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视角下“丧偶式”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摘要】“丧偶式”家庭教育指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因父母某一方教育观念偏差、责任意识弱、工作繁忙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父母一方教育角色缺位(教育功能缺失),从而影响子女在学习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认知、发展自我概念和发展其社会态度等方面发展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本研究针对该现象,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线上访谈法对佛山市地区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丧偶式”家庭教育方式的比例为22%,但在访谈中发现这一比例有所低估,主要是受被访者对“丧偶式”家庭教育这一模式的主观认识因素影响。综合问卷数据及访谈的分析结果得出,由于经济压力、夫妻双方教育观念不合、传统观念、原生家庭等因素会造成家庭教育问题,从而对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的行为习得、性别角色认知、自我概念和社会态度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最后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介入“丧偶式”家庭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丧偶式”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社会工作
Influenceof“WidowedParenting”onChildren’sSocializ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Work[Abstract]WidowedParentingreferstothedeficiencyofeducationalroleoreducationalfunctioncausedbydeviateparentingthought,,weaksenseofresponsibility,busyworkandsooninthecompletefamilystructure.Researchaboutwesternliteratureindicatedthatwidowedparentinghassignificantnegativeeffectonchildren'ssocializationprocess,,suchaslearningbehavior,genderrolecognition,self-conceptandsocialattitude.ToexploretheinfluenceofwidowedparentinginChina,currentstudyexploredasampleofmiddleschoolstudents’parentsfromFoshanCity,GuangdongProvinceaccordingtothequestionnaireandinterviewsurveymethod.Dataanalysisresultsindicatedthatprevalenceof"widowed"familywas22%,whichwasfoundunderestimatedintheinterviewstudyduetothesubjectivecognitivefactorsoftheintervieweesonthemodelof"widowed"familyeducation.Weconcludedthattheproblemsoffamilyeducationwe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economicpressure,educationalconceptofparents,traditionalconcept,originalfamilyandsoon.Thesefactorsalsomediatedtheeffectofwidowedparentingonchildren'sbehavioracquisition,genderrolecognition,self-conceptandthedevelopmentofsocialattitudeintheprocessofsocialization.Finally,thetheoryandmethodofsocialworkareusedto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interventionin"widowed"familyeducation.[Keywords]‘WidowedParenting’education;Childsocialization;SocialWork
目录1前言 52文献综述 72.1关键概念梳理 72.1.1“丧偶式”家庭概念界定 72.1.2儿童社会化概念界定 72.1.3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因素 82.2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92.2.1国外关于儿童社会化以及家庭教育研究情况分析 92.2.2国内关于儿童社会化以及家庭教育研究情况分析 103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13.1社会学习理论 113.2社会系统理论 113.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23.4优势视角理论 124研究设计 134.1研究方法 134.1.1文献研究法 134.1.2问卷调查法 134.1.3线上访谈法 134.2研究样本的选取 144.3研究方法制定及执行情况 144.3.1研究方法 144.3.2研究方法执行情况 144.4问卷设计理念及依据 154.4.1“丧偶式”家庭如何测量 154.4.2儿童社会化完成程度如何测量 155现状调查 165.1基本概况 165.1.1样本的构成 165.2样本的分析 175.3“丧偶式家庭”分类及存在原因 215.3.1经济型“丧偶式家庭” 235.3.2理念型“丧偶式家庭” 245.3.3男权型“丧偶式家庭” 245.3.4继承型“丧偶式家庭” 255.4丧偶式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256社会工作介入 296.1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小组工作方法 296.1.1社会工作者以专家身份进入家庭 296.1.2专注发掘服务对象的抗逆力 296.2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辅导 306.2.1接案期:了解家庭基本情况 306.2.2中间期:认知重建 306.2.3后期:采取干预措施 307结论与建议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42前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直以来儿童成长教育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影响了祖国未来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家庭就融入了他的生活,并在其人格、气质、心理等方面的形成和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阶段的孩子是智力与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其走向社会化的第一阶段。而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最初经历,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因素。“丧偶式”家庭作为中国互联网近年出现的新潮词汇中的一员以精准狠毒的口吻表达出了极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丧偶式”家庭教育,从字面意思理解,父母一方死亡而仅有一方抚养教育子女的状况,但实际上该词汇代表了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双方健在,但只有一方,多数是母亲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形,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种独特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与普遍性,与我国社会发展和大众对家庭的认知观念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早已远离旧社会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简单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分工,新经济下社会压力增大、社会角色增多,无疑对每一组家庭和每一对父母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父母角色缺位一直是家庭教育的研究重点,人们总是认为“缺位”只包含物理意义上某人不在场,不存在的缺失,因而总把矛头指向那些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如丧偶家庭、离异家庭等。