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发掘简报

位于安徽省唐河县湖阳社区新村,东依桐柏山脚下的剩余狮子山。村西与唐代(四川)和枣(阳)相连,南与湖北省枣阳接壤。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象石墓座落在新店村西约三百米处的“楸树坟”高地上(图一)。封土堆早已不存。一九七七年冬季,新店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了这座墓的砖券顶部和部分墓壁砖石结构。当地党委和南阳地委驻队工作组非常重视,及时电告县文化局,并选派两名社员日夜看守,保护现场。一九七八年三月二日至二十二日,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博物馆协同唐河县文化馆对这座墓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结果报告如下。一、廊式结构组成这座墓的墓道早被四周小型画象石墓和近代墓所打破,详情不明。墓室为砖石结构,方向95°。东西长9.5、南北宽6.15米。平面呈长方形。墓室最高处为3.14米。砖室四周及顶部均用土填封,层层夯实,夯层和夯窝清晰可见。夯层厚6—10厘米,夯窝直径6—7厘米。在距墓顶之上约一米高的填土中,有一层厚10—15厘米的碎石,石质与墓室画象石的石质相同。中室为覆斗式顶,已倒塌过半(图四,1)。中室顶西北隅有一盗洞,靠后方盖顶石板被砸烂一块。因此,封土从两盗洞口斜坡状流入墓室,室内几乎全被淤塞。墓室前部严重破坏,墓前大门的门楣、门柱和门扉脱离原位,门下槛石尚存。前大门至中大门的砖拱券顶全部塌陷。南、北耳室的门楣、两门侧柱,以及中大门的门楣、两侧柱被弃置墓外。葬具和骨架已腐朽无存。发掘工作结束后,南阳市博物馆受地区文化局委托,已将该墓全部石料运往南阳汉画馆进行了复原。墓室建筑分前室、中室和后室三个部分,结构严密(图二、三)。前室从前大门到中大门,包括前室和南、北两个车库,这一部分除各门的门框、门楣和门扉是石质外,其余皆为砖结构。中室从中大门到后主室,为一近似正方形的“天井”式“院落”建筑,除顶部用砖叠券为覆斗式之外,其余均为石结构。后室包括南、北主室,南、北、西“阁室”,为石结构。墓室所用大小石料共计154块。其中墓顶盖板石22块,铺地石34块,门框26块,门扉10块,墓壁62块。石方共约60立方米。墓由大门、前室、南车库、北库房、中大门、中室、南主室、北主室、南阁室、北阁室、西阁室十一个单位组成。墓门共八道,除南、北车库门和中大门上有门框、门楣而无门扉外,其它如墓大门、南北主室门、南北阁室门均有门框、门楣和门扉。墓室的后部,围绕南北主室的南、北、西三面,有三个阁室,三阁室相通,形成对称的迴廊式建筑(图四)。墓大门:由南、北两门侧柱、一门楣、一门槛和两扇门扉组成(图五)。门高1.42米,宽1.40米。门楣和门槛上均凿有门臼,用以安装门枢。门外用青砖错缝平砌封堵。门楣刻二龙穿璧画象(图六,1),饰朱彩,仍很清晰。南北两门侧柱刻执笏画象,南柱画象上方有阴刻题记:“郁平大尹□□□□冯孺□□无□□□”(图六,2;图七)。南门扉刻白虎、铺首衔环画象。北门扉刻朱雀、铺首衔环画象(编号3、4,图六,3、4)。前室:平面东西呈长方形,长2.90、宽1.76、高2.30米(图二)。底部用方砖铺地,方砖边长36厘米。顶部为小砖栱券。室南为南车库,室北为北库房,室东为墓大门,室西是中大门,室壁用砖垒砌。南车库:由库门和库室组成(图二)。库门有一门楣、两侧柱和一门槛,无门扉(图三,1)。门高96、宽114厘米。门楣刻羽人、二龙交尾、人物画象(编号6,图八,1)。