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7(2) 中央处理器_第1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7(2) 中央处理器_第2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7(2) 中央处理器_第3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7(2) 中央处理器_第4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7(2) 中央处理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6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和组成7.6.1CPU的功能

若用计算机来解决某个问题,首先要为这个问题编制解题程序,而程序又是指令的有序集合。按“存储程序”的概念,只要把程序装入主存储器后,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任务。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在计算机的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指令和数据形成了指令流和数据流。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6.2CPU中的主要寄存器1.通用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可用来存放原始数据和运算结果,有的还可以作为变址寄存器、计数器、地址指针等。现代计算机中为了减少访问存储器的次数,提高运算速度,往往在CPU中设置大量的通用寄存器,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通用寄存器可以由程序编址访问。2.专用寄存器

专用寄存器是专门用来完成某一种特殊功能的寄存器。CPU中至少要有5个专用的寄存器。它们是: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状态标志寄存器(PSWR)。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6.3CPU的组成 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图7-2给出了CPU的模型。在图7-2中,ID表示指令译码器,CU表示控制单元,其作用将在稍后介绍。

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有:

①从主存中取出一条指令,并指出下一条指令在主存中的位置。

②对指令进行译码或测试,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以便启动规定的动作。

③指挥并控制CPU、主存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数据流动方向。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6.4CPU的主要技术参数CPU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档次,而CPU的主要技术参数可以反映出CPU的大致性能。 1.字长 2.内部工作频率 3.外部工作频率 4.前端总线频率 5.片内Cache的容量 6.工作电压 7.地址总线宽度 8.数据总线宽度 9.制造工艺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7控制器的组成和实现方法7.7.1控制器的基本组成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1.指令部件

(1)程序计数器 (2)指令寄存器 (3)指令译码器 (4)地址形成部件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2.时序部件

(1)脉冲源

(2)启停控制逻辑

(3)节拍信号发生器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3.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一条指令的取出和执行可以分解成很多最基本的操作,这种最基本的不可再分割的操作称为微操作。微操作信号发生器也称为控制单元(CU)。不同的机器指令具有不同的微操作序列。4.中断控制逻辑

中断控制逻辑是用来控制中断处理的硬件逻辑。有关中断的问题将在第8章中专门介绍。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4.2.2控制器的硬件实现方法

控制器的核心是微操作信号发生器(控制单元CU),图7-4是反映控制单元外特性的框图。微操作控制信号是由指令部件提供的译码信号、时序部件提供的时序信号和被控制功能部件所反馈的状态及条件综合形成的。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8.1时序系统

1.指令周期和机器周期

2.节拍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8.2控制方式

CPU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以下3种:

1.同步控制方式 2.异步控制方式 3.联合控制方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8.3指令运行的基本过程 1.取指令阶段 2.分析取数阶段 3.执行阶段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8.4指令的微操作序列1.加法指令ADD@R0,R1

这条指令完成的功能是把R0的内容作为地址送到主存以取得一个操作数,再与R1中的内容相加,最后将结果送回主存中.即实现:((R0))+(R1)→(R0)(1)取指周期

取指周期完成的微操作序列是公共的操作,与具体指令无关。

①PCout和MARin有效,完成PC经CPU内部总线送至MAR的操作,

记作(PC)→MAR。

②通过控制总线(图中未画出)向主存发读命令,记作Read。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③存储器通过数据总线将MAR所指单元的内容(指令)

送至MDR,记作M(MAR)→MDR。④MDRout和IRin有效,将MDR的内容送至指令寄存器,

记作(MDR)→IR。至此,指令被从主存中取出,其操作码字段开始控制CU。⑤使PC内容加1,记作(PC)十1→PC。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

(2)取数周期

取数周期要完成取操作数的任务,被加数在主存中,加数已放在寄存器R1中。

①R0out和MARin有效,完成将被加数地址送至MAR的操作,记作(R0)→MAR。

②向主存发读命令,记作Read。

③存储器通过数据总线将MAR所指单元的内容(即数据)送至MDR,同时MDRout和Yin有效,记作M(MAR)→MDR→Y。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3)执行周期

执行周期完成加法运算的任务,并将结果写回主存。①R1out和ALUin有效,同时CU向ALU发“ADD”控制信号,使R1的内容和Y的内容相加,结果送寄存器Z,记作

(R1)+Y→Z;②Zout和MDRin有效,将运算结果送MDR,记作

(Z)→MDR;③向主存发写命令,记作Write。将运算结果送内存,

记作

MDR→(R0)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2.转移指令JCA(1)取指周期

与上条指令的微操作序列完全相同。(2)执行周期

如果有进位(C=1),则完成(PC)+A→PC的操作,否则跳过以下几步。①PCout和Yin有效,记作

(PC)→Y(C=1);②AdIRout和ALUin有效,同时CU向ALU发“ADD”控制信号,使IR中的地址码字段A和Y的内容相加,结果送寄存器Z,记作

Ad(IR)+Y→Z(C=1);③Zout和PCin有效,将转移地址送PC,记作(Z)→PC(C=1)。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微程序控制原理1.微程序设计的提出与发展2.基本术语(1)微命令和微操作(2)微指令、微地址(3)微周期(4)微程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1微指令编码法1.直接控制法(不译码法)2.最短编码法3.字段编码法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图7-10字段直接编码法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2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过程1.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1)控制存储器(CM)(2)微指令寄存器(μIR)(3)微地址形成部件(4)微地址寄存器(μMAR)2.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3.机器指令对应的微程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图7-12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3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1.一级功能转换2.二级功能转换3.通过PLA电路实现功能转换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图7-13指令操作码与微程序入口地址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4后继微地址的形成1.增量方式(顺序—转移型微地址)2.断定方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9.5微程序设计1.微程序设计方法(1)水平型微指令及水平型微程序设计(2)垂直型微指令及垂直型微程序设计(3)混合型微指令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2.微指令的执行方式

