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_第1页
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_第2页
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_第3页
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_第4页
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票据制度的完善

一、商的货币兑换服务从制度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来看,现代金融体系应该是西方原材料经济发展的产物。尽管在其他地区、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类似于现代票据的事物,如中国宋代的“交子”、印度14世纪早期的“hundi”。但它们与现代票据制度并无直接的联系。票据的确切起源,已经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确定。法史学家一般认为,票据不存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①1。罗马帝国衰落后,阿拉伯人一度成为西方商业王国的领袖。从他们的商业活动中,可以发现现代票据的起源②2。然而,一般认为,票据起源于欧洲12-13世纪的“商人法”③3。“票据适应商业的需要而产生。”④4在中世纪的欧洲,尽管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但到了12世纪初期,城市自治成为一种潮流,欧洲各国特别是意大利各商业城市商人之间的贸易已经逐渐发达起来。在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商业城市,货币兑换商(money-changer)已经为其客户——从国外购买货物的进口商——在兑换外国货币时签发类似于汇票的凭证。方法是客户用当地货币支付其要支付的金额,然后取得一张凭证,该凭证承诺同等金额将在国外用外国货币返付。这些凭证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本票①5,或者被看做是近现代本票和汇票的前身。与此同时,作为商人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惯例也就产生了。本票和汇票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动因。当时,由于交通很不方便,在国际贸易或者异地贸易中,不仅携带现金困难,而且还有很大的危险性。货币兑换商的这种签发兑换凭证的服务,可以满足商人的需求,即提供便利、减少风险,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②6。此其一。其二是,每个封建主通常都铸造自己的货币。这样,在异地贸易中,因货币种类不同就产生了货币兑换问题。一些封建主为了管制贸易,对一定种类的货币进出入境予以限制,也形成了贸易障碍③7。货币兑换商的这种货币兑换服务,为商人消除了贸易管制和货币兑换的障碍。一开始,货币兑换商总是自己承担运送货币和兑换货币的全部风险,即自己或者雇佣他人运送货币,自己再兑换为外币。后来,为了避免实际运送货币的风险,货币兑换商在其业务比较多的异地开设分店,或者在其业务不太多的异地寻找其他货币兑换商作为其代理店。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兑换者除了给需要服务的客户签发凭证外,还给分店或者代理店发出指示。指示包含在给分店或者代理店的一封信件中,该信件与凭证一同交给客户。出示这两份文件,客户就能从货币兑换商的异地分店或者代理店那里收到规定金额的外国货币。不久,凭证和信件被合并为一份文件,它已经包括了汇票的基本要素,即记载了出票人(国内货币兑换商)的责任以及其关于由受票人(异地分店或者货币兑换商)支付一定金额的指示④8。其中,异地兑付款项的由同一货币兑换商所出具并由其自己(或者其分店)付款的凭证,即为本票的起源;而由代理的异地货币兑换商付款的凭证,即为汇票的雏形⑤9。一旦受票人在汇票上签字,客户的地位便有实质性的提高,因为签字行为表明其将责任归己(承兑)。进一步的发展是凭证文件流通性概念的出现和背书制度的形成。无论凭证文件上记载的权利是否存在瑕疵,它都可以被让渡给第三人。客户(受款人或者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加上指示,被称为“背书”,然后将票据交付给受让人。在背书人和被背书人之间,前者对票据金额承担责任,即像出票人一样,在受票人拒绝付款时,他必须向被背书人付款⑥10。票据背书制度出现于16世纪的意大利。但初期的背书不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仅为委任背书。到了17世纪中叶,转让背书在法国出现。不难看出,“本票和汇票最初是作为异地贸易中的汇兑工具而在意大利和法国发展起来的。”⑦11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英格兰,支票都出现于17世纪⑧12。支票的使用涉及先将金钱存入银行,然后为清偿存款人的债务而使用该存款。荷兰于17世纪开始使用支票,并且于1776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支票的成文法条款。法国、德国、英格兰在17世纪末或者18世纪初出现支票。1850年之前,支票尚未在德国广泛使用。关于支票在英格兰的起源,有两种观点。