东门柱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人车库”字样(编号7,图九,2)。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东西宽1.14、券高1.75米。顶部由小砖拱券,底部为方砖铺地,方砖和前室铺地砖相同。北库房:平面呈长方形,建筑形式和南车库同(图二)。门高98、宽104厘米。两侧柱刻执盾、执笏画象(编号8、9,图六,5)。前室、南车库和北库房顶部的拱券和室壁皆用小砖砌筑。小砖分大小两种:一种长36、宽16、厚8厘米;另一种长32、宽16、厚4厘米。中大门:位于前室与中室之间(图二)。有门楣、两侧柱和门槛,无门扉(图三,1)。门高1.34、宽1.28米。门楣刻二龙穿璧画象(编号10)。门楣背后刻“东方”二字(图一二)。南门柱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人中大门”字样(编号11,图九,1)中室:南北长2.5、东西宽2.03米。南、北两面门与阁室相通(图二)。在南门和北门的门楣上分别有“南方”和“北方”的题记(图一一)。室东面即中大门,在门楣的背面有“东方”(图一二)二字。室西边为两主室,在南主室门楣上有“西方内门”(图一三)四字。室顶为四角钻尖式,高3.14米。砌顶用的楔形砖可分三种:一种长37、宽19、一端厚9、另一端厚8厘米;一种长38、宽18、一端厚6、另一端厚5厘米;一种长38、宽17、一端厚9、另一端厚8厘米。室底部用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地。主室:东西长3、南北宽2.56、高1.24米(图二)。主室正中筑一道留有窗洞的隔墙,分成南北两个主室(图四,3)。两主室各有一门,每门有南北两侧柱、门楣和二门扉,中以中柱隔开(图三,2)。门框四角凿有门臼。南主室门楣之中刻“西方内门”四字。南北主室门扇刻朱雀、铺首衔环画象(编号13、14、18、19,图八,4、5)。主室中柱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柒日癸巳葬,千岁不发”二十七字(编号17,图一四)。主室后壁系用两块大石板竖立筑成。南主室西壁刻脚张画象(编号15,图一六)。主室隔墙由两窗楣、三窗柱和两窗台筑成。东窗口高68、宽58厘米;西窗口高68、宽56厘米。西窗楣南面刻四首人面虎画象(编号16,图八,2),西窗楣北面刻应龙、游鱼画象(编号20,图八,3)。发掘时,南主室北门扉和北主室南门扉已被盗掘者打开。两主室皆用石板铺地。南阁室:阁室东西长5.90、南北宽1.10、高1.34米(图二)。阁门有一门楣、两门柱和两门扇(即中室南门)。门向北与中室相通(图四,4)。门楣右上角刻“南方”二字,中部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人藏阁”十字(编号21,图一五);西门柱刻执笏画象(编号24);东门扇刻白虎、铺首衔环画象(编号22,图八,7);西门扇刻朱雀、铺首衔环画象(编号23,图八,6)。阁室之上用石板盖顶,下用石板铺地。阁室南壁用八块石料筑成(图一O,2),东下部刻谒拜画象(编号25,图一七,5);中下部刻“鼓舞”(编号26,图一七,4)和熊、脚张画象(编号30,图一八,2);西下部刻兽斗画象(编号31,图一七,1);中上部刻谒拜画象(编号27、28,图一七,3);西上部刻百戏图(编号29,图一七,2)。阁室北壁即南主室南壁,东部与阁门相接,共用八块石板筑成(图一〇,3)。东部刻一佩剑执盾官吏(编号32,图一九,3);中下部刻门阙、厅堂、人物图(编号33,图一九,2);西部下端刻人物执戟对拜画象(编号34,图一九,1)。