化双回、35kV黄北线、110kV黄高线接入黄岩220kV变电站。全线共27基杆塔,曲折技术1.74。施工方案本工程属于输变电工程,即将高压电流通过输电线路的导线送入下一级变电站变压后输出,本工程的主要施工工艺与产污过程如下图所示。线路施工时,先对沿线占地区域进行场地平整。建设周期8个月。施工期影响:工程占地、植被破坏、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固体废物、生活污水本项目220kV线路光伏项目升压站黄岩220本项目220kV线路光伏项目升压站 运行期影响: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图1本工程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其他线路路径合理性分析本项目送出线路在设计阶段根据沿线地形及敏感区分布情况共拟定了2个路径方案(方案一与方案二)。方案一为由华能昔阳光伏220kV升压站北侧出线,经升压站西侧向南绕行,避让加油站,跨越317省道、松溪河后,经崔家庄村西、小瓦邱村西南,向西南跨越35kV闫庄Ⅱ、冶头双回线路,钻越500kV温卧双回线路,跨越110kV皋落风电线路、待建35kV榆昔高速ⅠⅡ回线路,钻越220kV松岩ⅠⅡ回线路至松岩线南侧,向西北并行松岩ⅠⅡ回线,在寨上村北跨越35kV黄寺线、水峪河、340县道、110kV昔化双回、35kV黄北线、110kV黄高线接入黄岩220kV变电站。路径全长约8.7km,共设杆塔27基,曲折系数1.74。方案二由华能昔阳光伏220kV升压站北侧出线,经升压站西侧向南绕行,避让加油站,跨越317省道、松溪河后,沿南界都村东侧山地向南35kV闫庄Ⅱ、冶头双回线路,跨越110kV皋落风电线路,钻越220kV松岩ⅠⅡ回线路至松岩线南侧,至寨上村北侧后,跨越35kV黄寺线、水峪河、340县道、110kV昔化双回、35kV黄北线、110kV黄高线接入黄岩220kV变电站。路径全长约6.2km,共设杆塔19基,曲折系数1.36。上述两个方案均不可避免的需跨域林区,占用林地,方案一虽然距离较长,但是杆塔避开了二级公益林和II级保护林地,仅涉及III级保护林地(沿线村庄集体林地),跨越林区距离较短,整体生态影响较小。方案二虽然整体距离较短,但线路跨越国家二级公益林与II级保护林地,跨越林区距离反而较长,整体生态影响较大,因此最终选定方案一为本项目拟选路径。表7线路路径方案情况对比表序号比较项目方案一方案二1路径总长度(km)8.76.22曲折系数3杆塔数量274占用Ⅲ级保护林地跨越林区2.8km,9基杆塔占用II级保护林地生态环境现状1.山西省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晋政发[2014]9号本项目建设区域位于山西省级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寿-昔-平农产品主产区。该区域分布于太行山中段潇河上游和桃河两岸,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地形主要由黄土丘陵、山间黄土盆地和山间宽谷组成,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大。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国家旱作节水多种经营农业示范区域。该区域的发展方向为:①重点发展以优质玉米、优质杂粮、马铃薯为主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形成区域性农产品保障区;②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扶持生态型林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③稳适度推进条件较好县城的城镇化进程,鼓励生态型丘陵休闲农业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④加大矿山复垦力度,加强丘陵地区梯田改造,严格控制水土流本项目属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沿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选线时已避开了基本农田。工程永久占地仅为塔基基础占地,占地面积很小,分布在较大区域内,不会影响沿线农田的不会影响区农产品的种植。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均为当地常见物种,通过采取表土剥离、对临时占地及时进行植被恢复等措施,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2.昔阳县两区规划(1)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昔阳县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送出线路位于ⅡA-5-2-4中东部赵壁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保育生态功能小区。该生态功能小区位于昔阳中部,包括界都乡、大寨镇东部、三都乡东部、赵壁乡、治头镇西北部,总面积481.32km2,包括78个行政村。平均海拔在844m左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9.7℃,一月均温-5.5℃,七月均温22.8℃,年均降水量499.3mm,无霜期163天。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果树,主要产业是农业。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和石灰岩。该生态功能小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河流沿岸农村污染物不达标排放;区内植被覆盖较好,但地形起伏度较大,易受人为扰动影响,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区内南部地区属于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其余属于中等重要地区;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土壤保持为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属中等重要地区;南部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的营养物质保持属中等重要地区。该生态功能小区的发展方向是:把该区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加以保护和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将封禁、抚育与治理相结合,恢复小区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林草效益,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其保护措施为:①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山区绿化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②在坡地林草植被建设中,采用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较高的灌木,便可同时取得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化开发目标;③保护区内赵壁河、松溪河水质和周围湿地资源,加强水系自身的防护,同时控制沿河各村庄的污染物排入;④适当开发蒙山村、井沟村的石灰岩和里车掌村、前车掌村的白云岩等矿产资源,整顿矿业开采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开采等破坏资源的行为,改变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浪费矿产资源的生产方式,鼓励促进原有矿山联合兼并,实施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2)生态经济区划根据《昔阳县生态经济区划》,本项目送出线路位于Ⅲ重点开发区中ⅢA赵壁乡、界都乡、东冶头镇综合产业及生态农业经济区。