理查德(Richards)认为,支票来源于人们向其存款的钱庄(exchequer)开出的付款要求便条⑨13。相反,赫丹(Holden)则声称,支票源于客户向金匠签发的支付命令,金匠则履行其接收存款时约定的义务;他同时认为,无论是开具给钱庄的便条还是作为支票起源的向金匠签发的支付命令,都是汇票的发展旁枝⑩14。英国关于支票的第一个判例是1714年的Vynerv.ClipshamandCastle案件。18世纪中叶,支票在英国被明确视为完全流通的流通工具并开始广泛使用。1773年伦敦兰勃特街清算公所(CleaningHouse)的设立,是支票在英国广泛使用的证明。票据制度是随着票据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票据的发展而发展的。票据的使用,要求形成有关的规则,即票据制度。作为商人法或者商人习惯法的一部分,票据制度最初是商人间的交易惯例。中世纪后期,随着教会势力的削弱、封建中央集权王国的形成,国家的权力日益强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反映是包括有关商事制度在内的封建法律已经被制定,商人法中的惯例也就逐渐为各国商事法采用,商事法逐渐替代了商人法。但是,各国在采用的过程中,往往依其传统而有所取舍。例如,早期的法国票据立法,包括1673年《奥尔多良商法》和1807年《商法典》中的票据规定,均注重票据的转移金钱工具的功能,或者说强调其是资金工具,进而要求票据当事人之间必须有资金关系,并规定资金关系可以随票据的转移而转移,即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密切相联。与之相应的是,对票据形式的要求不甚严格,有关记载事项的欠缺不影响票据的效力,即并不因此而使票据无效①15。法国1807年《商法典》除施行于法国的保护国和殖民地外,其中有关票据的规定还被西班牙、希腊和荷兰作为票据立法的范本,并因此形成法国票据法系,或称拉丁票据法系。德国早期的票据立法晚于法国,以1848年《大德意志票据法》为标志。但是商品经济和票据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其体现了票据立法技术的显著发展,“是典型、现代的19世纪立法”②16。这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来说,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票据的自治性质③17,即将票据关系与作为其产生基础的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成为典型的无因证券④18。就形式而言,要求有十分严格的票据形式,一定记载事项的欠缺将导致票据的无效。这两个特点使得德国早期的票据立法先进于法国早期票据立法,并对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票据立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不仅一些未受法国早期票据立法影响的国家如奥地利、瑞士、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在票据立法上仿效德国早期票据立法,而且一些先前曾经以法国早期票据立法为蓝本的国家如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土耳其等,也转而仿效、重新制定票据法。这样就形成了德国票据法系,又称日耳曼法系,与法国票据法系相对立⑤19。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包括票据立法在内的商事立法得到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的世界性和一体化,票据和票据制度也就传遍了世界。在票据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目前的两种主要票据法体系。一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系,二是英美票据法系。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系。1930年,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有30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票据法统一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通过了《统一汇票本票法》,缔结了《汇票本票统一法公约》《解决汇票本票法律冲突问题的公约》《本票汇票印花税公约》。其中,前两个公约的缔约国有22个,第三个则有23个。1931年,第二次国际票据法统一会议又在日内瓦举行,以解决支票法的统一问题。会议通过了《统一支票法》,缔结了《支票统一法公约》《解决支票法律冲突问题的公约》《支票印花税公约》,三个公约的缔约国都有29个。上述8份法律文件被通称为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其核心是《统一汇票本票法》和《统一支票法》。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形成,对票据法的国际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少非缔约国也纷纷据此修改或者制定本国票据法律。如,德国于1933年修改其《票据法》和《支票法》。法国在1935年修订《法国商法典》的《商业票据》一章和《支票法》,并于1936年2月1日颁布施行。