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_第1页
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_第2页
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_第3页
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_第4页
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收口)0308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说明(收口)宿州明丽电力规划设计院01月宿州批准:审核:校核:编写:目录1总述1.1设计依据1.2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3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期限1.4造价指标1.5工程建设必要性2线路路径2.1线路两端情况2.2线路路径方案2.3线路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2.4沿线林木砍伐和房屋拆迁情况2.5沿线重要交叉跨越分析3气象条件3.1气象条件的选择3.2设计采用的气象条件4导地线及光缆的选择及其防振措施4.1导线、地线型号的选择4.2防振措施5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5.1污秽等级的划分5.2导线绝缘子型号的选择5.3空气间隙5.4防雷和接地设计5.5地线绝缘设计6绝缘子和金具6.1绝缘子的选择6.2金具的选择7导线换位8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9杆塔和基础9.1杆塔型式选择9.2杆塔规划及设计原则9.3杆塔使用情况9.4杆塔的登塔及防盗措施9.5杆塔型式选择9.6杆塔主要设计原则9.7基础9.8主要设备材料汇总表1、总述1.1设计依据(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1.2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2.1建设规模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本工程起于110kV黄口变35kV构架,止于杨楼变35kV进线构架,路径长度约16.3(1×16.1+2×0.2)km,导线型号:JL/G1A-240/30;另拆除原线路15.1km以及拆除原“马井~杨楼35kV线路”65#-67#杆0.2km(本工程建成运行后拆除)。根据系统通信要求:随本工程新建线路架设1根24芯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路由长度16.3km,形成一条黄口变~杨楼变的光纤通道。1.2.2设计范围上述35kV输电线路工程的本体工程设计、OPGW光缆设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干扰与危险影响的保护设计、工程概算,并按规定计列运行维护及辅助设施等费用。1.3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期限建设单位:宿州萧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待招标确定建设期限:1.4造价指标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经济指标架空线路静态投资720.49万元架空线路动态投资734.43万元静态单位投资43.67万元/公里动态单位投资44.51万元/公里1.5工程建设必要性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建设年久,线路设备老化严重,安全隐患较多;且35kV线路线径细,原导线型号为LGJ-95,负载过大,威胁线路安全。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完善电网结构,实现环网供电,且根据已审定的宿州地区电网“十二五”规划,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是必要的。详见图1.5-1规划“萧县电网地理结线图”图1.5-1规划萧县电网地理结线图2线路路径2.1线路两端情况2.1.1110kV黄口变电站35kV出线线情况110kV黄口变现有出线间隔10回,本工程利用原有终端塔架空出线。由于原线路1#塔上方有110kV线路,黄口-杨楼35kV线路(黄口-杨楼T接入新庄35kV线路)不拆除,故使用原有1#终端塔,保持原有接线方式不变,如下图所示2.1-1110kV黄口变35kV架空出线部分示意图(现状)原马井-杨楼线路2.1-2110kV黄口变35kV架空出线部分示意图(改造后)原马井-杨楼线路图2.1-3110kV黄口变进线现状(自东向西拍摄)2.1.235kV杨楼变电站进出线情况35kV杨楼变现有出线间隔2回,本工程使用原有间隔架空进线,出线部分受路径限制,本次考虑与“马井-杨楼35kV线路”同杆架设0.2km并计列恢复架线0.1km,进出线布置图如下图所示:图2.1-335kV杨楼变进出线示意图原马井-杨楼线路原黄口-杨楼线路原马井-杨楼线路原黄口-杨楼线路图2.1-435kV杨楼变进线现状(自西向东拍摄)原马井-杨楼线路原马井-杨楼线路图2.1-5马井-杨楼35kV线路杨楼出线部分(自东向西拍摄)说明:受路径限制,本工程线路与“马井-杨楼35kV线路同杆架设0.2km,同时考虑不停电施工,故同杆架设段采用钢管杆架设。