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1.gif)
![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2.gif)
![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3.gif)
![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4.gif)
![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f3916b01f33d27485995bdb1aa4b8a7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天文的民族气节与政治智慧
文天祥(1236-1283),又名宋瑞,又名吕山,出生于吉州庐山陵县(今江西吉安县)。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烨然,少有大志,意为忠臣。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与弟壁同登进士。及大庭试策于集英殿。时理宗在位甚久,政理浸怠,有感于此,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置第五,理宗亲擢为第一名而为状元。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理宗开庆元年(1259)五月,授文天祥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九月入京,时蒙古忽必烈督师围鄂,江上有警。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京师慌慌,人莫敢议其非者。文天祥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并建议简文法以立事,仿方镇以建守,就团结以抽兵,破资格以用人四事。书奏,不极,即自免归。次年,改任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不拜。后累任秘书省正字,景献府教授,著作佐郎,刑部郎官,出守端州等。度宗咸淳三年(1267),任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四年,兼学士院权直国史馆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五年,差知宁国府。六年,任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兼学士院权直。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诏不允。文天祥当制诰,“语皆讽似道。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天祥既数斥,台臣陈坚又奏罢,遂归故里。九年,起为湖南提刑。时适故相江万里为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在长沙与之相见。江万里素奇文天祥志节,甚为器重,与谈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当勉之。”十年,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元年(1275),报元军渡江,江上告急,诏天下诸路勤王。文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洞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二月,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文天祥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文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驻军西湖上。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时朝议方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欲赖以求和修好。文天祥上疏乞斩吕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并建议:“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力主抗敌却寇。时议以其论阔远,书奏不报。明年正月,文天祥任临安知府。仍除枢密使,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使如军中请和,遂以资政殿学士至北营,与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辞色甚厉,执意不屈,遂被拘留。时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刘岊等奉降表至镇江,伯颜引文天祥同坐。文天祥痛斥贾余庆等人卖国,指责伯颜失信,痛骂吕文焕为逆贼,吕师孟叔侄卖降。义正词严,伯颜闻之吐舌,连云:“男子!男子!”却不复放还。“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真州守将苗再成山迎,且喜且泣,向文天祥陈述复兴之策。天祥称其善,即以书遗李庭芝、夏贵,并谴使四处约结,以图抗元。天祥未至时,先有扬州脱归卒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李庭芝信之,得书后,反疑文天祥是来说降的,遂使苗再成亟杀文天祥以自白。苗再成不忍,骗文天祥出城,闭之门外。久之,复遗二路人马追杀。文天祥等人多方逃避,千辛万苦,已经月余,四月八日,到了温州。闻益王未立,乃建大元帅府于福州。文天祥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七月,以同都督出江西,至福建南剑。十月,收兵入汀州。