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教育学专业_第1页
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教育学专业_第2页
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教育学专业_第3页
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教育学专业_第4页
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教育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子冲突文献综述引言亲子冲突(parent-childconflict)是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子女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开始,其与父母的冲突就可能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从儿童2岁左右就会开始表现出对养育者控制的不服从行为,这种不服从行为常常被表述为“任性”“爱发脾气”“与父母顶嘴”等负面评价。过去有关青少年的研究指出: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离开家庭,寻求自主意识与自我认同,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及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亲子冲突的研究大多以中小学生作为被试,很难见到以大学生作为被试的亲子冲突研究。大学生虽然在外求学,处于离开父母的状态,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仍然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在进入大学之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延续,然而,大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个体的成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自己有独特的情绪体验,虽然对新的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更多,但他们的处世态度、人际交往方式、情绪表达等等,通常会延续早年从亲代那里学习而来的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深层次的亲密依恋、归属感与安全感来自于早年的亲子互动,加之家庭的鼓励和支持是大学生走入社会不可替代的力量。作者在山东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若干家庭亲子冲突的案例,其中大部分来访者都对亲子冲突采取回避、妥协或反抗的策略,并且大都无法对亲子冲突中自己所受到的伤害释怀,产生了对父母的不理解和怨恨,甚至有极少数人产生过报复父母的想法。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这种爱与恨的纠缠给来访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果搜索百度搜索引擎,至2017年为止,以“亲子冲突”为关键字搜索到的结果为1960000个,许多与父母失和者会在网络上抒发情绪并询问解决之道,有不少回应者会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规劝之,并且叫子女不要质疑父母的是非对错,由此可知,此俗语仍通行于现代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提倡平等与自由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心中是否真的不会评断父母的对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否真实反映为人子女的心理事实?当父母违反子女心目中的是非判断标准时,亲子关系怎样变化?为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问,本文以角色义务的观点,以子女的角度,探究亲子冲突事件的类别及其对冲突后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一章研究综述1.1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parent-childrelationship)原是遗传学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这里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引文注释:[]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引文注释:[]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7):77.1.1.1国外亲子关系研究从理论研究看,西方学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不仅比中国要早,而且更为系统和深入。1997年美国就明确提出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罗的“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发现,被“布片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相对于处于正常环境下长大的猴子,显示出异常的行为方式:如行为孤僻怪异,情绪焦虑易怒,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与技巧;很少交友和探究;不能与同类合作、共处;到了性成熟阶段,它们甚至无法找到配偶交配。