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金融自由化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一、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放松金融管制 PAGEREFToc364594589\h31、实质:放松金融管制 PAGEREFToc364594590\h33、中国已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阶段 PAGEREFToc364594591\h6二、金融自由化下投融资结构变迁 PAGEREFToc364594592\h81、市场利率:先升后降 PAGEREFToc364594593\h82、融资结构: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 PAGEREFToc364594594\h113、投资结构:储蓄存款证券化 PAGEREFToc364594595\h13三、金融自由化中金融格局的变化 PAGEREFToc364594596\h151、金融格局变化:非银金融崛起 PAGEREFToc364594597\h152、保险: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加速收入增长 PAGEREFToc364594598\h163、券商:业务管制放松推动杠杆倍升 PAGEREFToc364594599\h174、银行:规模增速放缓,中间业务快速发展 PAGEREFToc364594600\h19四、金融自由化时期的金融股投资选择 PAGEREFToc364594601\h211、美国金融股表现 PAGEREFToc364594602\h222、日本金融股表现 PAGEREFToc364594603\h233、目前国内金融股的选择 PAGEREFToc364594604\h24一、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放松金融管制1、实质: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放松金融管制,使金融部门运行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从各国实践看,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市场准入及业务经营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三方面,其中又以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为主要阶段。价格自由化,主要指证券市场的佣金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以及汇率浮动机制建设等。市场准入及业务经营自由化,包括放宽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严格审批,改为备案制;以及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资本流动自由化,主要指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允许居民于非居民持有跨境资产及从事跨境资产交易,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进程。只有理清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生产要素价格,才能使金融体系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尽管各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所处的宏观环境不同、进程各异,但放开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都构成这一改革的主体内容,而核心存款利率的放开基本处于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2、动因:金融改革多是倒逼产物主要发达国家在启动金融自由化核心步骤(即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处于GDP增长放缓的时期。1974年美国出现战后首次的GDP负增长;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在利率市场化前期都处于GDP增长系统性下降时期。GDP增长放缓,经济面临转型,需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使资金自由流动到效益高的新兴产业,从而倒逼金融改革。美国是典型的金融脱媒倒逼。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通胀高企,相应而来的是市场利率飙升,货币市场利率80年代初最高到达过19.1%。相反,银行由于“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远低于市场利率水平,而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与存款功能相近但收益更高)等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使得银行存款吸引力大幅下降,银行资金来源受阻。日趋加剧的金融脱媒压力下,监管层不得不在80年代初逐步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日本是资本管制放松倒逼。1980年日本实施了《修正的外汇与外国贸易管理法及外资法》,重点是实行对国际资本交易的自由化,日本企业可以享受外币的市场利率;到1984年日元告别了资本管制,实现了货币完全自由可兑换,日本居民可以自由选择是将自己剩余的资金作为日元存款还是兑换成外币作为外币存款。这种情况下,人为的利率管制政策己经名存实亡,利率市场化在所难免。事实上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就是在1984年开始的。3、中国已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阶段经济转型需求、存款巨量搬家倒逼中国金融自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和美国较为相似,都是金融脱媒下的存款倒逼。此外,中国经济传统增长模式内在动力趋缓,经济和政策均在寻求转型;需要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运作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使资金自由流动到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存款搬家倒逼中国利率市场化。负利率下存款大量表外化流向银行理财产品,无论大行小行都面临了存款问题。2023年3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8.2万亿,占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比例为8.4%,基本逼近美国1978-1981年货币市场基金占银行存款的比例(12%)。