该生态经济区位于昔阳县中东部,包括东冶头镇、赵壁乡、界都乡、阎庄乡西部及三都乡南部,总面积538.57km2。该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平均海拔980m。无霜期158d。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是果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是:土壤保持、营养物质保持。该区的保护要求是:①针对区内的土壤侵蚀现象,应在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与种植草本植物,提高区内水土保持水平与整体植被覆盖水平;②减少区内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③保护区内松溪河等重要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④保护区内林业资源,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的能力。该区的发展方向是:①禁止使用高P、高N农药,尽可能少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农业发展带来的土壤板结问题;②.禁止乱砍滥挖和破坏森林植被等导致水土流失的行为;③适当发展养殖业,实行规模化养殖,同时实施畜禽粪便集中处理项目,扶持养殖企业和养殖强户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④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重点工业,促进经济发展;⑤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膜回收率或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⑥重点发展肉制品加工产业,使产品就近加工,减少运输与储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⑦发展循环经济,提倡废物利用,建立生物有机肥加工厂,有效处理牲畜粪便,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⑧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防护林的发展,防护林以油松等耐受性强的树种为主,提高环境质量,将本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的新农村;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推广应用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⑩局部地区推广机械化节约种植,提高效率,推动该区种植业的发展;。鼓励培养该区的重点工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3)本项目建设与两区规划的符合性本项目拟建输电线路线占地面积较小,占地类型主要为点状占地,且分布在较大区域内,对区域生物量、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功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同时通过在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本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显著的改变和影响。因此,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与《昔阳县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不违背。此外,本项目作为清洁能源发电的配套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完善该区域电网结构,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加强区域电力供应的保障性,且本工程建设和运行产生的生态影响也相对较小,对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昔阳县生态经济区划》相关要求不违背。3.生态环境现状本项目拟建220kV输电线路沿线区域以陆生生态为主。项目影响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类型情况如下所述。(1)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拟建220kV输电线路沿线位于昔阳县界都乡与赵壁乡,其中位于界都乡段长约5.38km,沿线地貌类型以低中山区为主,共设有20基杆塔,杆塔占地类型包括旱地、荒草地、乔木林地及灌木林地,占地范围内草本植被以当地常见的白羊草、苔草、蒿草等为主,栽培植被以小麦、玉米为主,灌木以黄刺玫、绣线菊、荆条等为主,乔木植被以油松、山杨及刺槐等为主,所占林地主要为沿线村庄的集体林地。穿越赵壁乡段长约3.32km,沿线地貌类型包括低中山区及平原区,共设有杆塔7基,杆塔占地类型包括旱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及荒草地,其中所涉及栽培植被主要为玉米,草本植被以当地常见的白羊草、长芒草、蒿草等为主。灌木植被以荆条、沙棘、绣线菊等为主。乔木植被以油松为主,局部区域伴有山杨及刺槐等。本次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21010-2017)中的二级地类进行地类划分,并结合区域植被现状,对220kV送出线路评价范围内的土地类型分布和植被类型分布进行了遥感解译,遥感数据为Landsat_OLI卫星影像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数据库,OLI数据来自于Landsat8OLI_TRIS卫星遥感数据,分辨率为15m,数据选取时间为2021年9月份,云量小于10%。利用3S技术在对其进行几何校正、波段组合、增强处理等预处理后,根据土地覆盖解译判读标志并辅以1:5万地形图进行人机交互目视判读解译,解译范围为220kV送出线路中心线两侧各300m范围,并根据现场踏勘的调查结果对解译成果进行修正,给出了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表10评价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表一级类二级类工程永久占地工程临时占地评价区域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面积(hm2)百分比(%)耕地旱地0.0120.048151.01528.54林地乔木林地0.0150.0358.6649.2839.31灌木林地0.0150.0286.9334.7016.56草地其他草地0.03340.740.11728.96252.00447.63其他土地裸土地0.0090.17643.5615.000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共设施用地00004.2060.79商服用地零售商业用地00000.2930.06工矿仓储用地工业用地00000.02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00003.4550.65公路用地00005.0460.9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00002.2560.43坑塘水面00000.5090.10内陆滩涂00002.13合计0.084100.000.404100.00100.00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明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旱地为主,分别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47.63%和28.54%;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别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9.31%和6.56%;其余的裸土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及内陆滩涂等地类占地均较小。