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_第1页
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_第2页
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_第3页
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

新疆地牛是新中国成立后培育的第一个乳肉品种。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和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经验和辛勤工作的结晶。新疆褐牛以其耐寒、耐粗饲、抗逆性强等特点与优点,深受农牧民的欢迎并遍及天山南北。主要分布地区有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阿克苏等,由于地域分布不同,曾被称为“伊犁牛”、“塔城牛”和其它地区的褐牛。1983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新品种成立,统一命名为新疆褐牛。新疆褐牛育成至今一直是新疆农牧区黄牛改良的主推品种,西北地区部分省市也有少量引进与繁育,具有西北第一牛的美称。有关调查与统计数据表明,1983年达到品种标准的新疆褐牛约一万头,各代杂交良种牛约24万头,截止2006年新疆褐牛纯种及各代杂交牛约为160多万头左右。近年来,新疆褐牛的资源特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母牛补饲提高产奶量、放牧条件生长发育、发展现状等领域学术研究,收集分析了一些新疆褐牛品种品质特性数据资料。为了深入了解现有新疆褐牛群体的品质与生产性能,进而有计划的开展育种、繁殖、饲养管理等工作,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能,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所与伊犁州畜牧兽医局、塔城地区畜牧兽医局联合开展了新疆褐牛种质资源普查鉴定工作。1材料和方法1.1调查小区的划分和鉴定按照地、县、乡三级调查,畜牧部门首先设计规划普查区域,动员群众参与普查。然后每个普查区,按照一个普查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划分成若干个调查小区,涵盖调查小区的所有住户,做到不重不漏。鉴定标准参照1986年颁布的专业标准《新疆褐牛》。普查时间从2010年5月至9月。1.2新疆褐牛生长和改良效果的初步鉴定本次新疆褐牛普查鉴定工作主要完成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确定新疆褐牛在伊犁州各品种牛种的比例与权重;二是摸清新疆褐牛种群生产性能、筛选与确定各年龄段新疆褐牛高产类群的比例;三是初步对以新疆褐牛的遗传进展以及以新疆褐牛为主体的黄牛改良效果做出评价。根据资料的详实与完整性情况,参照鉴定标准课题组对16748头新疆褐牛母牛进行了鉴定结果的统计分析。为了摸清现有新疆褐牛群体的生产性能、种群结构、良种率等新疆褐牛繁育、改良基础指标,课题组将各年龄段新疆褐牛的评定、鉴定情况进行了分类汇总。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年龄和养殖年限对新疆褐牛群体规模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褐牛能繁母牛中,各年龄段母牛的数量与构成符合正态分布,存栏牛中以5岁母牛最多,占能繁母牛存栏量的20.52%,6岁以上能繁母牛随年龄的增加呈急速下降趋势,10岁以上能繁母牛占群体比例很少,仅占1.16%,11岁至12岁能繁母牛占比例极少,约占能繁母牛存栏量的0.03~0.05%。从生物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来看,以5岁能繁母牛为分水岭,新疆母牛存在能繁母牛淘汰过快与繁殖生产利用年限较低的问题,对新疆褐牛群体规模的扩繁造成严重影响。结合上表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建模,研究发现,5~12岁的能繁母牛权重随年龄增长呈对数线性模型:2.2不同年龄群体牛、特一级牛和三级及以下牛所占比例的差异统计情况见下表2与图1,结果显示:现有群体中0.5与1岁的牛整体品质较好,特级牛的比例分别为17.51%与21.90%,1.5岁牛群体表现较差,特级牛、一级牛的比例仅占群体的3.57%与3.17%,2岁以上新疆褐牛特一级牛比例成逐年龄下降的趋势,三级及以下牛所占比例呈逐年龄上升趋势,其中4岁及5岁以上群体新疆褐牛的特级牛比例仅占2.47%与1.83%。2.3生产力性能2.3.1新疆棕牛的主要体重指数、体重指数和体重指数详见表3。2.3.2新疆褐牛产奶量1)舍饲条件下新疆褐牛305d产奶量测定。由上表4可知,新疆褐牛在舍饲条件下具有良好的产奶性能,从乌鲁木齐种牛场与塔城地区种牛场的调查数据来看,乌鲁木齐种牛场新疆褐牛母牛一胎次、二胎次、三胎次的产奶量(305d)分别为3065kg、3472kg、3511kg,相比塔城地区种牛场数据略有提高。2)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产奶量(150d)。