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的文本解读_第1页
电影《孔子》的文本解读_第2页
电影《孔子》的文本解读_第3页
电影《孔子》的文本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影《孔子》的文本解读

孔子是中国人。要把它拍成电影并不困难。“画鬼魅易,画犬马难”,孔子的事迹几为“犬马”;此外,年代久远,现有文献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戏剧性”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要求。而孔子这样的题材又不容戏说,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就成了《孔子》力求解决的问题之一。1孔子的真实记录基本符合历史文献的真实性1.1否定社会学的观点伽达默尔在解释阐释学时提出过“效果历史”的原则,他认为一切历史著作、记载与叙述不可避免都包含着作者和记述者的历史性和局限性,暗含着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海登·怀特提出“元史学”,否定史学的科学性,认为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本质。“由于‘过去’这个客体本身是不可再现的,人们只有通过‘想象的’方式来使它再现于意识或话语之中,所以一切历史再现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历史’不等于纯然客观和中立的‘过去’,历史联结和沟通了过去和现在。”这些理论都认为历史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孔子》作为一部展现历史人物的题材剧,必然会涉及到上述问题。1.2孔子的人性模式电影《孔子》主要叙述了反殉奴、收回汶上三城、隳三都、周游列国、孔子重回鲁国这些孔子一生中的大事件,而且影片把着重点定在孔子的“仕途”方面。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只为宣扬自己的政治和学术理想,并期望获得当权者的青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出现的那段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在孔子遭遇了挫折,君王不再支持他隳三都后,他突然想到了老子。老子劝孔子在“王纲失序,天下纷乱”的世道就不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了,认为:“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但孔子却说“可丘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吧。”于是,老子又送给他一句话:“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利,上善若水啊。”孔子又言:“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道则只在人间。”此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显而易见,老子的“道”是修身养性,主张无用方为大用,而孔子正好相反,他的“道”致力于整个社会。孔子的悲剧命运正源于此,影片在揭示这一点上也是很成功的。周游列国屡屡碰壁,甚至在经过一个乡村,子路问路时,连乡邻都嘲笑孔子:你们与其跟着他四处流浪,还不如跟我们在此种田,躲避乱世吧。如果说这些都是影片的前奏,那么季孙斯之子邀请孔子回国的片段便揭示出孔子最为悲哀的地方。冉求以“为了鲁国的社稷”劝说夫子回国,但颠沛流离,模样窘迫的孔子思考了很久,说出了一句在情理之中却耐人寻味的话:“我可以回去,但你要转告他们,我只想专心讲学,请他们以后不要用政事来扰我。”这和孔子之前苦苦追求“仕途”相比,变化显然很大,他终于幡然醒悟,大同世界的梦想永远不可企及,老年孔子在经过世事变迁后终于懂得了士大夫的生存法则。1.3孔子以死为所,及以、道言表显,并反对立法孔子“杀少正卯”事件如果拍入影片,将是一大创新,因为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形象不太符合,但因这个史实并不一定是事实,有的人认为它是“伪造之说”,所以这一故事在《孔子》中缺位。最早记载该事件的是《荀子·宥坐》。直到宋代朱熹开始对此提出疑问,他说“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吾又安敢轻信其言。”后来的学者也认为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致力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杀少正卯一事和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此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成了历史上的一段“疑案”,《孔子》没有将这一故事纳入其中可见对历史人物真实性的充分考虑。2情绪的净化电影叙事必须满足受众的基本情感,使观众乐于接受,并使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孔子》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也有这样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文献叙述,那就成了纪录片而非艺术作品,所以真实性并不能成为《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2.1“失象”的戏剧创作理论1932年,海明威首次提出“冰山原则”,他认为文学创作如同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之上,而其余的“八分之七”则是靠文学家创作出来的。