本项目总占地面积(永久占地+临时占地)为0.485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0.081hm2,占地类型包括其他草地、旱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及裸土地等。其中永久占用草地面积最大,为0.033hm2,占永久总占地面积的40.74%;永久占用乔木林地面积次之,为0.015hm2,占总占地面积的18.52%;永久占用的旱地、灌木林地及裸土地等其它地类面积大致相当,占永久占地总面积比例范围为11.11%~14.81%。本项目临时占地面积为0.404hm2,占地类型包括其他草地、旱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及裸土地等。其中临时占用裸土地面积最大,为0.176hm2,占临时总占地面积的43.56%;临时占用草地面积次之,为0.117hm2,占临时占地面积的28.96%;临时占用的旱地、灌木林地及乔木林地面积分别为0.048hm2、0.028hm2及0.035hm2,分别占临时占地面积的11.88%、6.93%、8.66%。(2)植被类型分布①昔阳县植被类型概况昔阳县境内共有高等植物250多种,其中草本植物200余种(中草药材120余种,牧草64种约占4/5,木本植物50余种,占1/5。此外还有沙棘、油榛等山果和猴头、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类。全县主要森林按优势树种划分,各种树种所占比例:油松林26.6%,栎类林占17.24%,杨树占13.3%,其它树种占42.86%。人工林以杨树、油松为主,其次是刺槐、白榆等。昔阳的天然牧草主要分布在赵壁乡、沾尚镇、西寨乡、孔氏乡。四乡镇牧草面积约占全县牧草面积的57.14%,鲜草产量约占全县鲜草总产量的56.55%。成片的草场牧地以白羊草、苔草、蒿草、碱草、野菊为多,间有禾草、胡枝子、披尖草、早熟禾、二色棘豆等,种类以白羊草、羊胡子草、狗尾草、蒿类及禾草类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豆类和薯类,产区主要分布在皋落镇、赵壁乡、闫庄乡、界都乡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药材、蔬菜等,产区主要分布在沾尚镇、西寨乡。②项目区域植被类型根据现场实地踏勘结合前述遥感数据解译结果,草类是项目区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植被,且物种类型多样,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混合建群。群落结构特点是白羊草、长芒草等禾本科草种在本区域广泛覆盖,占有优势地位,其次是蒿草等菊科草种占第二层亚优势,其余草类分布零散,盖度不大。栽培植被是项目区域仅次于草类的植被类型,种类以小麦、玉米为主。乔木植被及灌木植被面积较小,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以小斑块形式分布于沟谷区域及山坡背阴处。其中灌木植被以黄刺玫、沙棘和荆条为主,优势种为荆条。乔木群落主要为油松群落及油松与刺槐混交的群落,局部区域伴生有山杨,乔木层的优势种与建群种为油松,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荆条,草本层的优势种为白羊草、长芒草。根据现场调查和踏勘,并参考相关资料及咨询当地林业部门,本项目所在区域不涉及已经建档的古树名木资源,也尚未发现新的古树名木、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分布。表11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统计表单位hm2序号类别面积(hm2)占评价范围内面积比例(%)1草本植被252.00447.632栽培植被151.01528.543灌木植被34.7016.564乔木植被49.2839.315无植被42.1377.96合计100.00(3)动物分布现状①昔阳县野生动物资源概况昔阳县境内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27目192种,其中鸟类138种、哺乳类37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其中豹、麝、金雕、鸢、苍鹰等野生动物属国家级保护动物。兽类绝大多数为北方种,且以鼠形啮齿类动物为主,大型动物很少。鸟类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麻雀、燕子、灰喜鹊等。两栖与爬行类主要有蛇、壁虎、蜥蜴、青蛙等。鱼类主要有蛇鱼、绵鱼、链鱼、鲤鱼、草鱼、红鳟鱼等;昆虫共计6目96科582种。主要有蜜蜂、蚯蚓、寄生蜂、食蚜蝇、椿橡、蜻蜓、蜘蛛等。②项目区域野生动物分布现状根据对有关专家和林业部门的咨询及现场调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林地资源的破坏,项目区域内野生动物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野生动物主要以喜鹊、麻雀、野兔等常见物种为主。该区域不是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的重要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也未涉及鸟类主要迁徙通道和迁徙地。4.环境空气及地表水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现状本次评价引用2021年昔阳县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2昔阳县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统计数据污染物评价指标监测值(μg/Nm3)标准值(μg/Nm3)%达标情况SO2年均质量浓度276045达标NO240达标PM1070超标PM2.53591.4达标CO(95百分位)24小时平均浓度1.8mg/Nm34mg/Nm345达标O3-8h(90百分位)均浓度98.8达标由上表可知,昔阳县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数据中,SO2、NO2、PM2.5、O3-8h及CO的监测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相关要求;PM10的监测值均出现超标现象,表明昔阳县环境空气质量属于不达标区。(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拟建输电线路在南界都村东侧跨越冶河。冶河为松溪河支流,属于滹沱河水系,属于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无水。本项目运行期无废水外排,本次评价未进行地表水监测,同时由于冶河、松溪河及滹沱河均无例行监测断面,未收集到地表水例行监测数据。5.