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管理总论_第1页
第一讲 管理总论_第2页
第一讲 管理总论_第3页
第一讲 管理总论_第4页
第一讲 管理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概论

主讲教师:耿亮

Email:gengliang_nj@126.com

管理学是总结研究人类管理工作的一种知识学问。而管理工作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只有人类才是大规模群居社会化的高级生命体,只有人类才需要管理。从管理角度来说,人类文明就是管理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管理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在过去几千年漫长的农业时代,人类的经济一直处在缓慢落后的发展状态,所以管理偏重于国家政治统治方面;自从进入工业化以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面,人类的经济逐渐走向越来越快速的发展,并且带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的全球化社会影响,于是人类管理的重心自然转向经济方面、尤其是工业时代的主体经济工商业,因此,现代管理学的主要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全部的内容都在工商业的管理上面,管理学也就成为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必修的专业课程。(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部分都会与工商业有关,所以将管理学放在专业基础课程里面学习)

管理学作为一种系统而专门的学科知识,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产物,而工业化是西方欧洲人所开创的,所以管理学也是西方人建立起来的,就像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知识学问以及传授知识学问的方式(小、中、大学的教育体系)都是西方人所建立的一样。就像工业化的发展,中国人必须学习西方才能有真正进步一样,管理学这种与现代工商业非常密切相关知识学问,我们也就必须首先老老实实的拾人牙慧,才能有所真正的长进。

管理伴随人类已有六千年左右,大到国家小到自我都离不开管理(现代管理学相对狭隘的只关注与现代社会发展最具影响的工商业经济管理MBA,不涉及国家政治和家庭及自我管理等范围),在工业化之前的农业时代,人类的管理都偏重于国家政治统治,经济主体都是基本上不需要多大管理职能的庄园领主和农奴或地主和农民自给自足的农业与手工业混合体。只有国家的一些大规模工程建设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功能,只是当时没有组织管理这种概念罢了。如埃及金字塔和神庙,印度、阿拉伯的寺院和神庙建筑,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古代西方希腊、罗马众多的城市建筑和道路与输水系统建筑,等等、等等。而与现代工商管理直接有关的公司企业管理,则最早发端于古代西方城市工商业最为发达的罗马帝国时代。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烈的知识(二者的结合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看众多的案例分析就知道),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知识,因为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包含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比之于计算机知识还是要好一些)再从与相关专业的其他知识的关系来说,还是一门综合性也很强的知识。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因为专业需要的关系(非工商管理和经济学)、也因为课时较少的关系(少了至少一倍),所以必须做两点必要的处理:1、强化理论部分淡化实践部分(案例和今天社会上的工商业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自己去加以观察理解)。2、理论部分也要重在基本不变的基础部分,而将发展变化的部分做简约化处理。力求做到在有限教学时间里面,让大家能够学到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知识,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将来工作中的活学活用,就只有靠大家自身的造化和悟性了。

本课程教学的几点具体说明1、讲课方式的四个部分:以课件作为导向的理论部分讲解;以相应案例作为理论的实际说明;以做题目来让大家进行有目的的看书自学,也进行重点的复习巩固;最后是一些相关资料片的播放。2、听课的几点注意:首先考勤(随机点名,三次旷课除名);课前要把所发教材的相关内容提前看一下,以便上课容易接受和理解(教材只是作为参考阅读,老师讲课会做出自己的取舍和整理);平时听课要记笔记(用专门本子、非常重要、考试很大程度就看听课笔记的整理了……)、课后作业是两篇读书笔记(精读一本或泛读多本),最后考试那天交上来;另外,上课中间要准备回答提问(算入平时的印象分)。参考书:(附:下载的现代西方管理学经典书籍)

管理学孔茨、韦里克.马春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管理学罗宾斯.黄卫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的实践德鲁克.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管理学格里芬.刘伟译.中国市场出版社

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管理学加雷斯·琼斯珍妮弗·乔治.人民邮电出版社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机械工业出版社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学徐子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现代管理学张德。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有:《中外管理》、《管理学家》等课程内容总体安排:

第一讲: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全球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第四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五章管理环境与管理原理第二讲:管理职能

第一章决策

第二章计划第三章组织第四章领导第五章控制第六章创新第一讲

管理总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内涵与方法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摩西累倒、岳父劝之;诸葛尽瘁,司马叹之。(说明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问题…)

田忌赛马的故事(管理学上来讲还是以小见大、以此见彼)

楚汉相争刘邦最后得天下时候的感慨——著名的三不如说

案例:七个和尚分粥有七个和尚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权力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分粥仍然难以均匀,吃到嘴里还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人类活动的特点