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敢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文天祥积极组织、集结抗元兵力,打击元兵侵略。端宗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兵入侵汀州,文天祥移漳州。赵时赏、赵孟溁亦率兵归,独吴浚兵不至。吴浚降元,来说天祥。天祥缚浚,遂缢杀之。四月,入梅州,始与家人相见。进阶银青光禄大夫。时都统王福、钱汉英飞扬跋扈,颇不循法,处以斩决,军政一新。五月,出江西,入会昌。六月,入兴国县。八月,元兵援赣州,并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元兵猝至,乃引兵趋永丰,途遭元兵追击,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被执。幸有赵时赏自称“姓文”,元兵以为天祥,擒之而归,天祥以此逸去。景炎三年(1278)三月,文天祥收残兵,进屯丽江浦。四月,端宗死,卫王立,改元祥兴。天祥上表自劾,不准。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时军中疫起,天祥其母及子皆死。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元将张弘范自漳州、泉州入潮阳,水陆并进。“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祥兴二年(1279),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皆命之拜,天祥不拜,弘范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弘范索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诗中道: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千古绝唱的《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心路历程和壮志豪情。他以诗言志,面对国破山河碎,敌人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局面,他矢志报国,视死如归,绝不投降屈服,真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时崖山破,宋军大溃。陆秀夫负少帝蹈海死,张世杰亦溺死,文天祥哭以长诗。元军置酒大会诸将,劝文天祥投降。张弘范说:“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严词拒之,大骂元军副帅宠钞儿赤,请速死。文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日不食,不死,后复食。至燕,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元世祖忽必烈遣王积翁谕、劝降。文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丈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文天祥在燕三年,终不屈服。元至元十九年(1282),召入谕曰:“汝何愿?”文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统治者杀害。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是日,大风扬沙石,昼晦不能辨人。数日,其妻欧阳收其尸,面如生。其衣带有人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天媿。”江南十义士,奉柩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傍。至元二十一年(1284),文天祥葬于富田东南二十里木湖之原。对于文天祥的德行、骨节、功业,史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复兴,兵败身执。……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有宋以来的伟大人物,他虽为元代统治者所杀,但他的思想,行动,气节,品格,功业,反侵略、反寇虏、反投降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一直激励着、教育着中华民族。文天祥不仅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而且富有智慧,才气纵横,文能治国,武能击敌,文武双全,儒而知兵,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他的精神和著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天祥生当南宋末世,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气数已尽。他虽有扶危定倾之志向、才能,却无力回天、救亡。尽管如此,他依然把毕生精力,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安社稷。保江山的大业。虽然宋朝大势已去,屡战屡败,溃不成军,他无法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但是从他的全部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思想和才能。文天祥目睹、亲历南宋军国积弊,深知不改革、消除这些积弊,便不可能打败蒙古贵族侵略者而中兴复国。所以他在考进士应理宗试策时,针对当时军政浸怠之弊,“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一挥而就,围绕这个思想主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文天祥认为,人和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化化,运行不已,就在于“不息而已”。天地之道运行不息,故能化生万物,人应当效法此通,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奋力进取。