声环境及电磁环境现状监测(1)声环境现状方法监测内容为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2)电磁环境现状方法监测内容为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场强度,监测方法按照《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3)监测点及监测频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中对监测点数目及点位的要求,本次监测拟在输电线路沿线敏感目标处及黄岩220kV变电站站址四周等处共设6个噪声监测点。监测布点位置及监测频次与时间见下表所示。表13本项目噪声及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背景一览表监测监测对象与线路相对位置监测类型监测频次监测期间天气情况2022年25日压站西侧)北侧围墙外线路南侧51m昼间:速1.6m/s,夜间:91.2kPa,风速0.9m/s,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线路东侧92m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2022年25日压站西侧)北侧围墙外线路南侧51m辐射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线路东侧92m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表14本项目噪声监测点布置编号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界都供电所(昔阳光伏升压站西侧)北侧围墙外等效连续A声级(Leq)、L10、L50、L90和标准偏差2#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4#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5#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表15本项目电磁辐射监测点布置编号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及频次1234578界都供电所(昔阳光伏升压站西侧)北侧围墙外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围墙外5m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围墙外5m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围墙外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10m20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1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20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2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30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3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40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45m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50m(4)电磁辐射监测结果本项目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6本项目电磁辐射监测结果编号监测点位工频电场强度(V/m)工频磁场强度(μT)1界都供电所(昔阳光伏升压站西侧)北侧围墙外4.56×10-22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2.073.66×10-23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围墙外5m212.339.25×10-14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围墙外5m258.165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围墙外5m3.36×10-16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5m788.247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10m457.54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15m268.30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20m103.253.22×10-1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25m88.247.24×10-2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30m70.34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35m51.034.15×10-2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40m41.55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45m26.55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围墙外50m20.136.66×10-3由监测结果可见,黄岩220kV变电站站址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及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暴露控制限值。线路沿线监测点的工频电场强度范围为1.39~2.07V/m,工频磁感应强度范围为3.66×10-2~4.56×10-2μT,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暴露控制限值工频电场强度4kV/m、工频磁场强度100μT的标准限值,区域电磁环境现状良好。(5)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下表给出了本工程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21表17本工程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单位:dB(A)编号监测点位昼间夜间L10L50L90LeqL10L50L90Leq界都供电所北侧围墙外53.051.350.351.844.442.441.643.12#滨榆线路北加油站西侧53.351.750.351.944.742.241.043.13#黄岩220kV变电站北侧53.551.650.552.244.743.242.044.04#黄岩220kV变电站东侧53.551.850.152.144.942.840.743.15#黄岩220kV变电站西侧53.650.948.951.744.742.839.643.06#黄岩220kV变电站南侧53.951.151.152.144.842.941.543.3由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可知,黄岩220kV变电站站址处声环境质量现状值为昼间51.7~52.2dB(A),夜间43.0~44.0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的2类限值。