西阁室:也可称墓后室,其南端和北端分别与南阁室西端和北阁室西端相通(图二)。阁室南北长3.20、东西宽0.98、高1.34米。阁室上部用石板盖顶,下部用石板铺地。阁室南部、中部和北部在盖顶石板之下分别有三条石梁,东西横置,用以承放盖板(图四,2)。阁室西壁用五块石板和两梁柱筑成。其北端刻脚张、人物画象(编号35,图一八,1)。西阁室东壁即主室之后壁。北阁室:有阁门和阁室,东西长5.90、南北宽1.10、高1.34米(图二)。上部用石板盖顶,底部用石板铺地,西端与西阁室相通。阁室南壁即北主室北壁。东部阁门即中室之北门,中部和西部用石块垒砌。阁门有一门楣、两侧柱和两门扇。门向南,与中室相通。门楣左上角刻“北方”二字(编号43,图一一,1);两门扇各刻白虎、铺首衔环画象(编号44、45,图二〇);东门扇内面刻执笏画象(编号42)。阁室北壁用十块石板筑成(图一〇,1)。西端上部刻百戏图(编号36,图二一,2);中上部和东端上部刻击鼓、谒拜画象(编号37、38,图二一,1、二二,1);中下部刻鼓舞、戏虎画象(编号39、40,图二二,2);东端下部刻大象、人物画象(编号41,图二二,2)。二、随葬遗产位置的误立墓葬已被盗,墓室破坏严重,遗物甚少。残存随葬器物几乎没有一件完整的。发掘时,器物上下混搅,皆在淤土中,所以,无法确定随葬遗物的原来位置。经整理复原,随葬有铁器、铜器和陶器,共四十余件。(一)铁线莲在阁室的西部发现铁刀一件,断为数截,锈蚀严重。(二)车推进图2衔镳残存三截,每截两端呈环形。镳全身弯曲如“S”形,两端为弧形薄片,中有孔。车軎二件。全同。直径3.2、高4厘米。通体素面,腰部和上端起两道凸稜(图二四,11)。钱币十二枚。其中“大泉五十”九枚,“小泉直一”三枚(图二三)。(三)重式带锚点铜带墙可以复原和能辨出器形的有罐、大瓮、小瓮、井、方奁、灶、案、炙炉、博山炉盖、鸭、鸡、鸟、楼阁、猪圈、环、甑、俑头、壶、仓、狗、敦、高足盘、耳杯、勺等,共二十六种,均为明器。制法大体分三种:轮制、模制和轮模合制。如瓮、罐、井、甑之类都为轮制;方奁、案、鸡、鸭、鸟、狗、耳杯、俑等是模制;而仓、壶之类则为轮模合制。纹饰比较单纯,基本有四种:篦纹、弦纹、菱形回纹所组成的图案和连弧刻划纹组成的图案。多饰在壶、瓮、敦、仓的肩上或腰部。1.泥质红陶罐一件。敞口,方唇短颈,最大直径在肩部,口稍大于底,平底,器体饰以条纹。高16.4、口径10.4厘米(图二四,13)。小瓮二件。直口,方唇,小平底,扁圆腹,圆肩,制作精细,肩部以上磨光,素面。高8、腹径14厘米(图二四,14)。井二件。长筒形。平沿外折,平底。井上部有井栏。井高20、口径13厘米(图二四,12)。方奁四件。上盖较完整,长36.5、宽16.2、高16.6厘米。盖顶作长方形覆斗状,四角装饰以四个半球状乳钉(图二四,6)。案一件。长方形,四周边沿卷起,长46.5、宽30.5、沿高0.5厘米。无足,四角各有圆孔一(图二四,5)。灶一件。立体长方形。长36、宽14、高24厘米。灶面中间有三个火眼,后端有一象征性的烟囱。烟囱作柱形向外歪斜,附着于灶身后壁,灶前壁上部呈弧形,灶门为长方形(图二四,7)。炙炉一件。残缺大半,长度不明,宽10、高9厘米,熊足。上部边缘四周施菱形二方连续图案,周壁和底部雕有并列的长方孔。鸟六件。头部及两腿残缺,仅存鸟身和尾部(图二五,4)。环一件。残断为两半,可能是仓盖上的附属物。2.釉陶多为红釉,少数釉色透青。鸭一件。高11、身长13厘米,立姿(图二五,2)。仓六件。敛口,唇外折,平底圆肩,熊足,腹呈筒形。通体施四组弦纹,每组三道,肩部弦纹之间又饰菱形回纹。高41、直径约20.8厘米(图二四,8)。壶二件。口稍外敞,高领圆腹,领腹之间无明显分界,腹部附铺首。领部、腹部和下部饰有弦纹、菱形回纹和连弧刻划纹。高约60、腹径33厘米。敦二件。