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_第1页
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_第2页
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_第3页
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_第4页
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蜗居》看国产电视剧的创作

《新周》发布的《2009年中国电视奖电视剧奖》中,萨卡成为最大的家族收入。导演滕华弢摘得2009最值得致敬电视剧导演奖,主演海清(饰郭海萍)、张嘉译(饰宋思明)同捧2009中国脸大奖。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蜗居》的成功。而与成功相伴的是众多非议。该剧既遭遇了停播危机又被诸路网友无情攻击。种种反馈均已证明《蜗居》真正成了大众的议题。引起人们诸多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该剧中物塑造的复杂性以及其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是《蜗居》产生广泛影响的根本所在。一、《洛居》的人物性格的确立1.从反面人物的视角分析《蜗居》的核心人物是市长秘书宋思明(下文简称宋)和刚毕业的某公司职员郭海藻(下文简称海藻)。故事主要围绕二者的情感发展而展开。宋思明作为市长秘书,可谓位高权重。身为高官,他并没有牢记人民公仆的职责,而是与房地产商相勾结,操纵土地出让,最终东窗事发。从传统意义上说,宋是贪官,在剧中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剧中的女主角郭海藻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大学生,享受着和男友单纯简单的幸福。但终因种种现实问题而逐渐转变成破坏别人婚姻和家庭的第三者。第三者这样的反面人物角色定位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清晰。由两位反面人物担纲的电视剧按常理说应该会形成大众较一致的批评意见,但实际上,有很多人欣赏宋思明这个角色,还有很多男性观众同情海藻这个人物。一时赞美与批评共存,理解与鄙视同现。造成观众如此复杂心态的原因在于这两位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正面品质。2.复杂心态的受害者宋思明作为市长秘书,他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熟的处事方式。在处理苏淳入狱一案中,他作为和事佬,提出让上诉的企业和案件所牵涉的另一家企业合作的方案。尽管其身份、地位与方案的最终达成有着必然关系,但处理此事件时的三赢策略还是有思考的。在海藻出差去处理公司尾款问题时,宋陪海藻去见了客户。对方公司态度十分恶劣。与海藻战战兢兢、吞吞吐吐形成反差的是宋成熟稳重、言简意赅的表现。回到饭店后,宋参考了海藻的项目资料,了解到对方老板的情况后就给陈寺福(海藻所在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打了电话,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成竹在胸的气质也是吸引观众的地方。在《蜗居》最核心的拆迁案中,宋一再告诫陈寺福不要太贪心,要适当的舍弃些利益,事事不要做的太绝。这样的价值观也反映了宋平常心的一面。除了宋思明的工作能力外,他的责任感也是较突出的正面品质。虽然宋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但当岳父病危即将去世,妻子悲痛万分、分寸大乱之时,宋思明用成熟男人的坚强和责任心保护妻子,与她共同面对变故。在对待海藻的这份感情时,宋也倾注了自己的责任心。当他自知已难逃法律制裁后,心里想的是如何保护海藻和他肚子里的孩子。他向妻子请求,让她帮助海藻,孩子是无辜的。但妻子断然拒绝帮助自己的情敌。在电视剧结尾时,海藻被大卫(宋思明的外国好友)接走。这时观众才明白宋思明在请求妻子未果后又向好友求助,而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保护海藻。这样的行为不仅表现出了宋要保护未出世的孩子的强烈愿望,更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心和对妻子、对海藻的真情。正是在宋思明身上这样的品质赢得观众认可。而认可同时,观众又很难把此类品质同一个贪官相联系。由此产生了且爱且恨的复杂心态。这也是《蜗居》在上映过程中遭停播的较主要原因。剧中女主人公郭海藻更是博得很多观众的同情。这样的同情主要出自对其处境的理解。大学毕业之后,海藻面临回老家还是留在上海的抉择。受到姐姐海萍深刻影响的海藻把对姐姐的信任转化成留在上海的行动。现实是残酷的,海萍在上海奋斗了四五年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海藻想帮姐姐,但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而自己最信任的男友小贝不愿意借钱给海藻。这样的无奈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有着类似体验。所以当海藻接受了宋思明的慷慨拿到两万块钱时,观众是理解的。