自古到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从管理角度来看,人类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由人类群居社会化决定的组织性。(家庭、公社—民族、国家/社区、会社—全球化、地球村)】

管理的必要性1、欲望无限、资源有限(协调资源分配)2、社会组织化和专业化的不断加强3、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利用资源

日本例子)4、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与强化)【在西方人眼里,管理被认为是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为四大经济资源,或者与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经济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管理与科技、人才一起,被比喻为“两个轮子一根轴”的关系。】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矛盾协调协调方法形成组织:发挥群体力量展开劳动:向自然要资源引发战争:掠夺他人资源开展贸易:与他人交换资源倡导道德:约束自身欲望通过管理:有效利用资源组织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高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少企业都存在着重技术(设备)而轻管理的倾向,以为技术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硬件,而管理则是可以凭经验、感觉和权威对付的软件,所以在大量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却忽视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创新,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技术重复引进,管理却始终跟不上,从而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新进的技术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固然落后,但是我们的管理更落后。

中国五千年来就没有产生过像美国IBM、朗讯、惠普、微软等这样的大企业。因此中国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则及适应这种管理的人才的心理素质和技术素质,都不足以支撑中国产生一个大产业。我们只有靠自己不断学习才能进步(管理与服务的全面建设),否则,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任正非河上有桥,何必再去摸石头过河?华为管理学习的模式: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管理的定义西方学者的多种说法: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福莱特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孔茨&韦里克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琼斯

管理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相关职能和利用各种资源来制订并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古德曼管理是和他人一起并通过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罗宾斯

本讲课的管理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的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各种管理职能进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概念中的几个要点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各种资源的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可调用的一切资源(人员、原材料、资本、土地、厂房、设备、顾客、信息……)。(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6)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的所有人员。(7)管理的活力在于管理者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常常由管理机制和社会制度所制约。(8)管理的前提是特定的环境或条件,有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两个方面。

(管理的特征)

(1)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或组织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的目标。(3)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要完成管理组织、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与工作这三种管理基本职责。(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作为管理客体的四大类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5)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想方设法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齐心合力完成既定目标。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从组织的目标出发,由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子系统或要素来结合而成的一个管理整体。其大致构成为:1、管理目标(管理活动的目的)2、管理主体(管理者)3、管理客体(管理的对象)4、管理媒介(管理机制和方法)5、管理环境(内外各种因素和条件)所有的管理都必须通过管理系统才能行使其各种职能。

管理的职能

决策:在管理四个基本职能中都有为确定未来行动目标,拟定评价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计划:决定组织要实现的目标并制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这是管理的首要基本职能。组织:从组织目标出发,设计组织结构、调配组织资源、以分工合作的合理安排运行组织活动。领导:以组织赋予的职权和威望,用指挥、沟通、激励等方式去实施组织活动的具体展开。控制:对组织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检查,及时发现偏差并于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组织管理过程不断的推动力。

管理职能循环图

(四种基本职能,两种贯穿职能)决策

创新计划控制领导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企业角度)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四项职能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转化过程:投入人力资金物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产出产品服务利润信息沟通外部环境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职能分配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性质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互相制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组织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协调平衡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多元化的

管理的上述性质要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要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化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有如政治经济学里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后者一定是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但是后者也会反作用于前者,符合前者的反作用是进步有效的,违反前者的反作用则必然是破坏性失败的。中国现代历史就有个典型大案例可说:中国毛时代的大跃进属于管理的社会属性违反并压迫管理的自然属性;邓时代及将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则无疑是恰恰相反……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互相关系

从理论角度或从管理客体而言,管理自然要注重以内在客观规律为原理、原则的科学性;从实践角度或从管理主体来说,管理则又要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现实情况而需要发挥积极主动与灵活创造的艺术性。而管理的自然与社会两大属性则都有着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两个方面。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活动中是一种互相依存的有机结合:只重科学就会僵化教条,光是艺术则成随意即兴;唯有既重视理论科学指导,又具备灵活运用的实践艺术,才是成功管理的要诀。

组织效益与社会责任

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达到最大的效益(绩效)——效率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效率有高低之分,效果则主要是好坏之分,两者之间常常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还恰恰相反,从企业来说,所谓效益(绩效)也就是利润。除了自身效益之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每个组织对社会都有应负的责任,就是要以一种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方式来获取其最大效益。社会责任包含环境保护、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

低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但不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结果:产品是顾客是顾客需要的,但因太贵而买不起高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并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结果:产品是顾客是顾客需要的,质量价格都合适低效率/低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错误,利用资源不充分结果:低质量的且顾客不需要的产品高效率/低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不当,但资源利用充分有效。结果:高质量产品,但顾客不需要效率高低效果高低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学历史的电脑店老板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清华园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清华的同学在中关村的电脑公司打工,编软件。发现该公司的老板就是北大毕业的,而且还是学历史的。这个学生就不解的问老板:你没有学过电脑,也不会用电脑,那你怎么能开电脑公司呢?这个老板不假思索的说:那还不容易,雇几个清华的不就行了?

