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鼻科病证:鼻疳鼻疮的诊疗鼻疳、鼻疮均是以鼻前孔处皮肤红肿、痛痒、糜烂、结痂等为常见病状的疮疡类鼻病。鼻疳相当于西医鼻前庭湿疹,以小儿多见;鼻疮相当于鼻前庭炎。[历史沿革]鼻疳古代文献对鼻疳论述颇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最早论述本病,始称鼻、疳鼻、月食疮,指出:“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鼻是肺气之所主,肺候皮毛,其气不和,则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而入停之,其停于鼻两边,与气血相搏成疮者,谓之匿鼻也。”又说:“小儿口鼻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从而初步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和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二论均出自“小儿杂病诸候”,说明当时已认识到本病主要是小儿疾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先将本病从“疮”认识,认为其病因为“疳虫”,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有“治疳虫蚀鼻方”。此后历代医家均有将本病称为鼻疮者。宋代始将本病称为鼻疳,并对其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对其临床特征亦有较好的描述。如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说:“若小儿乳食不调,上焦壅滞,令疳虫上蚀于鼻也。其候:鼻中赤痒,壮热多啼,皮毛干焦,肌肤消瘦,咳嗽上气,下利无恒,鼻下连唇,生疮赤烂,故名鼻疳也。”又如《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说:“鼻下两旁赤痒疮湿,是为鼻疳。其疮不痛,汁所流处,随即成疮,亦名疳。”在杨氏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也将本病称为肺疳,指出:“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小儿杂病》认为与风湿外浸有关,指出:“鼻疮,热壅伤肺,肺之气通于鼻。风湿之气乘虚客于皮毛,入于血脉,故鼻下两旁疮湿痒烂,是名鼻。其疮不痛,但所流处即又成疮,泽泻散主之。”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鼻疮多小儿生,鼻下两旁斑烂形,总由风热客于肺,脓汁浸淫痒不疼。”提出内服泽泻散,外敷青蛤散。《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论鼻疳“乃肺经壅热上攻,内服黄芩汤以清之。”此外,在明清时代,鼻部杨梅结毒有时也被称为鼻疳,与本病名同实异,不应混淆。鼻疮鼻疮之名始见于《养生方·导引法》:“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五通,治鼻疮”(引自《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称“鼻生疮”,并最早论述其病因病机,认为属肺热:“鼻是肺之候,肺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故生疮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最早载有治疗“鼻中生疮”的方药。宋代,对鼻疮的病因病理有进一步的认识,如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说:“若脏腑不调,阴阳否塞,气血壅滞,荣卫不通,则上焦生邪热之气,伏留不散,上攻于鼻,故令鼻中生疮也。”又说:“风热,鼻内生疮。”赵佶《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最早描述了鼻疮病状,指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心肺壅热,气熏于鼻间,蕴积不散,其证干燥而痛,甚则成疮也。”宋代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外治法。明·薛铠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新的看法及其相应治法。如《保婴撮要》卷二十二“头面疮”说:“其患疮痍者,因脏腑不和,气血凝滞于诸阳之经……鼻间属胃经。发热饮冷,大便黄硬者为实热,用泻黄散;发热饮汤,大便清白者为虚热,用异功散。”清代对鼻疮的论述颇多。如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谓:“鼻疮,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内宜黄芩汤清之,外用油捻黏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而沈金熬《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鼻内生疮者,由脾胃蕴热,移于肺也,宜凉膈散、消风散,外以辛夷末入冰麝少许,绵裹塞之;或鼻孔干燥,渐生疮肿痛,由肺本经火盛也,宜黄芩汤。”又陈鄂《一见知医》说:“鼻疮,脾家湿火浸肺也。”