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创始人,认为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是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也就是说,儿童与其监护人依恋关系的特质会影响儿童与其他人、同伴的社会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及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斯毕兹在1945年曾对孤儿院里的儿童进行研究,那里的孩子多是在出生后3—12个月被母亲所抛弃的,尽管孤儿院的营养卫生保健条件都很好,但由于早起母爱被剥夺,长大以后,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这是由于儿童们缺乏与母亲进行交往的机会而造成的。科捷尔丘通过1976年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提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承担着第一重要他人角色的理论。以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格的发展,注重行为的历史原因。他们认为,幼儿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会对其以后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1因此,他们强调亲子关系是婴幼儿阶段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孩子童年生活经验的质量,影响成年以后的性格、人际关系、社会性行为和家庭生活。综上所述,西方学者认为,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认知能力、人格发展、人际关系等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尽管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亲子关系对婴幼儿和儿童人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9]。1.1.2国内亲子研究进展国内亲子关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亲子关系研究热点从萌芽期(1992-1997)把重点放在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等方面;进化为快速上升期(1998-2007),关注心理健康、青少年问题、儿童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同伴关系、亲子互动等领域;再演变为成熟期(2008-2016)着眼于亲子依恋、父母参与、代际关系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5众多学者(郭文斌,2017;叶一舵&白丽英,2002;黄囇莉&许诗淇,2006)认为,亲子关系的研究应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文化传统构成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所以亲子关系的本土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俗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角色义务为切入点,希望带来更贴合中国社会文化的研究。1.2亲子冲突的概念亲子关系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亲子冲突。亲子冲突时父母和子女之间一种对立性的互动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亲子互动形式,亲子冲突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汇总时有发生,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心理学对于亲子冲突的实证研究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最初的亲子冲突是从人际冲突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认为亲子冲突和人际冲突一样,都是冲突双方目标的对立和不一致。到了7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认为亲子冲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愿望的不顺从行为。进入80年代,研究者开始强调亲子冲突首先是亲子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并且这种互动是亲子双方以对立性为主要特点而展开的,在亲子冲突中,父母与子女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3-39.亲子冲突的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Shantz提出的[[]ShantzCU,Conflictbetweenchildren[J].ChildDevelopment,1987,58:283-305.],他认为,亲子冲突是一个双向的人际互动事件,包括亲子间过度的行为对立,如争吵、争辩、不一致,这一定义强调亲子双方行为的对立性或者过度不一致。然而,这个定义虽强调了亲子冲突的互动性及其行为层面,却忽略了亲子冲突的其他层面。为此,另一些研究者(Yan&Smetana,1996)[[[]ShantzCU,Conflictbetweenchildren[J].ChildDevelopment,1987,58:283-305.[]JenyYau,JudithGSmetana.Adolescent-ParentConflictamongChineseadolescentsinHongKong[J].ChildDevelopment,1996,67:1262-1275.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亲子冲突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种对立性的互动过程,表现为思想上或者行动上的不一致,既包括行为上的对立,如争吵、争论、谩骂、身体上的攻击等,也包括心理上情绪上的不一致,如互相反感、情绪对立,表现为沉默、冷战、漠不关心等。