三个石匠的故事

相传山脚下准备建一个教堂,有三个石匠在干活。一天,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

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10年之后,第一个石匠手艺毫无长进,被老板炒了鱿鱼;第二个石匠稳稳的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但仍然只是一个石匠;而第三个石匠却成了一个著名的建筑师。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故事的本意是要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几十年来一直为管理界所津津乐道。

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

作为管理主体,从事管理工作中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2、分类

从管理的层次关系来分,有高层、中层和基层三种管理者,其数量比例呈金字塔形;

从管理的专业领域来分,有营销、财务、行政、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专业管理者,其数量一般要由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决定。

从管理的职权关系来分,有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管理者的层次: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操作者

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最先提出“管理者角色”的概念,明茨伯格又将管理者分为十种角色,并被归入三大类别: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成为管理者的前提是被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赋予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人际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经常要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来建立人际关系网络,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内外环境。信息角色管理者要不断收集、掌握和更新与其职权范围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的人员与部门,管理者既是组织内部信息也是组织外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中心。决策角色管理者通过处理内外各种相关信息来作出管理决策,明确组织发展方向,有效配置资源,协调内外关系,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作为组织代表履行许多社会性、礼仪性和法律性的例行义务,如应邀出访、出席、接待来访和签署各类法律性文件。领导者:作为组织活动的负责人,要决定所有下属员工的雇用、培训、激励和惩戒等。联络者:指与组织利益有关的所有外部关系要维持人员、通讯和网络等的接触与联系。信息角色监听者:以各种途径寻求和获取各种对组织有益的信息,以便充分了解内外环境,把握机会、识别威胁。传播者:对利用各种交往和通讯手段,将有用信息传播给组织相关人员,并求得信息反馈和意见综合等。发言人:以举行董事会等形式,向外界和媒体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及经营状态等信息。

决策角色企业家:以企业负责人身份在组织内外环境寻求机会、面对威胁,召开会议、制定行动的战略战术,并监督各种方案的策划与执行。危机处理者(混乱驾驭者):组织管理无论怎么完善,都会有预料不到的问题出现,当面临有重大和意外的冲突与动乱时候,要及时的采取应对和补救措施,并做相应的检查总结。资源分配者:通过对组织决策与计划的判断和评估,用调度和授权等方法,负责分配组织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相当于批准组织决策的具体实施。谈判者:作为组织代表,要经常与客户、供应商、员工及工会等进行各类谈判和协商,以疏通各方面的关系。

管理者的素质1、思想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感等。2、知识素质:文化知识、业务知识、管理知识。3、能力素质:判断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往、知人善任、应变创新等。4、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5、心理素质:开朗乐观、豁达宽容、勇敢坚毅等。(现实中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自然不可能求全责备,只能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侧重要求哪几个方面。)

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掌握和运用所属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又称“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产生主意和想法并加以处理,将它们抽象化提升的思维能力

各种层次的管理者管需要的技能比例: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21世纪管理者面临挑战的四个主要方面第四节管理学的内涵与方法

管理学概念:

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管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管理学的特点:

(1)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法学、数学、信息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等)(2)是一门以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应用型学科(3)是一门不精确、多系统、快变化的“软科技”(不具有物质形态的知识)学科(4)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学科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通过对大量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经验)进行综合观察,归纳掌握其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或给予不同条件的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演绎法:从某种管理理论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形成某种理论依据,然后从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实际管理情况或某种经济模型出发,再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推导出相应合理的结论。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历史研究法:通过对管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历史认识来把握管理的内在规律。系统分析法:通过对管理系统的内在分析,来把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互相关系。比较研究法:将同类管理现象从总体到部分进行纵横比较,求得某种管理原则。定性定量研究法:对管理现象从抽象的性质分析到具体的量化分析,来检验管理理论。跨学科研究法:从多角度、用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相对复杂的管理现象。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第二节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管理理论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案例:尿布的启示

