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_第1页
《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_第2页
《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_第3页
《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_第4页
《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解字》所见孙罗均误释

在对指甲的考证中,罗振宇和孙凯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诒让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契文举例》①和《名原》中。罗振玉的甲骨文考释成果则集中地体现在有传承关系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部著作中。他们的考释各有特点。学界关于孙氏考释讨论较多,而较少涉及对罗氏的系统研究,关于二人的比较就更少了。一罗振玉的甲基字孙诒让讨论过的甲骨文字约三百多个②,罗振玉讨论涉及的则近六百个③。无可否认,罗振玉较孙诒让考释出的甲骨文字要多出许多。从他们所释之字有关联的看来,大体可分为五类情形:(一)前引:“相”应为“省”如:1)当是省字,《说文》眉部:“省,视也。从眉省,从屮”,此从屮从目,与从眉省同。金文盂鼎作,且子鼎作,并与此同,可以互证。(《举例》下八)孙氏以其熟悉的金文相较,肯定地指出为省字。其在《古籀余论》中亦言“字宋以来皆误释为相,实当释省”卷三第四十九页下。2)曰相,。《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此从目从木,与许书同。或从,乃木之省,犹他从林之字或从矣。古金文亦多省木作,与此同。(《殷虚书契考释三种》①496页)从组字构件分析,释为“相”当无可疑。然而后两形罗氏也都释为“相”则失之。商承祚曰“为省之本字,象省察时目光四射之形,金文作。后人以为从目生声,遂用作目病生翳之眚,日久而忘其初。复变作以代之,朔义尽失矣。又金文之‘既霸’乃借省为生,大遹毁毁等皆作‘既生霸’。”1199-1200可见,甲骨文考释中,不可轻言简省。罗氏在考释中,联系到“古金文多省木作”来证上半部亦为木,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然终因未以整形与金文相较而失之,可谓千虑之一失矣。孙氏正确释出而罗氏有误的还有如,孙氏认为它与金文郑羌伯鬲和羌鼎之略同,为羌字上三八下,而罗氏与羊混为一字,认为其为羊之侧视形438-439。,孙氏通过金文中从亘之宣、、洹等字部件的分析,认为其“即亘形之省”上九上,罗氏释之为目539,无说。(二)为甲字作构字,代电以服务于“得”“行”字的正确释解如:3)《说文》見部,“,取也。从見从寸。寸,度之,亦手也。”彳部,得,古文作,省彳。二字同。此文似从貝。金文虢叔钟作,此即字,此与彼略同。(《举例》下十五下)孙氏从“得”之古文发现,得“二字同”。又从部件入手,隶定为。虽未明言与当为一字,然实际上是承认了文字发展过程中的讹变。此字罗氏亦有讨论:4)曰得,。《说文解字》,行有所得也,从彳,古文省彳作许书又有字注取也,从見从寸,复出当删。此从又持貝得之意也,或增。许书古文从見殆从貝之讹。(《三种》503页)罗氏较孙氏更进一步,不仅明言“从見殆从貝之讹”;还根据其造字之原理,指出了“得”“”实一字自甲骨文始然,较孙氏多识出一甲骨文形体。另外,其所谓“或增,此条考释未言具体为何,实因在前文“行”字条的考释中已有充分说解“古从行之字或省其右作,或省其左作”398。可见,罗氏对甲骨文构字部件已有了较全面的掌握①,故往往能籍之对甲骨字形作出更准确的释解。