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近代工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二商品贸易结构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方式是公司的数量、资本额和规模。此外,通过改变商品贸易结构,补充参考指数可以进一步阐明该机器行业的实际应用和渗透能力。特别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后者则显得更为重要了。1.云南近代工业发展程度1840年以后,中国以洋务运动肇始并逐步向轻纺及民用工业过渡的近代工业发展是循着通商口岸向沿海地区逐渐扩散,进而向内地缓慢推进的。直到20世纪初,其大工业除沿海各省稍有发展外,内地及西南各省基本处于落后状况,而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云南工业规模较大、设备比较新式的,只有全省经济委员会创办的云南炼锡公司和云南纺纱厂,以及原有的造币厂、兵工厂、个旧锡务公司,此外还有火柴厂、肥皂厂、织布厂、制革厂及制茶等农产加工事业而已”。但自二战以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迅速改善,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原因,起到了推进和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战争使当时的“进口贸易受到限制”,而要维持已有的消费规模,通过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必然会刺激工业的发展;其次,战争爆发后,“内地及沿海许多大工厂相继迁移后方”,1这不仅使云南的工业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因此而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供求动机。如此种种,在当时都成为促进云南近代工业加速发展的直接动因。但对1940年前后能表明云南工业发展程度的记载,就目前来看不仅统计资料不全面,而且各方记录亦极不一致。如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战时后方工业在地域分布中的统计,其时云南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是:拥有近代企业168家,其中官营26家,民营142家,行业包括水电、金属品、机器制造、电器制造、木材及建筑、化学、饮食、纺织、服饰、文化等,可见几乎已包括了当时工业的所有门类。而据云南省图书馆存1942年6月《云南省政府历年办理建设事业资金一览表》的统计,仅政府方的近代企业有84家,累计投资额为新滇币5.72多亿元。又根据笔者近期通过查阅档案资料所得的当时云南省建设厅的几个统计资料来看,40年代初期云南使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包括政府、民营在内已达350家左右,下表是该厅截止1944年12月30日对当时新工业的统计:从上表可以看出,全部新工业企业共有351家,其中政府38家,民营313家。在各部门的比重上,机械修理工业就有119家,几占总数的34%,这个部门在今天是归到第三产业的服务修理类行业,属于产品的售后服务而不属工业之列,但在工业发展初期这一行业却是伴随着机器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数量的多少或规模的大小完全可以显示大机器使用的深广度,因此被视为新工业是不足为怪的,何况早期工业产业发展还没有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分类上细化。表中火柴工业只列有“公营”的2家企业,而同期对全省火柴工厂调查的统计总数为21家。2由此可以证明,上表中关于“手工业未计”的注释应是属实的。而与此同时,也是在同一时期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所做的关于全省主要工业产量的调查中,仅五大行业的企业总数亦达到364家。详见下表:在上表中,仅化工工业就有203家,但结合表3~6来看,其“液体燃料工业”显然也被包含在其中了,而油漆、药业等不严格区分也可以归到化工行列的;此外,该表中估计还包括了部分手工业在内。但尽管如此,由于它涉及的只是主要工业企业,并不是全省的工厂总数,所以如果减去其中的手工业部分再加上未统计的其他部门企业,如文化、饮食、轻工及建筑等行业的企业,应也是与300多家的数字相去不远的。同时,从资本积累规模来看,该时期工矿业的产业资本,按前述168家企业的统计则至少已达法币5亿多元的规模;以滇币计,仅地方政府企业的投资已近6亿元,如果加上中央及民营企业,至少也达10多个亿。3如此规模,已远非过去所能与之相比。2.19大锡的生产力增长情况首先,从总体情况看,该期贸易额出现激增。1937年以前云南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不足7万万元法币,但此后便以较大幅度上升,到1941年即达30万万多元法币(该时期其金单位与法币兑换率仍基本稳定),绝对增长率约为329%。其中蒙自关占了约71%,腾越关占28%,而在此前腾越关历年所占比重一般只达10%左右。1941年腾越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5620万元法币,与1938年5796万元法币相比(1939年为7084万元法币,1940年为12577万元法币),4其绝对增长率为1550%,而同期蒙自关的增长率仅为249%。从总体上看,这种增长或许的确与战时周边省份原出口贸易路线受阻而取道云南有关,但两关增长率的如此之悬殊,再结合1938年~1941年腾越关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情况,则不能不认为其与1939年7月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存在着较强相关关系,因此,显示了新式交通建设对云南该时期的经济发展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这一时期进口商品的结构看,表现出该时期商品的工业化含量明显提高。如进口商品中“机器工具”类近几年就出现激增,1934年其进口价值总额仅为29339金单位(193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中心计量单位由海关两变为金单位),1936年为207707金单位,1938年则为401203金单位,比1934年增长了近14倍;而滇缅公路在1939年~1940年输入的物资以100%计,机械类就占了51.05%;进口商品中增长迅速的还有“车辆”类,1938年通过蒙自关的进口车辆为150辆,价值170579金单位。汽油则由于“1934年起,因公路之开辟,汽车通行较繁,汽油需要增加,故渐成为重要之进口品”,1935年的进口量比1934年增加了300%,1938年又比上年增加了3倍。润滑油和柴油的进口则属工业用油,前者1934年仅为98397公升,1935年增57%,此后则逐年继续稍增;后者则大部分为炼锡业所消耗,其1934年仅537公吨,1935年增加60%,达900公吨,1936年则突增为2063公吨,以后逐年仍复稍增加。5第三,从出口商品的发展状况看,矿产品在大锡的基础上,新增了钨的出口,1938年已达10073公担;桐油亦为新兴之出口品,其1937年为2126公担,1939年就达25769公担,1年间增长了10倍多,5由此可见其工业发展之速度。