目前,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已为一些中东欧国家、亚洲国家以及巴西、澳大利亚所接受⑥20,并形成了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系。英美票据法系。尽管早期的英国票据法律制度也是受商人法的影响而确立的,但是,普通法的特点使之与欧洲大陆有异。英美法系国家的票据法受英国1882年《汇票法》和美国1896年《统一流通证券法》的影响,形成了英美票据法系。又由于大多数英美法系国家没有参加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核心公约,英美票据法系至今仍与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系并存。目前,英美票据法系通行于美国、英国和多数英联邦国家以及一些南美和大洋洲国家。下面具体分析英国、美国票据法的特点。英国票据法。英国有关票据的商人法,是由来自欧洲大陆的商人传入的。早期,票据的表现形式为书面强制义务(writingsobligatory)和法律保证文书(statutoryrecognizances)⑦21。英国票据制度的形成晚于欧洲大陆,原因在于普通法院的法官认为商人法中的票据规则与普通法不能相容,因而不愿意采纳。但是,普通法中的债和侵权制度,不能合理地解决票据纠纷,商品经济的共同性质要求基本的票据规则必须适用。经过从1602年到1710年的长达100余年的发展,包括票据规则在内的商人法才逐渐融入普通法之中⑧22。但由于普通法的特点,其仅有票据的判例法而无票据的成文法。问题是,判例法影响了票据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延长了交易完成时间,加大了交易成本,阻碍了商品流通。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呼唤成文票据法的出台。188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汇票法》(BillofExchangeAct)并施行至今。该法是在大量编纂判例法的基础上制定的,而且由于在法案的起草过程中有许多来自银行的人士(尽管他们可能没有受过法律培训)参加,且审拟精细,法案常被认为是一个典范①23。根据英国《汇票法》的规定,它调整汇票、本票、支票并将支票仅仅视为汇票的附属物。当时,银行账户不多,支票的这种附属地位是适当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银行账户特别是个人银行账户的普遍设立,支票空前地被广泛而大量地使用。’而《汇票法》中的支票适用汇票的规定,限制了支票的方便和流通使用,出现了对支票单独立法的强烈要求,于是英国在1959年又制定了取代《汇票法》第82条的《支票法》,以便利支票的使用,但仍将支票视为汇票的一种。它不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系意义上的单行支票法,仅是对《汇票法》中有关支票规定的补充。后来涉及修改《汇票法》的法律还有:修改第20条第1项的1970年《财政法》,修改第51条第4项的法案以及对流通证券有影响的1989年《公司法》。分析英国票据法,第一,就票据法原理而论,英国票据法虽然像德国早期票据立法一样将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相分离,但却强调票据取得的对价,尽管对价不同于等价。因为英国法界基本上仍将票据关系视为合同关系的一种,而合同法强调约因或对价原理。第二,从票据形式要求来说,英国票据法采取自由主义,只规定了很少的票据形式的绝对要件,即票据不因一定记载事项的欠缺(例如票据种类文句)而无效。第三,在票据概念上,英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将汇票、本票、支票都归属于流通证券,而流通证券还包括了股票、债券、可转让存单等。因此,流通证券的概念远远大于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票据概念②24。美国票据法。美国脱胎于英国的殖民地,并在沿用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发展其法律制度,票据法律亦然。独立后的美国,判例法的缺陷以及各州票据实践的混乱,妨碍了票据的跨州使用,影响了跨州商业活动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部统一的票据法律。以英国1882年《汇票法》为蓝本,美国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在1896年编纂了《统一流通证券法》,其中所称流通证券(negotiableinstruments),包括了汇票、本票、支票。它作为示范法为各州所采用。1952年统一州法全国委员会和美国法律委员会共同编纂了《美国统一商法典》,并将《统一流通证券法》修改后作为《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第三编;同时,为与法国《商法典》中的“商业票据”用语一致,将“流通证券”易名为“商业票据”(commercialpaper),并在汇票、本票、支票之外又增加了存款单。其特点在于:一是对过去的判例法进行重述归类和现代化,保留合理原则;二是建立统一观点,消除不同判决意见;三是对有关问题尽可能进行直接规范,避免法官解释③25。考虑到在实际中人们仍沿用“流通证券”一词,《美国统一商法典》1990年版本又将“商业票据”恢复为“流通证券”。上述两大票据法系之间的区别。在基本问题上,两种体系包含着不同的实体规则。其根本区别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切断和抗辩。