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放开,进一步分流银行存款。转型中的经济需要资金自由流动到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此前人为压低利率造成了市场资源的错配,投资配置不当导致产能过剩,地产泡沫、外贸低迷、投资回落、消费不振,国金宏观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步入下滑早期阶段,经济转型迫切性凸显。从高速增长-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需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使资金自由流动到效益高的新兴产业,再实行利率管制只会使资金继续流向效率降低的传统制造业。中国已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阶段:一方面,证券市场佣金费率、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存贷款市场均已实现价格自由化,寿险定价利率即将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完50%以上,只差彻底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另一方面,2023年“券商创新大会”之后证监会全面放开证券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并积极推动各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另外对于券商牌照的放开、银行进入股票承销领域等市场也均已产生一定预期。中国进入金融自由化的核心阶段。二、金融自由化下投融资结构变迁1、市场利率:先升后降利率市场化环境之下,利率的形成机制由政府直接行政干预转变为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之前扭曲的利率价格得到修复。实际利率上升并逐步接近GDP增速;存款利率向市场利率靠拢,先升后降;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也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实际利率上升,逐步接近GDP增速。改革之前人为压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存款利率与CPI之差)远低于GDP增速,甚至为负;金融自由化之后,存款利率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且向GDP增速趋拢。存款利率向市场利率靠拢,先升后降: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丧失了对低资金成本渠道的垄断性,银行必须与整体资金市场竞争。第一阶段核心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迅速向市场利率靠拢带来资金成本的上升。另外,部分银行为了获取资金,极易出现高息揽储行为,拉动存款利率上升。第二阶段当存款利率趋近市场利率之后,将随市场利率变动而波动。美国和日本在改革后期均爆发危机并进入降息周期,基准利率下调带动存款利率下降。存贷差短期快速缩小,长期反弹趋稳。转为市场化定价后,短期存款利率的上升将带动贷款利率同时上行,但升幅小于存款利率,存贷差短期快速缩小。美国利率市场化期间,商业银行存贷差最低为3.49%,较前期平均水平下降31.7%。长期中银行通过贷款结构的调整来提高贷款收益率,比如向拥有较强风险定价权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消费信贷、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贷款倾斜;但整体存贷差仍较金融自由化之前明显下降。货币市场利率先升后降。利率管制时期,货币市场利率通常高于存款利率。低利率之下,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资金供需关系失衡。放开管制后,之前压制的利率价格上升,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一并上行。当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后,货币市场利率随基准利率逐步回落,甚至常低于存款利率。企业债利率在改革前期上升,后期逐步回落。企业债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同样呈现先升后降趋势。82年美国Aaa和Baa级债券利率较76年最高上升60%左右;且信用利差扩大,低等级债券升幅更大。高风险小企业发债成本剧烈上升,最高升幅72%。2、融资结构: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渐丰富成为金融脱媒的持续驱动。高信用评级大型企业中长期债券融资成本持续低于银行体系融资成本,促使大型企业更倾向于债券融资。1985-1990年间,美国Aaa级企业债利率平均比贷款利率低约1-2个百分点。直接融资成为美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美国核心利率市场化之前,企业融资以贷款融资为主;债券融资占企业融资规模比重(不含股票增发)30%左右。进入到核心利率市场化阶段,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得到了飞速发展。1983-1986年间,企业债规模复合增速19%;占企业融资规模比重(不含股票增发)从33%上升到52%,1990年这一占比上升至77%。贷款增速显著回落。美国1980-1990年间贷款复合增速为8.2%,较1970-1980年间13.7%的复合增速下滑5.5%。1990-2023年进一步滑落至6.3%。日本企业虽然一直将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但1991年后信贷增速也持续下降,2023年金融危机爆发,信贷持续负增长;债券融资占企业融资比重上升。3、投资结构:储蓄存款证券化美国80年代后居民资产呈现储蓄存款证券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展开,金融资产重新配置,存款占总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从1984年的27%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12%,于此对应的是,共同基金比重从1.3%增长到8.3%,公司股票从11%提升至28%。此外,受益于401(K)养老金计划,美国养老金在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持续上升,目前基本稳定在26%左右。改革后期,股票市场重受青睐。金融自由化期间市场利率先升后降,改革前期市场债券、理财产品收益率上行,抑制股市投资意愿,信贷市场工具(类似固定收益类品种)占比明显提升。但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利率将进入下行通道,股票市场投资受益于高收益率重受青睐,在居民资产配置中占比显著提升;90年代美国股票型共同基金占比也明显提升。三、金融自由化中金融格局的变化1、金融格局变化:非银金融崛起保险、证券及资产管理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规模占比显著提升。