尽管报告指出,离婚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在实际生活中,结构复杂和不完整的家庭仍然占据少数。而父母角色缺位却不仅仅存在于此类家庭。仔细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或者周围熟悉朋友的家庭,有许多家庭的孩子虽然拥有爸爸妈妈,但成长过程中却仍然觉得自己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无论是在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中,父母亲有一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职”的情况可都不在少数,因此,“丧偶式”被看作是对此种家庭教育模式的形象的称谓。结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深入了解此类家庭的具体情况,撕开其家庭结构完整的皮象挖掘形成“缺位”的本质,从而探讨分析此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因素和影响是有必要的,调查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地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对佛山市地区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调查,统计此类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比重,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探究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偶式”家庭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分析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儿童成长关键阶段中的积极作用,构筑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心理、行为发展需求的家庭环境。
文献综述关键概念梳理“丧偶式”家庭概念界定“家庭,是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丧偶式”家庭,一个精准狠毒的新词,意指在中国家庭教育大范畴下存在一种家庭结构完整但在家庭教育中因一方长期的教育缺位构成的隐形“丧偶”家庭。此类家庭可能由于父母一方教育观念不同,意识责任不强,或者工作繁忙等造成父母均存在于家庭内,但却有一方长期没有起到其角色应付的责任形成了功能上不同程度的缺位。例如缺乏对孩子情感的支持,无语言交流等。通俗来讲就是“身在其位,不履其职”。家庭作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作为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对孩子在社会化的影响比起学校和社会来说更加直接而深刻。在社会稳定物质发达的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民素质的提升更是近十几年来从未改变的重要发展方面,个人的三观体系、个性、待人接物方式更多归结于其原生家庭所赋予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问题在儿童社会化时期是不容忽视的。儿童社会化概念界定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在国际上、医学界上、社会学范围内均有对年龄的不同划分,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在本文中我们认为0-14岁个体处于儿童阶段,而个体处于6-12岁时则为最重要的儿童期阶段。个体处于这个时期时身体发育速度相对减缓,但这一时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此期间内,儿童的智力发展迅速,自我中心越来越小,自我概念从婴幼儿时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义逐渐发展为从心理上识别自己,发展了“我是谁”和“我可能是谁”的概念。儿童期内排除其因遗传导致的生理机能上的影响外,家庭是影响儿童期成长发育的第一要素,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因素。父母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到他生理心理各方面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但体现在思维上更体现在人是“社会人”这一方面。“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从专业书籍中了解,人类社会化的起步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而社会化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儿童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概况来说儿童社会化(socializationofchildren)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被期待获得基本运动技巧、语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参考《儿童社会化双重内涵分析》一文中“儿童社会化一般包括四方面的任务:第一、儿童必须学习适当的行为表现,即这种行为表现必须是社会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第二,儿童必须学习扮演其社会角色,学习其角色的职责,如男的或女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儿女的角色以及团体成员的角色;第三,儿童必须逐步发展自我概念能发挥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使自己的行为不但不受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而且受自我的引导和调控,即儿童能够“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第四,儿童必须发展其社会态度,使得其能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总结得出:儿童社会化最终目的不仅要使得儿童形成“社会性”,而且要让儿童“个性化”。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因素作为社会化的载体,影响儿童社会化因素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家庭、大众传媒、参照群体。而在以上几个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作为社会化最初的载体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儿童期发挥的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发现,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抚养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霍夫曼(MartinL.Hoffman)认为父母的管教方式为儿童提供了角色模仿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儿童正面临着自我生活技能的养成、性别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时间仍然在家中和家庭成员相处,因此家长的教育影响其各个方面的发育情况。例如生活技能上的养成会在日常生活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以及是否接受来自父母的行为规范约束,这样的规范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与父母的接触时间,更加依赖父亲还是母亲也会给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因此,在本调查研究中,主要针对家庭中父母教育角色缺位是否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何种影响做出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国外关于儿童社会化以及家庭教育研究情况分析对于儿童社会化以及家庭教育研究上,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重视并认为儿童早期的教育与社会化进程联系紧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尤其关注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和个人适应社会的人格发展过程,这一理论对以后的儿童社会化研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在儿童社会化的定义上也有不少西方的学者进行探讨研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就是在社会中生活、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影响儿童社会化因素上,国外学者重点关注于家庭教育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国外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研究大多数使用实证法进行探索。