2亲子冲突的理论20世纪初,霍尔提出,青少年时期是亲子冲突的时期,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父母的冲突,寻求独立,就具有生物适应性的积极意义,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他认为,青年期是一个充满压力和起伏(stressandstorm)的时期,有着明显的相互对立冲动。此后的众多心理学流派争相来解释这一现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成熟使得俄狄浦斯情结被唤醒,本我与朝我的冲突、与父母产生的冲突,是青少年重组亲子关系,释放内心焦虑的正常途径,如果没有亲子冲突,则是青少年发展不正常、不健康的表现。埃里克森则认为,埃里克森则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角色混乱。除了青春期性驱力的作用外,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也使青少年变得困扰和混乱,导致他们与父母发生冲突。随后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青少年割裂与父母的情感联系的现象是儿童发展中的第二次个体化过程。通过对父母去理想化的过程,青少年摆脱了对内化的父母形象的依恋,完成了第二次个体化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亲子冲突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和沟通技能造成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亲子冲突,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到处理冲突的方式和策略,并迁移到其他社会情景中。因此,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会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家庭系统理论把亲子冲突看作一个多人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父母或子女单方面的问题,亲子冲突的来源可能是家庭成员系统功能的缺失,不恰当的人际关系界线,或者是防御性的沟通风格等原因引起。研究者(Robin&Foster,1989)[3]提出了行为-家庭系统模型,结合家庭系统理论和行为研究,建构了一个全面的家庭功能理论。他们认为在青少年发展阶段,孩子们需要更多的独立,因而必须重新协调同父母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如果亲子双方存在不恰当的问题解决方式、沟通技能缺失、家庭成员必须生硬地屈从于规则等等,就会破坏青少年与家庭有关的信念,从而使亲子互动增加冲突的可能性,并且有可能影响到长期的亲子关系。

Smetana(1995)[4]提出一个家庭冲突的社会认知模型,他认为研究家庭冲突有必要了解家庭成员如何认知他们的环境,如何认识他们角色的变化,这种变化同家庭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纪律和权威、惩罚的解释。在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加,关于自由、权力的争论越来越多,反映了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增强。同时,父母却更倾向于保持社会传统和规则、责任,希望以此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信念,完成其社会化的职责。当双方的社会认知观点发生不一致时,亲子冲突就产生了。Smetana对这一模型的跨文化情境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崇尚个体独立和人权的文化背景下,亲子冲突的频率会更高,强度会更大;而在明确地划分了个人事务界线、对个人的限制更多的文化背景下,亲子冲突就会缓和得多。他对香港人亲子冲突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论点。香港人的亲子冲突水平以及冲突的频率都低于美国高加索人以及美国华裔。台湾学者黄囇莉认为冲突(dyadicconflict)是一种互动的历程,它包含对立性(opposition)、匮乏性(scarcity)及阻挠性(blockage),即冲突的存在必须至少包含对立的两方,其兴趣、目标、或利益是互不相容的,且对立的双方都有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反应。2基于冲突是一动态历程以及和谐与冲突是相互转化的观点,黄囇莉(1999)提出人际和谐与冲突的动态模式(见图1)。在此模式中,外显冲突与内隐冲突是有所区分的,图中的冲突化阶段即是指外显冲突发生后,双方都知觉到的冲突,且有一连串的互动历程。内隐冲突除了定义为未爆发的冲突外,同时,它可能只是单方知觉到而另一方并未知觉到的冲突,在此模式中将内隐冲突称为虚性和谐,属于和谐一种,因而归于和谐化阶段。3

在图1的动态模式中,实性和谐指两人和合如一的状态,包括内在心灵、关系或行为上的信任、支持、接纳及主动性等,是一种理想的良好关系,也是积极性的和谐关系。虚性和谐是指:表面上维持和谐,台面下却暗藏不和,或是充满着防卫、拒斥、被动、隔离等特色之不良关系。依照此模式的论述,若双方的差异性或结构性冲突因子被触动,为了避免冲突外显,双方有时对对方与自己的差异或冲突处,抱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态,表面上附和对方,以维持和谐,却维持一种消极性的和谐关系。该模式是动态性的,强调和谐与冲突是可以互相转化,同时实性和谐与虚性和谐也是可以互相转化;换言之,内隐冲突(虚性和谐)若经过和谐化机制,则可以转化为实性和谐。

