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文本信息理解分析_第1页
阅读 · 文本信息理解分析_第2页
阅读 · 文本信息理解分析_第3页
阅读 · 文本信息理解分析_第4页
阅读 · 文本信息理解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PAGE第1课文中信息理解分析普查与练习1文中信息理解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❶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❷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❸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❹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❺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❻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理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❶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❷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解重要概念(1)(2020新高考Ⅰ,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此类题型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间、比对原文,找出细微的差别。由材料一第四段“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项“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属于“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B项“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属于“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C项“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属于“黄河等水道的变迁”,故A、B、C三项正确。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很可能对沟壑演变规律进行探索,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这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故答案为D项。(2)(2020新高考Ⅰ,4分)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目要求下定义,因此作答时要突出被定义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按照“……是……”等的判断句式整合回答。首先要浏览材料,筛选出与概念直接相关的信息。材料一的前四段主要在讲历史地理学的源流和沿革地理的相关内容,并没有直接涉及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特征,不需要重点关注;第五段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指出了历史地理学的某些特点,需重点分析。如第五段说历史地理学“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概括出历史地理学的两个特点: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目的是寻找原因,探索规律。第六段主要讲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成就,与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征等关系不大,可以略过。材料二重点讲了历史地理学的特点,第一段直截了当地指出历史地理学“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第二段具体论述,进一步地指出“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由材料二的两段内容,可得出历史地理学的另外两个特点:它把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起;力图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地理规律。最后梳理概括以上要点,用简洁的语言作答即可。2.理解重要句子(3)(2023新编,3分)下列对“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革地理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但仍不及历史地理学的涵盖范围广。B.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乎国计民生,而且其研究内容构成了历史地理学的基础。C.从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关系看,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为其重要组成部分。D.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时间虽晚于沿革地理,但在现代,历史地理学水平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A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可知,历史地理学的涵盖范围比沿革地理广。A项正确。B项,材料一第四段指出“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另根据第六段可知,沿革地理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向历史地理学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先驱团体禹贡学会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者仍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的优良传统。可见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在学术上是源和流的关系,前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乃至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后者所用。B项表述正确。C项,首先,原句明确说明二者“有质的区别”,所以它们不可能是从属关系;其次,根据材料一第五、六段可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所以它也不可能是沿革地理的组成部分。C项错误。D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以及第六段“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说明中国沿革地理成型更早,“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可知后半句表述正确,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3.筛选整合信息(4)(2020新高考Ⅰ,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材料,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禹贡》记载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前者属于沿革地理的范畴,后者则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记载”属于沿革地理的范畴;班固还较充分地利用了旧有文献和前人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说明其书中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A项正确。B项,“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四、五段可知,沿革地理虽然没有形成新的学科,但早已成为专门学问,是治学的基础。正如第三段结尾说“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可见沿革地理并非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B项错误。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非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本身彰显了“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C项错误。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用自然地理事物和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的例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随堂普查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❶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❷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❶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❷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❸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三:❶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❷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❸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可以完全相同的。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2020山东冲刺,3分)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与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D.乡下人的“愚”主要是知识不及人,即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如城里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明确题干限定的范围是材料一;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材料中的位置;最后比照原文,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根据第一段“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知,“愚”并没有什么所谓客观标准。A项错误。B项,根据第一段“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可知,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均是在某一方面知识不足,知识问题并不等同于智力问题,因而不能将其看作是“愚”的表现。