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杨柳青年画机器时代的手工坚守
虽然工作量很长,但它有着密集的生活、丰富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古人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而设的指令。大机器的轰鸣,只有那些有人性的人才能听到。马年春节前的津门杨柳青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娃娃丰腴,鲤鱼肥硕——一张“莲年有馀”已经有了饱满的墨线。两个年轻人端着小瓷钟、坐着木板凳,慢慢地晕染着娃娃的脸颊。上午的光线正适合上粉着墨,年已花甲的杨柳青传人霍庆有在制作中的年画前踱步。等到年轻人的工作完成,他将一一给画中的娃娃“点睛”。虽是寸长之地,但却有眼仁、眼肉、眼青、眼白的复杂区别,需要前后十几道工序。年轻人说,“这个,必须由霍老师亲自完成”。杨柳青年画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艺术上开出了繁花胜景,文化上亦培养出了一种对传统的虔敬。包括这十几道工序的“点睛”,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如同一场仪式———版,要杜梨木;纸,是四尺宣;画,须“贡尖”的品相;勾、刻、印、画要纯手工制作。老手艺人们相信,每一道工序都是再创作,每一笔勾描都是在复活父辈和祖辈记忆。在一个大机器印刷甚至3D打印的时代,杨柳青年画就这样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倔强。木版艺术的传承兴于明,盛于清———杨柳青创始的确切时间和具体人物已经很难考证。确切的是,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在历史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韧劲与弹性。经历了战乱和盛世、衰败和复兴、王朝更替和政治运动,五百年来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对于“玉成号”第六代传人霍庆顺、霍庆有兄弟而言,杨柳青年画半个世纪以来的曲折发展,已经足够跌宕。“历朝历代都没有重视年画的,只有咱们党和国家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在接到来自政府复兴年画的资助后,父亲霍玉棠这样勉励霍庆顺。作为经历战乱的杨柳青老师傅,他找到了“景记”“新记”“静记”的五位艺人,共同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后扩大为杨柳青画店),开始了年画的复苏。1960年正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作出了更好维护传统文化的指示;几年后,郭沫若先生又为杨柳青画店题写了店名。十多年间,更多的星星之火在杨柳青镇亮了起来。这短暂的蓬勃最终因“文革”而结束。杨柳青的木制雕版或被刀劈火烧,或被充作他用,大量珍贵的“古版”就这样散佚了。有雕版,才有杨柳青,霍玉棠试图用自己的方法保住它们。“在院里挖了个大坑,从炕上扯下油纸包上木版,埋里面,再盖上砖。”霍庆有回忆,“黑天,打着手电筒偷偷埋的”。埋着雕版的地方土质疏松,慢慢地竟下陷成一块洼地,夏天一下雨,雨水都流向了那里。各自回忆起这一段时光,两兄弟都发出一声叹息:“木版最怕闷和捂,结果很多都不能用了。”在陈列着雕版的地下室,霍庆有向笔者展示了一块当年曾被埋在地下的“古版”。与已经明显腐蚀疏松的边缘相比,雕刻完好的地方精致细腻,图案上窗前观花的童子与仕女表情灵动,连窗棂的雕花都是梅兰竹菊各有不同。“可惜了。”他说。“现在都不知道这幅年画叫什么名字。”好在,还有幸运的画版保存下来。“文革”后,随着年画文化的复兴,大量散佚的画版被找了回来,无论是政府牵头,还是由民间自发,古版的搜集和保护都日见成效。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展开的木版年画普查工作已征集了300多块古旧画版、20多件绘制工具,挖掘整理了1500多种画样。新世纪以来,年画的传承保护越发有了紧锣密鼓的节奏:杨柳青民俗文化街建成,杨柳青木版年画节应时而生,年画作坊数量日渐壮大、文化衍生品日渐丰富。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柳青传统艺术与艺术的冲突“一块是水浒传,一块是大观园。”霍庆有费力地将这两块大型的雕版移到笔者面前。六尺长的木版,场面宏阔却细致入微———仕女的环佩,英雄的冠缨,如有叮当清音传来。精细化与艺术化,是近几十年来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趋向。早年间,年画是贴在门上、灶上、水缸上的,“粗活”很有市场销量。现在,年画是裱在画框里、挂在客厅里的,是文化展演、是外事礼品,精品化几乎是必然的。“从贴年画变成了挂年画,”霍庆顺说:“几文钱的‘粗活’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与时俱进,当然也会涉及另一个问题,如何创新?