他说: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通。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天地亦一不息;天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陛下传列圣之心,以会艺祖之心;会艺祖之心,以参帝王之心,参天地之心。……然临御浸久,持循浸熟,而算计见效,犹未有以大快圣心者。上而天变不能以尽无,下而民生不能以尽遂,人才士习之未甚纯,国计兵力之未甚充,以至盗贼兵戈之警,所以贻宵旰之忧者,尤所不免。……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理宗在位33年间,使政纲松弛,仁德不积,国势衰弱,兵力日削,元军南侵,却无力还击。文天祥面对南宋当时道久未洽,化久未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民生寡而不能遂的现实。为了扶危救国,打败元贼,文天祥企望理宗“法天地不息”而奋发有为。他以哲学的发展变化理论为指导,阐明其兴国强兵之策。他指出,天、地、人之道为一道,即运行不已、生生不息、永不停顿之道。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千变万化之道,就是生生化化不息之道,人应当效法“天地不息”之道,积极有为,自强不息,不可一时一刻停息,尤其要有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心气概,以“不息之心”而负荷担道,勤于道而建其功。因此,文天祥要求皇帝以不息之道充之、行之。“与阴阳同其化,与五行同其运,与乾坤生生化化之理,同其无穷”,以此而“德洽于天下”,方可中兴复国,打败元兵。基于这种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文天祥针对理宗的试策之问,对于南宋的军国大计,一一作了回答。因其答之精当,故高中状元。文天祥指出,天、地、人之道,分而言之,则自有其道,各有称谓;合而言之,则为一道,此一道则为不息之道。天、地、人之道,都为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之道。就宇宙本原而言: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沦元气,变化无端。由元气分而为阴阳、五行、人心、万物。人和万物之先,道已存而微不显,这是道之体;人和万物产生后,道之行而不停息,这是道之用。而体用一源,无有间隙。道在天下万物之中,犹如水在地之中,无一息之不流,无一息之停止。这种不息之理,如《周易》的自强不息,如《中庸》的溥博渊泉。所以人应当效法天地之道,以不息之道而配天地,做到“不息则久”。皇帝之事,更应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政,要救民生,厚人才,昌士习,裕国计,强兵力,选将帅,明纪律,御北虏,以此而达天德。这是文天祥的思想宗旨。从这个思想宗旨出发,文天祥认为,历代圣明帝王治国理民,抗敌御寇,都应当兢兢业业,孜孜慓慓,无一息之或停,无一时之不行。只有以此帝王之心,行不息之道,才能成帝王之功化证效。当今南宋衰世,身为帝王者,更应当如此。如果偷图安逸,只有享乐,不求自强,则是苟安,必使国愈危。为图强救国,抗击元虏,文天祥愿当朝皇帝效法古代尧、舜、禹、汤、文、武等圣明帝王,以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治理军国要务。文天祥针对理宗陋汉、唐之功化证效之问,在对策中回答了汉、唐之所以不如唐、虞三代的原因,就在于汉、唐诸君,其道不纯,在天人之间、理欲之间、阴阳之间交错混杂,而使王霸混杂,尤其是为异端所误,为黄、老清静、无为所害,不以帝王之事为务,而为杂霸之术所累,从而自息于人,欲、阴浊之中,故不如唐、虞三代。文天祥其望理宗“监汉、唐之迹”,建今日之功,以超过汉、唐,而图中兴大业。理宗以当时“八者之弊”,以求“八者之务”,而策问文天祥,以求其解。文天祥“以八事问”,“合而以四事对”,一一作了回答。他说:“臣闻天变之束,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地;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接着文天祥对此“四事”之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作了说明。关于“天变之束,民怨招之也。”文天祥以民心即天意,天心因民心的“天人合一”论作答。他的答是以儒家的民本论为理论基础的。他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心之休戚,天心所因以为喜怒者也。”所以为帝王者,应当以“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安民之道”,而使民和以应天变。天变是应人事而变,只有修人事,方可应天变。关于“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文天祥认为,由于士大夫之家教育弟子,幼而授其句读,长而累牍为富,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讲明,唯“利而已矣”。因而培养不出拔群超俗的人才。他主张从“幼之所学,壮之所行”抓起,“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为此,要建学校,崇经术,讲治道,修边防。文天祥企望理宗“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淑士之道,则士风一淳,人才或于是而可得矣”。从幼学开始,就教育学士,端正身行,淳厚士风,而为国家培养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才。关于“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文天祥以“贫”和“弱”的关系加以说明。他说:“臣闻古今天下,能免于弱者,必不能免于贫;能免于贫者,必不能免于弱。一利之兴,一害之伏,未有交受其害者。今之兵财,则交受其害矣。”由于兵力之弱,故调淮兵防海,则两淮之兵不足;调荆兵护襄樊,则荆湖之兵不足;灾疫、战争使川蜀之兵死者过半,而川蜀之兵不足;抽江淮之兵入蜀,荆湖之兵分而策应,则使各地之兵,愈不足。