20世纪60年代后,鲍姆林特的“单向决定观”认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儿童。其理论中将家庭教养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三种不同类型家庭教育下的儿童的性格、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同龄人的相处等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期的学者拜尔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直接存在双向影响,认为不单是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儿童天生的气质也会影响其父母的教养行为。拜尔的这一理论引发了从而引发了西方整个70年代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关于儿童社会化以及家庭教育研究情况分析对比西方,我国对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其他问题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晚。1950年前后在家庭教育方面才获得了一些具有实际价值的科学研究,对儿童社会化以及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从70年代后逐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对儿童社会化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发展尤为迅速,国内各界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儿童的家庭教育。现今,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从更早的时期开始关注。许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但根据相关文献,许多国内的家庭教育仍出现“意识观念较落后”“教育目标普遍偏高”“教育中父母观念不一致”等问题,更多家长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家庭教养方式上,而关注于如何提高孩子学习上的竞争力。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成长方面的探索,国内心理学家张建新用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格量表CAPI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除了业界专业人士对儿童心理发展以及教养模式的研究之外,更迫切需要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才是根本之道。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其助人自助的理念符合家庭教育的发展要求,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早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社会工作的三个基础理论知识去观察、发现研究和分析“丧偶式”家庭教育中出现对儿童社会化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并指导社会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给予帮助。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理论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人生活在环境中会产生不自觉的学习行为。本研究选择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下研究儿童社会化发展。由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外部环境较为简单,家庭仍然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不同的儿童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化发展结果。因此我们在探讨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时候着重将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列入研究范围。而在研究中得出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影响儿童成长的整个外在因素中将占到很大的比例,日常生活中儿童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双方行为、言语等影响。运用此社会工作理论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父母找出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些行为并分析其成因,帮助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外部环境的正强化功能。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中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各个独立部分的总和大”,将其运用于本文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中认为家庭由不同的成员组成以及形成不同的关系,每个组件都独立于系统,会被更细化,任何一个组件被移除,系统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在社会系统理论下家庭中每位成员就等同于组成系统的一个组件,如果想要完整的系统,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联合起来发挥功能,这样一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任何一方都担当很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该理论时需要对家庭系统进行详细的评估,改善其互动状况,使得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基本的生理需要已经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会随之出现。”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人的尊严、价值。而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本文中,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正经历着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婴幼儿时期单纯对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感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会进一步探索“我是谁”“我可能是谁”“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一类的自我概念以及追求爱与他人的尊重。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要求除了能够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外,也在精神上有所需求。本研究运用此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研究探讨一旦父母亲的教育出现不当与缺位,是否会造成儿童心理生理上的影响。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在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过程中,聚焦于服务对象的不足和优势资源,引导并增强服务对象寻求改变的动机和自我功能。并且帮助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周围环境中一切有利因素,为其提供解决或减轻问题的资源和机会。