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第1页
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第2页
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第3页
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第4页
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在研究材料的三阶段非线性光学效应中,非线性机制经常同时存在,这给分析测量结果带来了困难。如传统的简并四波混频法(DFWM)所测得的信号光强度正比于|x(3)|2,因此难以区分非线性折射率n2(x(3)的实部)和非线性吸收β(x(3)的虚部)的贡献,也难以区分n2的正、负。而由Sheik-Bahae等人于1989年提出的单光束Z-scan技术,具有装置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且可分别得到x(3)的实部和虚部及其符号。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种改进的Z扫描技术,使测量的灵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且拓展了测量的内容。本文重点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Z扫描技术,综述了该理论与技术的进展。1波正信号分析中的tp-v分析典型的Z-scan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假设入射光束为高斯光束,样品放在聚焦透镜的焦点附近,对于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介质,由于非线性折射率变化,使样品等效于一个正透镜或负透镜。从而使光束产生自聚焦或自散焦现象,引起远场处透过小孔的光通量发生变化。当样品沿Z轴自-Z经焦点向+Z方向移动时,小孔的透过率随样品的位置的变化曲线呈谷-峰或峰-谷形状(图2)。为简化起见,仅考虑介质的三阶非线性效应,介质折射率可表示为n=n0+n22|E|2=n0+Δn(Ι)(1)n=n0+n22|E|2=n0+Δn(I)(1)式中n0为线性折射率,n2为非线性折射率,ΔN(I)表示光强为I的入射光引起的介质折射率的改变量。假设入射光为沿z轴正方向传播的TEM00高斯光束。束腰半径为W0。忽略样品的非线性吸收,在薄样品近似(非线性相位改变ΔΦ<1)下,运用高斯分解法,远场处小孔的归一化透过率可表示为Τ(z,ΔΦ0)≈1+4ΔΦ0x(x2+9)(x2+1)(2)T(z,ΔΦ0)≈1+4ΔΦ0x(x2+9)(x2+1)(2)式中x=z/z0,ΔΦ0=kΔn0Leff为Z轴上焦点处的相位改变,Δn0=n2|E0(t)|2/2,Leff=(1-e-αL)/α,α为介质的线性吸收系数,L为介质的厚度。峰-谷透过率改变为ΔΤp-v≈0.406(1-S)0.25|ΔΦ0|ΔTp−v≈0.406(1−S)0.25|ΔΦ0|式中S=1-exp(-2r2a2a/w2a2a)为小孔的线性透过率,ra为孔的半径,wa为在线性范围屏上光束半径。通过对ΔTp-v的测量即可求得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n2。对于有非线性吸收的介质,可通过测量开孔(S=1)的归一化透过率T(z,S=1)研究其非线性吸收特性。考虑介质的双光子吸收,将吸收系数表示为α(Ι)=α+βΙ(3)α(I)=α+βI(3)可得样品输出面上辐射分布为Ιe(z,r,t)=Ι(z,r,t)e-αL1+q(z,r,t)(4)Ie(z,r,t)=I(z,r,t)e−αL1+q(z,r,t)(4)其中q(z,r,t)=βI(z,r,t)Leff,开孔条件下,进入探测器的光功率即为样品输出端的功率,由(4)式对r积分得到传输功率。Ρ(z,t)=Ρi(t)e-αLln[1+q0(z,t)]q0(z,t)(5)P(z,t)=Pi(t)e−αLln[1+q0(z,t)]q0(z,t)(5)其中q0(z,t)=βI0(t)Leff/(1+z2/z02)。