而在苏淳入狱案件中,海萍和海藻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试图挽救苏淳时,屡屡受挫。但随着宋思明的悄然介入,案件峰回路转。海藻不知是宋在帮忙。当真相大白后,海藻由最初的无奈转变成对宋思明的感激。她清晰地认识到,和宋在一起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她最终放下防备成为第三者。对于很多在大城市苦苦奋斗而无果,深刻体验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奋斗也很难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年轻人来说,对海藻、海萍的无奈表示理解也不足为奇了。仅仅是无奈还不足以让观众生成又恨又怜的复杂心态。海藻的“有心”是她身上最让人动容的品性。海藻是爸妈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生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有“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之感。只有姐姐海萍,处处维护她、照顾她,以致成了“妈妈”的角色。在海藻的心里,姐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她有能力之后绝不让姐姐受委屈。姐姐的事就是自己最大的事。这样感恩、回报之心必定触动了很多年长者。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出现海藻为了两万块钱和小贝产生隔阂,才会出现海藻和海萍两人为了谁吃唯一的鸡蛋而推让,才会出现海藻为了救姐夫而焦灼奔走。不仅对姐姐是心怀感恩,对于宋海藻开始时也更多的是回报之心。当海藻拿了宋的两万块钱后,不知如何才能还上。而被迫和宋发生性关系后,海藻反而坦然了,就让自己的身体去偿还这笔钱吧。这里不追究这样的想法本身是否合乎伦理,而仅就其出发点而言,是希望能够偿还宋为先的。在宋暗中帮助苏淳度过牢狱之灾,海藻无意间得知真相后更是对宋思明充满感激之情。而这样的感激,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海萍。和现实中很多对亲人、对朋友毫无情念甚至倒打一耙的人相比,海藻应算是有情有义之人了。偏偏这样的“有心”人扮演了这个社会很难为人认可的角色——第三者。“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对第三者想像,的确给社会道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所以观众一方面理解同情,一方面不解、斥责。复杂而纠结的心态就这样产生了。二、“干预”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1.“抗辩”分类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也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随之形成的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深刻影响了当前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下利益永远是第一位,出现了人人争利的局面。为了经济利益可以不顾人伦道义。自私、冷漠成为当前普遍的个性。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则倡导的是仁义、有爱。一方面人们不得不顺应消费社会的规则,另一方面人们又苦苦挣扎于坚守传统价值观。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人们往往在这两种主导价值观上摇摆。正是这种复杂的状态成就了关于《蜗居》的种种争论。对于海藻,人们既同情她的无奈,感慨她的感恩之论《往事并不如烟》中对于“二号人物”的选取原因陈心湛(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上海200240)摘要: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一书的六篇记文中,每篇都出现了一名地位仅次于中心人物的“二号人物”。章伯钧之于史良、储安平,潘素之于张伯驹,罗仪凤之于康同璧,周颖之于聂绀弩,浦熙修之于罗隆基。章伯钧一方面是作者的父亲,牵引着作者的情感,一方面又是串起全书的线索,因此他对于史良、储安平的“二号人物”意义并非来自史良、储安平自身。而另四篇中,“二号人物”的选取则是章诒和综合了自己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交往深度和该人物在中心人物生命中的重要程度而选定的,直接左右了作品和走向,也反映着作者的视角和态度。“二号人物”选取背后的原因是研究本书所不应忽略的一个因素。关键词: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二号人物”;中心人物《往事并不如烟》中,有些记文的主要对象并不集中于一人。六篇之中各有一中心人物,其姓名出现于副标题中。但是每篇中除却中心人物之外,作者都引入了一位在文中地位仅次于中心人物的旁人,且称其为“二号人物”。这些“二号人物”的选取直接左右了作品的走向,也反映着作者的视角和态度。