2.2线路路径方案2.2.1影响本工程路径选择的因素1、部分利用原有线路路径,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原线路不具备停电条件,故需留出施工作业面,以及交叉跨越距离。2、线路跨越房屋较多,本次改造将跨越房屋部分改出,部分路径调整。3、线路与陇海铁路交叉处根据“三跨”要求采用电缆钻越。4、黄口-杨楼35kV线路与黄口-新庄35kV线路前段共用一回线路,本改造工程保留原供电方式。5、35kV杨楼变电站进线已无新的路径,综合考虑本工程在杨楼变进线部分与“马井-杨楼35kV线路”同杆架设。6、满足跨越310国道的要求,选择合适地点跨越。2.2.2交叉跨越情况本工程线路跨越陇海铁路1次,跨越35kV线路5次,跨越10kV线路11次,,跨越一级公路3次,跨越河流5次,跨越通信线和弱电线16次。跨越35kV熠冠光伏62线路本工程采用1基呼高33m的直线塔和1基呼高27m的直线塔跨越35kV熠冠光伏62线路,如下图所示:图2.2-1跨越35kV熠冠光伏62线路平面示意图(2)跨越陇海铁路本工程采用“耐-直-耐”的方式跨越陇海铁路,如图所示:图2.2-2跨越陇海铁路平断面图2.2.3沿线交通情况本工程线路所经地区在萧县境内,交通条件一般,施工运行可利用310国道,以及部分乡村公路,线路路径选择时也尽量考虑靠近现有可利用公路。2.2.4路径方案本工程线路起于原“35kV黄杨线”1#终端塔,向东接至本工程新建1#塔,沿原35kV黄杨线向东走线,至新建3#塔左转继续沿“35kV黄杨线”向北走线,至新建5#塔右转向东北走线,至刘店村东南右转向东南方走线,杨庄村南新建转角塔向东走线,跨越原“35kV黄杨线”沿老线路向东南方走线,在王窝村与宋楼村之间跨越原“35kV黄杨线”右转向南走线,跨越310国道,钻越陇海铁路后左转沿铁路南侧约70米处向东走线,至新楼村东北方右转至杨楼村南向东走线,利用“马井-杨楼35kV线路”至杨楼变站外终端杆,接入构架止。路径长约16.3(1×16.1+2×0.2)km。具体路径走向见“线路路径图”。2.2.5根据前面叙述,将路径方案技术特性汇总于下表表2.2.5-1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项目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路径长度16.3(1×16.1+2×0.2)km直线距离14.1km曲折系数1.16转角次数18地形比例平地占100%跨越公路3次钻越铁路1次压覆矿产无影响通信线影响无影响房屋拆迁无临锚情况无地质条件粉土粉质粘土互层:灰黄、褐黄色,湿~很湿。其中粉质粘土,软塑~可塑偏软,粉土,松散~稍密。基础型式台阶式杆塔数量全线共使用杆塔66基。其中角钢塔63基(转角塔16基,直线塔47基),钢管杆3基(转角杆2基,直线杆1基)交通条件一般2.3线路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2.3.1地形地貌拟建线路沿途地貌单元均属淮北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36.2~38.6米,地形略有起伏。层粉土:灰黄、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层厚在1.8~3.0米,分布广泛。层淤泥质粉土:灰黄色,湿,松散,层厚在0.9~1.4米,分布广泛。层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湿,可塑偏软~可塑,含钙质结核,局部富集,层厚在0.9~1.4米,分布广泛。层粉砂:灰黄色,湿,中密,含钙质结核,分布广泛。线路沿线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学指标经验值见表2.3-1表2.3-1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地层岩性重力密度r(kN/m3)粘聚力Cq(kPa)内摩擦角φ(o)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粉土18.5~18.910~2010~1590~120淤泥质粉土18.0~18.28~106~860~80粉质粘土19.2~19.535~4015~18200~260粉质粘土19.2~19.5//180~2202.3.2沿线水文情况线路沿线跨越少量河沟,线路立塔时应注意避让。线路沿线无分洪区、蓄洪区,无长期内涝积水区。局部低洼地段遇大暴雨存在短时内涝积水,低洼地段主要分布在河沟的两侧,最大内涝水深约0.3-0.5m,时间较短。2.4沿线林木砍伐和房屋拆迁情况2.4.1本工程为线路改造工程,利用原线路路径,部分路径进行调整,所跨树木多为沟边树、路边树,树种多为杨树,部分杂树。表2.4-1沿线林木清理情况路径方案位置树种棵小计(棵)线路路径路边树沟边树杨树10001400杂树400图2.4-1部分树木图2.4-2部分树木2.4.2沿线房屋拆迁情况本工程在路径选择时已避开现有村庄,无房屋拆迁情况。3气象条件3.1气象条件的选择本工程选用宿州市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计算主要气象设计值。3.1.1气象站概况萧县气象站始建于1957年1月,现位于萧城东南,北纬34°11′,东经116°58′,观测场海拔高度34.7m。3.1.2设计最大风速取值本工程选取萧县气象站历年实测最大风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计风速的取值。