在日内瓦体系中,原则上,票据的合法持票人受到保护,得对抗债务人基于基础协议的权利和抗辩。普通法系则区别正常持票人(normalholder)与正当持票人(holderinduecourse)。正常持票人享有广泛的抗辩和追索权,但与日内瓦体系下的合法持票人相比,得到的保护较少。正当持票人是指对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对票据享有的追索权或者抗辩权不知情的持票人,他因而享有特别的保护。第二,无权代理背书。根据日内瓦体系,无权代理人所作的背书,对依连续背书而取得票据的合法持票人的权利没有影响。而普通法体系适用“最大了解你的背书人”的原则。未经授权之人所作之背书不授予受让人以权利,或者不授予其持票人资格。第三,担保或者保证的效力。日内瓦统一法规定了一个特别的担保概念,称为保证(aval)。保证人与被保证人承担同样的义务。如果一项保证没有载明被保证人,则视为为出票人保证。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仅受票据法的调整。与担保相反,保证人义务不是从属义务。也就是说,即使被保证之债务无效(除非汇票和保证依法律全都无效),或者被保证人并不存在(例如,虚假票据的出票人),保证人仍承担其义务。根据普通法体系,与流通证券有关的担保受一般担保原则的调整。这就是说,流通证券的担保人可以用从产生于担保法的抗辩来对抗正当持票人。比如,他可以声称基础交易未经担保人同意而进行了变更,并因此增加了担保人的责任。两大票据法系的对立存在,以及不归类于两大票据法系的一些国家票据法的存在,不仅导致法律冲突的大量产生,而且不利于票据的跨国使用,从而阻滞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决定以此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经过长达17年的广泛准备和协商,1987年2月,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国际汇票本票公约草案》,试图尽可能地融合两大票据法系。198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国际汇票本票公约》并开放签字。在规定的签署截止日1990年6月30日之前,该公约只有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三国签署;而截至2003年3月20日,其批准国、接受国、核准国或者加入国只有几内亚、洪都拉斯和墨西哥三个国家。目前,因达不到生效要求的10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核准或者加入,该公约尚未生效。它规范的对象是国际汇票、国际本票,即标有“国际汇票”“国际本票”字样,并且涉及至少两个国家且其中一个为缔约国(只要出票地或者支付地位于缔约国,即视为涉及缔约国)。公约系统地对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作出了规定。但是,无论是日内瓦票据法系国家还是英美票据法系国家,对之都不满意。前者认为公约对后者过于迁就,后者则认为公约的概念有问题①26。二、发展银行汇票的商法理论(一)不同的支付金额和因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定义对于汇票的概念,不同国家或者国际法律文件的说明有所不同。有些法律文件规定有汇票的定义,有些则作出描述性说明,还有一些则既规定定义又作出描述性说明。英国1882年《汇票法》规定,汇票(BillofExchange)是出票人向另一人签发的无条件书面命令,它要求受票人在见票时或者在规定日期或者在可以确定的未来日期,向特定的人或者其指定人或者持票人支付一定的金额②27。我国台湾地区现行《票据法》规定“称汇票者,谓发票人签发一定之金额,委托付款人在指定之到期日,无条件支付给受款人或执票人之票据”,③28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联合国国际汇票本票公约》则都没有对汇票以法定的定义,而是在第1条中作出说明。受此影响,一些日内瓦票据法系国家的票据法中不规定汇票的定义。如法国现行《商法典》第L511-1条第1款规定汇票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票据法》则既规定了汇票的定义,又规定了汇票应当记载的事项。第19条规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第22条则规定汇票应当记载7方面的事项。一般来说,在第一个收款人背书转让之前,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由付款人在一定时间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钱给收款人的标有汇票字样的票据。(二)对己因顶票而取得的因数从汇票的概念可以看出,汇票的基本当事人即一经发行就存在的当事人有三个:出票人,即签发汇票的人;付款人,即出票人指示其付款的人;收款人,即从出票人处取得票据并享有获得票款权利的人。三个基本当事人分别由不同的三个人担任的汇票,理论上称之为一般汇票。而三个当事人中的两个或者三个由同一个人担任的汇票,则被称为变式汇票。变式汇票包括指己汇票、对己汇票、付受汇票和己付己受汇票四种。指己汇票。又称己受汇票,即出票人和收款人由同一人担任的汇票。例如,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100万元的货物,如属先发货后付款,则在货物发送后,甲公司可以签发以自己为出票人又为收款人,而以乙公司为付款人的汇票。