B项错误。C项,第二段“‘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中的“如果”表明这是一个假设句,而选项中的“就是”则将“或然”变为了“已然”,改变了原句的语意逻辑。C项错误。D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可知,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主要是指“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D项正确。故答案为D项。2.(2023新编,3分)下列对材料三“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B.单个人因为时间、地点、事件不同而动用不同的圈子,必然牵涉不同的人。C.由生育和婚姻而结成的网络极其复杂,“一表三千里”就是很好的证明。D.“家”字的含义最能伸缩自如,会因时因地而不同,乃至大到天下成一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是指“家”,然后再判断选项正误。材料三第三段开头先提出问题。紧接着,作者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由此可知,A、B两项正确。材料三第四段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中国亲属关系的性质,通过论述“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来说明亲属关系网的边界模糊,因此才会对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不清不楚。C项正确。D项是“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含义不清楚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答非所问。故答案为D项。3.(2023新编,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城里的学生不识苞谷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B.讲“文明”不等同于讲“礼”,但从教化中养成、服膺于传统的礼却比道德更严格。C.差序格局中,每人都是同心圆的中心,且由此推及的波纹是不完全相同的。D.三则材料以“乡土中国”为中心,探讨了知识、礼治和社会结构在乡村中的表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根据材料一“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可知,选项后半句中,“不识苞谷”是知识不足,而不是能力不足。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第二段中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第三段“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可知,B项正确。C项,由材料三可知,差序格局就是以每个人为中心而向四周发散的关系网络,根据“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及“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可以完全相同的”可知,C项正确。D项是对三则材料内容要点的概括,材料三虽然没有明确点明其论述对象是“乡村”,但从三则材料的出处可知它们属于同一体系。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4.(2023新编,4分)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礼下一个简要定义。答案:①礼是依靠传统维持,②通过教化使人主动遵从,③并且使个人形成习惯的,④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本题对应材料二,可通过分析概括材料二的内容得出答案。材料二第一段明确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同时第一段最后一句指出“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材料二第二段则进一步讲礼的推行是靠教化,指出“是从教化中养成”“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强调教化的作用和人服礼的主动性;材料第三段则强调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概括总结,用判断句作答即可。

课后提分练1文中信息理解分析A组(巩固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启幕,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800多家企业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此次盛会。在新冠肺炎疫情仍肆虐全球之际,中国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为疫情冲击下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希望之光。述往思来,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的这个“金句”,一语道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辩证内涵。发展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含着对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的需求,这是筹谋中国经济的大逻辑。开放合作是进博会的灵魂。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既是我们自身的发展所需,也能给世界各国带来广泛利益。一方面,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中国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挖掘新机遇,培育新动能,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始终高举开放合作大旗,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并以举办进博会等公共平台的务实举措,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在时代变局中的大国担当。(摘编自《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材料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正成为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新的形势和趋势下更好地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继续推进国内国际两个方向市场开放和联通,用新的办法深化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在此期间进博会大有可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一方面是经济长期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阶段性地调整工作重心。从经济规律来看,体量小的经济体拥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和该经济体的实际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外部的依赖更大。体量大的经济体更有可能依靠国内供给获得多种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例如在实践中,美国、日本这样的大型开放经济体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度、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都比较低。而随着我国经济体量迅速增大,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65%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19年为35%,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从1994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以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总体贸易比重从1999年的53%下降到2019年的25%,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内循环已经在不断加强,而且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在未来会延续。在经济内循环持续加强的大趋势下,外循环仍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参与外循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注重“质”而不是“量”。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勇于面对全球最优秀企业间的竞争,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外循环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也提供了一个客观衡量标杆和外部激励。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未来中国进出口、引进外资金额等指标的增速,很可能会落后于中国经济总量增速,低于国内市场发展速度。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同时,不宜强行追求相关对外经贸指标的高速增长。搞好国内大循环,要强调做好对内开放,即强调国内各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联通、加快培育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尤其是要通过促进劳动力、资金、土地、知识产权、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国内大循环是要建立国内统一的循环,不是各个省市建立各自区域的内循环。因此,尤其要避免地方和行业打着内循环的旗号行本位主义之实、对市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强大的内循环,不仅可以做强做大中国制造,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外循环发展,通过中国市场体量吸引其他经济体为中国助力,通过对外投资助力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作为世界重要的消费和生产中心之一,我国要不断加强自身经济全球辐射力,夯实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摘编自唐遥《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博会大有可为》)1.(2021山东济南一中质检,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0年11月4日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国际市场机遇,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的努力。