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_第1页
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_第2页
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_第3页
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_第4页
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古代都城条坊制

日本古代首都的建设始于鸟类时代(593-710)。一般认为,飞鸟时代最初的几座都城:难波京(今大阪市内)、飞鸟京(今奈良盆地南部的飞鸟川流域)和大津京(飞鸟京正北约40公里,今滋贺县大津市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格局,仅仅是城市的雏形。日本最早的正规都城,公认是于694年仿照中国都城制度建成的藤原京。从694年到794年的100年间,日本经历了3次迁都,由奈良盆地南部逐步向北迁移,其都城分别是藤原京、平城京、长冈京和平安京(见表1、图1),并最终定都于平安京。但幕府时代开始以后,都城不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只作为天皇的住地,成为象征性的全国礼仪中心。藤原京之所以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正规都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最早进行了完整的街坊空间规划,而街坊空间规划是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古代都城的街坊被称为“条坊”,其条坊制模仿自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在由城市道路(大路)框定的街坊中,东西方向各排称为“条”,数字顺序由北向南;南北方向各列称为“坊”,数字顺序由中向外,中轴线左右两侧以东/西来区分,如“东一坊”、“西一坊”。城市道路的名称也以这些条坊为基准。以平城京为例,东西走向的城市道路称为“某条大路”,数字取决于其位于第几条以南;南北走向道路除中央的朱雀大路外,称为“东(西)某坊大路”,数字取决于其位于第几坊外侧。街坊内部道路称为“条间路”(东西走向)和“坊间路”(南北走向)。由这些命名法可以看出,条坊制度构成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在上述的4个都城中,条坊制度既有继承性,也有不断的革新和发展。由藤原京到平安京的迁移过程,也是条坊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1藤原京与长冈京历史上的藤原京位于现在奈良县原市。它与日本其他古都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宫城不位于都城的北面而是在都城的中心,而且根据出土木简的记载,宫城北边可能设有市场——这些特征更接近《周礼·考工记》中“面朝后市”的规制。藤原京到底是模仿自隋唐长安和洛阳,还是北魏洛阳,或者是直接依照了《周礼》,一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藤原京作为都城的时间只有16年,废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卫生条件的急剧恶化。藤原京所处的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宫城处于排水下方向,《续日本记》庆云3年(706年)3月条目记载“京城内外多秽臭”。708年元明天皇下诏在藤原京北面约20公里的平城(今奈良市)建设新都。平城京以唐长安为蓝本,并继承藤原京的建设经验,其中轴线与奈良盆地的古道“下之道”一致,最东边道路与“中之道”一致,城市主体部分东西约4.3公里,南北约4.8公里,加上东北部向外凸出的外京,面积约20.6平方公里,约为唐长安的1/4。它与唐长安有很多共同点,如宫城在正北面,城市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为左右两部分,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在宫城以南等。但是在外形轮廓、宫城内部规划以及街坊形制等方面二者也有很多差异。781年桓武天皇即位之后,为了摆脱来自佛教寺院和藤原氏家族的双重政治压力,于784年6月开始建设新都长冈京(位于今京都府向日市),并匆匆于同年11月就移居长冈宫。同时桓武也废弃了作为副都的难波京,终结了效仿自中国隋唐的两京制。虽然长冈京作为首都仅有10年短暂的历史,但其规划却相当完善。城市东西4.3公里,南北5.3公里,为规则的纵向长方形。尽管城内有平行于朱雀大路的小川、东南部的桂川和西南部的小泉川三条河流的干扰,长冈京的街坊规划仍然以严整的方式展开。平安京名称的来历就是长冈京被废弃的原因。长冈京开始营建后发生了一系列灾厄,促使桓武在794年再次宣布迁都,并将新都城命名为“平安京”以祈求平安。