在本文中本研究运用优势视角的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介入到存在“丧偶式”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也鼓励家庭成员创造更有利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对收集到有关本文研究内容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总结出自己观点分析的方法。本文中调查小组搜索了解相关“丧偶式育儿教育”“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等专业文献、新闻报刊,如《浅谈丧偶式育儿》《儿童社会化双重内涵分析》等。以及社会工作相关专业书籍,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研究方法》等对其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究,同时对“丧偶式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等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与文献研究,一定程度上对论文进行条理熟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材料。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以科学的方式与手段,通过问卷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在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间接地了解调查对象心理活动的方法。本研究初步通过自编家庭教育调查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广东省佛山市地区的中小学校邮箱进行投递,并根据年龄层次随机抽取来自不同家庭的家庭进行问卷作答。为课题提供可行的数据支持。线上访谈法线上访谈法是研究者运用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通过线上的方式、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访谈,根据被调查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本研究中因不方便面对面访谈改通过电话、微信等媒体对广东省佛山市的家长进行线上访谈,了解其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的状况,进一步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本论文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
研究样本的选取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形式作了定义归纳,称其为“丧偶式”家庭教育,主要研究问题是探讨在这种家庭教育下家庭中儿童社会化成长是否受到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儿童(主要年龄区间在0-14岁),但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自我认知和问题的理解能力尚缺,所以本研究选取了育有在儿童阶段孩子的家长为考察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与家长交流孩子和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来获取数据。本研究选取了以自己的家乡广东省佛山市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线上访谈法对广东省佛山市地区中小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方法制定及执行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线上访谈法三种方法开展研究,在文献研究法中本研究对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究,同时对“丧偶式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等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与文献研究,一定程度上对论文进行条理熟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丰富的材料。本研究通过自编家庭教育调查问卷,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广东省佛山市地区的中小学校邮箱进行投递,并根据年龄层次随机抽取来自不同家庭的家庭进行分析。为课题提供可行的数据支持。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直接通过访谈的方式通过与广东省佛山市的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其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的状况,进一步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本论文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研究方法执行情况而在研究方法执行的过程中,文献研究法完成的较好;在问卷调查法中由于“丧偶式”家庭是一个新的定义,遇到了有部分家庭明明存在父母一方或多方责任缺位现象,已经构成“丧偶式”家庭的条件了,但是可能认知与观念的问题使他们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关于这种家庭存在的比例上会出现偏差。问卷设计理念及依据问卷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家庭基本信息的调查,共有9个问题(附录问卷的1-9题)此部分设计是了解收集受访者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二个部分(附录问卷的10-14题)是考察受访者家庭是否属于“丧偶式”家庭教育所设定的判定题,问卷的第三部分跳转关联题(附录问卷15-25题)是对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程度进行考察的部分。问卷基本设计理念是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得出“丧偶式”家庭教育是否对儿童社会化成长构成影响。“丧偶式”家庭如何测量由于“丧偶式”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新型的概念,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通俗的概念,因此直接在问卷和访谈调查中直接询问对方认为自己的家庭环境中是否具有“丧偶式”家庭教育的现象,得出数据会存在偏差。因此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五个问题(详情见附录问卷题10-14)用以判断调查对象家庭的家庭教育是否属于“丧偶式”家庭教育,五个问题主要考察在家庭中父母双方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参与程度、对教养责任承担的自我认知、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中的难题。在五个考察问题中如果被调查者的答案出现对孩子双方教育参与程度有明显差异、对教育责任的认知不全面、对伴侣参与孩子的成长教育程度有不满、认为家庭教育中的难题是另一半不参与不配合,那么可以判断出这个家庭存在“丧偶式”家庭教育的现象。儿童社会化完成程度如何测量在问卷15-20中,本研究设置了跳转关联的题目,考察主要从儿童社会化的五个关键因素着手,分别对儿童的个性社会态度、自我发展、行为规范、自我发展、社会角色、社会态度五个方面设置不同的问题去考察家庭中儿童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再用以关联前两部分的家庭基本教育情况去研究探讨。