罗氏之补充和引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说文》的纠正。如克,孙氏通过与《说文》所载古文、大保敦、耤田鼎、井人钟上的克字比较释得下三十下,罗氏则以类似方法释得后,还指出了《说文》训肩非其朔义521-522,据甲骨文形体看,其本义当为胜。孙罗均释为自,孙疑假为師字用上卅,罗则直言“即古文師”,还指出“许君训为小阜非”424,当为众。二是对文字讹化之迹的分析。孙罗均释帚,孙氏引《说文》后无说,罗氏进一步揣摩了其造字之原,指出“许君所谓从又乃之讹,从巾乃之讹,谓为门乃架形之讹”479。字金文石鼓文均有,孙释为下卅五,罗释为射,亦认为乃《说文》之,不同的是罗氏还指明了该字形体讹化之迹“从身乃由弓形而讹”“从寸则从又之讹”470-471。三是在造字原理上有所探讨。如逐,孙氏通过形体分析“上从象形豕,下从止”释出下三八下,罗氏还进一步指出甲骨文中逐的其它形态,且在理论上有所阐释“此或从豕或从犬或从兔从止,象獸走壙而人追之,故不限何獸”,并藉此指出“许云从豚省失之矣”523。再如字,孙氏通过与毛公鼎、丙申父癸角、子父己爵比较,指出其“与葡字相近”上卅八,罗氏则通过《说文》《周礼》《诗经》《左传》《史记》《后汉书》等相关用字情况比较,释其为箙字,并勾画出了其演化之迹——“由转写而为,由又转讹而为葡、为犕,又由犕而通假作服,又加竹而为箙”473-474,甚为难得。字,孙罗均是受《说文》降、夅条的启发及与金文比较释出,然罗氏进一步指出“此字之意亦但示二足下行,故左右足亦或别或否”514。(三)根据“”字的意义来考释有些字的考释,孙氏有所讨论,但不尽全对。正如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中王氏所言孙氏考释“其是者与误者常并在一条中”221,但其中“是者”部分尤为珍贵。如:5)龟文记卜事,日名下多继之云某貝,其字皆作,或作。旧并释为問。案:問于文从門从口。《说文》門部,“門,从二户,象形。”(龟文无从門之字,而啓偏旁皆作,与貝形绝异)此形殊不类。考金文师遽貝字作,与此形相近。此当即貝之古文。古问卜必用以为贽,或本用貝,故字从貝。《说文》貝部,“齎财卜问为”是也。然龟文云诸貝者,寻其义例,复与卜不同。以义求之,当为貞之省。(《举例》上六)考释中孙氏注意了所处的位置:日名下。通过偏旁“門”的分析否定了释为“問”。然后与金文相比较,因形体上的相似而推测其“当即貝之古文”。最后还对其意义作了分析,并作出了“以义求之,当为貞之省”的论断。其于字意义分析时,还结合了《周礼》《易》《国语》等古文献相关文句,不难看出,古文献中作“問”讲的“貞”字大量存在。《铁云藏龟》释为“問”乃重意义轻形体而误。孙释之为“貝”又乃重形体轻意义致误,且其于形体认识亦实有所失。罗氏则在两方面均有准确认识。6)《说文》貞,卜问也,从卜,貝以为贄;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又鼎注古文以貞为鼎,籀文以鼎为貞。今卜辞中凡某日卜某事皆曰貞。其字多作,与字相似而不同。或作鼎,则正与许君以鼎为貞之说合,知确为貞字矣。古经注貞皆训正,惟许书有卜问之训。古义古说赖许书而仅存者,此其一也。又古金文中貞鼎二字多不别,无鼎鼎字作,旧辅甗貞字作。合卜辞观之,并可为许书之证。段先生改小徐本“古文以貞为鼎,籀文以鼎为貞”,两“貞”字作“貝”,是为千虑之一失矣。(《三种》418~419页)罗振玉对卜辞辞句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卜辞中凡某日卜某事皆曰貞”,因而确定其意义为卜问。在形体上发现“与字相似而不同”,即不当为“貝”字①。罗氏还据古金文中“貞鼎二字多不别”,与许书“一曰鼎省声”和“古文以貞为鼎,籀文以鼎为貞”之说相合,进而推断此与鼎形颇似之为貞。罗氏充分考虑了形体与意义,考释相当精辟。孙氏因囿于形体而不能作出正确的考释的还有如释为“賓”字:7)此“貝”疑当读为“賓貞”,盖賓敬之意。