日本锦公司的多川博和尿布有着不解之缘:当太平洋战争的炮火打破神户商业大学毕业的多川博的梦想后,他只好在其岳父一个只有三十多名职工的、生产胶质尿布和雨衣等产品的小厂当帮手。他当时预计战争结束后会出现生孩子的高峰,于是建议工厂专门生产胶质尿布,随着战后婴儿出生率的提高,胶质尿布的需求量肯定会扩大。然而,在站后经济异常困难的日本,谁肯把钱花在买尿布上,因此,工厂的产品滞销,营业额下降。在经营过程中,多川发现:胶质尿布的销售量并不和婴儿的出生率成正比,而是同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例。低则买的少,高者买的多。于是,他开始重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50年代末,多川博出任专门生产胶质尿布的锦公司的经理,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复苏和起飞,胶质尿布的生产与销售也在迅速扩大……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相对集中于诸子百家的偏重于军事、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哲理语言,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借鉴。《周易》:利物足以和义,利者,义之和也(业德并举、义利并存),不易、变易、简易(规律性的永恒不变、具体事物变化多端、万变之因总在阴阳对立与转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精神)《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准确信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智胜决策)多算胜,少算不胜(周全计划)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控制变化)善战者,致人而不治于人(掌握主动)兵之情主速(抢占先机)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于创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商战竞争,胜败贵在勇气)儒家等思想:

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见利思义,天时不如地得,地利不如人和。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中国传统管理精神中国传统管理精神法治节俭顺“道”对策求实利器守信人和重人第二节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学: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其组织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计划职能不断创新更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目标推动管理学不断发展和演化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预测环境组织运行组织变革组织职能组织设计人力资源领导理论组织沟通领导职能激励理论团队管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控制职能确定标准管理理论的沿革与发展

一、早期管理思想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中期)

自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管理的职能逐渐形成,以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管理思想开始产生。随着生产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靠经验和传统方式管理已不相适应。于是以泰勒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形成。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那种主要以严格管理和金钱刺激来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基本失效。以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为标志,管理思想的研究开始重视人的因素,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管理理论开始建立。

美国“管理运动”的兴起及其“三次高潮”

1841年10月5日马萨诸塞州铁路火车对撞事件引发了“管理运动”,马萨诸塞州议会就此做出决议:从此以后,公司老板只拿红利,不管公司业务,要聘请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来担任企业领导。于是,第一次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社会出现对职业管理者的需求,学校开始开办管理专业教育来满足社会需求,“管理运动”为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专门为泰勒(泰罗)举行的听证会。/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1924—1932年梅约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二战结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推动了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出现了“管理理论丛林”,和古典管理理论相对应,形成更多新的管理理论学派,它们主要有: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数理或运筹)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案例)学派、行为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等。

西方新的管理思想还有: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标杆管理、价值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经营结果取向管理等。

亚当•斯密(制针的试验)

有“经济学之父”称号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成为后来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他认为:1、劳动分工是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的重要因素;2、劳动的人具有利己天性而可以称为“经济人”,管理劳动、提高生产,必须重视这个因素。查理•巴贝奇英国数学家,在其《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对劳动分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分工可以节省工人的学习时间,2、分工作业的简单化有利于改进工具和技术,3、对作业难度不同的工人实行不同的工资,3、按复杂到简单对从事脑力技术工作的工人予以进行分工并予不同的工资,4、研究改进分工后的作业水平来使生产继续提高,5、以“固定工资+利润分享+增产建议奖金”来协调劳资关系。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泰罗)(教材P8-9:泰罗试验与泰罗制)

美国工业管理专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其管理理论有:1、制定标准的劳动方法,2、科学选拔培训工人,3、实行计件差别工资,4、分开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5、大规模企业管理的基层职能工长制和高层例外原则,6、以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来达成劳资合作。【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和计划和执行相分原理。】过程管理之父——法约尔

法国工业管理专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其管理理论又称“一般管理理论”主要有:1、总结企业生产有六大经营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其中管理是核心,2、提出管理的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成为后来研究管理职能的基础,3、系统总结管理一般原则有14条之多,成为其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福特生产流水线的出现

福特公司在规定各个工序的标准作业时间的基础上,使整个生产过程在时间上协调起来,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生产线——汽车流水生产线,并使成本明显降低。建立生产流水线的几个前提:工厂专业化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机器及工具专用化作业专门化组织管理之父——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论”,主要有:1、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核心,理想组织要选择具理性特征的法定权力。(人类社会通常有超凡、传统和法定三种模式,前两种都具有非理性特征)。2、理想组织体系具有的特点是:分工明确化、组织结构化、管理人员专职化、职位等级化、普通员工必须通过考试和培训录用、遵规守纪和公私分明的理性化管理原则。系统管理之父——巴纳德