现状调查基本概况样本的构成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地区的中小学生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对四个年龄层次的家庭进行研究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进行线上问卷发放调查和线上线下的个人访谈。调查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其中调查第一部分包含了对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抚养子女数、家庭结构以及子女的年龄以此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考察可能成为形成“丧偶式”家庭的原因。第二部分为符合家庭抚养孩子的基本理念、亲子活动中父母参与情况、学校的各项活动父母参与情况、抚养子女成长的难点、认为伴侣是否很好一起抚养子女来考察此类家庭是否满足“丧偶式”家庭。第三部分为家庭中子女的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认知、自我概念发展情况和社会态度的考察,依次了解家庭中孩子社会化进程。调查结束后,共回收问卷215份,有效问卷215份,个人访谈5例。表6-1对丧偶式家庭的认知认知状况人数百分比知道12055.81%不知道4320%听过但不知道具体含义5224.19%表6-1在考察家长是否了解“丧偶式”家庭教育模式中,结果显示55.81%的家长明白其中的含义,即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母亲由于工作繁忙或责任意识有偏差等因素造成一方父母长期教育缺位。而24.9%的家长了解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未清楚其真正的定义。由此可见“丧偶式”家庭一词在近年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其含义仍很模糊,研究的开展十分必要。样本的分析通过表6-2可发现,在接收调查的人员中,母亲角色为67.91%,父亲角色为32.09%。年龄一般在35-45岁之间(49.77%),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访者人数由高到低分别是:35-45岁、45岁及以上、27-35岁、26岁及以下。不同家庭中双亲的学历也各有不同,但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初中及以下的占据比例最高,大致28%。而拥有高中或中专以及本科学历的父母占比相同,同为24.19%。不同儿童的父母职业也有很大区别,总的来说工厂、企业及公司职业人员最多,占比31.16%;其次从事或个体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人员占比30.23%,在其他选项中我们了解到的职业也较多符合个体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类。表6-2被访者的基本信息类别分类人数百分比父母角色父亲6932.09%母亲14667.91%年龄26岁以下156.98%26-35岁2411.16%35-45岁10749.77%45岁及以上6932.09%学历初中及以下6027.90%高中或中专5224.19%大专或高职4721.86%本科5224.19%研究生以上41.86%职业专业技术人员4721.86%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2411.16%工厂、企业及公司职员6731.16%个体劳动者或白由职业者6530.23%其他125.58%家庭收入8000元及以下8840.93%8000——20000元9041.86%20000——50000元2210.23%50000元及以上156.98%表6-3家庭结构状况家庭结构人数百分比同配偶、孩子两代人一起居住13361.86%同配偶、父母、孩子三代人一起居住6027.90%同配偶、孩子、兄弟姐妹等一起居住41.86%单亲家庭83.72%未能和配偶、孩子一起居住52.33%其他52.33%通过表6-3发现,不同家庭结构占据的比重不同,其中以“和配偶、孩子两代人一起居住”的结构家庭占据比重最大,其次是以核心家庭和祖孙三辈的主干家庭比重较大。单亲家庭占3.72%;通过调查可发现,排除单亲家庭的数据,仍有许多结构完整且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填写问卷中可以得知存在教育角色缺失的情况。表6-4子女的基本信息类别分类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0649.3%女10950.7%年龄0-3岁167.44%3-6岁219.77%6-12岁4320%12岁及以上13562.79%子女数独生子女9142.33%两个孩子10247.44%三个孩子或以上2210.23%表6-4显示,接受调查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普通是12岁以上,其次集中在6-12岁的区间,在调查过程中男孩与女孩数量基本持平,女孩家长的数量稍微高于男孩。另外,接受调查多数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分别占比47.44%和42.33%。表6-5儿童抚养情况儿童抚养观点人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抚养孩子成长由夫妻双方共同完成15873.48%73.48%抚养孩子成长有一方工作繁忙则少承担了照顾的责任3616.74%90.22%抚养孩子成长一般都是母亲在照顾父亲几乎不过问198.83%99.05%抚养孩子成长一般都是父亲在照顾母亲几乎不过问10.46%99.51%抚养孩子成长不是夫妻双方的事情10.46%99.97%表6-6夫妻双方参与日常活动情况类别分类人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夫妻双方参与亲子活动情况共同陪伴12658.60%58.60%单方陪伴5626.04%84.64%偶尔陪伴2612.09%96.73%基本没有73.25%99.98%夫妻双方参与亲子活动情况妈妈参加10247.44%16.74%爸爸参加3616.74%64.18%一起参加7133.02%97.2%都不参加62.79%99.99%通过表6-5发现,大部分家庭都认可抚养孩子成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一定要合作完成。认为工作繁忙可以减少抚养责任的有16.74%,其中更有明显缺失一方参与教育的存在9.76%。而在参与度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在表2-2-5的亲子活动中,选择“共同陪伴”的比例超过半数,单方陪伴和偶尔陪伴一个占比重26.04%一个占12.09%,选择基本不陪伴的占3.25%。而在学校活动中(包括开家长会、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完成作业)选择母亲参加达到了47.44%的比重,选择父亲参加达到16.74%的比重,一起参加达到33.02%。但对其进行进一步相关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亲子活动中选择“共同陪伴”而学校活动中选择“妈妈参加”、“爸爸参加”或“都不参加”选项的有30.69%,证明“共同陪伴”的程度需要考究。
表6-7对伴侣抚养满意度调查对伴侣参与孩子抚养满意度人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满意16777.67%77.67%不满意4822.33%100%在设置“您对伴侣参与孩子抚养上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希望得到一部分家长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6-7显示,其中认为“有”占据比重77.67%,“没有”占据22.33%。在数据上直观感受到大部分家庭中伴侣之间互相满意。但通过进一步访谈分析、或结合其他题目选项分析,我们发现形成“丧偶式”家庭教育的原因复杂多样,而原因隐晦地隐藏在每一个独立的家庭中,存在许多因为受到观念的影响存在问题而不自知的情况。“丧偶式家庭”分类及存在原因根据以往的研究,“丧偶式”家庭分为两类,分别是完整家庭中母亲角色缺位与完整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两种类型。而在调查研究中我们通过成因将“丧偶式”家庭归为四类。表6-8抚养子女成长的难点抚养孩子的难点人数百分比夫妻双方不配合7735.81%夫妻双方工作繁忙10347.91%孩子自身问题4119.07%经济压力6228.84%其他167.44%
表6-9抚养子女成长的其他难点问卷序号其他原因31孩子的不良习惯很难纠正33社会因素41多人参与教育58儿童对社会的认知面63代沟65社会越来越乱生活环境差担忧健康方面83可能方法不是很得当170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126跟不上孩子日新月异的想法3互相依赖13双方夫妻不配合表6-10“丧偶式”家庭教育出现原因认为导致“丧偶式家庭”教育出现的原因人数百分比父母一方工作繁忙9443.72%缺少家庭责任意识15371.16%父母一方育儿观念偏差10548.84%家庭矛盾10749.77%父母没有相关方面的知识7534.88%父母亲的性格问题8338.6%通过表6-8与6-9,我们了解到,调查家庭中存在抚养孩子成长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在与夫妻双方工作繁忙,占据总比重的47.91%,其次是夫妻双方不配合,占据35.81%,而经济压力、孩子自身问题分别占据比重28.84%和19.07%。在选项其他中,我们了解到社会的因素、家庭中多人参与教育、父母与孩子间的代购都成为抚养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困扰。而结合表6-10中显示关于“您觉得‘丧偶式家庭’教育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数据,我们了解到认为父母一方育儿观念偏差、家庭矛盾、缺少责任意识是三个重要的因素,分别占比48.84%,49.77%和71.16%。其中超过半数的家长选择“缺乏家庭责任意识”选项。而父母一方工作原因和性格问题、缺乏相关知识也都有一定的比重。可见调查的家长中认为这六个因素对家庭教育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通过分析上面两组数据,家长认为的“父母一方育儿观念偏差”、“缺少家庭责任意识”、“家庭矛盾”等与上一组家庭中存在抚养孩子成长难点的因素相关联,本研究发现,存在的难点都说明了调查家庭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可能存在“丧偶式”家庭教育的情况。因此我们将数据中出现“丧偶式”家庭教育的因素和抚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难点结合分析,通过成因将“丧偶式”家庭分为四类。