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_第1页
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_第2页
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_第3页
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_第4页
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冠上的昆虫类冠饰

蝉是中国古代最喜欢的昆虫。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山墙文化、良河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中,挖掘出了玉蝉,并在顶部和底部穿孔了。我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装备。从那时起,蝉的保护功能一直在不断变化。商周时期蝉还作为装饰纹样饰于青铜礼器以及玉器上,作写实的具形或夸张的变形。蝉还作为随葬琀使用,是琀的主要实物形制。蝉的使用表明了古人对它的熟知和喜爱。作为饰品,是因为娇好的外形,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作为琀用,则是因它的生命历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寄托了人们的希求,即能象“蝉蜕”那样,实现“转生”和“再生”的愿望。秦汉至宋明时期,蝉还是重臣的冠上饰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冠饰是最重要的饰物,因它一目了然地标明了他的身份和地位。冠上附以蝉饰就不会单单是因为有好的外形,还应具有特殊的含义。一、从“寒适用”看冠饰的价值和意义古人认为蝉出于泥土,脱壳羽化,食露而生,具有“居高食洁”和“清虚识变”的特性,因而对其特别关注与敬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就有:“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正是说明蝉脱离尘世而不染的精神。《毛诗陆疏广要》:“蝉之大而黑色者有五德:文清廉俭信。”这和儒家修身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基本相吻合的,所以蝉也就成为儒家君子人格物象化的一种寄托。把蝉的高洁形容得淋漓尽致的要数晋代的陆机,他在《寒蝉赋》序中写道:“至于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夫头上有,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安节,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对之推崇备至。蝉的生活情形和行为,启发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引发了古人无限的联想,把它的生活习性和人的高贵品质相联系,认为蝉应成为世人尤其是官宦之人效仿的楷模。所以,把它作为饰物饰于官员的冠帽之上,除因它娇美悦目的外形外,最主要的还是其象征意义,即用以表露追求和约束言行,这才是把蝉作为冠饰的最主要原因。蝉为冠饰始于秦汉时期,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关。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改革,效胡服、弃深衣,也把北方游牧民族的冠帽引进并稍加改制,将冠帽上用于御寒下垂至胸的貂尾改为冠上饰物而插于冠的两侧,上以黄金为饰,以表尊贵。后赵武灵王传位于子赵惠文王,即以此命冠名为“赵惠文冠”。汉胡广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这里的“金珰”是加于冠前的一种圭形牌饰,以黄金为之,故名金珰。“貂尾”是貂鼠之尾,胡冠上的饰物兼有实际的保暖用途,引入后只有代表身份高贵之意。二、西汉景观中加饰之东北部汉继承了金珰貂尾冠制,用于武官,因其形制高大,故称为“武弁”或“大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皇帝左右的近臣也戴此冠,这时冠上的金珰附蝉、貂尾演化为一种权贵的象征。《汉书·燕剌王刘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皆号侍中。”颜师古注:“附蝉,为金蝉以附冠前也……而貂羽附蝉,又天子侍中之饰。”汉代“侍中”官职沿袭秦制,《初学记·职官》:“初秦置侍中,本丞相史也,丞相史五人来往殿内奏事,故谓之‘侍中’,汉因之。多以为加官”。侍中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逐渐成为亲信贵重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与侍中同为加官,西汉前期称为常侍或常侍郎,为皇帝宠爱之臣,职责是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等。