美国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哈佛经济系毕业后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十多年后升任总经理。代表作《经理的职能》,提出系统组织管理理论,主要有:1、组织是通过主管人员的管理能力而建立的一个合作系统,2、组织存在的三个要素为“明确目标、合作意愿、良好沟通”,3、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二原则并存,即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和组织满足员工个人目标促成合作意愿的能力。行为管理之父——梅奥

澳大利亚(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通过为期八年的“霍桑试验”,写成《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提出人际关系说和行为管理理论,主要有: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具有共同感情倾向的无形的“非正式组织”,3、工作态度以及人际关系是提高生产的重要因素,4、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员工的满意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霍桑试验简介: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心问题是探求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整个实验过程分为四个: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试验室实验、大规模访谈实验和绕线室实验。通过实验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发现生产效率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一实验及其结论为后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管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科学领域的大门。]

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从梅奥建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之后,它的发展主要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费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5、麦格雷戈的X-Y理论6、莫斯等人的超Y理论7、大内的Z理论8、群体行为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动机和人》《激励与个性》,在梅奥基础上,提出需要层次的激励理论,认为:1、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生理(衣食住行性)、安全(生活工作医疗)、社交(友情爱情交往)、尊重(个人的名利地位)、自我实现(非个人的理想使命)。2、人需要的满足是逐层递进的,当较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3、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代表作《工作的激励因素》,在60年代提出激励的双因素理论,主要有:1、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保健和激励两类,前者是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后者是工作成效与职位名誉方面的。2、保健因素有问题会让员工产生不满,但只有激励因素才真正能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3、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的保健因素,更要注重其激励因素。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需要层次满足方式挑战性项目,创新与创造机会,培训重要项目,赏识,显赫的办公位置朋友,权贵,上级,顾客工作保证;医疗、人寿保险;安全规则基本工资,工作机会,温暖,饮水,工作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费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代表作《工作与激励》,其理论认为:1、每个正常人都是理性的,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期望,激励因素的大小或适合度取决于是否符合员工本身的期望值【M(激励)=V(目标价值)*E(期望成功率)】。2、管理者就是要善于经常适度提高目标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条件,才能有效激励员工的行为积极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代表作《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其理论侧重于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认为:1、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2、作为社会人,每个人都会将其报酬与同类劳动人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如果发现不公平就会影响其工作情绪,3、管理者必须注意报酬的社会比较,保持公平,不然就会出现内部矛盾和冲突。麦格雷戈的X-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代表作《企业中的人性因素》,提出管理中对人性假设的两种极端观点:1、X理论是认为人性消极的观点、又称经济人假设,大部分人都只满足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次,所以管理者只需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2、Y理论是认为人性积极的观点、又称自我实现人假设,大部分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管理者要不断调整激励机制,创造个人发展的良好空间。莫斯、洛斯奇和沙因的超Y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其管理理论又称“复杂人假设”,认为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和群体,不能一刀切的简单绝对化看待,X理论并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的,要认真具体的观察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X、Y理论,也即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大内的Z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代表作《Z理论》,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后,认为企业的成就来自于人性化和民主化的管理,要有将每一员工都视为自家人以便加强亲和力和凝聚力的管理宗旨:1、严格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培训。2、终身雇佣。3、年功序列。4、下级推动上级的“禀议制”决策方式。5、日常家长式的关怀与慰问。是受日本企业影响,而由美国学者建立的文化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群体行为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

来自美国学者勒温、利克特和布莱克等人的研究,前一理论着重强调群体行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以及如何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后一理论则强调领导行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以及如何提高领导力,有从员工和自身两方面出发的“关系支持”和“管理方格”模式。)

管理学理论中的四种人性假设1、经济人:

观点:从亚当斯的提出到麦格雷尔的发展,认为人性生来懒散和守旧,逃避劳苦和变革;缺乏理想雄心,不愿负责,宁愿被人指挥和领导;自私自我,漠视组织和纪律,参加劳动和工作只是为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为此,管理只能以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为指导方针,并以目标和定额等制定严格的管理政策。评价:曾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过长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但片面强调人性的自然方面而忽略其社会方面;实际管理中常常造成管理者与职工的对立,并抑制了职工的积极主动性。2、社会人

观点:来自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又称社交人,认为交往和友谊是人的主要行为动机,在一般情况下,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人际关系,企业组织要创造和谐宽松友好的工作环境,以满足职工的交往和归属等需要。管理上强调充分尊重,而不是严格控制。