B.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开放合作为灵魂,有利于中国挖掘新机遇,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体现了中国在时代变局中的大国担当。C.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后持续下降,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目前下降至1%以下,这表明中国经济内循环不断加强,呈现取代外循环的趋势。D.只要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勇于开展与全球最优秀企业间的竞争,就能发挥外循环的关键作用,但不宜强行追求相关对外经贸指标的高速增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偷换概念。“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国际市场机遇”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中国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选项把“中国市场机遇”偷换成“国际市场机遇”。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开放合作是进博会的灵魂”“中国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挖掘新机遇,培育新动能,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在时代变局中的大国担当”可知,B项说法正确。C项,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仅说“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内循环已经在不断加强,而且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在未来会延续”,选项“呈现取代外循环的趋势”的表述夸大事实且于文无据。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勇于面对全球最优秀企业间的竞争,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同时,不宜强行追求相关对外经贸指标的高速增长”可知,这些做法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与“发挥外循环的作用”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条件关系,“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2.(2023改编,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属于“搞好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A.吸引其他经济体助力B.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流动C.加强自身经济全球辐射力D.加强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开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并进行推断。“搞好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措施集中在材料二最后一段。A项,根据“强大的内循环,……还可以反过来促进外循环发展,通过中国市场体量吸引其他经济体为中国助力”可知,选项所说是“搞好国内大循环”后可能产生的良好效果。A项不符合要求。B项,由“尤其是要通过促进劳动力、资金、土地、知识产权、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可知,B项符合要求。C项,选项内容属于扩大国际市场,不属于“搞好国内大循环”的举措。C项不符合要求。D项,由最后一段“强调国内各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大循环是要建立国内统一的循环,不是各个省市建立各自区域的内循环”可知,“搞好国内大循环”需要各个省市都能开放,并非某一地区。D项不符合要求。故答案为B项。3.(2023改编,4分)结合材料内容,给新发展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新发展格局是新形势下,(1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1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解答此题要先明确材料哪些段落提到了“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相关信息主要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和材料二的前两段。材料一的第二段指出,“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这就说明“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提出的。第二段继续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强调“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形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含着对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的需求”则表明,“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二前两段是对材料一第二段内容的强调和补充,同样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质上要……在新的形势和趋势下更好地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等。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提炼出答案,用判断句作答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因为《邶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雅、颂先不论,二南与《豳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南与雅并列。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诗,这应是“雅”类得以确立的核心。也就是说,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小雅》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所以《仪礼》所载士阶层的礼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于颂,因为《商颂》《鲁颂》比较特殊,这里只讨论《周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那么,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许也代表了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即周王母族、周之旧贵族、灭商过程中诞生的新贵族、殷遗民贵族。(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材料二: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有学者认为,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不可逾越的。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就是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礼乐制度”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在音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摘编自丁超《〈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4.(2021八省二模,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早期”《诗经》范畴的一项是()A.《邶风》B.《七月》C.《大明》D.《周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选项对应内容集中在材料一。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因为《邶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所以可以排除《邶风》。同时第二段末尾也指出了“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因此可以判断A项不属于《诗经》“早期”的内容。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所以《七月》属于“早期”《诗经》范畴。B项正确。C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诗”可知,《大明》属于“早期”《诗经》范畴。C项正确。D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可知,《周颂》属于“颂”一类,根据第六段第一句“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可知,《周颂》应属于“早期”《诗经》范畴。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5.(2021八省二模,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均涉及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并对《诗经》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探讨。B.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是与周初礼制相对应的,这可以从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中得到证实。C.周王朝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负责人,推行礼乐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周王朝的统治。D.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可分别对应周王朝从殷商沿袭而来的四个社会阶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介绍了礼乐制度,没有涉及对《诗经》早期形态的探讨。A项错误。B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可知,风、雅、颂三分与周初礼制相对应之说没有证据,传世文献也不能提供相应证据。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可知,C项正确。D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一第六段“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殷遗民贵族”可知,顾炎武的“四诗”对应的是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并不是材料二第一段中提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6.