2亲子冲突的特点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亲子冲突各自关注着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亲子冲突的特点进行了界定。Hinde(1979)把亲子冲突分为质的特征和量的特征两方面,认为亲子冲突的互动过程是亲子冲突的质的方面,是需要研究者加以重视的;而亲子冲突量的特征,则是亲子冲突的频率、强度和冲突事件等,认同这种质与量的分类方式的研究者很少。方晓义等人(2003)根据对夫妻冲突特点的界定,认为亲子冲突应该包括冲突方式、冲突内容发生的频率、冲突内容发生的强度和冲突的应对策略四个方面[[]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46-52.]。孔海燕(2004)认为,亲子冲突的特点应当包括冲突的内容、频率、强度及冲突的主动性[[[]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46-52.[]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27(3):696-700.2.1亲子冲突事件过去研究指出,亲子冲突多体现在日常事务上,亲子会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大小不断的冲突(Gecas&Seff,1990;Smetana,Daddis,&Chuang,2003),而引发亲子冲突的原因也扩及生活中的各个面向,例如人际活动、仪容外表、生活作息、生活态度、习惯、学业、价值道德、交友、金钱使用等都可能引起冲突(Renk,Liljequist,Simpson,&Phares,2005)。总体上说,亲子冲突事件发生最多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性事件中,而对隐私等敏感话题的冲突较少。在大学生方面,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观念上的不一致导致的亲子双方不理解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毕丹,2009)。2.2亲子冲突的形式方晓义等人(2003)将亲子冲突的主要形式分为:言语冲突、身体冲突和情绪冲突,国内很多研究者也沿用这样的分类方式,他们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亲子冲突的主要形式是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而青少年与父母的身体冲突的情况最少。大学生的亲子冲突同样较多的表现为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而身体冲突较少出现,这与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结果一致。2.3亲子冲突的主动性亲子冲突的主动性是指,亲子冲突通常由谁来引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毕丹(200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亲子冲突通常是由大学生本人或是大学生与父母共同引发,较少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引发。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亲子冲突中较为主动的一方,这应该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有关。2.4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 亲子冲突的应对策略也是国内外亲子冲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方晓义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应对亲子冲突的策略从多到少依次是回避、协商、强制和第三方干预。何文广(2005)的研究略有不同[[]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5.][[[]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与其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5.[]何文广,宋广文.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0):671-674.2.5亲子冲突的动态性亲子冲突当时关系虽然变差,但亲子间的关系随着时间渐渐好转[[][]黄囇莉,许诗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华人父母角色义务对亲子冲突与亲子关系的影响[J].中华心理学刊,民98(3):295-317.3亲子冲突的测量亲子冲突的测量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自我报告法、访谈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问卷法和访谈法。访谈法是对青少年及父母进行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询问过去一段时间家庭中发生的冲突,内容一般涉及亲子冲突各个方面的特点。问卷法通常是用来测量亲子冲突的内容,强度和频率等。国内研究亲子冲突通常是用问卷法,采用的最多的问卷是选自Moos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它将亲子冲突分为8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业、家务、朋友、花钱、生活、外表、家庭关系和隐私,该问卷的特点是结构清晰、便于统计,因此国内很多研究者采用或部分采用这个问卷进行亲子冲突的研究。但是该问卷仅仅对亲子冲突的内容做了笼统的概括性研究,不包括亲子冲突具体事件,无法通过问卷获得更为具体和详细的有关冲突事件的信息。4以父母角色义务的角度看亲子冲突4.1权利取向vs.义务取向任何生活事件都可能因亲子间的目标、意见或价值观不一致而导致冲突,Emely(1992)指出这些冲突事件的本质为亲子间的界线与权利之争;Small与Eastman(1991)也指出,这是因为社会及法律赋予父母合法的管教权与青少年在青春期成长的自主权互相较劲,难免引发亲子冲突。以往西方文献多以“权利取向”(right-based)观点诠释亲子冲突,预设冲突事件多因父母与子女争夺自己的权利而起。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权利取向是一种个人中心(individuallyoriented)的道德信念系统,也是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人际道德,它以争取或维护个人的权利为人际互动的首要考量(Miller,1994)。既然父母与子女难免会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发生冲突,个人主义文化脉络下的研究以“权利取向”作为冲突本质的预设是与文化高度契合的。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个人主义社会以权利取向为人际互动的首要准则,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是以“义务取向”(duty-based)为首要的人际道德(Miller,1994),华人社会基本上归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因而也是以义务取向为人际互动的主要考量。