综上所述,古代医籍对鼻疳、鼻疮病状均有细致的描述,是两种不同的鼻病,但多指急性病状。在病因病理方面,认为鼻疳主要因于外感风邪,小儿乳食不调,上焦壅热,疳虫上攻所致,因而多责之肺或风、湿、食、热、虫;认为鼻疮主要因于脾胃壅(湿)热,因而多责之于热与湿或肺、脾、胃。但鼻疳、鼻疮在名称上自唐代以后时有混淆,主要是以鼻疮之名用指鼻疳之病。在治疗上,二病都有内治、外治之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病因病理】1.肺热熏鼻:肺经素有蕴热,复感风热或风热湿邪侵袭,鼻涕经常浸渍鼻孔,引动肺经蕴热上攻,内热外邪凝结鼻窍,蒸灼肌肤,气血壅滞,发为鼻疳、鼻疮。如《奇效良方》卷五十九说:“或气壅滞于上焦为邪热,留伏不散,则为鼻疮,久则变为疳,腐溃汁臭。”2.湿热熏鼻: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湿热内生,循经上犯,郁结熏蒸鼻窍,发为鼻疳、鼻疮。小儿脏腑娇嫩,更易积食化热成疳,疳热上攻而为鼻疳。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鼻疳者,因疳热攻肺而成。”3.阴虚鼻窍失濡:鼻疳、鼻疮失治,或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肺脾郁热久蕴,阴血暗耗,虚热上攻;复因患处余邪不清,邪热稽留,久蒸鼻孔,肌肤失养,迁延成慢性病损。【临床表现】一、鼻疳鼻疳主要发生于鼻前庭、上唇皮肤,多为两侧性,可蔓延至鼻翼、鼻尖等处。急性鼻疳多见于小儿,局部奇痒、灼热感,患处皮肤潮红、斑块、肿胀,继而出现针头大小红色丘疹,水泡。因搔抓破溃后则肌肤糜烂、溢脂水,干后结痂,可堵塞鼻孔。慢性鼻疳病程长,反复难愈,鼻部痒、干燥,或有微痛。检查见患处肌肤增厚、粗糙、皲裂、结痂,表皮多有鳞屑脱落。二、鼻疮急性鼻疮,多有鼻腔分泌物刺激病史、挖鼻病史或消渴病史。自觉鼻孔灼热疼痛,擤涕时加重。鼻孔皮肤弥漫性红肿、皲裂,鼻毛多有脓痂黏附,患处触痛明显。慢性鼻疮,症状时轻时重,病程较长,病见鼻孔干痒热痛、异物感,局部皮肤粗糙开裂,鼻毛脱落稀少,或有干痂。【辨证论治】1.肺热熏鼻证[主证]鼻孔灼热疼痛,或有痒感,皮肤弥漫性潮红微肿,轻度糜烂,溢少许脂水,结有脓痂。或伴鼻塞流涕,微热口渴,鼻息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候分析]肺经郁热上攻,风热邪毒外袭,内热外邪凝聚于鼻,蒸灼肌肤,气血壅滞,故患处灼热疼痛、皮肤潮红微肿;风邪胜则瘙痒;热毒灼腐肌肤则糜烂;湿邪胜则脂水外溢;热邪胜则疮面干燥结痂。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经风热壅盛之证。[治法]清肺泻热,疏风散邪。[方药]黄芩汤加减。方中黄芩、栀子、桑皮、甘草清肺泻热解毒;连翘、薄荷、荆芥疏风散邪;赤芍、麦冬清热养阴,活血止痛;桔梗升提入肺,载药直达病所。若鼻息热,患处红赤肿胀或燥裂,或大便干结等肺胃郁热内盛之证明显,可加生石膏、知母、大黄清泻肺胃之热;局部渗液多而痒,小便黄赤者,加地肤子、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2.湿热蒸鼻证[主证]鼻孔痒甚而灼热,疼痛,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或糜烂,渗液多,或疮面结厚痂。或伴纳呆腹胀,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内蕴,循经上干,壅结、熏蒸鼻窍肌肤,气血壅滞,故患处灼热、疼痛,肌肤潮红肿胀;湿热久郁生风,则局部瘙痒;湿浊不清,故见局部水泡、糜烂、渗液多,液干则结厚痂。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胃湿热内蕴之证。[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方药]除湿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连翘、甘草解毒;茯苓、木通、滑石、车前子清脾利湿;荆芥、防风疏风止痒;枳壳、陈皮行气理脾。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风止痒之功。若热毒盛而见红肿疼痛重者,加银花、山栀子清热解毒;风盛而痒甚者,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湿热重而糜烂明显者,加土茯苓、苦参、黄柏、地肤子之类燥湿清热;纳差加神曲、麦芽之类健脾开胃;腹胀加大腹皮、砂仁理气健脾;小儿疳热者加使君子、榧子、槟榔、玄参、生地黄之类化疳清热。3.阴虚鼻窍失濡证[主证]鼻孔干燥、灼热且痒,有异物感,皮肤增厚、粗糙干裂,覆有结痂或鳞屑,痂下皮肤潮红、易出血,鼻毛脱落,或有咽干口燥,溲黄便结,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肺脾郁热久蕴,内耗阴血,生风化燥,虚热上攻,故自觉鼻孔干燥、灼热、瘙痒、异物感;阴血不足,肌肤失养,复因余邪滞留,损伤肌肤,故见局部皮肤粗糙、皲裂、结痂或鳞屑、鼻毛脱落等。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阴血亏虚之证。[治法]滋阴润鼻,祛风止痒。[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方中生四物汤凉血活血,养阴润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荆芥、薄荷、柴胡祛风止痒。临证宜加玄参、麦冬、桑白皮滋阴清热;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若局部疼痛明显者,加银花、野菊花之类清热解毒。