由上表5、表6可知,在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的产奶量随年龄与胎次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放牧生产方式下,新疆褐牛的产奶量整体水平不高,150d产奶量在900~1200kg,产奶性能丞待提高。2.4新疆棕榈牛育种性能研究2.4.1发酵剂发酵条件调查根据特克斯县育种站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地新疆褐牛繁殖母牛个体休情期差异较大,通过对360头不同年龄母牛的产犊配种记录分析,在产犊40~90d发情配种的母牛占被调查总数的26.90%,产犊后90~150d发情配种牛占总数的59.90,产犊牛后150d未完成发情配种的占总数的15.20%,详见下图2。为了更精细的说明放牧条件下新疆褐牛母牛的综合繁殖性能,经调查在放牧条件下,产犊间隔在325d至375d的母牛约占总数的31.20%,产犊间隔在375d至565d的母牛约占总数的58.20%,产犊间隔在565d以上的约占总数的10.60%,详见下图3。2.4.2产收益调查结果通过对108头6~8月份的人工授精参配母牛的配种与产犊记录调查,结论为:应用加系褐牛良种冻精改良新疆褐牛,犊牛的平均初生重为35.42kg,公犊牛36kg,母犊牛34kg,母牛的平均妊娠期为282d。2.5新疆黄褐色牛品种的分布目前新疆褐牛养殖的主要地区是伊犁河谷的8县1市,塔城地区的5县2市,以及阿勒泰地区和博州。2.5.1布查尔锡伯族各民族、霍城县、精神郡、尼勒克县本区包括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其各县市新疆褐牛等级分布见下表7。2.5.2塔城地区本区包括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新疆褐牛分布情况见表8。3结论和建议3.1伊、塔城地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纯种新疆褐牛为17.068万头,各类新疆褐牛改良牛存栏已达到150万余头,其中伊犁河谷存栏约90万头,塔城地区存栏约36万头,其它地区新疆褐牛存栏约20余万头。成年新疆褐牛母牛中优良个体较少,整体生产性能不高。建议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因地制宜的开展新疆褐牛的选育提高与品种改良工作,同时提高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挖掘和发挥当前种群的生产潜能。3.2提出建议3.2.1培育专门化的肉用品系新疆褐牛属乳肉兼用品种,在发展肉牛产业上存在屠宰率不高、胴体产肉量低的弊端,在大理石纹的沉积与分布上,与专门化的肉牛品种在胴体质量与肉品质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应根据市场导向、培育专门化的肉用品系。通过生产性能测定,根据产奶性能组建新疆褐牛乳用类型(品系)育种核心群;组织低产奶量新疆褐牛母牛建立肉用类型培育基础母牛群,在现有各地区牲畜品种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分区域开展肉用类型(品系)、乳用类型(品系)的培育工作。3.2.2过牧问题型现行生产方式下,母牛繁殖生产周期长、受气候、饲草料资源的限制,牛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犊牛的培育效果较差,过牧问题凸显,草场不同程度退化。通过放牧补饲、冷季舍饲、全舍饲等生产管理措施,保障营养需求,使产奶、产肉、繁殖等各项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牧区三年两产问题,在加强母牛饲养管理的同时,利用营养调控技术保证母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缩短产间距,提高犊牛培育效果,通过使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快品种改良与优质种牛培育。3.2.3不同年龄扩大存在的养草问题结合普查结果,新疆褐牛各年龄段母牛群体中特一级牛的比例很低,三级及其以下牛所占比例较高,各年龄段母牛群体体重普遍偏低,群体品质不高,五岁以上成年母牛淘汰率较高,为提高淘汰母牛资源的利用率、应根据当地饲草料资源合理营养搭配,对6~8岁以上淘汰母牛进行育肥生产优质牛肉,可达到优质、高档肉重量增加,改善提高肉品质的目的。3.2.4新疆褐牛生产、设备利用问题的解决对策新疆褐牛能繁母牛的存栏主要在牧区,针对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饲料资源不足、基础设施等问题,合理的划分生产类型与产品类型,在牧区进行新疆褐牛繁育与肉用类型、乳用类型的培育,在农区进行新疆褐牛架子牛的育肥与新疆褐牛乳用类型的养殖,结合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地利用,调整存栏牛的结构与数量。3.2.5草饲牛肉生产技术肉牛养殖及产品加工向中高档产品市场发展。借助新疆草场资源发展绿色、有机、高档牛肉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