深腹,敛口平底,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子母口。通体饰以弦纹、菱形回纹和连弧刻划纹。高16.5厘米(图二四,15)。狗一件。仅存头部及腰部五块残片。鸡四件。立姿,高12、身长15厘米(图二五,1)。瓮一件。圆口沿外卷,圆肩,椭圆形腹。器体较大,平底,肩部施四道弦纹,弦纹之间饰菱形回纹和连弧刻划纹。高约46、腹径约37厘米。博山炉盖一件。顶部残,底部直径13.8、高7厘米,通体浮雕,以中间宽条纹为界,分上下两组图画。上组雕青龙、白虎,空间以山峰托衬;下组雕力士斗牛、搏兽图,间有群山叠障、羽虎、小兽。形象生动(图二五,3;二六)。耳杯二件。器形仿漆器,模制而成。两侧有月状耳,两耳微向上翘。长10、高2.3厘米(图二四,10)。俑头三件。其中二个残缺。通高10厘米。皆戴前低后高冠,冠高2.5厘米。面部线条简单,仅用“人”字构出了象征性的眉、眼、鼻、嘴(图二五,5)。壶盖按器形的差异可分为三式:Ⅰ式一件。盖呈圜形,内边沿与圜底交界处无子榫,盖顶之三角有三个半球状乳钉装饰,盖顶正中为桥状钮。周绕五道弦纹和连弧纹组成的九角图案。直径16厘米(图二四,1)。Ⅱ式一件。边沿折平,顶隆起,边沿与顶有明显分界,顶上亦有三个半球状乳钉。顶正中有桥状钮。盖上部绕五道弦纹和三组连弧纹组成的图案。盖内边沿与圜底交界处有子榫,直径18.4厘米(图二四,2)。Ⅲ式二件。形制基本相同,仅大小、纹饰稍有不同。盖顶无钮,仅留一小孔。其中一件盖上只有五道弦纹,无其它纹饰,直径16.3厘米。另一件盖上周绕五道弦纹,二组连弧纹,直径16.7厘米(图二四,3、4)。3.泥质灰陶甑一件。敞口,口沿外折,小平底。底部有五个小圆孔。器高4.4、口径11.2厘米(图二四,9)。俑一件。残破过甚,已不能复原,仅见足部(图二五,6)。此外,还有冰洲石珠一件,似椭圆形。无色透明,中心有一穿孔。三、画中的石头此墓出土画象石计三十五幅(见表一)。大都经过朱彩描绘。现分类概述:(一)《神兽》8图71.龙、虎五幅。图八,1(编号6),画幅中间二龙交尾呈环形,龙皆生双角,独爪。左侧龙首处,有一羽人,长发双翼,跽坐,右手持杖戏龙口。右侧龙首处,刻一官吏,戴前低后高冠,右手执笏,着襦端坐。这幅画可能与求长生迷恋升仙的思想有关。西汉末年,王莽曾表演过驾马车登天升仙的闹剧。《汉书·王莽传》:“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人黄衣帻,车上人击鼓,輓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此幅画中的羽人,形体瘦小,身轻易飞。又恰巧安排在车库的门楣上,很有可能是表现墓主人的“升仙”图。图八,3(编号20)刻应龙、游鱼。龙生双角,张口吐舌,舞爪展翼,作奔驰状。龙尾下卷。尾上方刻一游鱼。《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正义》引《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并杀蚩尤于凶黎之谷。由此可见:龙原是远古时代部落联盟中一氏族的图腾,因攻杀蚩尤威震天下,到汉代变成了最有权威的神物。应龙更是人们想象中的德行最高的“九龙”之首。二龙穿璧的图象有两幅(编号1、10),基本相同。龙皆双角,二龙尾交叉于璧内,二龙首回转180度的大弯,张口,反顾对视。图八,2(编号16)刻四首人面虎身兽,人首戴前低后高冠,面侧向后,与虎尾三首相顾,尾部三首亦戴前低后高冠。《山海经·中山经》:“有兽焉,其名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后汉书·礼仪中》注引《风俗通》:“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鸷牲食魑魅者也。”