“夫国之所恃以自卫者,兵也。而今之兵,不足如此,国安得不弱哉?”兵弱而使国弱,故使元寇大举南侵。不仅如此,还由于大兴土木,广造宫宇,收集珍宝,幸宠希恩,宫庭挥霍,又无理财之方,不为军食之计,所以造成“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对此,文天祥要求理宗“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节财之道,则财计以充,兵力或于是而可强矣”。国贫与兵弱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国富兵才可以强。关于“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文天祥以“外之虏寇”与“内之盗贼”相互为患而必引起大患,说明之。他说:“外之虏寇,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徒内之变;内之盗贼,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至于通虏寇,则腹心之大患也已。”由于外寇与内盗相互为患,而造成中国的心腹大患。仅有一患,他们不相通亦不会如此严重。文天祥指出,今之虏寇,固然可畏、可恶,时时窥我两淮,逼我川蜀,狼子野心,固不可止。然而中国之战技,不在其下,其亦畏中国也。可是内部盗贼,亦不可不防,一旦兴起,内外相通,十分可怕。为此,文天祥要求理宗“持不息之心,求所以弭寇之道,则寇难一清,边备或于是而可宽矣”。弭寇虏,防盗贼,不使其相通,则患可解矣。文天祥目睹南宋晚期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局,一再申明天地运行不息,万物变化不息之道,期望朝廷效法天地之道,以不息之心,行变革之政,革除弊端,富国强兵,打败元兵,复兴中国。为了拨乱本,塞祸源,打败元寇,中兴复国,文天祥除了期望皇帝要兢兢业业,自强不息,治理“军国大事”外,还针对当时军国之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己未上皇帝书》中,提出了改今日之弊,变今日之俗的思想主张。这就是;一曰;“简文法以立事”。他说:今日“际时艰难,兵革四起,俯仰成败,呼吸变故,此非用马上治不济。”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军国大事,刻不容缓。然而宋朝当时的军政情况则是“尊卑阔绝,礼节繁多”,文书往来,耗费时日,一事之末,久费日力。皇帝不经常与宰相、两府大臣“议军国大事”,结果是“人无定志,事无成谋,当此艰危,岂不误事?”要改革这些军国之弊,为今之计,必须“集众思,广忠益”,“简文法以立事”,这样使大臣有更多的时间与百官见面,集四方贤俊,聚众人之智,为军国大计出谋划策。二曰:“仿方镇以建守”。文天祥说:“今天下大患,在于无兵,而无兵之患,以郡县之制弊也。祖宗矫唐末五代方镇之弊,立为郡县繁密之法,使兵财尽关于上,而守令不得以自专。……传世弥久,而天下无变,然国势由此浸弱,而盗贼遂得恣睢于其间。宣、靖以来,天下非无忠臣之士,强兵猛将,然各举一州一县之力,以抗寇锋,是以折北不支,而入于贼。中兴之臣,识循环救弊之法,盖有建为方镇之议者矣。失此不图,因循至今日,削弱不振,受病如前。及今而不知变,臣不知所以为善后计矣。”文天祥指出,由于宋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革除藩镇,把兵权收归中央,实行郡县之法,而削弱了兵力,招致了靖康之祸,金兵南侵,宋军大败,中原失守。为了中兴复国,打败金贼,就要仿方镇建守,固守边防。三曰:“就团结以抽兵”。文天祥说:“抽兵之说,臣前已开其端,而其节目未悉也。请再陈之:夫取兵于民,周井田,唐府兵之遗法也。今使者四出,分行营阵,俾各处团结,以自为乡井之卫。疾行之中,此亦庶几善步者,然而无益也。”如果能委数州立一方镇,“莫若俾为帅者,就团结之中,凡二十家取其一人,以备军籍。”这样一郡得二十万家,则可得一万精卒。依例而行之诸州,则一镇新兵,不下二三万。如此抽兵,今诸州列镇,则可得精兵十余万。以此精兵,便可以驱逐金虏。四曰:“破格以用人”。文天祥指出:“本朝用人,专守资格。祖之深意,将以习天下之才,世虽有贤明忠智之人,英伟奇杰之士,亦必践扬之多,涉历之熟,积劳持久,而后得至于高位。养成远大之器,消弭侥幸之风,人才世道,胥有利赖。然其弊也,有才者,常以无资格而不得迁;不肖者,常以不碍资格法而至于大用。天下卒有变,不肖者当之,而有才者拱手熟视,夫是以常遗国家之忧。”由于宋朝选人,专守资格,论资排辈,故使贤者不得用,不肖者以资格而至于大用,结果使国家无贤臣良将,而造成国家之忧。文天祥看到的现实是“数年以来,边陲之间,偶缺一帅,陛下彷徨四顾,弄印莫属。挨排应急,不得已,常取监司之风力者为之。……此平世拘挛之弊也。今天下事势,溃决已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的存储效率提升
- 员工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指南
- 幼儿园教育故事小熊的圣诞节
- 2025年DVD播放设备合作协议书
- Sulfamonomethoxine-sodium-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工作解决方案方案
- 艺术品展览销售合作合同
- Antimycin-A2-生命科学试剂-MCE
- 8-Hydroxyquinoline-hemisulf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物流仓储设备采购与维护服务合同
- 瓶装液化气送气工培训
- 道德经全文完整版本
- 透析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 潍坊市人民医院招聘真题
- 销售人员薪资提成及奖励制度
-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 项目四 军事安全
- 10KV电力配电工程施工方案
- 2023年宏观经济学考点难点
- 先兆流产课件-课件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黑龙江申论真题2021年(乡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