对于|q0|<1,可得到归一化的透过率Τ(z,S=1)=∞Σm=0[-q0(z,0)]m(m+1)3/2(6)T(z,S=1)=Σm=0∞[−q0(z,0)]m(m+1)3/2(6)开孔Z-scan的透射率与样品的折射特性无关,仅与样品的吸收率有关。因吸收系数正比于入射光强度,透过率曲线在z=0时取极小值。通过开孔Z-scan的测量可求得非线性吸收系数β,用以研究样品的双光子吸收、激发态吸收等特性。2激发光和探测光的影响TZ-scan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入射通过介质,可测量频率为ωe的强激发光感应的频率为ωp的弱探测光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γ(ωp,ωe)和双光子吸收系数β(ωp,ωe),即非简并的非线性响应。TZ-scan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可用锁模的脉冲光作为激发光,SHG晶体产生的倍频光作为探测光。两种频率的光同时通过聚焦透镜。样品放在焦点附近,透射光在远场处被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进入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分别探测一种波长的光能量。在薄样品近似下,假设探测光足够小,它不引起自相位调制和交叉调制效应。激发光强Ie、探测光振幅|Ep|和相位Φp满足耦合波方程dΙedz′=-αeΙe-β(ωe,ωe)Ιe2(7)2d|Ep|dz′+αp|Ep|=-2β(ωp,ωe)|Ep|Ιe(8)dΔΦpdz′=ωpc2γ(ωp,ωe)Ιe(9)dIedz′=−αeIe−β(ωe,ωe)Ie2(7)2d|Ep|dz′+αp|Ep|=−2β(ωp,ωe)|Ep|Ie(8)dΔΦpdz′=ωpc2γ(ωp,ωe)Ie(9)αe、αp分别为激发光和探测光的线性吸收系数,z′为光束在样品中的深度,β(ωe,ωe)、β(ωp,ωp)分别表示简并的和非简并的双光子吸收系数。当入射光为高斯光束时,由方程(7)~(9)可得到样品输出面上的光场分布,再利用线性衍射理论可求得探测光的远场分布。和简并的情况类似,归一化透过率的峰谷之差ΔTp-v与相位改变ΔΦ12基本上满足线性关系ΔΤp-v≈p〈ΔΦ12〉ΔTp−v≈p⟨ΔΦ12⟩其中ΔΦ12=ωpγ12Ie0(1-e-αeL)/Cαe,在脉冲光入射下,时间平均值〈ΔΦ12〉=ΔΦ12/√1.5。对于小孔(S≈0),p≈0.42。通过改变激发光和探测光的偏振特性,如平行极化(xx)或交叉极化(xy),可分别测得非线性折射率系数γxx(ωp,ωe),γxy(ωp,ωe)和非线性吸收系数βxx(ωp,ωe),βxy(ωp,ωe)。用于研究样品的极化色散特性,及光学开关元件的交叉相位调制效应。3归一化透过率测定运用超短脉冲光,在激发光与探测光中引入时间延迟,可获得非线性作用的时间分辩率图象,用以研究介质的非线性响应时间及机理。双光束时间分辨率Z-scan的实验结构如图(4)所示。将入射光分为两束,分别作为泵浦光和探测光,调节半波片和偏振片使两束光垂直偏振。两光束由半反镜合并为一束通过透镜会聚入射到样品,光阑前的偏振片用以滤除泵浦光,使探测光单独进入探测器。实验中,样品的位置Z、探测光与泵浦光之间的时间延迟td可以独立调节。测得的归一化透过率T是Z和td的函数。通过对双光束时间分辨率Z-scan透过率T(td,Z)的测量,可得到非线性折射率的弛豫时间,可用于分析半导体中束缚电子、自由载流子对非线性的贡献,也可区分快速响应的kerr效应与慢响应的温度效应对非线性的贡献。4圆屏和圆屏的线性关系EZ-scan的实验装置与Z-scan的结构基本相同,但远场探测器前的小孔光阑由一圆盘取代(如图5所示)。D2测量经样品通过圆盘的光能量,D1测量无样品的参考光能量。两臂的结构一致,归一化透过率直接由D2/D1得到。该方法可以明显的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当入射光为高斯光时,具有非线性自聚焦特性(n2>0)的介质在焦点附近起到一个正透镜的作用。