指己汇票常见于国际贸易支付。一般是卖方签发指己汇票,然后将汇票背书给一家银行并将货物凭证(如提单)等买方提取货物必需的单证一同交给该银行,由该银行托收货款(票款)。对己汇票。亦称己付汇票,即出票人和付款人由同一个人担任的汇票。此种汇票在性质上与本票相同,区别在于名称不同。但如果法律对汇票和本票有不同规定时,有关票据当事人的权利或者义务可能因名称的不同而不同。在上述货物销售中,如先付款后发货,则乙公司可以签发以自己为出票人又为付款人,而以甲公司为收款人的汇票。指己汇票也常见于国际贸易支付。一般是买方签发对己汇票,然后将汇票交付卖方,卖方发货后将汇票背书给一家银行并将货物凭证(如提单)等买方提取货物必需的单证一同交给该银行,由该银行托收货款(票款)。对于以上两种汇票,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予以明文认可。其第3条第1款规定“汇票得以出票人自己为收款人”,即承认指己汇票;第2款则规定“汇票得以出票人自己为付款人”,即接受对己汇票。不少日内瓦票据法系国家的票据法明文承认这两种票据。英国1882年《汇票法》也明文承认。其第5条第1款规定“汇票可指示向出票人付款”,即认可指己汇票;第2款规定了出票人与付款人为同一个人的情形,即承认对己汇票,接下来规定了其法律效果,即持票人有权选择是以汇票还是以本票对待它。《美国统一商法典》则直接规定,汇票以出票人为付款人的,与本票具有同一效力。我国的《上海市票据暂行条例》第19条第2款也曾规定“出票人可以记明以自己为收款人或者付款人”,我国现行《支付结算办法》第53条第2款规定,“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即银行汇票的出票人与付款人为同一人,它属于对己汇票。付受汇票。即付款人和收款人由同一人担任的汇票。如甲公司对乙公司享有200万元的债权,后因与乙公司的分公司发生业务往来而需要向该分公司支付150万元款项。于是,甲公司签发一张票面金额为150万元的汇票,以乙公司为付款人,以乙公司的分公司为收款人。由于乙公司与其分公司为同一主体,则付款人与收款人实为同一人。付受汇票对付款人的内部结算比较有利,也不禁止其对外进行背书转让。英国1882年《汇票法》允许将汇票金额支付给付款人④29。但日内瓦票据法系则对此没有规定。己付己受汇票。即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由同一个人担任的汇票。目前,尚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不能排除现实中使用这种汇票的可能性。如同一公司的各分公司之间或者同一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之间发行的汇票即属此种汇票。另外可以以流通或融资为目的发行这种汇票。(三)建立银行汇票的立法1.票据立法的历史范围分析票据和票据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票据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商事交易,减少风险,其最初功能主要是汇兑工具和支付工具。——商人法之票据制度的产生是通过规范票据的规则,来调整或者制约有关票据当事人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以预防或者减少纠纷,进而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或者确保行为的预见结果。——随着封建主权国家的兴起和商事交易的发展,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建立了相应但不相同的票据制度,尽管票据制度大都源于商人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要求进一步改进票据,对票据提出了多功能的要求,如信用工具、结算工具、流通工具和融资工具等功能。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建立了票据制度。如1807年法国《商法典》第一编第8章专章对汇票和本票进行了规范,从而开创了近代票据立法的先河;后又于1856年制定调整汇票和本票的单行《票据法》,1856年制定《支票法》。德国的普鲁士邦时期,1847年通过了《普通票据条例》;统一后于1871年颁布调整汇票和本票的《票据法》,后又于1908年颁布《支票法》。——票据制度的发展史表明,它必须反映各国的不同情况,适应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法国的早期票据立法,注重票据的汇兑工具功能,强调票据关系和票据基础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苛求严格的票据形式。而较晚的德国早期票据立法,因注重票据的信用工具和流通证券的功能,使票据成为无因证券,规定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强调票据形式的严格性。由于德国早期票据法律制度有利于票据的多种功能的发挥、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更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结果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对德国票据法系的规则采用较多。