四首人面虎身画象,南阳地区独此一石。唯虎尾所生三首,不知出自何典。2.铺首衔环,十幅,皆刻于门扉之上。铺首口露利齿,利齿衔环。铺首上方,或雕朱雀;或雕白虎,姿态各异。图八,4、5(编号13、14),铺首上方刻朱雀。南扉朱雀单腿独立。北扉朱雀张口抖冠,作展翅欲飞状。两只朱雀一静一动,构思独特,形象优美,为南阳汉画象石中所仅见。图八,6、7(编号22、23),东门扉铺首上方刻白虎,西门扉铺首之上刻朱雀,口衔彩带,朱雀首上端刻一神虎,虎身人首,戴前低后高冠。又北主室之门(编号18、19),两门扉铺首上方均刻朱雀,北门扉朱雀口中衔一串三枚珍珠。图二〇(编号44、45),两门扉铺首上端皆刻白虎。图六,4、3(编号3、4),南门扉铺首上方刻白虎,形象凶猛。北扉上方刻朱雀,雀展双翅两爪腾空,尾呈流线型,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从天飞降的感觉。《后汉书·礼仪中》注:“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櫑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内,当食鬼也。”该墓所有门扉中央皆刻铺首衔环,并在其上端或刻朱雀或刻白虎,似有象征吉祥、镇墓辟邪之意。(二)阴画象木画象组景共十五幅。有墓主、门吏、谒拜、材官蹶张和楼堂建筑等。1.图一九,2(编号33)为门阙、厅堂、人物图。画面中间为厅堂建筑,两侧各有一对称的双层楼阁式门阙,厅堂左右两侧,各站一执笏侍吏,恭候差使。厅内上挂帷幔,下设一几,几后面坐二贵夫人,皆头梳高髻,束腰着长裙,拱手胸前。几旁站一侍女,长髻,束腰着长衣,双手捧奁盒。门阙的二层阁楼刻菱形格窗。阙脊顶中间树一圆形装饰物。厅堂建筑为单檐歇山式。二柱上端皆有斗栱,下有柱础,柱础为覆斗形。厅堂和门阙的举折,均为四十五度。2.谒拜图,四幅。图一七,3(编号27、28)整个画面刻八人,左起为主人,戴前低后高冠,右手执笏,面右跽坐受拜;面前跪一人,双手捧笏作揖,次后刻六人,下部三人前后依序成行,皆双手执笏弯腰施礼,上部一人执笏跪拜,另二人执笏俯身投地作稽首拜。图二二,1、2(编号37、38),此两石为一幅画象。主人形象高大肥胖,戴前低后高冠,修八字胡,左手扶剑,右手掌向上平伸,作礼毕招呼意。主人右侧有两官吏,一吏下跪执笏,一吏站立执笏,皆弯腰九十度作拜状。主人左侧立一吏,佩剑执笏,拱手相迎。佩剑吏身后,又各跪、站一吏执笏鞠躬。其后有一吏,头戴平顶冠,双手拥篲,低首恭迎,画面的最后部分置一“严鼓”,鼓身侧置,以柱贯之;柱下安卧虎趺,虎尾上翘,围绕于柱的下端。旁立一鼓吏,双手执桴,挥舞击鼓。画面庄严,人物众多,突出墓主人的尊贵。图一九,1(编号34)刻两官吏,皆戴前低后高冠,身着长襦,各执笏倾身对揖。图左侧站一执戟小吏,小吏面部臃肿,戴平顶冠,身高低于执笏官吏。图一七,5(编号25)刻两官吏,皆戴前低后高冠,着长襦客服,捧笏互拜。左侧官吏身后,站立一侍卫,头戴平顶冠,竖眉瞪目,着短衣短裤,两腿叉开成八字状,左手握剑,右手执盾,形象彪悍。3.执笏门吏有五幅(编号2、5、9、24、42)形象基本相同,皆戴前低后高冠,双手捧笏,作恭候状。但图六,2(编号2)门吏修八字胡。4.执盾门吏有二幅。图六,5(编号8)所刻门吏头部漫涣残缺,仅能看出身着长襦,手执盾牌。图一九,3(编号32)为执盾佩剑门吏,门吏头戴前低后高冠,执盾佩剑,侍卫装束,因石料短缺一角,左脚未刻出。5.材官蹶张画象有三幅。图一六(编号15)蹶张,头戴武冠,高耸双肩,瞪目,衔矢,双足踏在弩背上,两手用力拉弦,形象凶猛强悍。是此墓唯一的阴刻画象。