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知识精研提升】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你生活在

朝代,你该如何成为国家官员?1.通过什么途径?2.需要什么条件?(需要准备什么吗?)【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朝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制度世官制荐举功劳制(荐举、客卿、军功爵)重法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建立)科举制(完善)蒙古传统科举制(恢复)科举制(僵化)标准方式血缘才能、军功明习法律德行(孝廉等)家世门第道德才能才学(考试成绩)才学(考试成绩)血缘军功才学才学(考试成绩)世袭举荐、战功(自荐、他荐)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自下而上先考察后推举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分科考试(制举、常举)分科考试(规模扩大,采用糊名与誊名法)科举占比小南北榜三级考试学校+考试根据知识储备与教材内容总结下表:血缘贵族政治➡职业官僚政治选官权地方➡中央选官权门阀➡中央经济重心南移带动南方文化的发展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从世官到尚贤材料1: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钱穆《历代政治得失》材料2:(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选官制度,有何标准?世官制客卿制军功制概念: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是夏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高官世代相袭,官位与血缘结合,与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相适应。变化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缘固化);②世官制受到冲击: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需要尚贤择能。荐举功劳制血缘功劳2.秦朝:重法吏概念:“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思考:秦朝采用了怎样的官员选拔制度?目的何在?察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法,明经常科科目特科考察举荐考核任用“孝”:孝敬父母;“廉”:清廉勤政。智略出众公正无私,直言极谏品德文才兼备,经学底蕴深厚通晓经学,律令由地方官推荐取士(自下而上)3.汉朝:汉武帝公元前134年确立察举制思考:察举制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荐举功劳制度有何变化?(特点)特点: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导思想:儒家(开儒学取士之先河)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更为健全完善3.汉朝:评价:(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讨论:结合这则谚语和所学,该如何评价察举制。从选拔对象看从标准和内容看从当时作用看从后期弊端看平民得以升迁,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科目广泛,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适应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官员来源。东汉中后期察举制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成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3.汉朝:概念: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汉书·蔡玄传》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标准单一化特权垄断化(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2)过程: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3)内容: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按品授官。(4)标准:(5)影响: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吏部授官思考:察举制在汉末遭遇了哪些困境?为何会被新制度取代?(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地方舆论被世族垄断;察举制弊端暴露,选举不实;人员流动大,失去社会基础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5.隋唐至两宋: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5.隋唐至两宋: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科目结果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铨选)常举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唐制,取士之科…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特点:①“投牒自进”,士人可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②公开考试,有具体科目和具体程式;③择优录取,公平公正。隋唐科举制内容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锁院制度◎誊录制度问题: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科举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隋唐至两宋:科举制的确立与完善6.元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异化(1)元代:仁宗时恢复科举,后时断时续(2)明清:科举制从繁荣走向衰落局限: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创新。思考:明清科举有何特点和影响?(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4)明清科举特点: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形成三级考试制;考试用八股文;形式和内容日趋僵化。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加强君主专制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繁衍问题: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影响?朝代制度标准特点西周世官制血缘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才能、军功缺乏制度化,战时(临时)的选官方式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明习法律专任法家思想两汉察举制孝廉、茂才等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魏晋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唐科举制才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两宋科举制才学科举进一步完善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血缘、军功、才学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浓厚明清科举制才学八股取士,内容僵化趋势: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③选拔趋势: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⑤选官权力: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探究二:中国古代王朝在选官之后如何管理官僚队伍?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韩非子》先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

“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取自《周礼》

战国时期上计制度起源,秦汉完善。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续汉书·百官志》县郡国中央上计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隋唐两宋时期——吏部考核材料一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材料二为了解决官员考核的问题,唐高祖于武德七年颁定了“考课令”,确定了“四善”“二十七最”为主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不懈”,这是唐王朝对官吏……“德”的标准。“二十七最”,是把各种官职按职守分为二十七类,确定各类官职的考核标准,用以考核各类官吏的才能和政绩。考核时,以“善”“最”分为九等来定结果。

——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隋朝:九品以上每年考核,由地方向中央报告或中央派人到地方考察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考功司)唐朝:创立“四善二十七最”考核体系宋朝:“四善三(四)最”的考核标准品德考核与才能考核相统一长官自辟的署吏现在由中央任用,反映出隋朝中央集权加强。材料一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

——《明史·选举志》1.明朝:考满考察任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等级:称职、平常、不称职。外地官员:三年一次朝觐考察升迁或降、调依据京官:六年一次京察查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京察大计考察京官外省文官形成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考核体系。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1、形成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考核方法和制度;2、考核注重道德和才能;3、考核结果是奖惩激励的标准;

监察制度是防止国家机构、公职人员权力滥用、失职渎职与腐败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保障政治运行的必要方式。朝代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朝清朝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亲绶,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地方:监察史“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汉书·百官公卿表》秦汉隋唐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

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独立性位卑权重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

地方: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后期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唐玄宗《监察六法》两宋◎北宋中央行政体系◎北宋地方行政体系中央:“台谏合一”——宰相掌握的谏官的谏诤权收归皇帝;元朝地方:设四路监司,府州设通判;“风闻言事”重视舆论监察。“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元世祖皇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该载不尽应合纠察事理,委监察并行纠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