《说文》宀部“賓,所敬也。从貝声,古文作,从完”。此疑即之省。金文賓字,如史颂敦、睘卣、叔賓父簋、郑井叔钟,并从貝从,虘钟则直省作,此与彼正同。虽本为完字,而賓义较近也。(《举例》上九上)实际上孙氏已发现賓之古文在金文中有省作者,也知“賓义较近”,但仍认为“本为完字”。罗氏就比他来得肯定得多:8)《说文解字》賓,古文作。古金文皆从从贝。虘钟作,省贝,与卜辞同。(《三种》425页)再如,孙氏认为“此文从从小”,然无法判定是“从目从少”之眇、“从目从隶省”之眔、“从少从囧”之三字中的哪一字。此字罗氏释之为眔。(四)“借涉为步”“借义”说如:9)疑是歲字。《说文》步部,歲,从步戉声。金文曶作。此文亦从步,但省戌之戈形。又散氏盘涉字作,则步字亦有如是作者。然龟文多省简,或即以步为歲亦自可通。(《举例》上五)孙氏先是疑为“省戌之戈形”之歲;又由散氏盘之形体分析,认为其右半之为步。为圆其说,认为是“龟文多省简”“或即以步为歲”。这均是不够妥当的。实际上此形中间的乃简写之水形。10)《说文解字》步,行也,从止少相背。按:步象前进时左右足一前一后,形或增古金文涉字从此从水省,乃涉字,然卷五卜辞有曰“甲午王涉歸”,王无徒涉之理,殆借涉为步字也,乃借涉为步。(《三种》513页)罗氏释为步。但他根据卜辞辞句已认识到实际上“乃借涉为步”,即本为涉字。他明晓步字造字之原理一一“象前进时左右足一前一后”。如:11)此文恒见。疑獲之省。《说文》犬部“獲,猎所獲也,从犬蒦声。”雀部“蒦,从又持雀,从隹从”。此右从犬,象形;左从丫,即之省也。形体分析加上文义的揣摩,孙氏释之为獲字。文义之推求是难能可贵的。然其在形体分析上,失其一半。倒是罗氏通过与金文形体之比较,得以正确释其为獸:12)先獸鼎作,员鼎作,此从、从,并与从同。古者以田狩习戰陈,故字从戰省;以犬助田狩,故字从犬。(《三种》522页)13)疑皆象形弓字。古文字从此。第二字左本连属,画摩灭中断,而篆势犹可推仞也。金文父丙鼎作,子父巳爵作,弓父庚卣作,并与此略同。(《举例》下卅五)前一形孙释为弓字无可疑,然后一形非笔画摩灭中断也,此字罗氏亦有讨论:14)曰彈,。《说文解字》彈,行丸也,从弓单声,或从弓持丸作。段先生从《佩集韵》改为,改注文作或说弹从弓持丸。今卜辞字形正为弓持丸,与许书或说同。许君兼存众说之功,亦巨矣。(《三种》470页)实为从弓持丸之弹,罗氏结合《说文》段注所言极是。又如孙氏认为“龟文祖甲祖乙之等祖皆借且为之,字多作,或作,或作,或作”,借且为祖、为且不误,然非且,此形罗氏释为土,曰“古金文土作。此作者,契刻不能作粗笔,故为匡廓也”是对的。孙氏错释罗氏得之的字例还有如孙氏疑“为臺字之省”,并以形体之简省曲为之说,罗氏则以《说文》所载“从彳声”的往之古文相较,断定为“往来之本字”。(五)市字之思为“市”即充填“省”如:15)疑即兆字。《说文》“,灼龜坼也。从卜兆,象形。,古文省。”此与彼相类。(《举例》上十下)孙氏通过与之古文相较,认为它们字形相似,故疑其为。其实,从形体上仔细比较,相去甚远。16)从水北北亦声。其从者,水省也。此当是水北曰汭之汭。今从内声者,殆后起字也。(《三种》404)罗氏关于字形的分析是对的,然而认为与汭乃一字则是错的。在卜辞中均用为地名或水名。如:17)字奇古难识,以形推之,疑当为市字。《说文》门部“,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冂从,象相及也。古文及字。省声。”此上从,即之省。(先字上从,此文亦作,是其例。)中从,即从冂。下衺画,即古文及。或左下或右下者,反正之异。金文田盘市作,亦与此相类。(《举例》上卅五下)根据《说文》关于市字字形的说解,孙氏以甲骨文形体之部件一一与之相较。然实际上形体差异较大,系形体误析,加以附会《说文》而误释。18)《说文解字》洗,洒足也,从水先声。此从(即足形)从(即水形),置足于水中,是洗也。或增象盘形,是洒足之盘也。中有水,置足于中,由字形观之,古者沐盥以皿,洗足以盘。