根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35kV线路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离10m高,统计所得的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当无可靠资料时,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23.5m/s。萧县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7~,共51年,其中1957~1980年为定时观测资料,其它年为自记观测资料。对定时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及观测方式换算,自记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换算。经过上述两次换算可得到萧县气象站1957~历年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进行经验频率计算,按极值Ⅰ型进行数理统计,得5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23.7m/s。本线路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无特殊地貌,气象气候条件相同,属同一气候区。本工程附近已建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工程设计风速均取值为25m/s,运行安全可靠。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安徽电网风区分布图》对于本工程的设计风速结合气象站的设计风速计算结果及路径走向的地形地貌条件,并参照附近已建线路工程设计风速的取值综合选定,建议取值为27m/s(3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图3.1-1安徽电网风区分布图萧县部分3.1.3导线覆冰取值本工程线路路径位于平原地区,本地区的覆冰类型以雨凇、雾凇、冻结雪三种形式出现。萧县气象部门对覆冰观测记录资料较少,没有系统完整的覆冰观测资料,无法进行数理统计。根据我公司历年线路工程的设计经验及对覆冰情况的调查分析,安徽省境内覆冰与高程的变化关系密切(除微地貌影响外),一般山区覆冰较平地大,高山大岭较一般山地覆冰大。根据安徽省境内各气象站覆冰观测情况分析,具有较完整覆冰资料的气象站主要有平地有寿县(海拔高度22.7m)、砀山县(海拔高度43.2m)、亳州市气象站(海拔高度37.7m),山区有岳西县气象站(海拔高度434.20m)及黄山光明顶气象站(1840.4m)。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冰冻资料是经过对离地面2m、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各一根直径为4mm的铁丝上冻结着的冰进行测度和称重所得到的。因而分南北向、东西向,且各有直径、厚度、重量三个要素。直径是指与铁丝垂直截面上冰(含铁丝)的长径,厚度指短径,二者单位均为mm。寿县、砀山县气象站作为平地代表站,根据历年实测导线最大覆冰资料进行换算及统计分析得出30年一遇设计冰厚为:寿县站5.33mm,砀山站7.40mm。其它气象站覆冰资料不完整,不能进行统计分析,其标准冰厚实测最大值为:宿州站8.01mm,阜阳站5.22mm,蚌埠站11.47mm。初冰灾发生后,新的设计规范明确35kV线路设计覆冰重现期为30年一遇,我公司根据新的设计规范要求,对安徽省不同地形地貌及区域设计冰厚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平丘地貌30年一遇覆冰厚度在5~10mm之间。本线路路径为平原地貌,结合《安徽电网冰区分布图》,导线覆冰厚度建议全线取值为10mm,冰的密度为0.9g/cm³。图3.1-2安徽电网冰区分布图萧县部分3.1.4气温及雷暴日数图3.1-3安徽电网雷区分布图萧县部分本工程路径位于安徽省萧县境内,对照雷区分布图确定本工程位于C1区。根据萧县气象站历年统计资料,气温及雷暴日数如下:历年统计值最高气温:41.7℃(1988年7月9日)历年统计值最低气温:-23.7℃(1969年2月5日)历年平均气温:14.4℃历年最多年雷暴日数:55天(1964年)历年最少年雷暴日数:26天(1980年)历年平均雷暴日数:35.2天3.2设计采用的气象条件本工程的设计气象条件建议全线按2710气象区(设计风速为3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设计。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0℃,平均气温+15℃,雷暴日数40天。具体气象条件组合如下一览表设计工况气温(℃)风速(m/s)覆冰厚度(mm)最高气温+4000最低气温-2000最大风速-5270覆冰情况-51010(15)年平均气温+1500安装情况-10100大气过电压+15100操作过电压+15150年平均雷暴日40冰的比重0.9g/cm34导地线及光缆的选择及防振措施4.1导线、地线型号的选择根据电力系统规划,本工程35kV线路导线推荐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根据系统要求,随本工程线路架设一根24芯OPGW光缆。表4.1-1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表线型项目JL/G1A-240/30OPGW光缆电线结构铝24×3.6;钢7×2.424芯截面积铝244.29mm²/钢31.67mm²/总截面275.96mm²50mm²计算外径21.6mm9.6mm单位重量920.7kg/km345kg/km弹性系数73000MPa/温度膨胀系数19.6×1061/°C/保证拉断力75190N61400N直流电阻≤0.159Ω/km≤1.82Ω/km交货长度≥m按设计要求注:OPGW具体参数待招标后确定。