义务取向强调个体在人际网络中的“角色”、“关系”及其对应的“义务”(黄光国,1998)。目前国内社会随受到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影响,人际互动开始重视个人权利;但集体主义文化特色的传统价值观,如和谐、孝顺等,仍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进而可推,“义务取向”的人际互动考量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应仍具相当的强韧性。因此以义务观点来探究华人的亲子关系与亲子冲突是较具文化社会契合性的。4.2父母角色义务与亲子关系华人的文化传统中,义务的意涵为何?“义者,宜也”《中庸》,泛指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也是儒家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重视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义也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的德性,因而又具应当、规范及职责的内涵。黄囇莉(1999页51-55)指出,义同时具有理智性、差序性、公义性、时中性等多重面貌,提供人际间客观理性的行为标准,但又指出,所谓“合宜行为”也有通权达变、与时变化的特性。《礼记.礼运篇》指出最重要的人际“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德;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此十义的基础为“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最重要的人际伦理,伦理则是人际关系中共守的规范与原则。华人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强调人际互动时,应先清楚与对方的“关系”即相对应的“理”,方能决定自己该采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关系”指的是彼此相对应之名分地位,“理”是因应关系而有的情谊与义务(黄囇莉,1999)。换言之,义务是人伦关系中的个人依其名分、角色、地位而决定的职责,也是一种外化的行为表现(叶蓬,1999)。父母尽其角色义务与否会影响亲子关系。角色义务是将名分关系转为实质关系的基础,也就是,双方互动时,若有一方不尽其随角色而来的义务,则双方可能变成有名无实的关系,即空有社会角色带来的名分,而无实质性。杨中芳(1999)曾指出,人际关系有其既定成分,双方须依照既定的名分关系尽其义务,如亲子关系以自我牺牲、紧急援助、互惠为应尽之情感义务。而尽角色义务也是双方后续之交往关系是否延续的基础,杨宜音(2000)指出,在人际交往时若有人不按其应尽的义务行事,则双方在往后就不再取用先天的名分作联系。黄莉与许诗淇(2006)也指出,婆媳之间若有一方未尽其角色义务,就可能引发内隐或外显冲突,婆媳间也会变成外和内不和的虚性关系。由此可知,善尽角色义务是使关系名副其实之要务,也是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础;在人际互动中,若有一方不执行相对应的角色义务,将可能引起冲突,并影响日后的关系好坏。4.3父母角色义务观与亲子角色义务既然是华人人际互动时的基本要务,亲子间也重视相互的角色义务,但文化传统中的绝对伦理观又赋与父母绝对的权威性,子女只有唯命是从一途。那么,父母若不尽其角色义务是否也会引起亲子冲突,冲突后的关系又有何变化?Yeh与Bedford(2004)发现,未尽角色义务是亲子冲突来源之一;叶光辉、黄宗坚及邱雅沂(2006)更指出,亲子冲突最常起因于父母的教养事件,「父母对子女的课业成绩与品行道德的要求与自己的标准有所落差」是亲子冲突最主要的来源。换言之,亲子关系中最常引起冲突的原因不是父母违反角色义务,反而是父母执行教养的义务。但华人父母执行教养行为时,是在尽为人父母的义务,因而较少展现负面的敌意,甚至有正向的情感表达(魏世台,2002;Chao,1994)。因此,亲子间虽最常因「父母执行教养」事件引起冲突,但由于管教子女具有执行角色义务的正面意义,推而可知,其对冲突后关系的影响应该有别于父母违反角色义务时的冲突事件。简言之,父母执行或违反角色义务都会引起亲子冲突,但其对冲突后的亲子关系之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若将引起亲子冲突的事件以父母是否执行或违反角色义务为分类基础,相信可以对亲子冲突与关系有新颖且贴近文化脉络的理解。子女对父母是否尽其角色义务的判断特别会在亲子冲突的情境中显现,如林昭溶(1998)与邱珍琬(2004)指出,在亲子冲突时,会对父母亲的角色责任提出看法。因此,从子女的角度看待父母角色义务之执行与否与亲子冲突之关系,也将别有一番新见。5实性与虚性和谐的亲子关系华人社会的人际互动为关系取向,人际交往除了受先天的名分关系影响外,也受互动后的实质关系所影响。同一名分的亲子关系,也会因长久的亲子互动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关系品质。黄囇莉(1999)的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指出,实性和谐与虚性和谐是交往后不同的关系品质。其中,实性和谐(genuineharmony)关系下的子女对父母具有较正向的人际知觉,倾向真诚、信任、主动、支持、接纳及顺其自然的人际反应方式;而虚性和谐(superficialharmony)关系下的子女对父母具有负向的人际知觉,表现较多的小心谨慎、防卫、客套形式、甚至虚伪的沟通,还有被动、推脱、排斥、忽略、划清界限以及虚与委蛇等反应[[]黄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9.]。黄囇莉与许诗淇(2006)研究指出,婆媳间的实虚性和谐关系不但会调节婆媳间的结构性冲突,也会影响婆媳对外显冲突的解读与冲突后的关系变化。婆媳间原先若是实性和谐,则不罹外显冲突,甚至在冲突后因更了解彼此而使得关系更好;而原先是虚性和谐的婆媳,会事先避开可能的外显冲突,一旦冲突爆发,关系则变得更差[[]黄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9.[]黄囇莉,许诗淇.虚虚实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