平安京遵循中国的风水观念,选址于北高南低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应之地”。按照古籍《延喜式》的记载,其规模为东西1508丈(约4.5公里),南北1753丈(约5.2公里),与长冈京大致相当。中轴线朱雀大路以东为左京,称为“洛阳”;以西为右京,称为“长安”。后来右京因为地势低下、环境潮湿而衰微,京城仅以“洛”称呼,进京谓之“入洛”,日本古代著名的屏风画“洛中洛外图”意即“京都内外图”。这些名称直接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效仿。2如何发展京城的车间制度2.1藤原京的条坊结构1969年的考古发掘确认了藤原京内的宫城“藤原宫”为边长2里的正方形。同年岸俊男提出藤原京的复原方案(图2中网格加密的范围),认为藤原京以奈良盆地的两条古道“下之道”和“中之道”为东西边界,宽度约2120米。当时颁布的律令《大宝令》规定的用以测量土地的基准尺“大尺”约合35.4厘米,1500大尺为1里(531米),所以宽度相当于6000大尺,即4里;南北长度推算为6里,约3180米。岸俊男认为,坊的基准尺度是0.5里(750大尺)见方,城市内东西共8坊,南北共12条,宫城占地16坊。岸氏的复原方案直到90年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1996年在距中轴线东西各约2650米(5里)处,又发现了城市道路的遗迹,以及城市街坊遗迹;进而发现750大尺间距的道路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宽度相同,而是宽窄相间——这说明较窄的路可能不是大路而是坊间路。另外根据《大宝令》(701年实施)和《养老令》(775年实施)的规定,藤原京的左京和右京各设坊令12人,坊令1人掌管4坊,因此坊的总数是2×4×12=96坊。岸氏的复原方案虽然总面积是8×12=96坊,但减去宫城以后实际只有80坊。况且,从藤原京和平城京的关系来看,藤原京建成16年后即迁都平城京,而平城京的面积超过岸氏复原方案的3倍。在没有大规模移民入京记载的前提下,从城市人口规模的角度看这种“扩张”很难进行解释。根据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各种新的藤原京复原方案被提了出来,其中小泽毅和中村太一的“大藤原京”说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岸俊男所复原的只是城市中心的部分,城市全体的规模是10里×10里(图2中大网格的范围),坊的基准尺度不是750大尺见方而是1500大尺(1里)见方。宫城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占据4坊的面积,坊的总数是10×10-4=96坊,与律令的记载一致。这样城市规模、坊的尺度、以及宅基地分配标准也与平城京一致起来。而且,1里见方的坊与北魏及隋唐洛阳的里坊尺度正好吻合。从条坊制的历史来源以及藤原京与平城京在规模方面的连续性等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这种复原方案更为合理。藤原京的条坊规划使用大路中线基准法,先以1500大尺的网格定出城市道路的中线,然后向两侧等距画定路幅的一半,挖出侧沟,余下才是坊的面积,因此坊的大小随着路幅的宽度不同而变化。坊四周设有坊墙(筑地),以坊墙为边界计算,坊的实际面积小于1里见方。考古发掘表明,岸俊男主张的750大尺见方的“坊”(实际上是1/4坊)内部很可能是以十字分割为均等的4份,所以可以推测,藤原京中坊的分割方式,应该是首先以窄于大路的坊间路进行十字分割,所得的4个地块再分别以更窄的小路十字分割为4份,每份称为1町,一坊共16町。以地块中线为基准的这种十字分割方式,与北魏洛阳及隋唐长安和洛阳的坊是一样的。在宅基地分配(称为“宅地班给”)方面,用地的大小是按照主人的政治地位决定。《养老令》中的《官位令》规定,官阶由一位至八位,每位设“正位”和“从位”(次位),八位以下还有初位(相当于无位)。如左右大臣为从二位,管理左京的“左京大夫”为正五位,管理4个坊的坊令为初位。据记载,藤原京的宅地班给制度大致为:右大臣4町,四位以上2町,五位1町,六位以下根据家族人口多少,上户1町,中户1/2町,下户1/4町,直到无位庶民的1/8町、1/16町。1町的面积约合14000平方米左右,看上去分配给都城居民的宅基地相当阔绰,不过实际上当时的居住方式是大家族聚居,每“户”实际上是数个小家族的集合。另外从出土的木简来看,藤原京的坊和町的名称,使用的是如“林坊”、“小治町”等专有名词而不是数字名词,与中国的里坊命名法类似。2.2日本的平城京条间路平城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其条坊制度的细节也比较清楚。左京和右京都是南北9条,东西4坊,东北方凸出的外京为南北4条,东西3坊(见图3)。条坊规划也是采用大路中线基准法,大路的中线以1500大尺(等于1800尺,即180丈。平城京时期1尺=29.5厘米)形成四方网格。最宽的朱雀大路宽28丈,宫城南面的东西向道路“二条大路”宽17丈,一般的大路宽8丈或12丈,坊间路宽2丈。