(2021八省二模,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豳风》相比其他国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时间早,表演方式多,归入“风”显然不合理。B.由于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C.雅和颂应该与宗庙祭祀、宴享有关,随着礼制的建立和演变独立成《诗经》中的两类。D.周王朝阶级间的界限森严,但也会从民间选拔一些青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可知,A项正确。B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四段“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来看,选项把“其次”“再次”中的并列内容组合成因果关系,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小雅》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可知,雅、颂与祭祀、宴享有关,并逐渐转变为《诗经》中的两类。C项正确。D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可知,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7.(2021八省二模,4分)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礼乐制度下一个简要定义。答案:①礼乐制度是一种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不断增补形成的,②把上层社会的人分为不同等级,规定所实行的礼乐,③用音乐推广社会规则典章,④以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十分严格的制度。(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对礼乐制度的阐释主要在材料二中,所以需要概括总结材料二的内容。材料二第一段开头直接指出“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句式符合下定义的一般要求,可作为概括的基础句式;后面又指出“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因此由第一段可概括出礼乐制度的产生过程和基本内容。材料二第二段进一步展开,开头和结尾分别指出“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说明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据此概括提炼,即可得出答案。B组(冲刺满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材料一: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不少高校将国学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内容走进大学课堂,有的课堂还辅以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歌舞表演、参观历史文化圣地等教学形式。有人或许会疑惑:用过去的东西来提高现代人的智识水平是否可行?事实上,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根”,包含了经历时间考验后淬炼而来的精华,是用来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比如,孔孟老庄的思想为何历经千年却依然值得研究?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国学经典,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典中蕴藏的价值,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诵读和讲解,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当然,讨论的主题应与当下的生活密切相关,聚焦正义、幸福、奋斗等价值理念,让主题讨论成为学生与智者进行对话的连接点。需要看到的是,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果能在生态、人文、精神、道德等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主题下,将中西学术经典比较研读,不仅有利于开拓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自觉自信的人文情怀和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才是国学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摘编自茹宁《挖掘国学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材料二:《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让教育“归于自然”,回归教育真谛。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家既解决了“你是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你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明辨了“你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风与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风与家教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诫子书》《朱子家训》等。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背后的文化底蕴虽然当时不能被孩子真正理解,但却为孩子以后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从祭祀先人到缅怀革命先烈,是家庭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让孩子参加缅怀先烈的活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会在孩子心中增加诸多正能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唤醒孩子的报国之志。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养教材对儿童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文字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是开启童蒙心灵的金钥匙。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春节是中国家文化的最好诠释,我们在清明节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摘编自龚艳青《汲取国学育人智慧》)材料三:配乐诗朗诵《满江红》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话剧《孔子师项橐》表演到位,惟妙惟肖……一场精彩的经典诵读比赛在河北省枣强县大原书院激情上演。从2008年开始,该县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全力打造书香校园,将中小学课前一支歌、经典诵读十分钟,列入学校的课程表,每年组织经典诵读大赛,以赛促练;并在校园建设上大量融入国学元素,在学校墙壁、走廊等位置,以美德故事、经典古诗词、成语警句、名人画像等元素进行修饰点缀。同时,该县还立足本地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祖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成立了三大文化研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相继落成。特别是源于明代的枣强大原书院2019年6月复建成功,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董学研究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董学研究基地等相继落户这里。(摘编自焦磊《枣强:普及国学教育,打造书香校园》)8.(2023新编,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高校组织的古诗词朗诵、经典诵读大赛等教学方式不如主题讨论,因为后者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B.《学记》关于教育社会功能的阐述很有意义,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真谛。C.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人们在这里不只是生活,还要学会如何做人。D.河北省枣强县大力兴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由于大原书院复建成功,几个董学研究基地相继落户于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材料信息。A项,“因为后者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表述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不妨采用主题讨论的思维训练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并没有说主题讨论更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A项错误。B项,“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真谛”范围缩小,材料二说的是“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回归教育真谛”,这表明汲取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而不只是《学记》。B项错误。C项,由材料二“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可知,“由于大原书院复建成功,几个董学研究基地相继落户于此”的“由于”不妥,给前后的事件强加因果关系。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9.(2023新编,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经典虽是过去的东西,但现在已经超越时空,成为培养学生智识的绝佳养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国学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国学进课堂能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养成开放豁达的文化胸襟,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C.与西方通过宗教安立人心不同,中国主要通过家书、家风与家训来立德树人,《诫子书》就是中国古代家训的代表之一。D.《三字经》一类的蒙养教材也是国学经典,长期受到中国古人的重视,在今人看来,这种教材形式科学,仍然很有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由材料一国学经典“包含了经历时间考验后淬炼而来的精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