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情绪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_第1页
孔子情绪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_第2页
孔子情绪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_第3页
孔子情绪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情绪教育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目前,情感教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情感教育和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如果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77-78那么,在笔者看来,它恰是通过情绪教育来实现的。孔子有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情,更有“乐以忘忧”的超越心态。透过《论语》和孔子的生活体验,笔者以为孔子的情绪教育思想对回答主体如何保持较好的情绪状态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包含着值得今人珍惜的真知灼见。一、志于道,谋道情绪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在意志的坚持努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意志力又可以掌控情绪的流变。在情绪教育中,孔子特别强调通过“立志”发挥意志对情绪的掌控作用。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刘宝楠说:“此夫子诲弟子进德修业之法。”137而“进德修业”的第一步就是“志于道”。研究者指出:“‘志’指决定心的方向的意志力。”246朱熹《集注》说:“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94如果从“心绪”角度理解朱子所谓“心”,那么,“意志”的力量掌控着“心绪”的流变路径,而“志于道”则能保证“心绪”路径的正确。孔子说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应当说,孔子人生早期即已具备的意志力量,为其日后获得“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的圆融心态起着巨大的作用。另外,“志于道”可理解为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希望”。斯奈德等人认为“希望”是一种朝向目标的思想(thinking)。1“道”是孔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理想,即是对远大目标的希望。对希望与个体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查表明,“具有较高希望的儿童能更好、更恰当地应对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P191孔子讲“谋道不谋食”,“谋道”是对美好前景的向往与追求,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正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积极情绪才能得以不断扩建。可以说,“志于道”、“谋道”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孔子不断提升自我、始终向前的不竭动力。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如果生活中没有崇高理想,缺少希望,害“近视眼”,必然会患得患失,忧虑于吃穿,为消极情绪所围困。意志坚决,为情绪的掌控了方向;立志谋道,扩充个体心理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说,志道、谋道,是避免心胸狭隘和消极情绪的基本方法。当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之时,其心境自然十分低落,但他却能“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靠的是坚强的意志支撑和对“道”的坚持追求。二、情绪上的诱惑除意志外,主体的认知对情绪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陈少华说:“认知评价一方面决定了情绪体验的强烈程度,……另一方面,认知评价还决定了会不会产生情绪以及产生何种性质的情绪体验。”孔子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孔子讲到“君子有九思”《季氏》时说“色思温”,“貌思恭”,“忿思难”。“思”无疑是主体的认知活动,在孔子看来,通过主体之“思”能够改变情绪的表现状态,使主体的“表情”达于理想状态。同时,孔子明确作出了“智者不惑”的判断。在此,有必有分析一下孔子所理解的“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还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爱恶的反复和愤怒的无常是“惑”的一种表现。《词源》说“惑”有三种意思:疑惑,使人不解;蛊惑,使人迷乱;烦恼。从主体的意识状态层面理解,“惑”是一种认知偏差,同时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迷惘表现。情绪上的迷惘之“惑”无疑与主体的认知之“惑”交织在一起。乔建中认为:“情绪调节的核心就是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认知方式,并取而代之以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296孔子讲的“智者不惑”是主体意识的状态描述,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的认知方法。孔子意识到了主体认知上的“智”对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认为主体认知达于“智”,就能克服情绪上的迷惑和烦恼。同时,乔建中把对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的不合理的认知特点概括为“要求的绝对化”、“概括的过分化”、“失败的灾难化”。296-298孔子对这种不合理的认知特点持明确的反对态度。《论语》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所讲“四毋”,就是要保持主体认识客观冷静,消除主观认知的私意、偏见与固执。“四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培养一种有似于乔恩·卡巴金(JonKabat-Zinn)所说的“觉知力”2。“觉知力的力量在于,它可以根本上切断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164当然,要做到“四毋”,将主体认知对情绪的调控落实到认知行为中是很复杂困难的。但显而易见的是,孔子意识到了情绪教育的这一原理,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实践。三、“知天命”与行动使命关于“知天命”在情绪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在现代情绪学研究中普遍被忽略。