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1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2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3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4页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学校潮阳黄图盛中学授课班级高二14班授课教师姓名黄丕荣课题名称新文化运动授课时间2017.2.15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本课的设计中以“胡适日记”为入手,以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为核心,运用史料着重分析新思想出现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进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让学生从“胡适日记”中分析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内国外对这次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教学,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学史思维和学史方法,进而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历史理解: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4.历史解释: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等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5.家国情怀: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以及评价,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地去分析问题和史实,并认识到时代特征的需要,进而联系到今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当代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的历史理解。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胡适日记”图片、胡适简介。教师:同学们有写日记吗?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可以记述活动。胡适简介,你们知道吗?1915年1917年这两个时间大家看看,胡适为什么回国,同时接受了包办婚姻?这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的,这是哪一场运动呢?这一场运动的爆发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一起重返1915年,共同回望那段历史。以图片导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传达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洞察日常熟悉的事物的理念,然后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雾霾漫天-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解释历史概念: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本课结构介绍一、雾霾漫天-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二、青年觉醒-新文化运动的概况三、思想闪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四、福泽后世-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出示“胡适日记”的图片,胡适的苦闷(危机、复辟、萌动)表明辛亥革命的成果。然后在这要的新环境下但是还存在一些新旧冲突。展示一:“此种苦礼,乃施诸习于自由之余,其何以堪耶!”---“胡适日记”(1910年2月)展示二:日记两则胡适致胡绍庭书(1912年):祖国风云,一日千里,世界第一大共和国已呱呱堕地矣……。吾恨不能飞归,为新国效力耳。袁氏尊孔令(1914年):此令有大误之处七事,……一片空言,全无意义,口头谰言,可笑可叹。展示三:1915年日记两则(五月六日晨之感想)夜半后一时许披衣起,以电话询《大学日报》有无远东消息,答曰无有。乃复归卧,终不成睡。(八月十八日论袁世凯将称帝)“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他最终之垮台”。分析得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政治: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侵华加剧(国外)思想: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国外)“尊孔复古”的逆流国际: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民族危机加剧陈旭麓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由此看来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共和。相反,袁世凯的尊孔复古以及民众思想的落后,说明新的体制难以扎根于旧的社会土壤。民国乱象催生了更多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治国的新方案。历史信息包括表面信息和深层信息,提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二、青年觉醒-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7第二段的内容,以完成新文化运动概况的表。基本概况: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主要代表、活动基地、指导思想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一个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此时的北大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的孔夫子之流,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北大面貌焕然一新。表面上看,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汇聚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后来很多人都加入了《新青年》的作者群。如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他们对于如何塑造新国民又发出了怎样的呼声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这个国家需要一些基本的东西来唤醒民众的思想。三、思想闪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思想闪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民主与科学首先出示史料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德谟克拉西和塞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民主(Democracy)民主政治和民主意识科学(Science)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用什么塑造新青年,塑造什么样的新青年,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民主科学的概念理解,与专制、愚昧对立。(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象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年2月4日《甲寅》日刊观点: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旧道德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观点:提倡自由、个性解放的新道德“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打”只是一种动作,“倒”却昭示了一种结果。“打”的性质侧重于批判,“打倒”就是全盘否定了。陈独秀等人知识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而非孔子本人。胡适说的是“打孔家店”,而经他人传播出去却演变成了“打倒孔家店”,如今历史教科书还错误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真的就像今天那样真相事实变成谣言了。出示黄侃和胡适对话的趣事,在调动学生情绪的同时,具体直观的表明了白话文的优势,说明文化的平民化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观点:反对旧文学一、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二、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三、推倒…山林文学,建设…通俗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观点: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练习题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引入评价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此时民主与科学的含义更加强调国民的民主、科学观念。在通过展示陈独秀等人著作中对民主科学“新”内涵的剖析,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变革的延续和发展,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不同见解,这一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论证观点的能力。根据史料,让学生认识“打孔家店”,反对旧道德的真正内涵和动机。四、福泽后世-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福泽后世-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引用胡适先生与黄侃先生的话,来让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练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贯穿每一个历史时期。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动摇封建思想,引起青年觉醒,提倡自由、平等是民主革命的表现形式。观点二: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等局限性。——摘编自龚书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陈金龙《毛泽东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等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要求:选取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引道学生做题,从观点、评述、总结三步来回答这类题。从积极及局限两方面进行。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偶像的变迁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表2:1923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比较为何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历史启示】历史认识受到史料的使用和方法等影响。用毛蒋也看《新青年》用材料“我”的爱情我做主五四运动图片(5)材料: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最后教师总结做题方法归纳评价。选择有丰富细节的文字、图像史料,让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情境化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史料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思维和方法,并理解“新”的内涵以及这场运动局限,进而认识到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