评价:将人的社会性需要放在物质性需要之上是对人性认识的一个进步,不足是常常会夸大人的交往与情感因素对工作和生产的影响3、自我实现人

观点:由马斯洛和麦格雷尔等人提出,认为人在一定条件下,都有想发挥自己能力和潜能的需要,都有自我表现或自我实现的欲望和满足感。因此,劳动和工作也是人的本能,也能够自觉接受组织管理并能自我约束。管理者应该给予职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的空间,鼓励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价:比之前两种认识更为进步,为现代管理走上以人为本道路提供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自我实现人毕竟不是多数,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更多适当的条件。4、复杂人

观点:来自超Y理论,具有权变理论性质。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需要会随着人的自身发展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而所谓需要都是非常复杂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因变化而异的。因而管理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评价:吸收了前三种假设的优点,强调了人性与管理的动态和复杂,具有重大参照意义,但却容易忽视人性与管理的共同性一面,实际过程中常常会让人无所适从,因为现实管理毕竟还是需要有一种相对稳固和长期的制度和方法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学派哈罗德•孔茨在1961年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将二战后西方管理学界出现的众多学派称之为“热带丛林”现象,并总结出了管理理论的六大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2)行为科学学派(3)经验主义学派(4)社会系统学派(5)决策理论学派(6)管理科学学派1980年他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丛林》,总结出了管理理论的十一大学派:

(1)经验主义学派(2)行为科学学派(3)组织行为学派(4)社会协作系统学派(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6)决策理论学派(7)系统管理学派(8)管理科学学派(9)权变理论学派(10)经理角色学派(11)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孔茨,代表作是其《管理学》,这个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及其功能。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卡斯特等人,代表作是其《系统理论和管理》,这个学派是用社会学和系统论等观点来研究管理的,认为企业组织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由五个主要的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管理。要从社会系统分析的角度,把握好组织内外系统的相互关系。管理科学学派(数理或运筹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伯法,代表作是其《现代生产管理》,这个学派是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学派注重量化分析,强调用数理模式求得决策的精确化。经验(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是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奥地利(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代表作是其《管理的实践》等,这个学派强调关注管理者的管理经验,管理学主要就是研究管理经验的。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西蒙,代表作是其《管理决策新科学》,这个学派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全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主要研究决策过程、原则及其方法。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卢桑斯,代表作是其《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和《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这个学派是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否定普遍适用和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理论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此特别注重研究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与管理的关系。

当代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自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现代经济组织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呈现出日益复杂多变、竞争愈加激烈的状态,尤其是企业管理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管理理论就是要指导经济组织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仍然保持充沛活力和持续发展,于是众多管理学者在探索着提出许多新的管理观念、原则和方法。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专家安索夫在上世纪60—70年代最早提出,代表作《公司战略》《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被称为“战略管理的鼻祖”,1980年,学者波特又发表《竞争战略》将理论推向顶峰。战略管理一般有三个方面:1、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潜在、替代品、现有对手之间、客户和供应商)2、构建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3、价值链的分析。理论发展有主要三大学派:战略规划、环境适应、产业组织。文化管理理论8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界普遍兴起了文化管理风潮,背景是战败后的日本在短短20多年里面,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成为美国最强势的竞争对手。经过实地考察,美国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日本的经济奇迹来自于成功的经营管理,其中居第一位的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不是信息化和计算机等任何一种现代化管理技术,而是其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或“企业文化”。(具体参见Z理论等)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管理专家提出,代表作《管理的挑战》,其管理理论有:1、组织如同人,具有生命周期,衰老期到来就要更新换代。2、组织发展各个阶段所要求的管理内容和方法都有不同的特殊要求。3、同人一样,发展不同阶段的组织都是具有个性的生命,而其生命的力量则来自于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K理论由新西兰大学的四位学者创立的一种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导致成功企业应该具有八种要素,因这八种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K所以命名,其管理理论认为在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人物就是企业管理中的主管人员,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凝聚全体员工的关键人物,也是企业文化显现与隐含力量的操控者。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其理论主张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才能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而学习型组织形成要有五项修炼:1、懂得超越自我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望4、形成团队学习5、善于系统思考(最为重要的核心修炼)企业再造(“企业流程再造”或“业务流程再造”BP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和钱皮提出,也称公司再造和再造工程,其理论认为,出于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需要,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方式。“从头改变、重新设计”的企业再造包含三方面内涵:1、是战略性的系统重构2、再造核心是让顾客更为满意的业务流程3、再造要素为目标、技术和人。虚拟企业管理