侍中、中常侍作为皇帝近臣都要加珰饰蝉以为标志。应劭《汉官仪》载:“侍中,金蝉左貂,取金坚刚不耗,蝉居髙食洁,貂内劲悍而外温润。”“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世祖以来,专用宦者,右貂金珰。”从秦朝沿袭下来的中常侍之职,由士人任职时,按照礼制,帽子上装饰着“银珰左貂”。东汉光武帝以后,中常侍专用宦官充任,冠饰改为“右貂金珰”以别于前。《后汉书·宦者传序》:“自明帝以后……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貂尾和金蝉合称为“貂蝉”,蝉饰于冠额正中,貂尾则一般插于冠体之侧,侍中插左,常侍插右。这种形制在魏晋南北朝相袭下来。《晋书·舆服志》称:“武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金珰、金蝉与貂尾皆属于贵重之物,它们加饰于宦官近臣的冠上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表示了帝王对他们的恩宠,也是和其他官员区别的一种标志。以蝉为饰,其实是暗示了君主对他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即越接近于权利中心,更应廉洁自律,俭节守信。饰之貂尾也有同样意义,不恃权嚣张,有文采而不张扬。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直接道出了其缘由:“貂蝉,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取其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可见貂和蝉的品格应当是近臣宦官具备的。三、金方式在冠上的使用实际上冠饰貂蝉的真正含义往往被忽视,而只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一种达官显贵的别谓,正如南朝梁代任昉所言“附蝉之饰,空成宠章”。《后汉书·朱穆传》载:“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来,浸益贵盛,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唐李贤注之:“珰以金为之,当冠前,附以金蝉也。”指饰以貂蝉之人皆为受宠权重之人。《晋书·赵王伦传》载:“郡县二千石令长赦日在职者,皆封侯……至于奴卒厮役亦加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得貂蝉则即高官得做,貂蝉成为高官的别称,佩饰范围也扩大到一般高官,故辞官就有“辞蝉”之说。北魏孝文帝《与太子论彭城王诏》中有:“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史载宫内女官也可著貂蝉。《晋书·礼志上》载:“女尚书著貂蝉佩玺陪乘,载筐钩。”陪随皇后出席西郊蚕礼仪式。《太平御览》引《邺中记》载:“石虎征讨,所得妇女美色万余,选为女侍中,着貂珰,直皇后。”隋唐时期,侍臣、武官冠上还继续沿用加饰貂蝉的制度。《隋书·礼仪志》:“武弁之制,案徐爰《宋志》,谓笼冠是也。……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以上玉冠枝,四品以上金枝。侍臣加附蝉,丰貂。”《通典·礼志》:“隋依名武弁,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从北周开始,蝉除作为近臣侍从冠上饰物外,天子通天冠上也开始使用。因为皇帝冠上饰金蝉,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周书·宣帝纪》载:“帝不欲令人同己,尝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上有金蝉……并令去之。”隋时,天子通天冠上加附金蝉,《通典·礼志》载:“秦制通天冠,其状遗失。汉因秦名……隋因之,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朔日、元会、各朝会、诸祭还则服之。”《隋书·礼仪志》:“开皇时,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皆有貂、蝉,至是(大业元年)罢之。惟加常侍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纳于内省。”这种在通天冠饰蝉的作法在以后各代继续沿用。《新唐书·车服志》:“通天冠者,(天子)冬至受朝贺、祭还、燕群臣、养老之服也。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金博山,黑介帻,组缨翠,玉犀簪导。”宋代因袭不变,《宋史·舆服志》载:“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玉犀簪导。”天子通天冠上加蝉饰的情况一直沿用至明,入清以后不用。隋、宋、辽、金皇太子的远游冠上亦饰有金蝉。远游冠起于汉时,为诸王礼冠,与通天冠类似,后天子也戴用。《太平御览》引《舆服杂注》曰:“天子杂服远游冠。太子及诸王远游冠制似通天也。天子五梁,太子三梁。”