其中大锡仍处于突出地位,由于该行业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1910年以后在全省出口贸易总额呈持续增长的状况下,其出口货值也一直保持在全省出口贸易值的85%左右,并在30年代中期再次出现了产量的迅速增长。大锡1924年~1938年的出口情况是:自1924年以后便一直维持在11万担左右的水平,1933年出现陡然上升,达17万多担,而该年云南炼锡公司成立,是年4月开始采用新法炼锡,并直接通过伦敦交易所进行交易,免除了大锡精度不够售后需再行加工而产生的多余流通环节及中间费用,就极大地提高了大锡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应是该年大锡出口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从锡价分析,尽管该年价格比往年略高,每担为80.94关两,但1925年的锡价突然涨至每担81.16关两,该年的出口量亦不过14万多担,1926年~1932年的锡价尽管一直保持在每担80关两的水平,产量也只有10万担~11万担左右。而1933年以后则有所不同,因为此后的产量便上了一个台阶,持续几年均维持在14万担~15万担左右的水平,6可见市场因素不是唯一原因,其中工业化作用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又如1938年,尽管锡价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达每担121.67关两,6而且该年“个旧雨水充足,砂之供给充裕,新法炼锡亦渐扩展,故生产量决无减低之理”,但产量反而减至11万多担,个中原委据分析认为,该年“10月15日省政府宣布统制锡之出口”关系甚大。5二企业资本结构及创造状况分析综上所述,我们亦可从中看出这一时期云南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一,1940年前后云南随着当时现代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以及战时全国经济中心西迁,使工业建设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原有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而且一些新兴行业也从无到有,为在云南建立完整的新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如前所述,30年代以前在云南具有新工业成分的企业不过30多家,且大多数均集中在昆明、个旧一带,行业分布上也只主要涉及到个别的矿业、水电、印刷及简单的机械制造等。此后,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与现代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时至1937年又由于抗战迫使全国的经济重心西移,也成为当时推动云南经济迅速发展重要因素。资料表明,二战初期每月从内地迁往昆明一地的仅私人营业团体最多时都达几十家,其中1938年9月内迁昆明的私人营业团体(以工厂为主)有21家。1939年1月~3月对内迁昆明的新增私人营业团体的统计分别为32、16、52家;截止该年12月止,迁滇的各机关团体共计90家,其中军事机关10家、文化机关(学校)20家、交通机关(航空公司等)20家、公营业团体12家、私营业团体12家、其他机关团体3家。7这一内迁浪潮不仅给云南带来了资金、设备和人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信息、人才和技术这种更具有长远效益的资源,其必然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促进云南社会经济进步的积极因素。由此到1940年前后,云南地区不仅原有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门类也已基本齐全,如钢铁、机床、纺织、水泥、造纸等部门便是在本省原有的经济基础之上、借助于中央及内迁企业的各方力量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使其产业资本在较短时期内便达到了几亿元的规模。而从企业发展的数量看,包括中央、地方企业在内已有300多家,比战前增长了10倍左右。而在同一时期的全国来看,由于战争的影响,其增长不及2倍(1933年为3167家,战时工厂总数为5266家。8),所以战时云南由于特殊的环境和地位,其工业的进程没有发生中断,反而是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第二,从战时整个后方工业发展的状况看,云南虽然所占工厂的比重最低,但其资本及技术的密集程度则最高,说明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参看下表:从理论上讲,在即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一般是工厂数越多,依相应比例其所占资本和拥有的工人也会越多。但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由于大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就出现了企业内部的机器逐渐增多,其投入的资本量也大大增加,但需要的劳动力则反而减少,表现为单个工人拥有资本量的增多。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关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必然出现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和“机器排挤人”的客观经济规律。相反,如果拥有的工厂数多而资本的占有量却少,且单位工厂的工人人数多而单个工人占有的资本量少,则说明该类企业是一种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9个区域中云南的厂数最少,只占到总量的3.29%,但实缴资本和币值资本却分别占总量的10.93%和12.6%,二者与厂数的权重3.19比分别为1:2.739和1:3.950,这在所有地区中是最高的。说明云南单个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对最高,其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资本额中实缴资本为3121千元,币值资本为366千元;其次是四川,但四川单个企业平均拥有的资本额中实缴资本1312千元,币值资本126千元,仅分别达到云南单个企业资本量的42%和34%,而其他地区则就更低了。如从绝对量来看,云南的实缴资本额与湖南935家企业的基本相等,均为52万多千元;币值资本额则仅居四川和重庆之后。再从工人的数量来看,云南占总数的6.99%,高于贵州、甘肃和广西,但相对于单个工人推动的生产资料来说,云南仍然是最多的。而当用工人数的权重与厂数权重相比较时,可以看出云南是6.99比3.19,为1:2.191,亦为最高。其次是“其他各省”、陕西及四川,但由于“其他各省”及陕西的资本额相对于厂数来说都较低,故与四川相比便已能说明问题。对实缴资本和币值资本,云南单个工人的拥有量分别是20.87千元和2.44千元,而四川的拥有量则分别是17.50千元和1.68千元,仅为云南的84%和69%;重庆的资本额相对其厂数来说也是较高的,但单个工人的拥有量也只是15.50千元和1.69千元。