1970年美国保险业、共同基金业和证券经纪业资产规模仅为2912亿和136亿,至1990年末已分别增长至23724亿和8745亿,年均规模复合增速分别为11%和23%;同期银行年均资产规模增速为9%。从资产规模占比上看,储贷机构占比从1970年70%左右水平降至1990年53%(其中商业银行从47%降至40%);保险资产占比从30%上升至90年35%;共同基金及证券经纪资产占比提升最快,从70年1.2%上升至90年13%,12年则升至29%。券商和保险收入占美国企业总收入比重显著上升。券商和保险收入占企业收入比重分别从70年代末的0.6%和3.8%上升至90年代末的3.1%和6.0%,增速分别为427%和62%;银行收入占比增长则相对平稳,从70年代末的2.81%增长至4.1%,上升46%。2、保险: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加速收入增长万能险热销、401(K)养老金计划带动美国保险业快速发展。1)美国在1979年高通胀、高储蓄利率情形下推出万能险以抵御通货膨胀和利息上调,这种向上无封顶,向下有保底的产品的热销推动了寿险保费快速增长;2)80年代初,寿险公司通过提供投资产品(如GICs等)和管理服务(如受托管理、投资管理、账户服务等)积极参与401(K)养老金计划,也很大程度上带来寿险保费的增长;3)巨大灾害频繁发生、费率市场化及监管政策放松推动了美国财产险的高速发展。受益于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再加上保险产品保障功能的稀缺性,美国保险行业资产和收入快速增长。90年代初,寿险资产规模约是70年代初的7倍,收入规模则是70年代初的8倍多。3、券商:业务管制放松推动杠杆倍升1975年,美国率先打破固定佣金模式,实现佣金自由化,为了遏制恶性竞争,美国投行开始寻求业务创新和战略转型。此时行业管制也面临极大的放松,多层次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美投行一方面利用信用交易的回购与融券、票据融资和抵押贷款等方式提高负债,另一方面运用负债支持融资融券、股债权抵押贷款等大规模资本中介业务赚钱息差,投入自营投资、做市商交易等资本投资业务赚取价差。从而使得经营杠杆从1975年的8倍持续提升至次贷危机前的38倍,危机后行业平均也在20倍的水平。美投行通过高财务杠杆形成庞大的总资产规模,并提升盈利能力。90年代末美国证券行业资产规模已是1975年的78倍,收入已是1975年的35倍。不断提升的杠杆,同样使美国证券行业在ROA下滑的趋势下保持了ROE的相对稳定和周期性增长,长期维持在20%左右。杠杆率提升与创新业务的加速发展过程高度一致。20世纪70年代到次贷危机前,美国投行杠杆率由8倍提升至38倍,而创新业务,包括购并顾问业务、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非通道业务,所带来的“与其他与证券相关收入”则从1976年的8%上升至2023年的50%。4、银行:规模增速放缓,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从银行业绩增长贡献因子看,净利息收入增长仍是主要贡献因素。1980-1990年,美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3%/9.4%,其中净利息收入复合增速为7.5%,贡献了80%的营收增速。90年代,净利息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下降至5.8%;由于拨备反哺利润,净利息收入增长对利润增速贡献下降,但仍是营收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77%营收增速)。规模增速放缓,资产结构呈现多元化。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背景之下,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受到挤压,存贷款增速放缓导致整体规模扩张速度放缓。1984-1993年顺应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加大证券投资,投资资产占比从21%提高至30%,且其中企业债投资占比显著上升。1984年企业债占投资资产比重仅为7%,1988年上升至18%。证券投资规模扩张导致利息收入结构中证券投资收入占比提升。中间业务在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中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银行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拓宽。1987年先是允许三家银行开展证券业务,1989年又允许银行开展债券业务,1990年允许部分银行经营股票承销业务,1996年允许银行开展非银行业务,到2023年《金融现代化法案》正式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美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也在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过程中逐步提高。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中,存款账户手续费占非息收入比重明显下滑,其他非息收入(主要是保险业务收入、资产服务收入及证券和信托投资收入)占比从1975年的20%增长至90年代末的40%以上。非息收益率也一直稳步上升,从70年代平均0.8%水平上升至90年代末的2.5%左右。中间业务迅速发展对ROA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四、金融自由化时期的金融股投资选择利率市场化导致危机爆发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存贷差受损,银行为保持存贷差而提高风险偏好,进而导致信贷质量压力提高并最终形成信贷危机。基于这一逻辑及金融自由化进程,我们将美国和日本金融自由化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利率市场化中后期;信贷危机期间以及混业时期。1、美国金融股表现由于时间追溯的较早,只能选取典型公司股价作为行业代表。我们分别选取富国银行(WFC)、摩根大通(JPM)作为美国银行股代表,美林证券(MER)作为美国券商股代表,美国国际集团(AIG)作为保险股的代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1982-1986年):券商股表现最优(MER>AIG>SPXINDEX>JPM>WFC)。82年股指期货推出券商股脉冲式上涨,行业管制放松,券商杠杆和盈利提升,股价大幅跑赢大盘指数;保险受益能险热销、401(K)计划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股价在这个阶段的后期具备超额收益。82年农产品危机导致农业不良贷款生成,信贷成本上升,摩根大通(JPM)和富国银行(WFC)82年股价走势弱于指数;若以1983-1986时间段来看,银行股并未跑输指数。信贷危机期间(1987-1991年):保险股防御性最强(WFC>AIG>SPXINDEX>MER>JPM)。