【其他治疗】一、外治1.局部疼痛者,用内服药渣再煎取汁,湿热敷患处;或以生地汁或麻油调六神丸、紫金锭之类涂敷患处。2.湿盛脂水多、红肿糜烂、渗液者,用明矾、苦参各10g生甘草25g煎水500mL,清洗患处,每日2次,然后吹以青黛散,或以苦参、黄柏、川贝、黄连之类研粉,干撒患处。3.局部干燥皲裂者,用黄连膏、玉露膏、紫连膏外搽;或用麻油调碧玉散、穿粉散涂敷患处,每日3次。4.结干痂,可用苦参、蒲公英各适量煎水清洗,每日2次,然后再予粉剂或膏剂。二、针灸治疗1.体针法:急性者,取风池、合谷、列缺、血海、三阴交,泻法,每日1次。慢性者,取迎香、三阴交、足三里、风池,补法,每日1次。2.耳针法:急性或慢性者,均取鼻、肺、脾、胃、下屏间。每日1次,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预防护理】1.注意局部卫生,勿挖鼻,以免加重损伤或引起继发感染。2.积极防治鼻病,以免诱发本病。3.忌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及鱼、虾等发物,以免诱发本病。小儿尤应注意饮食调养,防治肠道寄生虫病,以免疳热上攻。【自学指导】1.古代对鼻疳、鼻疮的论述颇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最早论述鼻疳、鼻疮。唐代最早有此二病的治疗方法记载。古代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有内治与外治二类方法。2.鼻疳、鼻疮的病因病理,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犯,并与鼻涕浸渍、挖伤鼻窍肌肤等有一定关系;内因多为肺脾胃热邪熏蒸鼻窍,并与饮食不节、小儿乳食不调、疳热上攻等有关。总的说来可分为肺热熏鼻、湿热蒸鼻、阴虚鼻窍失濡等三个方面。其中急性鼻疮多为肺热熏鼻,急性鼻疳多为湿热蒸鼻,慢性鼻疳、慢性鼻疮多为阴虚鼻窍失濡。3.根据病史、局部症状与体征,鼻疳、鼻疮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应注意相互鉴别。要点是:急性鼻疳多见于儿童,以局部瘙痒、灼热、潮红、起粟粒样小水泡、糜烂、渗液等为主要特点,病损范围较广,多由鼻前庭侵及上唇皮肤,甚至鼻尖、鼻翼;而急性鼻疮则以局部疼痛、红肿、糜烂、结痂等为主要特点,病损范围较小,多在鼻前庭内,重者可侵及上唇皮肤。慢性鼻疳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瘙痒、粗糙、皲裂为特点;慢性鼻疮以鼻前庭内皮肤瘙痒、燥裂、结痂、鼻毛脱落等为特点。4.鼻疳、鼻疮的治疗应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外治法的效果更为迅速、快捷,有时只用外治法亦可。外治法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局部症状和体征处理,如以疼痛为主者,则以湿热敷为主,以渗液为主者,则予清洁后再撒药粉,以干燥皲裂为主者,则涂以药膏滋润肌肤为主。对急性鼻疳而症状较重者,可酌情配合西药治疗。【参考文献资料】1.西医认为,鼻疮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感染性炎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其病因主要有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或鼻腔异物引起的鼻分泌物刺激,以及长期粉尘刺激,或挖鼻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治疗方面主要是病因治疗、抗生素或磺胺药,以及局部消炎治疗。鼻疳属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由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经常浸渍所致,也可由面部慢性湿疹漫延而来。具有变态反应体质的小儿,可因进食某种食物或乳制品而诱发本病。在病变过程中,常合并某些病毒、细菌和霉菌感染。病理上主要为鼻前庭及上唇皮肤的浅表性糜烂、渗出。治疗方法一般予抗菌消炎药口服,并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学专家知识保护协议
- 2025年农村废弃民房购买合同
- 2025年分期付款购买装修家具协议
- 2025年代理商业务保密协议
- 2025年奢侈品销售代理合作合同
- 2025年室内装饰施工验收设计协议
- 2025年度定制化母婴护理月嫂服务合同4篇
- 高空设施安装与拆除作业安全协议书3篇
- 2025版大学食堂冷链食材配送服务合同模板3篇
- 2025版土地证抵押个人借款合同示范文本3篇
- 2025届高考英语 716个阅读理解高频词清单
- 报建协议书模板
- 汽车配件购销合同范文
- 贵州省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施工项目平移合同范本
- (高清版)JTGT 3360-01-2018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 胰岛素注射的护理
-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素质评价表
- 2024年消防产品项目营销策划方案
- 闻道课件播放器
- 五星级酒店收入测算f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