4.2导线、地线张力的选择本工程全线使用角钢塔,根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有关规定,导线设计安全系数为2.5,地线与导线配合。取值如表4.2-1表4.2-1名称JL/G1A-240/30OPGW-24保证拉断力(N)7519061400安全系数2.53.0最大使用张力(N)2873418006平均运行张力(N)1779011568平均运行张力占拉断力的比值23.6%21.2%4.2防振措施本工程导线导线采用FDNJ-3/4型防振锤;OPGW光缆防振锤为光缆厂家配套生产,防振锤的安装个数如下表:表4.2-1防振锤安装个数表防震锤型号适用档距(m)安装1只防振锤安装2只防振锤导线采用FDNJ-3/4防振锤≤350>350-600OPGW-24光缆采用专用防振锤≤250>250-4005绝缘配置、防雷和接地5.1污秽等级的划分根据安徽省电力公司电生计工作[]662号“关于贯彻执行《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来确定本线路设计污秽等级及绝缘子型式和片数。图5.1-1《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区》(本)萧县部分本工程路径位于安徽省萧县境内,对照《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区》(本),本工程线路所在污区为D1区(即2.8㎜/kV)。5.2导线绝缘子型号的选择根据安徽省电力公司文件(晥电生计{}662号)《关于贯彻执行《安徽电网污区分布图()》的通知》中“3.6节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母线)耐张串污秽等级在40㎜/kV(对应的爬电比距2.5㎝/kV)及以下的按40㎜/kV(2.5㎝/kV)配置,40㎜/kV(2.5㎝/kV)以上的按44㎜/kV(2.8㎝/kV)配置。耐张多串并联时片数应较单串时增加6-8%。3.10节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户外设备的外绝缘水平,应按照相应污区分布图统一爬电比距要求提高20%”的要求,本工程在设计时对使用的导线耐张串不低于统一爬电比距40mm/kV(爬电比距25mm/kV)进行绝缘配置。根据安徽电网鸟害分布图(),本工程线路位于鸟害1级区,根据安徽电网鸟害分布图使用导则规定,本工程防鸟害措施如下,对于鸟害1级区的线路可不加装防鸟设施,采用合成绝缘子的悬垂绝缘子串横担侧均压环宜选用防鸟型;采用瓷或玻璃绝缘子的悬垂绝缘子串横担侧宜加装大盘径绝缘子。图5.2-1《安徽电网鸟害分布区》(本)砀山部分根据不同型式绝缘子的参数和特性,建议本工程本工程线路情况,推荐采用合成绝缘子、普通瓷绝缘子。绝缘子串组装型式汇总如下表:表5.2-1绝缘子串组装型式汇总表绝缘子型号机械破坏负荷KN不小于公称结构高度H绝缘件公称直径D最小公称爬电距离雷电全波冲击耐受电压(峰值)KV不小于工频电压(有效值)kV不小于单件重量kgmm1min湿耐受击穿U70BP/146D70146280450120421105.6FXBW-35/70706401300230953本工程导线拟选用FXBW-35/70合成绝缘子、U70BP/146D耐污瓷质绝缘子导线悬垂串采用1支FXBW-35/70合成绝缘子单联或双联成串,爬电比距3.71cm/kV;导线跳线串采用4片U70BP/146D普耐污瓷质绝缘子单联成串,爬电比距3.86cm/kV;导线耐张串采用4片U70BP/146D耐污瓷质绝缘子单、双联成串,爬电比距3.86cm/kV。5.3空气间隙本工程线路导线与铁塔间的空气间隙按《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和《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得规定,在绝缘子串正常位置和风偏情况下,按外过电压配合,应与绝缘子串的冲击放电电压相适应;按内过电压配合,应与三倍的最高运行电压相适应,为满足上述条件本工程导线与铁塔构件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应小于下列数值:外过电压450mm内过电压250mm运行电压100mm5.4防雷和接地设计(1)防雷: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标准的规定,考虑到本工程线路途径地区雷电活动水平,为防止线路遭到直接雷击,全线架设单避雷线。为防止雷击档距中央反击导线,在+15℃无风情况下,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S≥0.012L+1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距离(m)L—档距(m)(2)接地:本工程铁塔接地装置,采用φ12圆钢以水平方式敷设。一般埋深不应小于0.8米。铁塔的接地引下线全部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每基铁塔的接地装置,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在雷季干燥时,不宜大于下表的要求。土壤电阻率(Ω·m)100及以下100~500500~10001000~工频接地电阻(不小于)101520255.5地线绝缘设计本线路工程地线按不绝缘设计,其中OPGW需逐塔良好接地。