图一八,1(编号35)蹶张,头戴武冠,着短衣短裤,竖眉瞪目,口衔利矢,两手拉弦,两足踏弓;旁有一武士左手提卣,右手扬斧,头部后倾,赤裸上身,着短裤,赤脚,奔向蹶张。图一八,2(编号,30)蹶张,头戴武冠,背插矢,两手拉弦,双足踏弓,着短襦短裤,旁有一熊,竖耳直立,瞠目张口,扭头舞爪作惊恐状。《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祖击项籍”。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踏疆弩张之,故曰蹶张。”“以手张者曰擘张,以足踏者曰蹶张。”此墓蹶张画象位置在墓主人的棺床后侧和紧挨主室四周的藏阁内,无疑是作为近身卫士,以保护墓主人的。(三)盘舞的基本情况共四幅。图二一,2(编号36),左起一乐人跪坐,右手握一竖管(疑是洞箫)吹奏;另一乐人盘坐,左手执排箫吹奏,右手摇鼗鼓;中间有一女伎,挥舞长袖,作盘舞。图右侧刻一赤裸上身的大汉,左手托双系壶,右手掷弄两丸,右端还有一伎,在樽上作单手倒立表演。盘舞是宫廷舞蹈,汉代已相当盛行。张衡曾作《七盘舞赋》,但此图只刻五盘,南阳东汉建宁三年许阿瞿墓志画象石中的盘舞也只有六盘,看来盘舞并非都是七盘。图一七,2(编号29),左侧置一长榻,榻旁坐管乐队四人,左起第一人带前低后高冠,面侧向右,双手捧竽,竽身上翘,竽头上并有羽葆、流苏类的装饰。中间二乐人正面端坐,左手执排箫吹奏,右手摇鼗鼓,右边一人捧竖管演奏。榻右边有两女伎,皆高髻、细腰,并列弯腰甩袖作燕飞状舞蹈,下部女伎两脚各踏一圆球,图中实刻圆球四个,似为蹴鞠双人长袖舞。另有一伎席地双手支撑倒立。倒立者身后站一大汉,头戴尖顶冠,赤上身倒背双手,注视倒立者,似应为诙谐戏。图一七,4(编号26),鼓舞。图中建鼓侧置,上饰羽葆,鼓手戴前低后高冠,击鼓起舞。另一幅(编号39),中间置一建鼓,鼓面侧置,柱头饰羽葆,两鼓面下端各悬一小云锣。两鼓手头戴前低后高冠,执圆头桴,击鼓敲锣,翩翩起舞。(四)汉代中外文化融合的汉字石学模型图二一,1(编号40),画面中间刻一虎,虎颈拴索。前有一戏虎者,侧转身跨步牵索拉虎。虎昂首,翘尾,虎后有一似猴的灵长类动物,右前肢拉虎尾,左前肢按虎后足。画面右下角还刻画一只静卧的小老虎。图二一,1(编号41),图中刻一大象,体高大,鼻臃肿,不显门齿。象背有鞍具,鞍具上有二人,前一人端坐,上身残;后一人躺卧,戴平顶冠,鼻高大,左臂架起,手掌托头,右臂平放在腿上。《汉书·西域传赞》武帝时,“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鉅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骑象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睦邻友好的关系。图一七,1(编号31)为兽斗图。共五兽:左起刻一猛虎,张牙舞爪;中间一熊,竖耳直立,张□低首;胯前卧一小鹿;熊后刻一牛,形象强健,前腿拉开,低首竖角作角觝状,牛下部刻一长尾兽,兽回首还视,作张望状。四、中室门合平大李氏墓乘舆考证从墓前门至后主室,发现有纪年、墓主人姓名、官职及墓室建筑名称的题记八石。书法有篆有隶,篆隶结合。小篆字肩圆转,笔划线条较匀称,接搭处无凝结现象,与王莽时期流行的“方折轨迹”的小篆体有显著的差别。现从前到后依序抄录记述如下:(1)大门南柱有“鬱平大尹□□□□冯孺□□无□□□”题记(图七),字皆刻后朱描。(2)南车库东柱有“鬱平大尹冯君孺人车库”题记(图九,2)。(3)中大门南柱有“鬱平大尹冯君孺人中大门”题记(图九,1)(4)中室南门门楣有“鬱平大尹冯君孺人藏阁”题记(图一五)。此石东端又刻“南方”二字(图一一,2)。