(《三种》519)首先释,为洗就是错误的,因其以《说文》洗之释义为出发点,而以甲骨形体附会之,与先是有差异的,此误与孙氏同。以为盘形不完全错,甲骨文中盘舟形体相似且往往有通用的情况。这点罗氏是有认识的,他在考释槃字时说“古者槃与舟相类,故庚之,或径作,殆与字同,后世从舟与从同意也。”461-462依形体当隶为字,卜辞中均用为人名或地名,与为两不同的字。再如,孙氏“寻文究义,似即用为酒字”下廿三;罗氏据形体释为酒,并指出“卜辞所载诸酒字为祭名”433。今学者发现卜辞中此字形专用为祭名,故一般隶定为字。,孙氏罗氏均知其“从人从壴”然据《说文》释为侸,实际上卜辞中为人名,与侸有别。甲骨文中豆作,如(豐)、所从之豆。二在这两种解释中,许多影响因素(一)偏旁人的词,即是信,还是则说,从消极处理,从简孙氏是金文考释大家,其《古籀拾遗》《古籀馀论》为清末金文研究的代表作,他与吴大澂一起被视为“清代古文字研究高峰期最重要的学者”①。他考释金文时,在字形偏旁分析之外,十分注意所分析的字所处的语境,常与相关的金文或古文献辞句作比较。这当是他金文研究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孙氏研究甲骨文时有诸多客观条件上的限制。特别是材料的缺乏。孙氏作《举例》时,仅有《铁云藏龟》作研究资料,《铁云藏龟》收甲骨不多,印刷模糊,刘鹗仅在序中作了极有限的研究,正如屈万里在《甲骨文字集释》序中所言“彼所释而不误者,实仅三十四字;其中且有数目字二,干支字一十有九”5-6。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他甲骨文考释之创获主要是与金文进行对比而得。凭借其深厚的金文功底,在甲金文对比中,他大量使用了偏旁分析法,考释出了一批单字。“他所认的对的以及和罗氏水平相等的共185字”56,这已是相当不易了。因为所见卜辞有限,很多辞句无法通读,致使其因袭前人错误或因误解辞意而误释的情况不少。如:19)刘云字见杞伯每父。字疑其象虺形,以与鼎彝虺形相近也。虺父当是掌卜者之名,故称虺父卜者甚多。案:刘盖以为虫。《说文》虫部云“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即《尔雅·释鱼》之蝮虺(说文别有虺字,与虫异)。刘说自可通,然今考定实当为它之象形。《说文》它部云“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此文作,与冤曲垂尾形尤切。(《举例》上廿五下)。因见到的卜辞有限,刘鹗未能准确理解“”。受刘鹗思路的影响,孙诒让着重从象形的角度来分析,结合《说文》,释为它。这个错误直到王国维才被纠正:20)卜辞有诸字,亦不下数百见。案:使夷云“金十”:敖盖云“金十”。考《说文》鈞之古文作銞,是即銞字,白即旬矣。卜辞又有“之二日”语,亦可证即旬字。予遍搜卜辞,凡云“贞旬亡”者,亦不下数百见,皆以癸日卜,知殷人盖以自甲至癸为一旬,而于此旬之末卜下旬之吉凶;云“旬亡”者,犹易言“旬无咎”矣。日自甲自癸而一徧,故旬之义引申为徧。《释诂》云“宣、旬,徧也”。《说文》训里之勹,实即此字。后世不识,乃读若包,殊不知勹乃旬之初字。(《观堂集林》285-286)王氏之所以能正确释出,除了运用孙氏所擅长的偏旁比较分析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遍搜卜辞”之后的推理与总结。罗氏考释中引述其言,表示认同396。相对而言,罗氏的研究条件要优越得多。他收罗了大量甲骨实物及拓本,这为其立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能正确指出“卜辞中凡十二支之巳皆作子”就是他“得干支诸表”后的结果391。通过材料的排比而得出正确的推断来,这在《三种》中还有不少。如指明十与七的区别:“卜辞中凡十字皆作,七字皆作,以横画之长短别之”386-387。