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_第1页
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_第2页
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_第3页
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_第4页
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七下科学课本探究实验汇总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一)图示过程(二)现象与结论1、甲、乙、丙组中,只有甲组有种子萌发→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甲组中,B种子萌发,A、C种子均不萌发,A种子有充足的空气,但不接触水,C种子接触水分,但隔绝空气→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三)实验拓展1、单独探究温度、水分或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可只设置要探究的条件为单一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即可。2、探究种子完整程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选取完整程度不同的种子作为对照,环境条件均相同进行探究。(四)命题角度突破角度1选材取样问题选取颗粒饱满且胚是活的、结构完整、不在休眠期的种子作为实验对象。角度2取材数量问题为减少偶然性误差,每组实验的种子数不能低于10粒。角度3对照实理合设置变量应遵循的原则在每组对照实验当中,只能存在一个变量,其他条件一致。这是遵循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角度4实验中每组瓶中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因为种子不完整或胚是死的或种子处在休眠期。光的反射定律eq\a\vs4\al()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光屏的作用?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内容如何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光沿硬纸板入射到O点,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仍入射到O点,重做两次;3.用量角器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较。(30°、45°、60°)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将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观察F面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光路可逆将光线沿着反射光线OB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AO重合。平面镜成像1、选择什么作为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为什么选薄玻璃板而不选厚玻璃板:防止成两个像2、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要求:相同为什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两只蜡烛均点燃吗?A点燃B不点燃3、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移动镜后的蜡烛B,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4、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5、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6、实验中玻璃板怎样放置:垂直于桌面.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7、白纸的作用:记录像和物的位置8、怎样探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①在白纸上记录物体和像的位置点②连接物与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③改变物的位置,重复①②两步,多测几组,并比较。9、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较厚,有两个反射面.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10、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多次实验要改变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1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2、想要蜡烛的像更清晰可选择的操作是?增加物的亮度、使环境变暗13、运用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14、蜡烛的像的虚实像判断:在A的像的位置放上光屏,直接观察是否能承接凸透镜成像1、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有什么要求?目的?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如何找到最清晰的像?左右移动光屏,反复比较像的清晰度。3、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哪一个误差更大?为什么?像距,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不够准确。4、找到清晰像后,撤掉光屏,人眼在光屏处能否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能5、若透镜只有一半/灰尘遮挡,光屏上是否还会出现完整的像?像有没有什么变化?像的大小、形状不变,像的亮度变暗6、当蜡烛向下移动时屏上烛焰的像将会怎样?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屏上烛焰的像将会怎样?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向右移动7、当蜡烛烧短时怎么调整使像在光屏中央?(相当于物下移,像会向上移动)蜡烛上移/透镜下移/光屏上移向上移动凸透镜(相当于向下移动物体),像如何变化?向左移动凸透镜(相当于向右移动物体),像如何变化?像会向上移动;向左移动9、向上移动光屏,像如何变化?向左移动光屏,像如何变化?仍在原位置10、u大(u>2f,2f>v>f),物移动速度快,v大(2f>u>f,v>2f),像移动速度快。成实像时,u+v≥4f11、凸透镜成像时,已知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到原来原来光屏的位置,则所成像的性质是什么?倒立放大实像(由于光路可逆)12、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什么?①物体放在一倍焦距或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成虚像)②蜡烛烛焰、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实像未成在光屏中央,可能上/下方)③光具座太短(实像成在光屏后方)13、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位置,在光屏上也得不到清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什么?①物体放在一倍焦距或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成虚像)②蜡烛烛焰、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实像未成在光屏中央,可能上/下方)③物与光屏距离太近(u+v<4f不成实像)向右移动蜡烛,不移动凸透镜的前提下,若要找到像,可以如何操作?①向右移光屏②中间加凸透镜③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换了焦距更大的凸透镜,仍想成像在光屏中央,应如何操作?①向左移物②向右移光屏③中间加凸透镜向左移动了光屏,仍想成像在光屏中央,应如何操作?①向左移物②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③中间加凸透镜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到的拉力的关系1、器材:钩码(已知质量)、弹簧、刻度尺2、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的关系弹簧受到的拉力/牛024610弹簧的长度/厘米24689.5(1)弹簧原长:2cm(2)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到的拉力成正比。(3)该弹簧的测量范围:0~6N。3、乙弹簧适用于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乙弹簧适用于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一)命题点:1、实验所需的主要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3、实验假设4、表格的设计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其比值为一定值,可用公式G=mg表示)6、多次测量的目的(排除偶然性,得到普追的规律)7、根据实验数据描绘重力G与质量m的关系图像8、数据分析与误差分析(二)1、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若钩码是未知质量的物体还需天平)2、,g为常数,与纬度和高度有关;3、,假设利用原有器材,在月球表面能否完成本实验?请说明理由。能,在月球表面也可以测量质量、重力,只是测出的重力值会比地球上的值小,而质量不变,可以完成实验。4结论: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5、实验多做几组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命题点:1、伽利略实验和推理的顺序2、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器材:毛巾、棉布、长木板、斜面、小车(2)结论:在到达水平面初速度相同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3)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科学推理法、转换法(4)实验多做几组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3、用小车代替木块的好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比木块小得多)4、使小车从斜面下滑后沿水平面运动(保证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5、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后能继续运动的原因(小车具有惯性)6、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得越远)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1)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大小是否相等①如何改变塑料板两端受到拉力的大小?调整钩码的数量②操作:两边的绳套上不等重的钩码③现象: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向钩码重的一侧运动(2)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方向是否相反①操作:两边的绳套上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拉力大小相等,方向并非严格相反)②现象:放手后塑料板不能保持静止,向上运动(3)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①操作:两边的绳套上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塑料板两侧绳子相互平行②现象:放手后塑料板不能保持静止,会旋转(4)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①操作:若将静止的塑料片从中间剪成两半②现象:剪断后塑料片不能保持静止,分别向两边运动2、卡片静止,拉线不在同一直线,原因:卡片重力太大,改进:换轻质卡片3、若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仍能用该装置进行实验。4、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质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木块跟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换用小车做实验/放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实验/换用轻质卡片做实验5、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6、应该选择静止状态的物体研究(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7、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8、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弹簧测力计拉力控制不稳定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一)命题点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3、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木块的原因(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4、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弹簧测力计示数即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6、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分析图像可知: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2)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等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7、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摩擦力随压力大和变化的关系图像8、该装置存在的问题:①弹簧测力计移动不方便读数②无法保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9、装置改进:改进装置的优点:①方便读数②不用匀速直线拉动木板十一、探究压力效果的影响因素1、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科学方法是转换法2、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①A、B对照,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②B、C、E对照,结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③D图,将海绵一端用木块垫起,仍使小桌静止。(重力相同时,斜面倾斜程度越大,压力越小)与图C海绵凹陷程度相比,图D海绵的凹陷程度更小④D和E能否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的正确结论?不能,未控制受力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