经济型“丧偶式家庭”该种类型的家庭主要因为经济负担过重,父母亲中一方工作繁忙或需要长期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从数据分析中了解到,有47.91%的家庭认为抚养孩子成长的难点在于夫妻双方工作繁忙,有17%认为夫妻间若有一方工作繁忙则可以少承担陪伴孩子成长的事情。此类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小农经济下家庭中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家庭育儿的支出。有不少原本扎根农村的家庭中,父亲迫于经济压力而要外出务工,因此,只剩下母亲和家中长辈在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父亲与孩子保持常规的联络,有频繁的电话书信来往,孩子感觉到父亲的存在与陪伴,这种情况下父亲是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的,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但在大多数情形下,由于工作性质和文化程度以及中国文化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不懂得如何远距离陪伴孩子成长,或认为只需要满足物质条件即可,因此容易造成“丧偶式”育儿。理念型“丧偶式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不合,导致一方退出教育子女,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存在的必要性。在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有35.81%的家庭认为抚养孩子成长的难点在于夫妻双方不配合。性别构造的原因使得男女性在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一个人育儿观念的形成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微博和网络上经常有类似“看了这个,你还敢让爸爸一个人带孩子吗”的标题视频,大多数传达了一种父亲不擅长教养孩子或者把孩子一个人留给父亲看管是很不靠谱的观点。也有自古以来盛传的“慈母多败儿”。因为父亲的“不擅长”或者母亲的“不够严厉”种种出现教育分歧,迫使一方消极对待、提出的想法被忽视或者直接退出参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忽略了双方在家庭中同时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只要是正确的育儿观念即便缺失了一方也会有更好的结果。男权型“丧偶式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主要是由于父亲一方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责任意识,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只需要对孩子和家庭提供物质支持。我们了解到有47%的家庭由母亲参与孩子学习活动,有9%的家庭父亲几乎不过问子女成长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印象里,男性担负着“养家糊口”之职,在女权运动的兴起后,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追求与男性同工同酬的社会地位,但仍然难以改变传统观念下女性应当更多担负起家务劳作以及教育孩子的责任的印象。相反,在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下的双职工家庭中,女性在承担了一部分经济负担的基础上还需要承担起家务劳作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更有“大丈夫远庖厨”等大男子主义传统思维使得许多中国男性觉得照料孩子日常起居给予爱护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范畴。无论是在富裕的家庭还是在贫穷的家庭物质与金钱都是必不可少的,只关注物质而忽略精神上的交流陪伴也会使得家庭教育中一方的缺失。
继承型“丧偶式家庭”这种类型的家庭主要由于家庭中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存在“丧偶式”育儿现象,父母也曾在“丧偶式”家庭教育下长大成人。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我们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等到成年以后我们的自我概念逐渐发育成熟,在某个瞬间的举动、形成的三观、待人处事的方式有莫名的熟悉感,或许才意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早已深入骨髓。而在“丧偶式”家庭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也是一样,在孩童时期家庭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独特的性格和三观,他们可能会形成和自己父母一样的育儿观念、责任意识,并且认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能有什么问题呢?”这样的观念便会造成继续把这样的家庭教育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的情况造成“继承型丧偶式家庭”。本研究在个案访谈案例中和数据分析中了解到也存在部分父母在“丧偶式家庭”下成长,但通过新的社会建构学习下接受了更好的育儿理念而寻求改变,但也由于自己未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成长,也会产生何种才是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疑惑。丧偶式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童年期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相反可能出现焦虑矛盾型、逃避型,紊乱型。而在社会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知父母任何一方在家庭系统中都担任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在分析数据中我们发现,存在“丧偶式”家庭情况下的孩子多数性格内向比较安静,害羞含蓄。在思维发展上比同龄人要早熟,思虑的事情更多。而在学习上表现出浮躁、低效难以集中甚至反感的现象而在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喜欢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表现得十分懦弱害怕。通过2-4-1-1表中我们可见在伴侣双方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去孩子的性格超过半数是活泼开朗,占比56.89%;而认为另一半没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去的孩子性格占比最重是比较安静,占比33.33%。伴侣双方是否都很好参与到抚养中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一定影响。
表6-11孩子各方面特征与父母双方参与度交叉分析表表6-11-1伴侣情况孩子的性格认为伴侣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认为伴侣没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性格开朗95(56.89%)14(29.16%)比较外向12(7.19%)8(16.67%)比较安静32(19.16%)16(33.33%)害羞含蓄28(16.77%)10(20.83%)表6-11-2伴侣情况交际程度认为伴侣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认为伴侣没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朋友众多惹人喜爱58(34.73%)12(25%)三两好友相处融洽72(43.11%)21(43.75%)交友被动易于相处31(18.56%)11(22.91%)不善交际有所排斥6(3.59%)4(8.33%)表6-11-3伴侣情况发生冲突的表现认为伴侣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认为伴侣没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极端方式解决问题21(12.57%)3(6.25%)懦弱害怕不知所措23(13.77%)16(33.33%)冷静且会与人商量51(30.54%)5(10.41%)几乎不发生冲突72(43.11%)24(50%)表6-11-4伴侣情况性别教育情况认为伴侣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认为伴侣没有很好参与到子女抚养中知道重要刻意教导47(28.14%)7(14.58%)知道重要遇到合适时机教导103(61.68%)31(64.58%)有潜移默化的教导12(7.19%)7(14.58%)不重要顺其自然5(3%)3(6.25%)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认为环境会塑造个人,而家庭环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更会影响其进程,生活在家庭中的个人会受到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认为父亲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智力、道德、能力和性别意识的发展。