AIG在两次危机中跌幅都较小,保险行业权益投资占比受限(10%)使其浮亏可控,业绩和估值都较为稳定,股价表现出较好的防御性和修复性;MER由于自营业务遭受重创,走势大幅弱于指数;信贷危机期间,银行不良爆发,信贷成本剧烈波动导致ROA下降,股价大幅下跌,明显落后指数。但富国银行由于专注于零售和小企业贷款,盈利能力快速回升,股价在下跌之后迅速反弹并超越标普指数。混业阶段(2023年以后):金融股整体对混业反映积极(MER>WFC>AIG>JPM>SPXINDEX)。90年代后美投行进入金融衍生品极度创新阶段,行业业绩大幅增长,MER股价走势显著强于大盘;保险借助银行广泛销售网络保费收入显著增长,股价跑赢指数;银行股对混业经营反映却较为平淡,基本跑平指数,但混业经营的代表花旗银行在2023-2023年受益于非银业务估值提升带来的估值溢价,股价大幅跑赢指数。2、日本金融股表现利率市场化中后期至危机爆发前(1985-1989年):金融股表现积极,证券指数≈保险指数>银行指数>东京指数。此阶段日本处于大牛市行情,受益于投资收益增加,证券和保险指数涨势较好。信贷危机期间(1990-1994年,2023-2023年):保险股相对抗跌,东京指数>保险指数>银行指数>证券指数。信贷危机期间,保险股显示出一定的防御性,而日本的券商总体实力不强,业绩受到重创,并出现大量的倒闭和兼并进而走势较弱。混业阶段(2023年以后):非银金融表现突出,证券指数>保险指数>东京指数>银行指数。日本亚洲金融危机后,银行的非息收入亏损持续了10年左右致使ROA低迷,大幅跑输指数;而此期间,东京指数涨幅较好,交易量和投资收益带动证券行业景气,证券指数走高;保险指数明显受益于混业带来的银保渠道拓宽,跑赢大盘。3、目前国内金融股的选择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金融自由化期间金融子行业中非银金融表现最优:1)保险受益于制度扶持和和产品创新,行业资产、收入持续增长,股价长期跑赢大盘,即使信贷危机期间也表现出较强的防御性;2)券商受益于业务管制放松,放大杠杆、规模壮大、盈利提升,股价在利率市场化阶段及混业阶段超额收益明显,但信贷危机期间受累于投资重创股价会出现大幅调整;3)银行股只有信贷危机爆发之时才会大幅度的跑输指数,危机之前银行股整体并未跑输指数,尤其特色银行(如零售银行典型富国)依托持续较强的盈利能力(低负债成本+高资产收益率),明显跑赢市场。国内即将进入核心利率市场化阶段,目前金融体系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1)利率:进入上行通道,存款利率上浮10%迅速形成,一般贷款利率现上升苗头,银行间利率显著上升;2)融资结构:持续呈现直接融资化趋势,银行体系表内融资占比逐年下滑,但积极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有效延缓了金融脱媒的速度;3)投资结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依托显著高于存款利率的稳定收益需求大幅提升。综合来看,在即将进入的核心利率市场化阶段,我们对金融子行业的投资选择是:证券>保险>银行。证券公司有望依托投融资体系演变实现跨越发展。2023年来监管层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债券、衍生品、场外市场等得到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证券公司自身业务限制也得到极大的松绑,类贷款业务快速放量,资管投资范围和产品形式极大丰富,券商有望在投融资体系地位显著提升,放大杠杆,盈利规模和能力快速增长,实现可观的投资回报。保险公司投资端改善,但更大的发展需依托产品的突破。受益于投资政策的放开,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有望提升。而美国保险行业表现突出,主要受益于万能险热销、401(K)计划带动保费的快速增长,但国内保险行业受限于政策扶持力度较弱、基础数据缺乏、保险意识缺失等原因,产品在各类理财品种中缺乏竞争优势,目前也仍未看到明显改善的信号,因此板块估值提升需依托产品和制度的突破。商业银行面临存贷差收窄及不良上升的局面,可关注差异化银行投资机会。一方面,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不可避免的推升银行负债成本,导致银行存贷差收窄;同时,大型企业直接融资趋势迫使银行客户结构下沉,银行面临资产质量下滑风险。但金融自由化也在推动银行进行经营模式转型,促进客户结构调整提升风险定价水平或是积极创新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来源,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差异化将逐步体现,机制灵活和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将率先脱颖而出,关注差异化银行投资机会。
2023年电子行业智能化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 3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 4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 5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 5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 5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 6(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 7(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 7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 8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 9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 10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 11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 114、共达电声 12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 12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 122、Google智慧手錶具雙觸控板、能無線上網 133、三星ProjectJ计划曝光:智能手表不让苹果专美 14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消费电子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几年,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智能性维度,即设备从功能型向智能型的演变;直至最近,谷歌眼镜才引发了市场对便携性维度的关注。在便携性的维度,我们把电子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固定型、可携带型、可穿戴型和嵌入人体型。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品从可携带型向可穿戴型的演变刚刚开始,未来甚至会向可嵌入型演变,投资机会将非常丰富。