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云南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无论资本的密集程度抑或技术的密集程度,在后方工业中都是最高的,所以说其工业化水平在战时后方工业中居于领先水平。第三、从工业企业的成分来看,企业数量上私营占优势,企业的资本规模则公营占优势;而且就目前的资料显示,云南与内地不同,其生产领域没有外资的参与。从前述资料可以看出,1840年前后云南工业按产权归属来划分主要有私营、公营(其中又分为国营和省营两种)及公私合营三种。按168家的分类方法中则官营的26家,其资本规模实缴资本占总额的53%,币值资本占67%;民营的142家,资本规模实缴资本占总额的47%,币值资本占33%,可以看出官营部分的资本有机构成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部门。据前云南省社会处1945年对云南71家工业企业的一个不完全调查,其中公营及公私合营的36家,所包括的行业主要为重工业(机器、钢铁、化工、无线电等)8家,基础工业(铁路、矿业、发电等)10家,轻工业(纺织、自来水、制革、印刷、烟草、造纸等)18家。民营27家,则主要以简单机器制造及修理、轻工业为主。9官营与民营两类企业其有机构成的差距亦可从该调查中工厂的技术与非技术人员的构成反映出来,参看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民营厂数最多,有27家,占38%,但各类人员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是最少的,平均7%都不到。再结合前述的其在168家企业中占了142家达85%,但资本则分别只有47%和33%,其注册资本接近一半,但流动资本则十分有限,亦反映了其资本周转的相对困难。表中的官督商办企业有点疑问,其5家均为被服厂,按道理应该多数是技术工人而不是技术员,估计统计中其归口的标准上有一定问题(此处仍照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战时期云南工业在企业构成上,尽管民营企业占多数,但资本规模则是官营占优势。而从行业分布上看,他们之间又具有互补性,官营一般投资于基础工业,企业规模较大;民营则集中于轻工业及中小企业。此外,由于半殖民地的经济特征,近代以来外资企业亦成为国内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海为例,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28年全市工业投资3亿元中,外资即占2亿元,换句话说,就是外资比中国资本大一倍。铁矿的采掘,中国每年生产200余万吨的铁砂,其中60%左右在东北,完全是日本资本独占的”。10又据“1921年3月之远东时报载有在日本制权下之山东中外工厂详细调查,计日厂139;华厂93;美厂2”。11可见近现代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的投资建厂中,外资占有优势地位是其时核心区域工矿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而也被推论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这一状况在云南却是例外,尽管近代曾出现过“七府矿权”之争,但最终是外国既没有在矿业生产中投资,也未曾在工业生产上进行过投资。昆明作为该省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据1941年统计,共有外商所设企业17家,其中经营汽车、汽车配件及修理的4家(美1、法1、希腊2);经营煤油及火油业的3家(美1、英2);洋行及仓库9家(美2、法1、英2、希腊3、白俄1);以及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1家。12其时在云南的外资企业不仅为数有限,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流通领域。对此我们似乎难于作出中肯的评价,因为结合现实来看,这未必能完全归功于云南人民近代的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民族主义精神与爱国热情,其地区环境对资本投向的吸引力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显然也是我们今天在采取自主的对外开放时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第四,这一时期云南的工业建设与现代交通建设的不平衡相适应,其发展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滇南地区及滇西的交通干道沿线。滇东北、滇西南及滇西北则严重滞后。云南在20年代末期即已全面规划了本省新式公路的建设问题,至30年代末期其现代交通网络便已基本形成,但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在当时确实是阻碍了铁路、公路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与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爆米花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销售渠道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煤矿重要用途钢丝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煤灰炭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热电联行业发展模式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漆器挂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混凝土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温湿控制仪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活性氧化铝行业规模预测及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经销软件行业竞争态势与营销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刮水器电机轴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应急救援人员培训计划
- 中考字音字形练习题(含答案)-字音字形专项训练
-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自查制度(学校食堂)
- 安全文明施工奖罚明细表
- CTD申报资料撰写模板:模块三之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 大学生视觉传达职业规划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平台建设及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民航发展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民航大学
- 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治
- MOOC 人像摄影-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