在传统的娃娃题材、仕女题材、民俗题材和神话故事题材之外,这个世纪的杨柳青能不能容得下这个“新”?在杨柳青年画协会会长李艳成看来,这是杨柳青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咱杨柳青随着历史的沿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变化,到目前为止的好多题材、画样,也都是在历史中积累下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有‘八个样板戏’的年画、‘学雷锋’的年画呢,家家过年都买。”在一次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李艳成灵感突现,将大陆赠送给台湾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和杨柳青传统的“娃娃”画在了一起。同是娇俏可爱,一样憨态可掬,两种文化符号相遇,效果却相当和谐,受到了台湾同胞的普遍好评。不是每次创新都能这么成功。大多数情况下,“新”带给年画艺人的是一种双重担忧的复杂心绪。一项传统艺术,没有“新”,就没有活力,但过于“新”,则会丢失传统味道。更何况,“新”字背后,还可能跟着产业化和文化浮躁。而这个势头已经在年画市场化发展的20年中凸显出来,“胶印版、铅印版、PS版、电脑喷绘版现在都有了”,霍庆顺认为,“这也是年画,但是是没有价值的年画”。“一个搞科技的朋友用机器给我刻的,一个是手工雕的。”在巨大的桌案前,他向笔者展示两块雕版。的确,即便外行人也一望便知,活灵活现的娃娃造型也掩盖不住机器雕刻的呆板。守住文化的大本,只有通过这细致的“切磋”“琢磨”才能做到。传统工艺的创新,也因此成为了更难拿捏的分寸。是坚持传统,坚持创新使用“丝版”作画,就是一种令人纠结的“新”。杨柳青年画数百年来都是木版年画,木版与手绘被认为是它的重要特色,甚至由于杜梨木本身尺寸局限而造成的“接版与断线”,现在也成了一种表明身份的文化胎记。以“丝版”代替“木版”,一种视角来看是创新,另一种视角来看是反叛。其实丝版作画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对另一位杨柳青代表人物“年画张”张克强而言,这种探索至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我一开始也是按照传统的技法去做。后来发现,因为市场的浮躁,现在的雕版者容易把画家勾出来的线变形,这样艺术魅力就大打折扣了。”张克强对笔者说:“后来发现丝版更能复原画家的线条,比如说范增的线,勾出来就是原原本本范增的线。”木版是杨柳青身份的一部分,但在他看来,木版的使用也是当年历史的条件所限。相反,丝版“勾出来的线条就像自己画国画一样,艺术限制更少”,而且“也获得了市场认同”,这在艺术上和市场上都显现出一种现代的适应性。据说,辨别木版画和丝版画最简单的方法是看题字。两幅“莲年有馀”放在一起比照,木版字迹能看出木纹,有朴拙感;丝版字迹沉实,有鲜亮感。至于风格,则是各花入各人眼。与霍庆顺这样坚定的木版画传承者相比,张克强似乎更愿意抽象地理解杨柳青的“版”,无论是一张丝网还是一块木版,都是为了更逼真地呈现画家的艺术水准。耐人寻味的是,不同的观点并没有撕裂这项民间艺术,兼容并蓄的文化容量是两个人都强调的。“我坚持传统工艺,但这(和丝版)不矛盾,各有各的特长。”霍庆顺说。传承者们更关心杨柳青年画所保有的文化味道———在大机器印刷时代对手工创作的坚持、在产业化浪潮里对作坊式制作方式的坚持。那些貌似麻烦的执拗———“刷完要晾半年”“出画最快也要一个半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传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操作系统3》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VsuaBasc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GLS设计和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算法分析与设计》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生药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纳米材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基础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广告牌加工承揽合同范本
- 机电安装单价表
- MSDS(T-09)快干水2x3
- 隧道衬砌环向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烧烫伤的现场急救》ppt课件
-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台账
- 危重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 中国民航数据通信网项目情况介绍
-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