翁银陶《论孔子的心理平衡法》说:“神秘的天命思想为维持孔子的心理平衡发挥了奇特的功效。”很显然,在孔子那里,“知天命”在缓解个体心理恐惧、忧虑、无奈等消极情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者将“借助天命”看做是孔子维持心理平衡的自欺欺人的消极方法,这既不符合孔子“天命论”的实质,也没有弄清楚“天命”思想发挥心理调节作用的内在机制。“天”观念在孔子那里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敬畏“天”,并且自觉从“天”那里获得了相应的使命。《论语》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可以说,“知天命”的第一义就是知道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根本上掌握个体生命的意义。芭芭拉·费雷德里克森说:“要提升你的积极情绪并且把你的积极率往高地上移动的一个关键途径就是,要在你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更加频繁地找到积极的意义。”178孔子根本上体悟到了这一点,知道“命在我,使我不得不如此做。”33可以说,从“天”而得的使命感,使孔子充满勇毅坚韧的精神品质,即使面临挫折,也能“知其不可而为之”。正如梁漱溟说:“听天由命的人,就是尽力去作的人,他把顺的机缘都算是承受过,这才是真正尽了天命。”“知天命”,勇毅果敢,由机缘所生的种种痛苦和困难就会被看淡。另外,“知天命”就是知道努力做的事情受到客观外在环境、条件等“先定”因素的制约不一定能够做得成,即钱穆所谓“命在外,使我如此做了却不一定能做得通。”33如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知道外在客观环境的前定性、偶然性就是“知天命”。面对变化多端、不可掌控的外在世界,人的力量显得格外渺小,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知命”让他获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达观”心态。“知命”既不会侥幸,也不会放任自流。孔子的天命思想是非常复杂而深刻的。“知天命”让其生命有了意义的支撑,获得了前进的不竭动力。同时,“知天命”让他体会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的道理,能让消极的心绪获得了一丝宽舒。四、“诗”“可以兴”在孔子的情绪教育思想中,“兴于诗”的论断无疑体现着他对文学艺术在情绪感通与涵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章学诚说:“战国之文,既源于六艺,又谓多出乎诗教。”实际上,“诗教”所涵涉的范围相当于今日之文学艺术。孔子曾说“游于艺。”《述而》“艺”指诗书礼射御书数,“诗”是“六艺”的重要内容。朱熹《集注》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94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游谓闲暇无事于之游,然则游者,不迫遽之意。”138“游于艺”可理解为:在闲暇时(或以不迫遽的心态)学习玩味六艺。落实到“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在闲暇之时(或以不迫遽的心态)欣赏玩问于文学艺术之间。“诗”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为何受到重视?因为,孔子认为诗“可以兴”。《阳货》有学者指出,“兴于诗”主要是“强调诗歌的‘感发志意’启迪人的心性,培养人的人格的功能和目的”,“人们阅读和接受《诗经》文本,则必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这就是‘兴’”。扩言之,“兴”即是通过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感发主体的情意。马一浮说:“言之感人深者,固莫非诗也。”诗“可以兴”实际是强调“诗”(文艺)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感通涵养作用。江可达说:“情绪感染力是文艺作品的生命所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体验情绪变化的过程。”孔子无疑已经体会到这一点。同时,孔子还认为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抒发哀怨的情感”。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文艺创作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诗(包括观看、欣赏文学艺术)可以宣泄内心的不快、不满等情感。在孔子看来,在闲暇时阅读欣赏“诗”,可以感发情绪和宣泄情绪,使情绪得到涵养。因此,诗“可以兴”、“可以怨”体现着孔子对文艺作品发挥情绪教育功能的内在机制的洞察,这一点无疑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五、不学礼,为辅在孔子的情绪教育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他特别强调“礼”在情绪表达和节制方面的作用。孔子强调情绪强度要适度,如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那么,主体喜怒哀乐的自然情绪如何才能得以适度表达呢?孔子认为要靠“礼”。《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学而》就是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7“礼”与特定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密切联系,体现为一种仪文典制和道德规范。在《论语》中孔子答颜渊“问仁”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孔子看来,主体内在德性“仁”的实现要在视、听、言、动过程中践“礼”。而视、听、言、动过程无疑蕴含着主体情绪的表达。梁漱溟说:“礼乐不是别的,是专门作用于情感的。”因此,主体的视、听、言、动,包括情绪在内,只有按照“礼”所规定的基本行为范式活动,人才能真正的“立”起来。孔子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立于礼”无疑具有一种深刻的情绪教育意蕴。李泽厚说:“一方面‘礼’是表示、传达情感,同时又是给情感以确定的形式而成为仪文典式。”83概括起来,“礼”的情绪教育功能有二:一是表达,二是节制。所谓“表达”就是“礼”通过仪文形式的具体场景感染烘托表达主体的情绪,在特定的时候让人表达出相应的情感情绪。比如在死人的时候,“丧礼”的形式让主体沉浸在“哀伤”之中。所谓“节制”就是“礼”通过仪文形式使情绪表达符合一定的规范,使情绪表达适中。比如《论语》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还说:“丧致乎哀而止。”《子张》李泽厚说“人性情感必须放置于特定形式中才可能铸成造就,无此形式即无此情感。”83因此,在事无巨细的礼教中才能使主体养成一定的情绪状态,使主体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度方式。孔子所讲“礼”之内容不必为现代人全部依循,但是孔子所揭示的“礼”的情绪教育原理无疑并不过时。正如李泽厚所说:“具体礼乐之内容、细目均可随时代、社会而大有异同,但此教育学之文化心理的‘形式原则’则用在常新,即非人文不足以成人性也。”179六、孔子的现代情绪观面对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快节奏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