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一、单选题1.秦王朝在各级官府内部及官府之间,建立初步的监督制约机制。此外,一支独立于文武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系统,也在这时建立起来。此举有利于A.扩大监察系统的权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进一步有效削弱相权 D.加强对官僚系统的控制2.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有学者说:“《秦律)中有‘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和山阳侯张当居为太长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的记载。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C.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史的质量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3.唐朝贞元十八年,中书舍人权德舆知贡举,祠部员外郎陆傪帮他物色贡士。时为四门博士的韩愈向陆傪推荐了侯喜、李绅、李翊等十人。韩愈在信中赞扬陆傪“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这表明当时A.人才选拔兼顾多个阶层 B.官员考核的标准日趋严格C.官员选拔存在荐举现象 D.门阀垄断政治局面被打破4.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意在批判(

)A.九品中正制 B.征辟制C.察举制 D.科举制5.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6.汉武帝时期,虽然主父偃、终军、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人出身微贱,但是他们或因上书对策,或因明经善赋,都为汉武帝所重用。这些人常以中大夫、诸郎等身份用随在皇帝身旁,形成“内朝”官。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选官方式满足统治需要 B.唯才是举是选官的唯一原则C.察举制已丧失了选官功能 D.铲除朋党是选官的主要目的7.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当时风气,故主有难或去世,故吏要尽力营救,甚至为之守丧三年。被察举者承担的义务与故吏类似。这主要体现了A.察举制影响了人才选拔B.郡县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8.《唐摭言》记载:“(上)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以下对科举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被引入统治集团B.为部分文人学士研究科技奠定基础C.助推社会普遍持久读书风尚的形成D.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文化生活9.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10.在徐珂《清稗类钞》中就有“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试用白折,阅卷者但重楷法,乃置文字于不顾,一字破碎、一点污损皆足以失翰林"的记载。清代应举士子莫不潜心书法。这说明了当时(

)A.殿试开始成为定制 B.八股取士使科举僵化C.书法功利色彩浓厚 D.科举考试程序的严密11.汉朝建立之初无为而治,中央各部门与地方各郡(国)县人才济济,像贾谊这样的大才子也被闲置。汉初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是A.考试成绩 B.军功爵位C.考核品级 D.出生门第12.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材料所反映的朝代对应正确的是①“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②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③“诸洲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并始建进士科④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A.①宋朝——②明清——③隋朝——④唐朝B.①明朝——②宋朝——③隋朝——④唐朝C.①隋朝——②宋朝——③唐朝——④明清D.①明朝——②隋朝——③唐朝——④宋朝13.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存在时间不足40年,但却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导致社会阶级阶层的固化C.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员 D.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14.明代,官员考核制度中有一项规定“三年一考,九年三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以定黜陟。”请问该项考核制度是(

)A.考满 B.考察 C.上计 D.稽查15.汉代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般特科。岁科以“孝廉”为最重要,特科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可见,察举制A.仅以道德为标准 B.严格考试程序 C.有利于弘扬儒学 D.淡化人才能力16.下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A.统治基础的扩大 B.崇尚教育的思想C.儒家思想是主流 D.重文抑武之风气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2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材料二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政府于京师举行科考会试,试后取录了宋综等52人,均为南方士人,而北方士人则无一人取中。放榜之后,舆论大哗,招致北方士人举子强烈不满。之后,明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这一事件"时谓之'南北榜'又日'春夏榜'云"。宣德二年(1427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中"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摘编自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科举进士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的主要影响。18.“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9.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人物看法利玛窦(1552-1610)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魁奈(1694-1774)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休漠(1711-1776)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2)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出处内容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废除科举制……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C4.A5.A6.A7.C8.B9.B10.C11.B12.B13.A14.A15.C16.A二、非选择题17.(1)特点∶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成因∶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南方地区教育较为发达;南方地区相对稳定。(2)影响∶缓解了南北方举子间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稳定;保证了北方举子的进士名额;利于官僚队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18.(1)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9.(1)形象: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2)示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方国家原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考试内容和不依附于王权、政治独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这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而中国由于固守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这一观点既看到了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借鉴,同时又强调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西方文官制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0.论题:科举制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阐述: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官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对社会各阶层开放,以个人才能而不是家世背景为依据,有相对公正的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应运而生。经过宋元明清历朝的发展直到清末,科举制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