由不同的企业按某一特定任务要求而临时组建而成,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没有看得见的有形公司,但却是一个经济实体,任务完成后就宣告解散。在这一管理体系中,企业与企业、与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关系根据需要随时组合;设计、制造、销售等传统企业功能的界限日益模糊,但互相之间密切结合,共享信息、设备等,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网络,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灵活地组合开发、设计、制造等功能,迅速响应用户不同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求得整体优势的前提下获得各自企业最大效益。供应链管理(教材P302-304:蒙牛乳业的供应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在链上相邻节点企业之间是供求关系,形成了供应链(supplychain),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结成战略盟,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实现客户化的定制生产,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使供应具有柔性,与最终需求同步生产,集成合作伙伴能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大大提高各企业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使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管理蓬勃发展,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贸易伙伴间自动交换商务数据。第二阶段—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成本低廉的信息共享,出现Internet电子商务。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各种远程商务活动及其它远程业务活动迅速发展,出现E-概念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几种主要形式:B2B、B2C、B2G、C2C。

(见教材P310-311。另外还有P304-309的“电子政务”)Internet电子商务EDI电子商务E-概念电子商务手工商务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管理的发展信息社会到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1、三次产业革命论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以来)—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社会化生产产生、管理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以电力是应用和电机的产生为标志—工业生产进一步集中垄断出现,形成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外层空间的探索和开发、合成材料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标志—信息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方法的使用,为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也使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得以建立,管理思想出现“百家争鸣”。(也有人将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标志。)2、三次浪潮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第一次浪潮—8000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第二次浪潮—1650-1750年,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迅猛地遍及世界,激起了全球性的变革;第三次浪潮—从1955年起白领职员和在服务业中从业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能源结构变化(多样化)、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新兴工业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及物质生产的人口下降,多数人从事服务业、娱乐业、信息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综合化—科学技术中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不断产生新学科;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加速的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市场变化迅速,顾客追求个性化,企业改变经营模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兼并风潮迭起。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组织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技术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主导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构成客观世界的物质、能源和信息中,信息提供给人类的是知识,信息技术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信息产业的形成,它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创了许多全新的经营服务方式。

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战略化趋势:社会环境变幻莫测,企业间竞争加剧,管理因素日趋复杂,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知识化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获取丰富而准确的知识是正确而迅速地决策的前提,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的基础性管理。3.虚拟化趋势:为了快速响应变化的市场,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临时的企业联合体(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借助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4.人性化趋势: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本,现代管理更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自主精神和主观能动性。(1、更加重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在管理上面的大量运用)。2、更加强调不断创新与变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3、更加注重非理性的柔性化人本管理方式)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第一节全球化管理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第一节全球化管理

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与各国人员之间的交往和依赖在全球程度的建立与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结果,而这一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推进和展开。有两股力量一直是全球化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一是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一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后一种发展(在今天尤其是交通、信息和通讯等及相关的各种产业)起着领先和关键的作用。全球化内涵有不同层面的体现:1、世界层面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交往和依赖。(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的跨国流通)2、国家和地区层面是指一国一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衡量的关键性指标有: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额和有价证券进出口流动额等)3、产业层面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活动能力及其在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依赖度。(关键性指标有: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例、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等另外还能以产业跨国公司的跨国化指数和国际化指数【国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率和国外机构占其总机构数的比率】)4、企业层面是指该公司在全球范围所属领域的广泛活动能力及其在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依赖度。(公司资产在世界各地区的扩展程度、公司与世界各地区资本、商品和信息等的跨国交往程度、公司在世界各地区的收入份额等)

全球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这是全球化管理的一般范式。今天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全球化视角,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情况下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只局限于一国一地区范围内的管理业务变得越来越少,任何管理都与全球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作为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及它们对管理的影响;其次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和能力,即国际商务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的全球化管理能力”。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1、全球化一般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各国政治体制和政府政策的稳定与变易;各国法律与贸易法规的特性等。经济与技术环境:各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市场、计划或混合型),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与发展潜力(生产和市场的后续能力),市场规模(人口、收入、物价、消费等)与准入程度(贸易、关税与销售政策),科技发展水平(人员素质、设备条件)及社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信等设施)等。文化环境:指各国各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现今被广为接受的五项反映指标有“权力距离的高低、社会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大小、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倾向、男性化或女性化价值观的崇尚程度、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的工作与生活态度。“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2、全球化任务环境供应商:进行全球化采购与全球化外包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可行程度。销售商:如何选择更为丰富的销售商以及如何利用网上商城进行网络营销。顾客:全球市场的逐渐相融,消费标准与口味的趋同大前提下,仍然存在大量特定的消费群体,许多改进与适应。竞争对手:跨国经营使竞争对手无处不在,无论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有相应的同类竞争者。劳动力市场与工会型组织: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加快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和规范化。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在此仍有很多差别,对发达国家还需关注其工会型组织对劳动力的巨大影响。