JuniperResearch预计:至2023年,整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将会超过150亿美元,比2021年将近翻一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销量至2022年预计将达到7000万台。正如应用的成长促进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兴盛,可穿戴技术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成长:做到应用生态系统与可穿戴设备同步增长,各种新功能的产品将层出不穷。谷歌、苹果、三星等大厂商均已在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有所布局,期望能把握下一轮移动技术变革的行情。当前各大厂商关注度较高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主要是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谷歌眼镜给硬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其对硬件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机互动友好性(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2)续航时间长;3)连接性;4)轻薄微型化。谷歌眼镜在硬件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输出和续航时间上,信息输出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微投和反射显示屏的图像输出方案以及骨传导耳机的声音输出方案,通常的微投具有功耗高的问题,谷歌的创新能够大大降低功耗,延长续航时间。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关于谷歌眼镜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我们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最早面市的智能手表是精工Ruputer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兼容Win95、售价达330美元的智能手表,其后陆续有其他公司推出智能手表,但均未引起普通消费者的关注。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期,消费者对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低,创新跨度过大的智能手表不可能取得胜利。此外,第一代智能手表在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等方面都较为薄弱。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摩托罗拉在2020年发布了MotoActv智能手表,主打运动监测功能。产品内臵8GB空间,配有1.6寸彩色触控屏幕,采用强化玻璃,可以防汗、防雨及防刮;可与Android2.1系统或以上的智能手机同步;采用了MotorolaAccuSense技术,也内臵了GPS系统,可以让用户在运动时可以准确追踪所在位臵及记录时间、距离、速度、心跳及热量消耗;内臵258mAh锂电池,不够非常理想,运动时可连续使用5至10小时。2022年面市的Pebble智能手表是第一款完全支持iOS功能的智能手表。产品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搭载iOS或Android2.3以上系统。配有分辨率为144x168的1.26寸黑白背光屏幕,采用e-paper电子纸技术,可以通过蓝牙2.1+EDR与其他设备连接;内臵震动马达和三轴加速度计,可安装位运动专门设计的程序。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第二代智能手表在功能上还无法与智能手机相媲美,但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的动向让我们坚信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将更为强大,有望与智能手机相当。(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消息称,苹果已经建立了一支100的团队来研制智能手表iWatch,已经开始试产,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果的订单,并有望在年底面市。苹果的iWatch智能手表具有步程计和健康指标传感器等第二代智能手表的功能,也能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来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此外,还能够实现手机的通话功能,并通过内臵地图实现导航。在硬件配臵方面,iWatch将采用1.5寸OLED屏幕(台湾铼宝科技RiTdisplay)和OGS触摸屏,内臵的电池仅可续航1-2天(苹果的目标是续航4天至5天)。(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科技网站SamMobile报道:三星的ProjectJActiveFortius的智能手表有以下配件:针对Fortius开发的臂带、固定在自行车上的装臵以及囊状态。三星也设计了健康软件SHealth,预示着运动和健康监测将是三星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重要卖点。媒体也传出三星智能手表将命名为GALAXYAltius,屏幕分辨率为500x500。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功能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上网、安装应用程序、收发邮件等功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便携性较差的电脑,我们判断,便携性更强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眼镜将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三种设备各有优缺点:1.智能手机是最成熟产品,功能丰富,但屏幕较小,并需要手持操作,约束了在驾车等场合的使用;2.智能眼镜输出画面大,视觉效果较好,但装在镜脚的触摸屏面积小,仅仅具有简单动作识别功能,信息输入不方便,不适合复杂的操作;3.智能手表具有合适输入的触摸屏,操作方便,可以完成复杂的信息输入,但屏幕太小,不适合人眼长时间观看。我们认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具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优势互补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将兼具各自优势,能够实现在手表上输入复杂内容,在眼镜上观看大的画面,从而实现较好的视觉体验。