在对调查家庭进行个人访谈中,此处以访谈中案例2作为分析(访谈内容见附件)。采访者为罗一(母亲身份、化名)与她的两个孩子小红和小明(化名)在她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母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抚养几乎是全部包揽,父亲很少过问,孩子依赖母亲,几乎与父亲无任何交流。“半个月才一起吃一次水果”是罗一的原话。罗一认为大女儿在性格上偏外向,但是不愿意和父亲说话,也不愿接电话,内心会责怪她父亲,出去逛街会明确表示没有父亲,还会说些比较奇怪的话。而在学校生活中小红比较讨厌男生,不愿意和男生交往说话,男生找她她会很粗暴地回应。受访者认为都和她父亲长期不闻不问有关系。而罗一认为儿子小明由于年龄还小,尚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对学习的热情度不高,一回家会效仿父亲平时不管不顾地看电视。性格上两个孩子都依赖母亲,处理事情总是缺乏自信。从访谈案例中我们发现由于童年期的父亲缺位可能会给女孩提供一种关于男性的不利信息,从而疏远男性,变得个性敏感尖锐。虽然在性格上看似外向开朗,实际上内心十分敏感脆弱。而会使男孩形成性格懦弱,缺乏阳刚坚强的个性。“从小到大,我内向孤僻,别的男孩子们打闹的火热,可我不敢。我怕受了委屈没有老爸的大手抹去我的眼泪,没有老爸在我背后。”—“消失的爸爸”知乎问答中一位男性问答的个案更加巩固了我们认为童年期的男孩可能会因为父亲的缺失而变得性格懦弱,缺乏男性的阳刚坚强的观点。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知当个体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会寻求比较高级的需求,儿童社会化正是儿童从单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后逐步开始寻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在这个阶段若家庭没有能给予或是引导得当,可能会导致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上出现价值观、自我价值感的不完整。直接来说,母亲比起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可能更加简单而直白,而童年期母亲的缺位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性别认同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对待“丧偶式家庭”的需求,多数都认为观念和责任感是改变的最大阻碍。总结来说无论缺失哪方的缺位都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上受到不好的影响。
社会工作介入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选择上,本研究决定采取社会工作专业治疗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集体治疗,并在面对一些特殊家庭案例时加以个案辅导治疗。在服务的过程中,研究者秉持优势为本的原则,灵活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寻找问题的根源,重建家庭系统,解决丧偶式家庭教育模式、儿童社会化偏差的问题,建立幸福的家庭。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小组工作方法优势为本的工作方法强调,在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们寻找自身的优势,引导并增强服务对象寻求改变的动机和自我功能,充分调动周围环境中一切有利因素,为案主提供解决或减轻问题的资源和机会。在本研究中社会工作者应鼓励“丧偶式”家庭中的服务对象转变思维,改变自己是“有问题的人”的想法,激励其找到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社会工作者以专家身份进入家庭在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服务。研究可知家庭中父母双方均在儿童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小组方法需使得家长在小组中重新获得尊重,并且采取不批判的方式培养成员的自尊和自信,鼓励成员彼此坦诚相待,分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育儿的想法和经验,形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团队。社会工作者需要肯定家长对家庭的承担、爱和奉献、无私,进一步通过问答引导成员回想美好的家庭回忆、时光,使成员在小组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从而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状态,构建新的自我。专注发掘服务对象的抗逆力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发掘服务对象问题背后的抗逆力。优势视角相信,个人在遭遇严重挫折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的负面事件。社会工作者首先是让服务对象承认问题。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关注点,引导服务对象面对自己的失误和不足,感受另一方在家庭的不易,探询服务对象抗逆和反弹的种子,从问题中吸取教训,找到优势,同时减缓夫妻另一方的焦虑,增强另一方对改变家庭结构的信心。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辅导在优势视角指导的小组治疗基础上,仍有一些家庭是比较特殊的,“丧偶式”家庭成员中的行为不是属于“经济型的‘丧偶式’家庭”而更多是属于理念型、继承型。本研究认为这样的形成原因更多是家庭成员中认知出现偏差所致,单纯使用小组方法治疗不能很好解决。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的个案辅导将案主表现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与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治疗方法中强调认知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关键因素,即服务对象对该事件的观点。错误的认知观念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认知和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些人身上常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是要通过重新构建、矫正服务对象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接案期: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将事件放置于服务对象所处的家庭环境中(即情景再现),案主通过回忆、联想自己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进一步,小组成员和社会工作者阐述对事件的看法,给服务对象以多维度的角度认识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服务对象重新建构认知的目的。中间期:认知重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首先要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分析自己,改变家庭的教育观念;例如摒弃掉男权思想,认为家庭教育中父亲不需要承担责任。其次,要帮助服务对象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减轻另一半的负担。后期:采取干预措施在个案治疗中,社会工作者会对服务对象布置家庭作业从而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给存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布置让父亲每晚陪伴孩子入睡,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实践过程中,不断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家庭信念,显现自己的家庭角色。多次的实践会促使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起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的家庭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因素中父亲或母亲角色缺位形成的“丧偶式”家庭在中国家庭中占很大比例,其隐形的“丧偶”教育对儿童期孩子在社会化进程中的行为习得、性别角色认知、自我概念和社会态度的发展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这类家庭在结构上完整,形成原因复杂而隐晦,导致了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较多但不被重视的无奈局面。