全球化管理的知识能力“创造性领导力中心”是世界上探索个人和组织领导力的最大机构之一,提出必备的四种关键性知识与能力。国际商务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熟知全球化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诸多方面及其对全球化生产与销售的影响。文化适应能力:丰富的文化知识是适应能力的必要前提,再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将对不同文化特性的掌握转变为针对不同文化的管理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包括有善于倾听和了解他人不同的看法;善于站在他人立场角度来理解其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惯于承认自身视野的有限而乐于征求别人的意见等。开拓创新能力:通过以上知识能力的一定积累,就要求具备这一最为本质也是更为高级的全球化管理能力,可以在工作中不断产生崭新和高效的计划和决策。

全球化管理职能的大致体现1、进入决策:在对全球化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分析评估后,首先就是要决定采取何种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出口(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传统基本也是初级方式,分有无国内中介商的间接和直接两种)非股权安排或合同安排(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而在海外投入技术、资金和人力的中间级经营方式,分为特许、合同制造和管理合同等)国际直接投资(以股权控制为目标的国际资本流动,分为合资与独资、新建与购并等进入方式)。2、组织模式:在全球化压力和当地化压力之间进行权衡后,可选择的经营组织模式有多国组织、国际组织、全球组织和跨国组织四种(其典型结构分别是分权联盟、协同联盟、集权中心和一体化网络)。3、领导风格:尽量拥有杰出的领导特性而免除糟糕的领导特性。4、控制系统:海外分公司的控制管理始终是全球化经营的重大问题,而其控制系统则必须从母公司和分公司两个角度来考虑,又必须同时用于解决从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引起的各种风险,为此,控制系统的设计就要具有极大的应变性能。第二节信息化管理

信息和特征及评估

在管理学中的信息是指经过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有如企业做账时将各类发票单据整理成账册报表)。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同样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信息,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数据。信息的一般特征有:不确定性(不同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意义)、干扰性(由于其它信息等因素大量存在)和更替性(内容形式随客观事物而不断变化)。而有价值的重要信息一般具有高质量、及时和完全这三个特性。对信息的评估是对收集和处理数据需要支付的成本与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有形与无形之分,即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和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收益也分有形无形,即可被量化的效益如生产率提高、销售额上升、存货成本下降等,和难以量化的收益如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劳动士气提高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信息管理的基本内涵1、信息的收集:作为基础和前提,其成效直接决定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优劣,要注意目的、范围和信息源等问题。2、信息的加工: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鉴别筛选、整理归类和排序编写。3、信息的存储:对信息进行记录、存放和保管,要注意准确、安全、方便和费用等问题。4、信息的传播:信息要在管理的不同部门之间传播才能被利用,在目的具体、控制严密和时效显著等方面要高于大众传播。5、信息的利用:作为最终目的和衡量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要求善于开发、及时利用、充分发挥。6、信息的反馈:以实际效果,找出偏差,以便及时纠正失误要注意准确、及时和有效调控。

信息系统及其要素信息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作为一种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管理方法,它早就存在,但在计算机普及和网络高度发展以后,信息越来越电子化、网络化,而管理也越来越信息化。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输入(收集各种原始数据)、处理(加工数据为有用信息)、输出(整理归类提供使用)、反馈(通过使用后的结果来调整输出和输入)和控制(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及反馈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过程的正常运运作,纠正失误)。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来说,还要包括硬件(主机、终端、显示器、打印机、复印件等,还有硬盘、软盘和光盘等存储设备)、软件(各种安装使用程序)和数据库(组织需要保存使用的各种数据材料)等。硬件是信息系统的有形部分,而软件和数据库则是无形部分

信息化与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信息化是手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最终目的。

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通过信息集成,构建数据平台和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形成信息管理系统,以此将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以及快速应变的目的。要求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网络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发展,通过这个轴线来衔接并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每个部门,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是企业管理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四种信息化管理系统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的输入输出,能进行严格的数据整理与编辑,通过审计保证输入、处理过程与输出的完整与准确性,并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2、管理组织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结合并含有EDPS部分的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并由大容量数据库支持的计算机应用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4、经理信息和支持系统(EIS/ESS):它向高层领导提供的是汇总的综合的信息,不仅是单位内部的信息,还有外部的信息。由于EIS和ESS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还处在发展变化中。三种企业信息化管理计划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以加强物料的计划与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为目标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20世纪80年代MRP系统与企业的财务、销售、技术、采购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直接联结,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