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年生物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B.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2.唇裂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该病属于什么类型的遗传病?下列哪些疾病与其属同类型()a、单基因遗传病b、多基因遗传病c、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①线粒体疾病(因线粒体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缺乏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②进行性肌营养不良③原发性高血压④并指⑤青少年型糖尿病⑥先天性聋哑⑦无脑儿A.a,①②③④ B.b,③⑤⑦ C.c,①③⑤ D.b,②③⑤⑦3.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A.流动性 B.选择透过性 C.全能性 D.多样性4.三体的产生多源于亲代减数分裂异常,现对一位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得知其中有两条21号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则说明形成该患者最可能的原因是()A.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同源的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进入不同子细胞B.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进入不同子细胞C.形成精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同源的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进入不同子细胞D.形成精子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进入不同子细胞5.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新疆某地发生蝗灾时,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达到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6.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蛙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①②③④⑤⑥⑦B.图1中,乙能加快碳循环,甲和丙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C.图2中,蛙属于第二营养级,对应图1中的乙D.图2中,③所含的能量都属于蛙的同化量,最终会通过热能散失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此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现在某生态学者对该地进行生态抽样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段的平均株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075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2)严重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还可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利于植被生长。(3)目前此森林中杜鹃、栎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的最大优势树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某研究小组以大豆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1)由图甲可推知,与P点相比,Q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写出两种)。(2)种植大豆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有_______________。(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左右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克)。则b与a的差值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导致叶片左侧遮光部分重量变化的主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丁中的曲线表示大豆在恒温35℃时CO2的吸收或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已知大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丁曲线中b点将向________方移动。9.(10分)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特征,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I、II、III、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地区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3)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或“先增加后减少”),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10.(10分)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要想在短时间内就获得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植株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育种。(2)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一块高秆(纯合子)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简要写出实验思路、结果和结论。)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加速,许多特有的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某一沿江地区建设了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在退渔还湿等措施的基础上采取“高滩建设林带,低滩栽水生植物”的模式恢复江滩湿地风貌。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湿地的水域中有处于挺水层、浮水层和沉水层的不同生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对群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2)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_____________散失,剩下的能量中,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_____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流入了_____________营养级。(3)能量流动的特点为_______。研究能量的流动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建立了稻——萍——蛙的立体农业生产方式,这样对于我们对能量利用有什么意义?(4)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使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如今,人们通过实施禁渔等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能力。从上述实例可以发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详解】A、并非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如三倍体西瓜的形成就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A错误;B、自然环境定向选择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所以,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B正确;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但是其基因型频率可能变化,C错误;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但是由于迁出、迁出、个体生存能力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的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2、B【解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①线粒体疾病(因线粒体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缺乏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属于细胞质遗传;②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属于单基因遗传病;③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④并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⑤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⑥先天性聋哑属于单基因遗传病;⑦无脑儿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因此,a对应②④⑥,b对应③⑤⑦。故选B。3、A【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对于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详解】变形虫能做变形运动,说明其细胞膜发生了形态变化,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选A。4、A【解析】减数分裂:(1)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2)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详解】分析题干可知,这位21三体综合征患者有两条21号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即有两条21号染色体来自母亲的同源染色体,说明形成该患者最可能的原因是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同源的21号染色体未能分开产生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受精而来,A正确。故选A。5、B【解析】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是抗药性较强的,A正确;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利用鸭子与蝗虫的捕食关系更好地消灭蝗虫,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并非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B错误;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C正确;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D正确。故选B。6、B【解析】1、由图1可知,丁有三个箭头指入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进行的,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等、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④⑦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图2是能量流动过程图,其中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①同化量=②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④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③是蛙的遗体残骸、蛙的粪便等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图1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等、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④⑦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错误;B、图1中,乙是消费者,能加快碳循环,甲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两者是完成碳循环的必备成分,B正确;C、图2中,蛙捕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对应图1中的乙消费者,C错误;D、图2中,③是蛙的遗体残骸、蛙的粪便等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其中蛙的粪便所含的能量属于蛙的上一营养级昆虫的同化量,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次生演替②.增加③.抵抗力④.物质循环⑤.光合作用⑥.稳定型、增长型⑦.赤杨【解析】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详解】(1)火灾后的因为保留土壤条件甚至有繁殖体,其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和有机物含量都是随着物种的增加在增加,生态系统也因为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于植被生长。(3)根据表格分析,森林中杜鹃各年龄段数量差别不大,年龄结构为是稳定型。栎树种群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赤杨大树数量最多,是森林中最大优势树种。【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8、①.光照强度、CO2浓度②.BF③.12h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④.⑤.左【解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详解】(1)分析图甲可知,该图表示单株光合作用强度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与P点相比,Q点种植密度过大,不同植株之间争夺阳光和二氧化碳,单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2)图乙中B点和F点斜率为零说明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变,为大棚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强度等于呼吸速率强度。(3)假设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原来干物质量为c,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左侧呼吸量为:c-a;右侧净光合量为:b-c;由于左右对称,所以右侧呼吸量也是c-a;那么右侧实际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b-c)+(c-a)=b-a.所以b-a代表12h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具体反应式:。(4)根据题干可知,当温度调节到30℃,呼吸作用的酶活性减弱,光合作用的酶活性增强,因此呼吸作用减弱导致甲曲线中a点将向上移动,同时光合作用又增强,因此光补偿点前移,b点将向左移动。【点睛】本题考查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9、(1)①.数量②.标记重捕法(2)①.衰退②.丙(3)①.增加②.减少③.迁入率和迁出率【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要较准确地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小问2详解】图1中甲的幼龄个体少,大龄个体多,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衰退型,丙种群幼龄个体多,大龄个体少,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预测此后一段时间,种群个体数目将保持增长。【小问3详解】据图2分析,曲线a-b段R=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增加,c-d段R小于1,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减少。除题图中出生率、死亡率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迁入率、迁出率等。10、(1).单倍体(2).C(3).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4).方法1:将该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的F1,再让F1自交的F2,统计子代性状表现方法2: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后代性状表现(5).方法1: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因素引起的方法2: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组是两亲本杂交后,再让子一代自交,属于杂交育种;B组是两亲本杂交后,用子一代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C组用γ射线处理亲本,进行人工诱变,属于诱变育种。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1)B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C组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且突变频率比较低,所以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3)在一块纯合高秆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该矮秆性状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也可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根据各种可遗传变异特点。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思路:方法1:将该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的F1,再让F1自交的F2,统计子代性状表现。方法2: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后代性状表现。预期结果及结论:方法1:如果子一代为高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