隋时情况有所改变,《通典》载:“隋依之,制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翠,犀簪导。皇太子元朔入庙释奠则服之。”唐时开始不仅天子的通天冠上加有蝉饰,亲王的进贤冠上也开始饰蝉。《通典·礼志》载:“若亲王则加金附蝉为饰。”1998年发掘的陕西蒲城唐惠庄太子墓,壁画上彩绘的文吏形象,身穿朱衣襦裙,双手执笏,头戴武弁大冠,上覆笼巾,黑介帻,冠前附蝉,有的不插貂尾,有的则是附蝉饰貂。在执笏进谒的文臣像中,有一人在冠前饰有圭形珰,珰上绘有蝉纹(图一),这种冠前的金珰,也称之为“蝉珰”。冠前的珰因呈“山”形,故称为“博山”,在金博山上附以蝉饰称为“金颜”。《初学记》卷二十六引徐爰《释问》:“通天冠,金博山蝉为之,谓之金颜。”宋王应麟《玉海》引徐爰语:“博山附蝉谓之金颜。”我们从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图》中可以清晰地见到冠前正中所饰的金蝉。隋时蝉也有银制的,《隋书·礼仪志》引董巴《舆服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宋时开始有以玳瑁蝉为饰,《宋史·舆服志》中有记述:“貂蝉冠……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宋代承袭唐代制度,但加蝉饰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是直接加于冠上,而是把貂蝉附于笼巾上。笼巾是宋时开始加于进贤冠上的一种饰物,以细藤编成,外表涂漆;分为左右两扇,造型为长方形,顶部方平;前有银花牌饰,中附一蝉,并簪以立笔。两边各缀三枚小蝉,左侧插一貂尾,这种笼巾叫做“貂蝉笼巾”或“笼巾貂蝉”,然后罩于进贤冠上,组成特殊的冠形称“貂蝉冠”,成为宋代朝服的冠式,只有宰相和亲王随皇帝祭祀或重大朝会时可加饰。(图二)《宋史·舆服志》:“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以梁数为差,凡七第,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玉海》:“五梁冠、犀簪导、珥笔、朱衣、朱裳、白罗中单、玉剑佩、锦绶、玉环,一品二品侍祠大朝会服之,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在重要的场合头戴笼巾,身穿华丽美观的服饰,表示了地位的高贵,所以宋陈植《金马门赋》有:“佩缤纷兮,璁瑀。冠葳蕤兮,蝉貂。”正因冠上加饰笼巾是三公、亲王的殊誉,获得貂蝉冠也是君王给臣下的一种恩赐荣誉。《宋史·韩世忠传》:“及死,赐朝服、貂蝉冠、水银、龙脑以敛。”明时依旧因袭了此种制度,《明史·舆服志三》:“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这种在冠上加饰笼巾的形象在流传下来的图像上多有反映。四、金冠子的出现与金冠饰臂的制作由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秦汉以至明,高官贵臣以及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都有饰蝉,由于时代的差别,各时期的蝉饰情况不尽相同。考古资料显示,虽然汉代开始在冠上饰蝉,但至今还没有汉代冠蝉的发现。最早发现的冠上蝉饰为十六国时期辽宁北票北燕官僚贵族冯素弗墓出土的2件金牌饰,金牌约高7厘米,上宽下窄,顶部的弧线在当中合尖处突起,轮廓略近圭形,牌的正面镂出花纹,并镶嵌细金丝和小粒金珠,在上部对称的位置上镶有两颗半球形的灰色石片。实际上这种牌饰上的蝉形实难辨认,但因冯素弗为北燕太祖之弟,生前曾任侍中一职,所以推断是附蝉的金珰。后又在甘肃敦煌新店台601号前凉升平十三年墓出土1件金牌,此牌上所饰蝉纹清晰。1998年在南京仙鹤观6号东晋高悝墓中出土1件圭形金牌,高6.8厘米,保存完整,金珰上镂刻着蝉纹,突出的两颗大圆丸代表蝉突出的双目,下部又刻画出蝉的六足,蝉形饱满完整,应是当时侍中等近臣冠上的金珰。(图三)2011年南京江宁区西晋墓出土有精美金冠饰,包括蝉形和瑞兽形的镂空金铛1组四件,以及金簪、金环等饰佩,这表明墓主人很可能是2000石以上高官或家眷。南京仙鹤观6号墓金珰出于女性棺中,前凉升平十三年墓墓主也为女性,验证了女性冠上附蝉的真实性。从秦汉到宋金,贵族们在冠上的饰蝉多是金蝉,间或有银蝉,它的制作是因为金银的珍贵,以此制作可谓是贵上加贵,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佩戴者身份地位的尊贵。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阶级划分的严格,平民穿着的服饰式样、色泽、质地,甚至首饰种类等,官府都有严格的规定。既然贵族们在冠上饰蝉,那么就严禁民间冠上有蝉的装饰,故民间没有冠蝉的制作,考古资料也证实冠蝉多出土于达官贵人的墓葬。明代冠蝉的制作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就是开始以玉为原料来制作。《明史·舆服志》中记载了明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的文武官员朝服:“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