线路沿线监测点昼间噪声值为51.8~51.9dB(A),夜间噪声值均为43.1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限值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位于昔阳县界都乡,装机容量100MW,同期建设1座220kV升压站,主变规模1×100MVA,站内配套有事故油池、危废暂存间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设施。目前该项目尚未建成。因此与本项目有关的现有工程主要为黄岩220kV变电站。1.黄岩220kV变电站概况黄岩220kV变电站位于昔阳县赵壁乡黄岩村北侧,界李线西侧。站内主变容量为3×180MVA,电压等级为220/110/35kV。现有出线6回,备用两回。现有间隔西向东分别为平定风电、阳光电厂、昔阳、备用、备用(本项目利用)、尚太锂电、松溪Ⅰ、松溪Ⅱ。2.黄岩220kV变电站的环境问题本次评价现状监测表明黄岩220kV变电站四周噪声为昼间51.7~43.0~44.0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厂界的工频电场强度为112.15~788.24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3.36×10-1~1.64μT,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公众暴露控制限值规定。黄岩220kV变电站内地面均已进行硬化,站内职工生活污水排入站内一体化污水理设施处理,不外排。站内设有事故油池与危废暂存间,站内产生的废旧铅蓄电池在危废暂存间进行暂存,定期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综上,黄岩220kV变电站无现存环境问题。2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生态评价工作范围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根据本项目的建设特性,建设过程中对占地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项目以项目占地外延一定距离的区域作为生态影响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本项目输电线路的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为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0m内的带状区域,评价范围总面积529.14hm2。本项目输电线路选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等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亦不涉及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表18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保护目标环境要素相对位置名称功能建筑物楼层及高度界都供办公场所一层,高约4m线路南侧51m《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限值界都供办公场所一层,高约4m电磁辐射线路南侧51m《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50Hz下公众曝露限值线路沿线的耕地及地表植被生态输电线路沿线恢复生态功能防止水土流失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线路沿线村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下表。表19声环境评价标准类别昼间dB(A)夜间dB(A)5545(2)环境空气本项目所处区域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中的二类区,环境空气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8修改单)二级标准。23表2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标准值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单位SO2年平均60μg/m324h平均500NO2年平均4024h平均200PM10年平均7024h平均PM2.5年平均3524h平均75CO24h平均4mg/m3O3日最大8h平均μg/m3200(3)电磁环境电磁环境中公众曝露限值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频率为50Hz所对应的标准,即工频电场强度: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架空线路下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执行工频电场强度10kV/m的控制限制标准。(4)地表水本项目拟建输电线路在南界都村东侧跨越冶河。冶河为松溪河支流,属于滹沱河水系。根据《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14/67-2019该段属于前龙凤垴至东冶头段,水环境功能为过渡区水源保护,执行地表水Ⅲ类水质。地表水质量标准如下表所示。表21地表水质量标准表单位:mg/L水质标准Ⅴ类水质标准污染物pHCODBOD5氨氮硫酸盐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标准值6-9≤20≤4≤1.0≤250≤0.05≤6污染物氟化物硝酸盐总磷挥发酚六价铬粪大肠菌群(个/L)标准值≤1.0≤10≤0.2≤0.005≤0.05≤100002.污染物排放标准施工期输电线路施工边界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黄岩220kV变电站的厂界噪声排放标准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具体标准值见下表。24表22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备注黄岩220kV变电站厂界噪声排放限值554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本项目施工场地边界施工期噪声排放限值705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2)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交流输变电频率为50Hz,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规定,变电站厂界的工频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控制限值为100μT。其他本项目运行期无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产生,因此,本项目不需要申请总量控制指标。25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内容包括杆塔施工、牵张场的设置与线路架设施工。线路杆塔施工与牵张场设置及线路架设施工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土方挖填、杆塔建设等土建工程对区域环境空气、噪声、水环境等的影响,以及对工程占地范围内及周边地表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1)环境空气影响本项目新建输电线路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表现为施工扬尘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架空线路塔基挖填土方、施工场地平整,使施工场地的地表和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土壤裸露,遇风可产生扬尘。