英国的票据制度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早期的普通法院不承认商人法中的票据规则而依物权法和侵权法审判,到逐渐接受;从英国1882年《汇票法》的通过,到后来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为适应支票的广泛使用而制定单行的《支票法》。至于美国,则不断增加票据的种类,如存款单(Certificateofdeposit)、卡西支票(Cashier’scheck)、泰勒支票(Teller’scheck)、旅行支票(Traveler’scheck)。同一时期,各国的票据立法也多不相同,即使是属于同一票据法系的国家。当代各国的票据法,鲜有相同者。具体到汇票,有的明确规定汇票的概念,有的仅作出说明;有的十分苛求形式,有的则不甚严格;有的强调无因性,有的则强调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一定联系;有的强调票据取得的对价,有的则不加规定;有的规定票款的利息问题,有的则不加规定,等等。笔者认为,一国的票据立法,只要在宏观上能够反映本国的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微观上能够便利使用、减少纠纷,充分发挥票据的功能,就是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总之,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国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学者的视角存在差异,遂产生了有关汇票的不同法律规定和理论学说。这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环境、传统等影响上层建筑的表现。2.确立了背书转让人和持票人的权利银行汇票是我国特有的票据种类。由于其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制度设计方面深受政治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银行汇票被设计为结算工具,基本上没有其他功能,银行也基本上不承担责任。我国《票据法》施行后,银行汇票的实际操作制度,也无实质性的改变。同时,由于《票据法》与《支付结算办法》之间存在冲突,“法规不够严密,部分条目已不适应商业票据交易”①30,而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发展银行汇票的商法理论,并进行制度创新。“商事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认交易顺利、可靠、安全”②31,这对于票据法律尤其重要。体现在银行汇票理论和制度设计上,即合理运用票据的无因性、流通性、文义性、要式性理论以及汇票的变式理论,创造一套既符合现代票据法原理和原则又反映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方便、实用的银行汇票规则,防止银行汇票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运用银行汇票的风险,促进各方规范信用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发挥银行汇票的多种功能。票据的无因性,即票据关系与票据的签发或者取得原因相脱离,也即与票据基础关系相脱离。其法律效果是,不能以票据基础关系对抗因票据关系而产生的票据权利或者义务。例外有二:一是出票人可以以票据的基础关系对抗作为基本当事人的收款人或者持票人;二是背书转让的,背书转让人可以票据基础关系对抗其直接后手。具体到银行汇票理论和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应当克服目前基本当事人的收款人常与出票人之间没有票据基础关系的缺陷,将目前制度下的申请人统一设计为收款人。这样做,缺陷被弥补了,出票人不能像现在一样以票据基础关系对抗不是申请人的第一收款人,银行汇票的信用性提高了,有利于其流通转让。另外,银行汇票的设计动机之一,是为了解决购货人因到外地向目标卖方购货携带货款的问题,但有时可能因购货不成而发生不用付款的情况,还可能发生卖方由甲变为乙的情况。如果目前制度下的申请人被设计为收款人,就便利了目前的申请人。票据的流通性,即收款人或者持票人可以通过背书的方式转让票据。其法律效果是,一经转让,背书人的票据权利就让渡给了被背书人。以是否记载被背书人为标准,背书可以分为完全背书(即背书人在票据的适当位置记载背书的意思及被背书人名称并签章的背书)和空白背书(即背书人在背书中未指定被背书人而在被背书人记载处留下空白的背书)。根据我国现行票据法律规定,被背书人名称必须记载①32,可见我国不承认空白背书。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票据使用历史短暂,市场经济不发达,信用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在我国使用完全背书,以便在发生问题时,比较容易找到责任人或者有关线索。因此笔者认为,银行汇票的完全背书规定不宜更改。另外,现行票据制度下,票据有能支取现金与不能支取现金之分,并规定能支取现金的票据(包括银行汇票)不能转让②33。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票据的流通性原理,限制了票据流通,增加了票据当事人的不便,应当进行变革。在我国现行有关开立银行账户、存款、提取现金的规定下,实名制已经实行,对提取大额现金已经有限制规定,没有必要再通过区分能支取现金与不能支取现金的票据,且规定能支取现金的票据(包括银行汇票)不能转让的方法,来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