其中我们通过科学性分析得出家庭教育中四个重要方面:经济负担过重,父母亲中一方工作繁忙或需要通过长期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由于双方教育理念不合导致一方退出参与教育;忽视父母双方存在的必要性;缺乏责任意识,认为只需要提供物质支持或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构成了“丧偶式”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得出此类家庭现实需求和问题下,采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介入“丧偶式”家庭,秉持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的核心指导,希望帮助存在“丧偶式”育儿的家庭走出困境,能够为儿童成长建构更合适的家庭氛围。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角色都是一样的重要,对于家庭教育,家长投入的细心、耐心、恒心,建造一个氛围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比其他物质上的投资更可贵,作为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反思在子女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伴侣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调查能够引起社会更多的重视,作为社会工作者协助家庭成员理解家的意义,为人父母的责任,共同为了下一代的幸福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1]苑广阔.立法反对“丧偶式育儿”可以一试[N].四川法制报,2018-11-22(005).[2]文静,赖汉财.“隐形的爸爸”——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在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8(10):39-40.[3]邱洁英.浅谈儿童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名师在线,2018(18):59-60.[4]黄枫岚.21世纪后中国父亲角色与职能演进——基于2000-2017年《中国教育报》中关于父亲参与亲子教育的报道[J].武夷学院学报,2018,37(07):73-79.[5]石海娥.“丧偶式”育儿:沉重的育儿模式[J].光彩,2017(05):54-55.[6]吴明红.论中国式家庭角色的培养与转换--基于亲历者自述史的个案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5):142-148.[7]陈林玉.浅谈“丧偶式”育儿教育[J].才智,2017(23):126-127.[8]曹亚青.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安徽大学,2017.[9]于凡.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3-4.[10]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959.[11]陈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12]胡月程.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才智,2016(07):256-257.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959.[13]周宗奎.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5):96-102.[14]蒋素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15]王旭,梅世霞.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15(01):9-12.[16]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J].法制与会,2009(02):225-226.[17]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04):940-942+959.[18]王圆圆.家庭功能的弱化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19]于凡.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3-4.[20]SearsRR,MaccobyEE,LevinH.Patternsofchildrearing.Oxford,England:Row,Peterson,1957[21]JoanE·Crusec,HughLytton(1988),SocializationandFamily,inSocialDevelopment:History,Theory,andResearch,Springer-Verlag.193
附录A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调查问卷尊敬的家长: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回答该问卷。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您在家庭中参与孩子教育的状况。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最符合您个人实际情况的答案,注意不要漏题。您提供的信息将十分宝贵,恳请您如实认真填写。(注: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答案无对错之分,收集的资料仅供研究之用,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良影响,请您不必顾虑!谢谢您的合作!)一、您的基本信息1.您的年龄:①26岁及以下②27——35岁③35——45岁④45岁及以上2.您的文化程度:①初中及以下②高中或中专③大专或高职④本科⑤研究生及以上3.您的职业:①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教师、医生、军人、编辑、工程技术等)②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③工厂、企业及公司职员④个体劳动者或白由职业者⑤其他4.您的家庭结构:①您和配偶、孩子两代人一起居住②您和配偶、父母、孩子三代人一起居住③您和配偶、孩子、您的兄弟姐妹等一起居住④单亲家庭⑤您未能和配偶、孩子一起居住⑥其他5.您的家庭月收入:①8000元及以下②8000——20000元③20000——50000元④50000元及以上6.您是孩子的:①母亲②父亲7.您孩子的性别:①男②女8.您孩子的年龄:①0-3岁②3-6岁③6-12岁④12岁以上9.您的子女数:①一个孩子(独生子女)②两个孩子③三个孩子或以上10.以下较符合您家庭情况的观点是:a抚养孩子成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一定要合作完成。b抚养孩子成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但若有一方工作繁忙则可以少承担照顾的责任。c抚养孩子成长虽然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但一般都是母亲在照顾,父亲几乎不过问。d抚养孩子成长虽然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但一般都是父亲在照顾,母亲几乎不过问。e抚养孩子成长不是夫妻双方的事情。11、您的家庭亲子活动中,夫妻双方参与的情况为()a共同陪伴b单方陪伴c偶尔陪伴d基本没有12、您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
- 二零二四年度劳动合同服务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多功能会议室系统(04版)
- 二零二四年度福州市二手房买卖合同
- 抵押货款合同(2篇)
- 四方股份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木材保护合同:木材防腐、防虫与保养服务
- 量身打造全面标志设计服务合同
- 热水器产品营销合作协议
- 融资居间服务合同法律依据
- 清表清淤回填施工方案
- 浙江心理健康教育B证材料(教案设计)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投标书模板112221
- 读者文摘精选100篇读者精选文章.doc
- 第五章成本论解析
- 《埃博霉素生物合成》PPT课件.ppt
-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 汽车类西班牙语词汇
- 一年级综合实践
- 海拉EPS角度传感器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