但是在宫城的正南面,朱雀大路和东西一坊大路之间的坊间路加宽到了大路的宽度,使大路中线的间距减小了一半,为750大尺(900尺);宫城东面和西面的条间路也同样进行了加宽。这种做法与隋唐长安类似,也被其后的长冈京和平安京所继承。同样由于路幅的不同,不同地段的町面积也不相同。邻接朱雀大路和二条大路的町最小,约8900平方米。而一般的大路和坊间路所限定的町约14000平方米。有将近1倍的差异。在坊内的分割方式上,平城京没有继承藤原京的做法,而是以南北和东西各3条坊间路将每坊均分为16份,每份为1町,面积约40丈见方。与过去强调中线的手法不同,这种分割方式具有了均质化的倾向。平城京的坊四周也以“筑地”围合起来,只有3位以上的府第才允许直接向大路开门,一般住宅只能向坊间路开门。平城京在坊和町的命名方法上也进行了革新,坊名使用数字命名法,按照其在横条与竖坊的方格网中的位置,称为“左(右)京某条某坊”。如西市位于右京8条2坊,东市位于左京8条3坊;最大的王府——田村第在“左京4条2坊”,占半坊即8个町。每坊中的16个町也以数字命名,左右京的数字顺序不同(见图4)。这种数字命名法使住所的定位清晰明确,但同时也给人均一、无个性的印象。平城京宅基地的班给制度与藤原京大致相同,按照官位分配(见表2)。上述田村第的主人藤原仲麻吕为太政大臣,正一位;其次是长屋王(天武天皇之孙,从二位)邸,占4町;其他大多数贵族府第不超过1町。贵族的大宅第多在城的北部,靠近宫城;庶民的小规模住宅多在城南,町内各户的宅基地用板或材垣进行分隔。表2按照1町折合164000平方米(40丈见方)来粗略计算,仅仅反映了多数町的大致面积。实际上平城京的各町大小很不统一。由于使用大路中线基准法,除掉路幅之后坊的边长往往不是整数,分成16份以后的各町面积也不一致,尤其临朱雀大路的坊更为明显。以左京3条1坊为例,各町的边长由北向南分别是34、41、41、38丈,由中向外分别是29、38、38、35丈,这样一坊之内町的面积有9种之多,这显然会给宅基地的分配带来混乱,难以保证公允。2.3路幅、道路长度和宅基地面积长冈京的规划格局非常规整,显示出短时期内迅速建成的城市的特点(见图5)。城市总体为南北9条,东西8坊,北面正中的长冈宫占4坊,全城共有68个坊。虽然作为都城只有10年的历史,长冈京的条坊规划却有很多革新。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在确定道路骨架和条坊尺度时,把原来的“大路中线基准法”改为“用地边界基准法”。这很可能是吸取了平城京的经验教训,以便更精确地控制宅基地面积。这个变革引起了规划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藤原京和平城京的做法是在预设的1500大尺(180丈)的大网格下进行分割,所以可以说是一种减法操作;而长冈京是把各条大路、小路和町的基本尺度设定之后,由内向外、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叠加操作,因此町的尺寸基本上都是整数(40或35丈),而道路中线的间距视叠加的结果而定,不一定是整数。长冈京规划的基本尺度如下:町:朱雀大路两侧的东西一坊中,各町的东西宽度均为35丈,南北长度均为40丈;宫城东西两侧、一条与二条的诸坊中,町的南北长度有所出入,东西宽度均为40丈;城市其余部分的町均为40丈见方;道路:朱雀大路宽24丈,二条大路宽12丈,其余大路宽10丈,坊间路宽4丈(东西一坊的坊间路加宽为10丈)。以上的尺度设定,显然也参照了平城京的经验数字。特别是町的边长多取40丈,与平城京多数街坊的尺度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长冈京的“用地边界基准法”并不彻底,仍然有强制大路间距一致的倾向。临朱雀大路的坊中町的东西向宽度比其他坊小5丈,究其原因就是为了保持朱雀大路和东一坊大路的中线间距基本不变(12+35+4+35+10+35+4+35+5=175丈,其他多数大路间距为5+40+4+40+4+40+4+40+5=182丈)。笔者推测,正是为了减少路幅变化对町面积的影响,长冈京缩小了路幅的差距,朱雀大路由平城京的28丈改为24丈,二条大路由17丈改为12丈。但是减小城市主干道的宽度,对于交通和城市景观都有损害。可以认为,长冈京的条坊制度显示了变革中的规划的特点:既有突破性的创新,又有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后者主要在于它未能完全处理好各町面积的一致与道路中线间距的整齐划一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而表现出某种暧昧和折衷的倾向,这个问题到建设平安京的时候才得到妥善的解决。长冈京的坊与町的名称也继承了平城京的数字命名法。在宅基地分配方面沿袭了平城京的制度,基本没有变化,按照主人官位的高低宅基地面积从2町到1/32町不等。1町以上的贵族宅第大多在五条以北,特别是集中在宫城东面,保持着“北贵南贱”的格局。2.4平安京的城乡格局平安京的条坊整体上与长冈京类似,同样是南北9条、东西8坊,宫城占据4坊面积。但是在细节方面平城京与前代都城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见图6)。首先,平安京采用了彻底的“边界基准法”。所有的町大小一致,均为40丈(400尺,平安京早期1尺=29.84厘米)见方。