②施工期土方的临时堆放和堆放的沙子、石子等建筑材料,若无苫盖和临时围挡措施,将产生扬尘,会对周边居民区产生影响。③建筑材料的运输,如不采取有效的遮盖措施,会产生扬尘。④施工垃圾的清理会产生扬尘。⑤施工检修道路的修筑会破坏地表植被,土壤裸露,造成二次扬尘。通过采取设置围挡、对易起尘物料、建筑垃圾及土方进行苫盖、散体材料密闭运输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施工扬尘的产生。(2)水环境影响分析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其中施工用水主要用于混凝土养护,场地的降尘喷洒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一般是间歇式排放且水量不稳定。本项目施工期设1座移动环保厕所,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环保移动厕所自带的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3)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本项目新建输电线路施工期的固体废物包括施工产生的临时土方以及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这部分固体废物如不进行处置直接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可能会对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造成污染。(4)噪声环境影响输电线路建设的施工量相对较少,采用相应施工机械也较少,噪声源包括挖掘机、吊车、砂轮锯等,这些噪声源的噪声级分别在79dB(A)~90dB(A)之间,但由于本项目拟建线路沿线有村庄分布,如施工场地及施工活动安排不当可能会对线路沿线村庄声环境造成影响。施工期噪声主要源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这些噪声源通常为露天运行,产生的噪声26均为非持续性噪声。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影响的预测采用下列模式:计算某个声源在预测点的A声级LA(r)=LWA(r0)-20lg(r/r0)-△LA式中:LA(r)——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LWA(r0)——参考位置r0处的A声级;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LA——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包括遮挡物、空气吸收、地面效应引起的衰根据施工情况对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水平类比资料作为声源参数,根据上式中的施工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取△LA=0dB(A),计算出与声源不同距离出的施工噪声水平预测结果如下表所列。表23主要施工机械预测结果dB(A)声源声功率级距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dB(A))30m50m70m200m挖掘机9575.065.561.058.155.051.549.09474.064.560.057.154.050.548.0砂轮锯7959.049.545.042.139.035.533.0由上表可知,本项目主要施工机械在50m外的噪声级均小于60dB(A),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本项目送出线路塔基均分布于远离村庄区域,塔基施工场地距沿线村庄距离均大于100m,因此施工噪声基本不会对周边村庄造成影响。(5)施工生态环境影响本项目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植被面积、动物生境及种群行为的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同时由于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地表扰动也会造成施工期区域水土流失情况的加剧。表24本项目施工期生态影响情况表工程阶段受影响对象评价因子工程内容及影响方式影响性质影响程度施工期物种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种群结构、行为土地占用及土建施工会清除工程占地范围内乔木及灌木等地表植被,施工的噪声、振动、灯光也会使野生动物也会因施工活动惊扰离开,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但种群结构基本不变。影响方式为直接影响,短期、可逆影响弱27生态系度、生产力、低区域植被覆盖度、生产力和生物量,短期、生态系度、生产力、低区域植被覆盖度、生产力和生物量,短期、由于工程占用林地面积较少,少量动生境面积、植物生境虽然受到破坏,生境面积有短期、生境质量、连通所下降,但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不会可逆影弱性对生境联通性造成影响。影响方式为响 直接影响。工程占地范围内的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生群\无 构造成影响。工程占地范围内植被清除后虽然会降植被覆盖但由于面积较小基本不会对区域生可逆影弱统生物量、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影响。影响方式为响态系统功能 直接影响。项目所在区域整体植被类型单一,野物种丰富生动物种类也较少,工程占地范围内度、均匀度、均为当地常见种,由于占用植被面积\无优势度较小,基本不会对区域物种丰富度、 均匀度、优势度造成影响 ..各分项工程的具体环境影响如下分析如下。①施工道路的影响本项目输电线路各段线路区域均有现有道路或乡村土路延伸进入其中,施工时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局部路段需扩宽或延伸时,可能会对附近地表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引起生物量下降和水土流失。②输电线路工程占地的环境影响a.工程占地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沿线土地类型包括旱地、荒草地、灌木林地、裸土地及少量乔木林地。线路全长8.7km,共设杆塔27基。沿线永久占地仅为杆塔塔基占地,合计永久占地面积0.084hm2。沿线临时占地为杆塔塔基临时占地、施工营地和牵张场占地,合计临时占地面积约为0.404hm2。沿线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面积及占地区域内植被分布情况见下表。表25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占地情况(hm2)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备注旱地0.0120.048沿线普通农田,不占用基本耕地其他草地0.0330.117白羊草、蒿草等当地常见草种裸土地0.0090.176沿线无植被区域灌木林地0.0150.028荆条、黄刺玫等当地常见灌木乔木林地0.0150.035油松、刺槐等当地常见乔木合计合计00840404\\28由于本项目输电线路与华能昔阳光伏项目的施工基本同步进行,因此本项目施工营地拟与华能昔阳百万千瓦风光储基地项目(一期10万千瓦)共用施工营地,不再重新选址。该施工营地位于华能昔阳光伏项目升压站西侧区域。本项目利用该施工营地的部分区域(2000m2)作为本项施工营地,并拟在光伏项目与本项目施工全部结束后对施工营地统一进行植被恢复。本项目设5个牵张场(3个牵引场,2个张力场占地面积合计300m2,均位于线路杆塔占地附近,选址避开林地及其他植被茂密处。