郭沫若、茅盾、吴晗、余秋雨等人也有过类似的看法。郭沫若作为中国早期表现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同时期的茅盾一方面强调历史剧不同于历史,一方面更强调历史剧无论怎样忠实于历史,都不能没有虚构的部分,如果没有虚构就不成其为历史剧。茅盾意在建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另外吴晗在《谈历史剧》中也说:“历史剧不同于历史,两者是有区别的。假如历史剧和历史一样,没有加以艺术处理,有所突出、集中,那只能算历史,不能算历史剧。”而余秋雨则精辟地提出了历史剧创作的五大原则,其中之一便是: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由此可见,艺术性对历史剧创作的重要性。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同时,又不能照搬历史典籍,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史剧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平衡。2.2影片的“历史的可能性”颜回、南子和漆思弓的人物塑造不免带有导演“胡玫式”的阐释,但这属于创作允许范畴。南子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女子,她的名声不好是为众多文献记载的,把“子见南子”嵌入影片中,更能体现孔子的有血有肉。孔子毕竟也是普通人,但是孔子的境界就在于面对一个深宫怨妇的色诱,他能表现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漆思弓的人物形象完全是根据影片需要虚构的一个人物,但他符合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历史的可能性”。这个人物贯穿影片始终,一开始他是以“殉葬小奴”的身份出场,然后引发了孔子和季孙斯之间关于“殉奴”问题的争执,之后自然引出孔子“反殉奴”,珍爱人的生命的思想。然而影片也有一处败笔,那就是颜回之死。剧中的颜回是为救书卷反复潜入冰水之中而活活冻死,这当然属于艺术想象允许的范畴,但却不符合“失事求似”原则。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当颜回奋不顾身抢救书卷时,孔门众师兄弟却趴在冰面上嘶声呐喊,无一人相助也无一人劝阻,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书卷,而在于他本人,救那些原始材料没有那么重要,颜回在影片中是最得孔子真传的人,但却死得本末倒置,颜回精神的艺术处理没有取得与文献中的“颜回”相似的效果。2.3“仁”与“礼”:孔子“义”的本质孔子有两大思想:“仁”和“礼”,电影对它们的诠释也是通过加工处理表现出来的。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有了仁才有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影片偏重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影片中多有展示,孔子在鲁国所做的“反殉奴”、“隳三都”,都体现了孔子反对三桓嚣张跋扈、为所欲为,而且导演刻意让孔子以对答方式或制造矛盾冲突来阐述儒家关于“仁”的治国理念。此处只简要提及“仁”最核心的部分:“忠恕”。杨伯峻认为“忠恕”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子《集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余英时觉得朱子的解释甚为精当,这是孔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影片中,借小奴漆思弓,孔子在大殿之上对弓山狃说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场面虽然不够精致,甚至略显简陋和单调,但还是传达出了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随后,孔子能够容忍被季孙斯赶出鲁国,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仍能答应季孙斯的要求让冉求回鲁国带领兵打仗;十几年后,孔子又不计前嫌,笑着接受季孙斯的邀请回到鲁国;南子的美艳和风流之事在卫国人人唾弃,但孔子仍能为自己心中的梦想,以一颗平和之心去见南子,可见孔子的度量。对“礼”的解读相比“仁”来说要难得多,影片把“礼”透过几个点编成可以表达的形式。影片一开始,孔子在参见鲁国公时,未进大堂就开始大行跪拜,一旁的侍者提醒他,现在已经不兴这一套了,可孔子依然如故地从门口一直跪拜到殿上,姿态端正;子路战死沙场,仍不忘老师教诲扶帽正衣冠;饱经沧桑、年迈的孔子在奔波十四年后重回鲁国时,坚持行大礼跪拜,礼数周全。虽说孔子的“礼”远远不止这些,但影片也只能拍这么多。3“真实性”的缺失从上述分析可知,电影《孔子》是导演胡玫、陈汗等人“个人视域”和“历史视域”的融合,它达到了历史文献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由于历史并不可靠,历史的“真实性”并不存在,所以《孔子》的拍摄只能是基于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