当样品置于焦点前(Z>0)时远场光束的发散度增大,圆盘边缘通过的光增多。当样品移到焦点后时光束的发散度减小,圆盘遮挡更多的光。从而透过率曲线呈峰-谷形状,与用小孔光阑的结果正好相反。同理,当n2<0时,则曲线呈谷-峰形状。圆屏的线性遮挡率S=1-exp(-2r2a/W2a)正好等于圆孔的线性透过率。对于较大的圆屏,0.99>S>0.98,小的非线性相移ΔΦ0≤0.2,EZ-scan实验得到的透过率的改变ΔΤp-v与ΔΦ0基本上满足线性关系ΔΤp-v≈0.68(1-S)-0.44|ΔΦ0|(10)虽然对于同样大小的圆屏和圆孔,由于介质非线性折射引起的透射光能量的改变量大小相等,但在中心处光的线性成份较大,两者归一化的透过率有很大的差别。普通Z-scan随S的增大ΔTp-v减小(图6中曲线a所示),小孔半径较小时灵敏度较高。而在EZ-scan测量中ΔTp-v随S的增大而增大(图6中曲线b所示),即圆屏的半径大对应的灵敏度高。在EZ-scan测量中所利用的光束边翼(S≈1)的光线偏折程度大于Z-scan测量中利用的小孔中心(S≈0)的光线偏折程度。实验得到测量的信噪比可提高3~5倍。可测出λ/104的波前变化。实际测量中,由于入射光有可能不是理想的高斯光束,这将影响测量结果的绝对大小。用已知非线性系数的介质对EZ-scan进行系统校准,可减小绝对误差。EZ-scan方法适用于测定较小的非线性相移。如薄膜中的非共振的非线性折射率。基于与EZ-scan同样原理的还有离轴Z-scan,小孔偏离Z轴放置,利用光束边缘的光线,提高测量的灵敏度。5介质z-scan的基本原理RZ-scan是通过测量样品表面反射光能量的改变,研究高吸收介质(如半导体材料)表面的非线性特性的方法。若样品垂直于入射光束(Z轴)放置,由于光感应而引起的反射光波前的变化非常小,在许多情况下低于测量的灵敏度。M.Martinelli提出了增强灵敏度的反射Z扫描技术。实验结构如图(7)所示。入射光以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斜入射至样品的表面,入射角θ接近布儒斯特角θB,此时反射光强最小。当样品沿Z轴平移至焦点附近时,光强度增大,样品所产生的非线性折射(Δn)使得入射光线偏离布儒斯特角,反射光强度将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菲涅尔公式,反射系数可表示为r(θ)=˜n2cosθ-√˜n2-sin2θ˜n2cosθ+√˜n2-sin2θ(11)˜n为介质的复折射率。考虑介质的Kerr非线性,˜n=˜n0+Δ˜n(Ι),其中介质的线性和非线性项˜n0、Δ˜n(I)分别包含实部(折射率n)和虚部(吸收k)。在一级近似下r(θ)=r0(θ)+Δ˜n∂r(θ)∂˜n(12)归一化的功率反射率R定义为反射光束的功率与无非线性效应时的反射功率之比R(z,θ)=∫∞0|r(θ)|2Ι(p,z)pdp∫∞0|r0(θ)|2Ι(p,z)pdp(13)I(p,z)为入射的高斯光强度分布。对于饱和吸收介质,折射率的改变Δ˜n(Ι)=˜n2Ι/(1+Ι/ΙS),其中IS是饱和光强。上式可写为R(z,θ)=1+2Re[ˆr(θ)]4ΙSΙ20ω20∫∞0Ι2(p,z)Ι(p,z)+ΙSpdp(14)式中归一化的非线性反射系数ˆr(θ)定义为z=0、p=0处反射系数的非线性部分与线性部分之比ˆr(θ)=˜n2Ι0r0(θ)[∂r(θ)∂˜n]Δ˜n=0(15)对于非饱和吸收介质,折射率改变正比于强度Δ˜n(Ι)=˜n2(Ι),式(14)简化为R(z,θ)=1+Re[˜r(θ)]1+z2/z02(16)测量样品在不同位置z的反射功率R,由式(14)或(16)可得到归一化的反射系数ˆr(θ)和非线性折射率n2。各种Z-scan技术的理论分析及应用仍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文献用惠更斯—菲涅耳(H-F)传播积分从理论上导出了大的非线性相移(ΔΦ>1)的Z-scan理论。Z扫描技术多数是在高斯光束入射薄样品近似下得到。有文献报道用顶帽光束(Top-hapbeam)作为入射光比高斯光束入射测量精度可提高2.5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