6绝缘子和金具6.1绝缘子的选择(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确定本工程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最大使用荷载时不小于2.7,断线情况下不小于1.8,断联情况下不小于1.5。(2)导、地线绝缘子金具串导线悬垂串:一般使用单联悬垂串,重要跨越及垂直档距较大处使用双联悬垂串。导线耐张串:一般使用单联耐张串,重要跨越处使用双联耐张串。跳线悬垂串:使用单联悬垂串。6.2金具本工程采用的所有金具均应满足《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2314-1997)的要求。根据规程规定,本工程金具强度的设计安全系数:在最大使用荷载时不小于2.5,断线、断联情况下不小于1.5。本工程新建线路采用的主要金具型号如下:导线悬垂线夹XG-6028导线耐张线夹NLL-4防振锤FDNJ-3/4预绞丝护线条FYH-240/30导线接续管JY-240/30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架设用金具主要有预绞式悬垂线夹、预绞式耐张线夹、专用防振锤、专用接地线等,具体型号待OPGW光缆招标后确定。7导线换位根据变电站及线路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工程线路不进行换位。8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根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规程的规定,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允许距离见下表:导线对地及交叉跨越物的最小允许距离被交叉跨越物名称净距(米)备注居民区7.0公路7.0铁路7.5弱电线路、电力线路3.0建筑物垂直距离4.0边线最大风偏后净空距离3.0树木垂直距离4.0考虑自然生长高度最小净空距离3.5最大计算风偏9杆塔和基础9.1杆塔型式选择根据本工程路径选择和沿线的地形、地质情况并结合规划意见,本工程推荐线路长度及采用的杆塔型式见下表9.1-1:表9.1-1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杆塔型式一览表序号工程名称气象区导地线规格线路长度(km)杆塔型式1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风速:27m/s覆冰:10mm导线:JL/G1A-240/30地线:OPGW-2416.3角钢塔钢管杆9.2杆塔规划及设计原则工程基本设计条件如下:设计风速:V=27m/s(距地10m,30年一遇)覆冰厚度:导线:C=10mm;地线:C=15mm最低气温:T=-20℃最高气温:T=+40℃导线规格:JL/G1A-240/30地线规格:OPGW电压等级:35kV线路回数:单、双回经比对,本工程角钢塔导线和气象区与国网典型设计的35B08、35C04模块条件相当,本工程全部杆塔将按照《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进行设计校验。根据国网典型设计规划的杆塔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并结合安徽省内已建成的35kV线路杆塔使用情况,规划出本线路杆塔的使用条件,详见下表9.2-1:表9.2-1杆塔使用条件一览表序号塔型水平档距(m)垂直档距(m)代表档距(m)Kv值转角范围(°)备注135B08-Z12503502500角钢塔235B08-Z23504502500335B08-J12503502500~20435B08-J225035025020~40535B08-J325035025040~60635B08-J425035025060~90735C04-SZ11502001500~3钢管杆835C04-SJ415020015060~90(1)杆塔布置1)单回路角钢塔采用“上”字型布置,直线塔绝缘子采用“I”串设计,地线对中相导线的保护角不大于25°2)本工程单回路转角角钢塔转角范围划为4档:0~20°、20~40、40~60、60°~90°(兼终端)。(2)杆塔荷载组合1)杆塔计算考虑线路正常运行、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不均匀覆冰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2)杆塔正常运行情况,计算下列荷载组合: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设计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3)悬垂型杆塔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单回路杆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两根导线(或任意两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断一根地线和任意一根导线(或一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4)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断任意两根导线(或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和任意一根导线(或任意一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5)杆塔考虑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使杆塔承受最大的弯矩。