在《往事并不如烟》的六篇记文中,有三篇的副标题中提到了超过一个对象,但是人物在副标题中的地位不能等同于作者对人物个人感情的倾向和作者写作的侧重。六个副标题中出现姓名的六个人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聂绀弩、罗隆基是各篇中心人物无疑。与旁人分享副标题的对象分别是“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的对象储安平与“父亲”,“君子之交”的对象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最后的贵族”的对象康同璧母女。剩下的三篇中,“史良侧影”中提及的主要人物有史良、章伯钧、李健生、陆殿东小陆,罗隆基、胡愈之、周新民、许广平等,中心对象只是史良一人。“聂绀弩晚年片断”中主要人物有李健生、周颖、朱静芳、陈凤兮,除了聂绀弩之外周颖所占篇幅也较多。“罗隆基素描”中涉及人物较多,除罗隆基、章伯钧、李健生外,浦熙修占得分量较重。“我父母”章伯钧、李健生始终贯穿了所有的篇目,却非作为作者力图表现得主要对象,而更如同线索般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也串起作者的情感。作者在题记中写道“献给我的父亲母亲”,直接而无可争议地表示出“我的父亲母亲”章伯钧、李健生在本书中以及本书作者心中的地位。作者为表现六位人物所选心,又不能容忍她作为第三者破坏别人家庭。对于宋思明,观众在欣赏他的出色能力外,又痛恨官员腐败,甚至嫉妒他所拥有的身份和地位。《蜗居》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价值观现实,以开放的空间吸引了观众的思考。2.事件中的反右面向人物《蜗居》的故事是以买房、拆迁为背景的。而当前中国的高房价、拆迁过程中的过激行为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人们望而生叹。这对于怀有传统家庭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当前,反腐倡廉已成为党的工作的重点,如何限制权力过分集中,防止出现类似《蜗居》中所展示的官员同房地产商相勾结的情况,业已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人们对于贪污腐败也有颇多怨言。而海藻作为第三者的形象,激烈冲撞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也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人们在痛斥第三者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蜗居》正是在这些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创造了贪官、第三者、都市小白领、拆迁户、地产商等诸多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了诸多争议。取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基本都处于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即章伯钧划右到章诒和离开北京之间、章诒和出狱回京后。这些事件也基本与反右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是反右的政治斗争以及右派间和右派与左派的交往。在写无关政治的交往时,人物通常带着明显的左派或右派身份。这种身份盖过了职业、年龄、甚至性别。由此贯穿全书的57年前后开始的反右运动,而这一关注点来源于作者的父亲,至今未平反的彼时第一大右派章伯钧。作者章诒和57年15岁,对于牵扯入政治漩涡而言年龄尚小。从《往事并不如烟》中得情节看,章诒和对于六人的认识皆通过父母。除聂绀弩仅仅是李健生的好友之外,其余五人与章伯钧、李健生夫妇都有一定交往。对于这些由与右派相关的身份演出的交往中,李健生的角色主要是第一大右派章伯钧的夫人。李健生自身的工作和身份,如政协委员,都是与章伯钧有着直接关系。而且李健生与书中主要人物的交往都是因章伯钧而起,各人物对她的态度之变化都与章伯钧的沉浮有关。因此,《往事并不如烟》中章伯钧是支撑着整个故事和作者态度、情感的人物。李健生是站在他身边的木棉,与章伯钧并不完全相同,却保持一致。对许多事件和人李健生有自己的态度和视角,却并不与章伯钧的态度和视角相互冲撞。章伯钧与李健生在《往事并不如烟》中是具体的一对知识分子夫妻,又是最大的右派夫妇。他们代表着自己,以及灾祸的时代背景和背景下的中国的精英们。他们是布景而不是演员。在六篇记文中,与李健生与章伯钧的这种协和的关系最为相仿的是张伯驹和潘素。该篇正标题是“君子之交”,点出作者对张伯驹和潘素的总体评价,君子是也。而副标题是“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唯一出现的一个名字是张伯驹。如前文所说,“我父母”不是任何一篇重点刻画的人物,因此该篇的重点是张伯驹夫妇。而“张伯驹夫妇”一词传达出这和谐的夫妻关系中张伯驹占着主导地位,潘素的介入更倾向于是支撑张伯驹形象的必需。因为经过了几十年张伯驹中有了太多的潘素,而具体事件中张伯驹的身旁也并肩站着潘素。潘素对张伯驹的影响融在了张伯驹的形象中,融解的过程是作者所不知的。因此潘素是塑造张伯驹时绕不开的人。而副标题表明该篇对人物的认知仅仅是交往的“叠影”,因此不需要把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