最宽的朱雀大街宽度恢复为平城京时期的28丈;二条大路恢复为17丈;其余的大路除少数为12丈或10丈外,大多数是8丈。平安京整体的尺度是由这些基本尺度累加而成,不再强制大路间距完全一致——如朱雀大路和“大宫大路”(相当于东一坊大路)的间距为198丈,大宫大路与西洞院大路(相当于东二坊大路)的间距为186丈——这样就彻底消除了路幅宽度对町面积的影响。而其他多数大路宽度由长冈京的10丈减小为8丈,这样大路间距由182丈变为180丈,恢复了藤原京以来的尺度,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京的宫城宽度不再是一个预定值2×180=360丈,而是取决于其南面的街道与町的宽度的累加值,即2×(28/2+40+4+40+10+40+4+40)=384丈,这在规划方法上很有一些“自下而上”的意味。其次,街道与坊的命名法发生变化。由于桓武之后的嵯峨天皇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平安京除了东西走向的各条大路仍按数字顺序称“某条大路”以外,南北走向的各坊大路模仿唐代都城,改为专有名词称呼,如上述的大宫大路、西洞院大路;同时坊也使用专有名词称呼,且不少是直接取自唐洛阳和长安的坊名,如“铜驼坊”、“永宁坊”、“宣义坊”等等;坊间路用了“春日”、“冷泉”、“锦”、“梅”等唐风十足的名称;町也取“市人町”、“自余町”等专有名称。第三,宅地班给的标准比前代都城有所减小。大致是贵族三位以上给予1町以下,四到五位给予1/2町以下,六位给予1/4町以下;一般的庶民每户给予1/32町(约450平方米),称为“1户主”。标准的降低可能是出于对人口增长的预见。居民的大致分区情况是:二条大路以北即宫城的东西两边,是上层贵族的宅第,还有官衙及其附属设施;二条大路和五条大路之间是一般贵族和官吏的住宅;五条以南是庶民的住宅及市场。第四,町内宅基地的分割方式(称为“宅地割”)定型。坊的分割方法仍然是均分为4×4=16町,由于一般城市居民只能分配到1/32町的宅基地,平安京把多数町分割为东西四列,每列称为“行”,南北八行,每行称为“门”,总称为“四行八门”(见图7)。每个单元(1户主)大约东西10丈、南北5丈。每户通过南北向的町内小路(1丈或1.5丈)或者直接从坊间路(4丈)进入。除了三位以上的官僚或者四位以上的贵族以外不允许直接向大路开门。第五,实施了更加缜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前代都城设置了左右京两个大夫,左右京各条(4个坊)设置坊令,每坊设坊长。平安京在坊之下又把4个町作为1“保”,设置保长(称“保刀祢”),加强了对街坊的控制管理,形成了“左右大夫—坊令—坊长—保刀祢”的多级管理体系。另外,10世纪以后,平安京取消了大部分坊的坊墙,只保留了宫城正南面各条第一坊的坊墙。保留的原因,除了保持朱雀大路的威严以外,还因为东一坊和西一坊大路之间是平安京外交、政治、经济、宗教设施集中的区域,被称为“坊城之地”,保留坊墙有利于公共设施自身的安全和管理。而居住用的坊取消坊墙,顺应了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中国晚唐里坊制度的松弛是同样道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在于,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取消坊墙利于居民在发生地震时迅速疏散到大街上避难。3条坊制度的创新统观日本古代4座都城的条坊制度,可以把它们的共性、即继承性总结如下:(1)除藤原京外,其余3个都城为南北9条、东西8坊(平城京东北有外京12坊),宫城占地均为4坊;(2)大路中线的间距以1里(1500大尺或1800尺,约合531米)为基本尺度,这个尺度应当是直接效仿自中国(尤其是隋唐洛阳)的里坊制;坊基本上是正方形,分割为4×4=16町;(3)实施了严格的宅地分配制度,按官位高低分配,一般从最上位贵族到庶民分配4町到1/32町不等。(4)条坊规划的空间层次为:左右京—条(4坊)—坊—町;相应的管理层次为:左右京大夫—坊令—坊长—保刀祢(4町)。由藤原京到平安京的发展过程中,条坊制度也有很多创新之处,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规划基准方式从“大路中线基准法”变为“边界基准法”,操作方法也从由整体到局部的减法操作变为由局部到整体的加法操作,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革。规划方式的变革起始于长冈京而完善于平安京。日本学习了中国都城的方格网状城市形态,以1里(180丈)作为大路间距,由此确定了条坊的基准尺度。这种规划方式存在一个问题:由于道路宽度的不同引起坊的面积大小不均,给宅地分配带来了混乱。为此,长冈京变革了规划方式,不再强制大路中线间距相同,而是优先确定用地分配的基本单位——町的尺度,以此尺度和道路宽度的累加来形成城市整体构架。这个变革引起了整体规划方式的颠覆性变化,即从“由整体到局部”的减法操作,变为“由局部到整体”的加法操作。但是长冈京的革新并不彻底,为兼顾大路间距而减小了主干道的宽度,损害了交通和景观功能。平安京一方面恢复了朱雀大路和二条大路的宽度,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