施工结束后对牵张场占地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本项目线路架设时采用无人机施放牵引绳,不需设置架线通道。本项目施工临时设施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6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施工临时设施情况工程内容数量位置设置要求牵张场位于线路塔基占地附近包括3个牵引场和2个张力场,选址避开附近植被,共300m2施工营地利用光伏项目施工营地设置包括施工人员生活设施、施工设备停放场地等b.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本项目拟建220kV输电线路在选线阶段已避让了基本农田、II级保护林地等敏感目标,但项目的杆塔塔基施工的临时占地、牵张场、施工营地等工程占地仍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占地区域内植被与农作物损失致使局部区域的生物量减少,进而引起水土流失等。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运行期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及噪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详见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本项目拟建220kV输电线路为架空线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相关要求,本项目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采用模式计算的方式对运行期电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根据电磁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运行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满足相应的标准限值。电磁环境影响分析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2.声环境影响评价输电线路的噪声主要来自于高压线的电晕放电引起的噪声,噪声级很小。本次评价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分析线路运营后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本项目拟建220kV线路全线为单回路架设,采用架空线路的敷设方式。类比分析主要针对架空线路运行期噪声影响进行。本项目架空线路选取已投运的夏桐I、II回线路作为类比对象。由于本项目为单回线路,类比对象为双回线路,类比情况偏保守,采取其作为类比对象可行。类比线路情况如下表29所示。表27220kV类比线路情况一览表参数类比线路本项目线路相似性名称本项目220kV输电线路\地理位置运城市夏县晋中市昔阳县外环境相似电压等级220kV220kV相同架设方式双回路架设单回路架设类比对象影响较大对地高度类似监测工况电流:88.64~97.80A//气象情况度30%//夏桐I、II回线路断面噪声监测结果如表28所示。监测结果表明,类比对象运行产生的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因此本项目拟建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会对线路周边区域声环境产生影响。表28夏桐I、II回线路监测结果表距线路中心位置夏桐I、II回线路单位dB(A)昼间夜间039.435.0535.137.240.933.742.633.62037.734.22529.428.03031.728.03536.034.94037.132.94535.632.15039.431.53.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废水产生。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输电线路运行期无固体废物产生。30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全线不跨越民宅,沿线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等需特殊保护的地区,亦无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等生态敏感与脆弱区。选线设计时已最大程度避开沿线植被茂密处,在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后,线路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同时预测表明,线路运行期的噪声及电磁辐射不会对区域声环境及电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昔阳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均已同意线路路径走向。因此,本项目220kV送出线路选线合理。3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本项目新建输电线路沿线交通便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量相对较小,通过在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对施工道路及时进行洒水抑尘,同时对易起尘的建筑材料及临时土方采取苫盖措施,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较小。此外,工程所用的施工燃油机械为间断作业,且使用数量不多,因此所排的燃油废气污染物仅对施工点的空气质量产生间断的较小不利影响,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可以忽略。(2)水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施工期设1座移动环保厕所,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环保移动厕所自带的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不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在施工人员生活区严格管理,严禁随地泼洒污水,保持生活区清洁卫生。同时,环评要求本项目加强对各类施工机械的检修和维护,防止设备油料的跑冒滴漏。(3)固体废弃物保护措施本项目杆塔塔基施工产生的土方全部用于回填和场地平整,不产生弃方。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送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为避免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前作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分别堆放,按照环卫部门要求,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得到安全处置。根据设计资料,本项目输电线路工程土石方挖方量为0.38万m3,填方量0.38万m3。施工过程中土石方量主要来自于杆塔塔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多余土石方,该部分土石方全部用于杆塔塔基周边土地平整和边坡防护,基本没有弃方产生,不设弃渣场。