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具有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方面,眼镜和手表持续与人体接触,并可以通过传感器自然地获得人体信息,从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眼镜和手表都不需要手持操作,解放了双手,适合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应用,更胜于必须手持操作的智能手机,有望替代智能手机,从而带来消费电子的革命性变化。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可穿戴设备的外在形态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机等传统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在硬件方面的变革很大,其中,智能眼镜侧重于光学方面的创新,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并加入更多传感器以读取人体脉搏等信息,部分厂商也可能在腕带处采用柔性化硬件设计。此外,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需要两个产品之间频繁的信号互联,势必增加对无线模组的需求。我们认为,水晶光电、环旭电子、歌尔声学等公司将显著受益于可穿戴设备的高速发展。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公司是手机镜头用红外截止滤光片和数码相机用光学低通滤波器的领先厂商。公司在产品升级和新产品拓展两个维度实现增长。光学低通滤波器的单价随着从卡片机升级为单反微单而增长10倍以上,随着摄像模组对像素和成像质量要求的提高,红外截至滤光片材质从普通光学玻璃升级为蓝玻璃,单价和市场空间有10倍的提高。公司不断拓展微投、Kinect产业链相关产品等新产品。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中讨论到,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而微投的核心技术是光学加工、光引擎设计和镀膜。水晶光电在这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光学加工方面,水晶光电具有十来年的经验积累;在光引擎设计方面,水晶光电与芯片设计商奇景及LCOS专利持有人合作;镀膜更是水晶光电的核心优势,其光学镀膜的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水晶光电当前已进入某海外客户的智能眼镜产业链,踏上了智能眼镜技术创新的第一波浪潮。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环旭电子是苹果无线模组的两大供应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MacBook、iPhone和iPad上。如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讨论,智能眼镜的重量是一般智能手机的1/3,轻薄化要求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手机,智能手表的面积和体积也大约是智能手机的1/6至1/8,但功能上却相差不大,这就对元器件和组装工艺的微小化提出较高要求,公司必将凭借微小化贴片工艺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占有一席之地。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声器件厂商,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向上游整合,实现了关键原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模具的自制,具备了较强的垂直一体化能力,使得公司可以向客户进行大规模地快速出货,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同时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大客户战略使得公司不断切入缤特力、索尼、三星和苹果等全球消费电子巨头主流供应链。公司也在MEMS声学器件上积累深厚,未来有望实现MEMS技术的突破。可穿戴设备需要麦克风来读取用户的语音信息,也需要音筒来输出设备的信号,在很小的空间实现高品质的声音输入和输出是歌尔等龙头公司的技术优势。4、共达电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声学器件厂商,主要产品为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及其阵列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平板电视、个人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大客户包括苹果(通过MWM间接供应)、华为、中兴、索尼、索爱以及三星等企业。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之前美国媒体就曾给出消息称,为了研发iWatch,苹果秘密组建了一个100人的团队,而现在台湾产业链则爆料,目前苹果已经开始试产这款手表了。日本媒体Macotakara报道称,苹果原来打算为iWatch配备1.8寸屏幕,不过他们感觉太大,所以最后将其定为1.5寸,而这块OLED屏幕是由台湾铼宝科技(RiTdisplay)代工。随后台湾媒体还给出消息称,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务员雇佣合同2篇
- 正规借款合同三个范本(3篇)
- 2024年度草坪种植基地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技术2024
- 二零二四年度音乐节活动板房搭建及拆除合同
- 2024版采购供应合同协议书2篇
- 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考核试卷
- 杂志冠名合同范本
- 制糖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与创新考核试卷
- 民用燃气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试卷
- 《ST欧浦大股东掏空行为案例研究》
- 医院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后)
- 【初中生物】第三章微生物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六年级数学上册 (基础版)第4章《比》单元培优拔高测评试题(学生版)(人教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2024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二元思辨类作文思辨关系高阶思维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4D厨房区域区间管理责任卡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