(1)串行方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2.微指令的执行方式(2)并行方式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3.微程序仿真

所谓微程序仿真,一般是指用一台计算机的微程序去模仿另一台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使本来不兼容的计算机之间具有程序兼容的能力。用来进行仿真的计算机称为宿主机,被仿真的计算机称为目标机。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4.动态微程序设计

动态微程序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使计算机能更灵活、更有效地适应于各种不同的应用目标。例如,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前提下,如果计算机配备了两套可供切换的微程序,一套是用来实现科学计算的指令系统,另一套是用来实现数据处理的指令系统,这样该计算机就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随时改变和切换相应的微程序,以保证高效率地实现科学计算或数据处理。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5.用户微程序设计

用户微程序设计是指用户可借助于可写控制存储器进行微程序设计,通过本机指令系统中保留的供扩充指令用的操作码或未定义的操作码,来定义用户扩充指令,然后编写扩充指令的微程序,并存入可写控存。这样用户可以如同使用本机原来的指令一样去使用扩充指令,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是,事实上真正由用户来编写微程序是很困难的。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0.1简单的CPU模型

控制单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需要发出各种不同的微操作控制信号。微操作控制信号是与CPU的数据通路密切相关的,图6-17给出了一个单累加器结构的简单CPU模型。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0.2组合逻辑控制单元设计

1.微操作的节拍安排(1)取指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2)间址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3)执行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2.组合逻辑设计步骤(1)列出微操作命令的操作时间表(2)进行微操作信号综合(3)画出微操作命令的逻辑图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0.3微程序控制单元设计

1.微程序控制单元的设计步骤(1)确定微程序控制方式(2)拟定微命令系统(3)编制微程序(4)微程序代码化(5)写入控制存储器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1.1重叠控制

通常,一条指令的运行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取指、分析、执行。假定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为t,那么在无重叠(顺序)的情况下,需要3t才能得到一条指令的执行结果

最早出现的重叠是“取指K+1”和“执行K”在时间上的重叠,称为一次重叠,如图7.70所示,这将使处理机速度有所提高,所需执行时间减少为:T=3×t+(n-l)×2t=(2×n+1)t

一次重叠方式需要增加一个指令缓冲器,在执行第K条指令时,寄存所取出的第K+1条指令。如果进一步增加重叠,使“取指K+2”、“分析K+1”和“执行K”重叠起来,称为二次重叠(见图7.71),则处理机速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所需执行时间减少为:T=3×t+(n一l)t=(2+n)t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1.2先行控制原理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1.3流水工作原理1.流水线2.流水线分类(1)按处理级别分类(2)按功能分类(3)按工作方式分类(4)按流水线结构分类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1.4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思想,目前运行中的许多计算机都采用了RISC体系结构或采用了RISC设计思想。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2.1RISC的特点和优势

1.RISC的主要特点

目前,难以在RISC和CISC之间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但大部分RISC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①指令总数较少(一般不超过100条);

②基本寻址方式种类少(一般限制在2~3种);

③指令格式少(一般限制在2~3种),而且长度一致;

④除取数和存数指令(Load/Store)外,大部分指令在单周期内完成;

⑤只有取数和存数指令能够访问存储器,其余指令的操作只限于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⑥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目应相当多(32个以上,有的可达上千个);

⑦为提高指令执行速度,绝大多数采用硬连线控制实现,不用或少用微程序控制实现;

⑧采用优化的编译技术,力求以简单的方式支持高级语言。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2.1RISC的特点和优势

2.RISC的优势

计算机执行一个程序所用的时间t可用下式表示:t=I×C×T

式中:I是高级语言编译后在机器上执行的机器指令总数,C是执行每条机器指令所需的平均周期数,T是每个周期的执行时间,表6-3为RISC和CISC的统计数据。表中I、T为比值,C为实际周期数。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2.2RISC基本技术

为了能有效地支持高级语言并提高CPU的性能,RISC结构采用了一些特殊技术

1.RISC寄存器管理技术2.流水线技术3.延时转移技术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3.1超标量和超流水线技术

在RISC之后,出现了一些提高指令级并行性的技术,使得计算机在每个时钟周期里可以解释多条指令,这就是超标量技术和超流水线技术。

前面提到的流水线技术是指常规的标量流水线,每个时钟周期平均执行的指令的条数小于等于l,即它的指令级并行度(InstructionLevelParallelism,ILP)≤1。

第七章(2)中央处理器7.13.2EPIC的指令级并行处理

EPIC架构是Itanium挑战RISC架构的基础,它的设计思想就是用智能化的软件来指挥硬件,以实现指令级并行计算。采用EPIC架构的处理器在运行中,首先由编译器分析指令之间的依赖关系,将没有依赖关系的3条指令组合成一个128位的指令束。在低端CPU中,每个时钟周期调度1个指令束,CPU等待所有的指令都执行完后再调度下一个指令束。在高端的CPU中,每个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