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按照本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输电线路土石方专项施工设计,对各分项工程的挖方、填方、余方和借方合理规划和调配,加强施工期的土石方管理,严禁顺坡倾倒土石方,避免由于土石方的倾倒增加土地扰动面积和破坏地表植被。(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期应采取以下噪声防治措施:①施工机械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从噪声的源头上进行控制。②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使其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减轻因设备运行状态不佳而造成的噪声污染。③加强施工噪声监督管理,优化施工时间,对强噪声的机械进行突击作业,缩短噪声污染的时间,避免夜间施工。32④本项目送出线路塔基均分布于远离村庄区域,塔基施工场地距沿线村庄距离均大于100m,为了尽可能减少施工噪声的影响,评价要求优化施工布局,将噪声较大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机械尽量远离村庄等敏感目标布置,并且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时间,在人们休息的午间(12:00~3:00)和夜间(10:00~6:00)应禁止施工,以减轻施工噪声的扰民问题,必须进行夜间施工的应提前向主管环保部门申报,并通告周边居民,征得居民谅解。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5)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不同施工区域的生态影响程度和水体流失特点,从避让、减缓、修复、补偿、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应生态防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措施。本项目的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体系分为3个防治区,即输电线路塔基施工区、施工营地区、牵张场防治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施工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使工程临时占地区域的植被恢复率达到100%,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改善因工程减少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①输电线路塔基施工区工程措施:输电线路选线阶段已采取避让措施,避让了基本农田、II级及以上保护林地。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为后期植被恢复和绿化创造条件,施工前应对塔基施工的永久和临时占地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20cm。剥离的表土堆放在塔基施工占地范围内的指定区域,并采取苫盖措施,不新增占地。施工结束后将剥离土还原作为植被恢复及绿化用土。每座塔基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开展该塔基施工区的植被恢复,尽可能减少施工开挖造成的影响。当杆塔塔位有坡度时,应依地势设置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周围坡度汇水面的地表水;对需降基的基面设置应预留内高外地的排水坡度(一般为0.5%~1.0%基面排水坡度尽可能向基础保护范围大的缓坡方向倾斜,以便基面雨水从此方向排出。塔位基面应向下坡方向倾斜,利于基面散水外流,保证塔基排水畅通,对汇水面较大的塔位,应在塔位上方修建永久排水沟,将上方汇水引向距离塔位较远的下边坡。排水沟能有效的排除站内雨水汇集,减弱场区地表径流,减小了水土流失的产生。植物措施:架空线路杆塔塔基仅四角占地,塔基下方可进行植被恢复。针对各塔基占地类型,采取灌草结合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原占地区域为灌木林地、荒草地、旱地或裸土地时,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灌木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易于种植的紫穗槐,草种选取白羊草等当地常见草种。灌木采用植苗方式种植,草种采用在灌木行间撒播方式种植。原占地区域为乔木林地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33乔木可选择当地常见的刺槐,灌木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易于种植的紫穗槐,草种选取白羊草等当地常见草种。乔木和灌木采用植苗方式种植,草种采用在乔木与灌木行间撒播方式种植,播种前进行晒种处理,对土地采取松土、整平,出苗不全的地方应及时补播。乔木株行距不大于2.0×2.0m,灌木株行距不大于2.0×1.0m。植被栽植之后进行三年的幼林抚育措施。临时措施:回填表土堆置的土堆均采用台体形,边坡为1:1,台体外侧坡脚处设置编织袋挡土墙挡护,土袋堆砌高1m、宽为0.5m,坡面要平整,顶部采用防护网苫盖。在平台周围开挖临时土质排水沟,防止在强降雨或大风天气下发生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以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防止在本项目占地范围外的区域作业,避免增大地表扰动范围,造成其他的水土流失危害,施工临时占地要尽量减少扰动时间,尽快恢复其原有的植被。易滑坡区塔基应设有边坡防护。②施工营地区工程措施:本项目拟在光伏项目与本项目施工全部结束后对施工营地统一进行植被恢复。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为后期植被恢复和绿化创造条件,施工前应对施工营地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厚20cm。剥离的表土堆放在施工营地占地区的指定区域,并采取苫盖措施,不新增占地。施工结束后将剥离土还原作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及绿化用土。植物措施:采取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灌木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易于种植的紫穗槐,草种选取白羊草等当地常见草种。灌木采用植苗方式种植,草种采用在灌木行间撒播方式种植。播种前进行晒种处理,对土地采取松土、整平,出苗不全的地方应及时补播。灌木株行距不大于2.0×1.0m。植被栽植之后进行三年的幼林抚育措施。临时措施:施工营地内临时堆放的回填表土的土堆采用台体形,边坡为1:1,台体外侧坡脚处设置编织袋挡土墙挡护,土袋堆砌高1m、宽为0.5m,坡面要平整,顶部采用防护网苫盖。在平台周围开挖临时土质排水沟,防止在强降雨或大风天气下发生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以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防止在本项目占地范围外的区域作业,避免增大地表扰动范围,造成其他的水土流失危害,同时尽量减少扰动时间,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其原有的植被。③牵张场防治区本项目线路共设置3个牵引场,2个张力场,约每5.4km设置1个,选择线路沿线无植被区域的杆塔附近设置,选址时避让基本农田及林地。由于牵张场基本无土建施工,仅利用设备进行线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