精细区分卜辞中的“中”“仲”及“叟”所从之“中”:“卜辞凡中正字皆作,从。伯仲字作中,无斿形。字所从之中作。三形判然不淆混”411-412。发现数字合书情形:“其二百以上则加画于百上而合书之”388、“卜辞中凡数在千以上者,则加数于千字之中间。二千作;三千作车,又作;五千作。”388。释得为王之配偶、有妃之意,乃因“卜辞中凡王宾之以妣配食者,则二名间必间以字”485-486等等。(二)孙氏之失与《说文》之失但凡治古文字者,必读《说文》。孙诒让、罗振玉对《说文》均相当熟悉。故他们借助《说文》释出不少的甲骨文字。如借助《说文》形体之说解,他们均释出了商、步、陟、各、戈、、豐、妌、妾、俎等,借助《说文》所载之古文、籀文,他们均释出了匚、等。陈炜湛先生评论孙氏时说孙氏之所以能正确地认识一些字,原因之一在于能与《说文》相参证,但是“由于他太迷信《说文》,太忠实于许慎,以致无法认得现在看来最普通的一些字,也无法辨认与小篆相似而意义绝异的那些甲骨文字。”203,这个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陈氏已有相关实例指明孙氏之失。当然,从孙氏考释之实例看来,也有对《说文》的突破,如指出《说文》关于出字之释解“恐非仓史之本恉”下三,牢字“非于冬得形也”上四二等等。孙氏根据实际情况对《说文》有一定的取舍①,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只是少数。罗氏在思想上受《说文》的束缚要小一些,他说“今卜辞更古于金文,以校许书所得有出于金文外者”23,故而他常能纠正《说文》之失,对甲骨文形体之说解也更得当。如孙罗同是借助《说文》之“角,兽角也,象形”释出了为角字,然罗氏更进一步指出“许君云‘与刀鱼相似,,盖未知象角之横理也”445。又如同是借助《说文》之古文,孙罗均释出了帝字,然罗氏又以甲骨文“或从一、或从二,殆无定形”金文“亦多从二”,进一步指出许云“古文诸字皆从一”误412。《三种》中罗氏据甲骨文正《说文》之失者还有很多,有正形者,如尹“从又从|,许书云从丿,殆传写讹矣”422,雉“许言从弟殆失之”448,鬥“许君殆误以人形之为兵杖欤”5008;有正义者,如叉“许书举手并及足,失之矣”432,“卒食之乃本义,训通者,借义也”526;正许书分部之失者,如“许既以自白为一字而分为二部首”“但白部诸字以古文考之。多非从白”432;正许书六书之归类者,如聿“乃象形,非形声也”464,“戉字象形,非形声”476等等。例多不赘。(三)投资于具体实践的考察做古文字研究,利用己有的成果,通过古文字间的比较来考释,是早期甲骨文研究常采用的方法,这样也准确地释出了不少的字。孙罗均有大量通过与其它古文字相比较而释出的文字。如与金文的比较均正确释出了若、乎、受、方、德、堇、旅、余、歸、車、弘、啚等。与石鼓文的比较释出斿(或游),通过与空首币币文比较释出吉字等。造字之初,象形会意乃其中主要的方法,所以通过形体分析也能有很大的收获。孙罗通过形体分析均释出了从水皿之益,释出了从牛或羊、从宀之牢,释出了止戈会意之武、从女从口之如等。可见,比较和形体分析是古文字考释中的基本方法,在甲骨文考释之初尤见成效。孙罗均有使用,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两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又得慎重。比较要在全面考察后找准对象,如前文提到罗氏误释为相即为比较了部件却未与金文省之整形比较而误。在注意字形的同时,亦不能为字形限制。如前文提到的贞、宾等字,孙氏失之交臂而罗氏得之即是其例。从《举例》和《增考》整书的编排来看,他们都非常注重偏旁部件相似或相类的字的排比,但实际运用后的效果却有一定的差距。如《举例》文字第九中将从止的止、武、征、步、陟、出、追、各、降,从目的德、省、見,从又的及、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