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按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考虑。(3)抗震验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线路所经宿州市萧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本工程所采用的上述各铁塔不需进行抗震验算。9.3杆塔使用情况根据以上杆塔规划情况,全线杆塔使用情况见下表9.3-1。表9.3-1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杆型基单重kg小计kg35B08-Z1-1852286.311431.535B08-Z1-213525018753535B08-Z1-2442833.111332.435B08-Z2-3033658.910976.735B08-J1-1512954.42954.435B08-J1-1813320.33320.335B08-J1-2123757751435B08-J2-1523112622435B08-J3-1813910.13910.135B08-J3-2114560.84560.835B08-J4-912828.12828.135B08-J4-1544065.616262.41A3-DJ-1817109.57109.51A3-ZM3-3316344.76344.71A3-DJ-2117854.57854.535C04-SZ1-2115058505835C04-SJ4-182946218924合计角钢塔190158.4钢管杆239829.4杆塔材料、连接及防腐方式(1)角钢塔钢材采用热轧等肢角钢及钢板,材质为Q235、Q345,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及《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钢管杆钢材采用热轧等肢角钢及钢板,材质为Q235B、Q345B、Q420B,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及《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要求。(2)杆塔采用螺栓连接。角钢塔连接螺栓采用4.8、6.8级普通粗制螺栓,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GB/T3098.1-)、《输电线路铁塔及电力金具紧固用冷镦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DL/T764.4-)要求;钢管杆连接螺栓采用6.8级、8.8级普通粗制螺栓,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GB/T3098.1-)、《输电线路铁塔及电力金具紧固用冷镦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DL/T764.4-)要求。(3)杆塔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塔脚板及局部结构采用焊接;(4)全杆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9.5杆塔的登塔及防盗措施角钢塔主材上设置脚钉,间距400~450mm。距离地面1.5~2.0米开始设置。本工程的所有铁塔,在离地8米高度以内所有连接螺栓均采用防盗螺栓,其余部分采用防松措施。9.6杆塔主要设计原则本工程设计依据的规程、规范:《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DL/T513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9.7基础9.7.1基础选型拟建线路经过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冲积平原以及低山带。鉴于本工程的地质、地形情况,角钢塔采用台阶式基础,钢管杆采用灌注桩基础。表9.7.1-1黄口变-杨楼变35kV线路改造工程基础一览表序号基础型号适用杆型数量单基工程量合计工程量备注标号混凝土钢筋地脚螺栓垫层保护帽混凝土钢筋地脚螺栓垫层保护帽m³kgkgm³C15m³kgkgm³m³1台阶式基础35B08-Z1-185C2514.04340.7665.62.120.0870.21703.832810.60.42.2×2.2×2.92台阶式基础35B08-Z1-2135C2514.04340.7665.62.120.08491.411926.6229674.22.82.2×2.2×2.93台阶式基础35B08-Z1-244C2514.04340.7665.62.120.0856.161363.04262.48.480.322.2×2.2×2.94台阶式基础35B08-Z2-303C2528.32642.4124.83.360.1284.961927.2374.410.080.362.9×2.9×3.35台阶式基础35B08-J1-151C2531.36468.491.24.080.1231.36468.491.24.080.123.2×3.2×3.36台阶式基础35B08-J1-181C2537.76497.24124.84.080.1237.76497.24124.84.080.123.2×3.2×3.37台阶式基础35B08-J1-212C2537.76497.24124.84.080.1275.52994.48249.6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