(5)中室北门门楣有“北方”二字(图一一,1)。(6)南主室门楣,即中室西侧的南门门楣上刻“西方内门”四字(图一三)。(7)中室东侧的大门,即中大门门楣后壁刻“东方”二字(图一二)。(8)在主室中柱上刻“鬱平大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柒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图一四)。按:“鬱”即“鬱”字,“鬱平”见《汉书·地理志》鬱林郡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谿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鬱平”据此知新莽改鬱林为鬱平。“大尹”为王莽时的职官名称。《汉书·王莽传》:“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其无爵者为尹”。冯君生前的官职为鬱平郡大尹,相当于太守一级的官吏。查《汉书》、《后汉书》、《广西通志》、《鬱平府志》、《桂县志》,都未载冯氏任鬱平太守事。“冯君”是死者的姓氏,”冯君孺人”即冯君的亲眷。但该墓“人”字的书法殊少见,与篆书的“久”字很相似,我们认为它也许是“久”字的别体,如是,孺久当是冯君之名,此墓应是冯君之墓了。题记(1)残存“冯孺”字样,和题记(2)、(3)、(4)“冯君孺人”不一致,因墓葬保存不好,尚难解释。“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柒日癸巳葬”,当是指死者的埋葬日期,相当于公元18年。“千岁不发”为吉祥语,即不被发掘之意。汉代铜器铭文和一些随葬器物铭文的结语中,亦有类似的吉祥语句。五、付款时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象石墓的发掘,对探讨西汉末年的历史,尤其是南阳汉代画象石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一)东汉中期画象石墓的命名多年来,南阳发现和清理的画象石墓甚多,但真正有确切年代的为数极少。此墓是解放后河南考古发掘中第三次发现的带有纪年的汉代画象石墓,且时代为最早。它为进一步研究南阳地区汉画象石墓的断代和画象石的分期,提供了有价值的标尺。过去因资料的局限,把这种长方形墓室的画象石墓时代定为东汉中期,此墓的发掘,证明早在西汉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墓室的几处题记,使我们明确了墓葬各建筑结构的本来名称和用途。我们过去习惯称为“耳室”的,此墓的榜题明确称为“车库”,它与耳室内所出土的车軎、衔镳相互印证,表明这种所谓的“耳室”,实际是作为库房使用的。还有迴廊式的侧室,榜题标明为“藏阁”。这种命名,是否适用于其它地区的同类墓葬,有待于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但至少可以说,在本地区同类墓中,采用这种命名是比较合适的。关于南阳画象石墓葬规模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此墓榜题石刻,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如果这种中等类型墓葬相当于郡太守一级,那么,南阳画象石墓应是官僚、贵族特有的墓葬。(二)东汉的陶鸟墓此墓几经盗掘,遗物保存不多。在出土的器物中,几乎尽是明器,实用器极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