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_第1页
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_第2页
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_第3页
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_第4页
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宋代抗金词人岳之死

作为几千年来歌颂忠诚的爱国主义典范,岳飞在宋朝的抗金救国史上创造了辉煌的篇章。他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热爱,对皇帝忠心耿耿,对父母孝敬周到,对下属恩威并用,对军队训练严格,而自己更是谦虚好学、勤俭节约、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勤于进取,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却遭到了皇帝的疑忌,得罪了权臣,又招来了小人的妒忌。挥鞭奋驰抗金疆场十多年的他,最后不是倒在敌人的铁骑下,而是于功败垂成之际冤死在自己人手中,留下了“全忠全义不全尸”的千古遗憾。本文拟从与岳飞命运切实相关的几位人物和岳飞的关系,探讨他的冤狱事件以及遇害原因。一、冲突了越界以进兵权,为保证其“入兵”经过北宋末、南宋初的颠沛流离,赵构自始至终都无法克服内心深处畏金如虎的情愫,他一直渴望能统治东南半壁江山,不惜作金国的藩属。但是战争是政治的砝码,没有强大的武力和足够的战果,连求和的资本都没有。所以,他一方面积极筹划对金妥协议和,另一方面,他并不放弃倚仗武将提高军事实力,以战求和。基于求和心切,他对武将的态度其实是为金朝对南宋的态度所左右的。南宋之初,拥兵武将大都“平时飞扬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驱虏,甚于外患”。(卷31)南宋初到绍兴和议短短十四年时间,小规模兵变不说,大规模兵变就发生了三次:苗刘之变、杜充投敌、淮西兵变,使得赵构对诸将领不得不又疑又惧。绍兴六年九月,伪齐刘豫挥军南下“寇淮西”,高宗命岳飞东下增援,当时正患目疾的岳飞“闻诏即日启行”,还没赶到,刘麟已经败走,高宗高兴地对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卷365)可见其对领兵将军们的心态之一斑。岳飞起自行伍,“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卷4)有着中原人特有的粗犷质朴、刚直倔强的性格。他于北宋末年从军,到高宗建炎三年杜充降敌,得以独立成军。在这五年间,岳飞从一名普通兵士升为一军将领,但他也犯下了两次大错。先是建炎元年初,以小臣越职论事遭罢黜,后又率其部擅离王彦。第一件事情还可以说是岳飞直言不讳,爱国心切,第二件却是犯下了军法中的死罪,“背军走者,斩!”(前集卷14)这也说明了岳飞的倔强和意气用事。建炎四年,岳飞在越州献俘之际得到高宗召见,在此次召见中显示了自己的军事远见,这是高宗第一次见到岳飞,高宗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在这以后,无论是抗击金军,讨伐游寇,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岳飞都显示了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战绩也远远超出张俊、刘光世等一时的中兴名将。高宗认为:“用将须择孤寒忠勇、久经艰难、亲冒矢石者。”(卷9)对于岳飞的战功,高宗也进行了不次的提拔和褒奖。如绍兴元年,擢升岳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三年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绍兴四年八月,又擢升为清远军节度使,后又升为两镇节度使;绍兴七年,高宗又密令岳飞“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卷27)这一时期,高宗按照自己的择将标准,对战功显赫、布衣出身、年轻气盛的岳飞不次提拔,甚至打算让他统率全国大部分军队,而岳飞也心怀感激地愿为其用、乐为其用。如岳飞对高宗上书称:“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崇荣超躐,有逾涯分;今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卷1)高宗几乎把所谓中兴之事托于岳飞,其实,在高宗内心深处对所谓的中兴事业并没有底气,不敢也不愿放开手脚和金人一搏生死,只是在求和受阻的情况下,看到诸将战绩还比较好,就有了一时的冲动。无论高宗出于何种心态,但增加了岳飞的兵马和权力,却也和岳飞多年的恢复大业志愿是相契合的。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却有了共同的事业,君臣关系达到了一个高峰。无论如何,两人的出发点是不一致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这种同床异梦的情形下,也正是在绍兴七年,二人关系发生了突变。高宗皇帝很清楚一个道理:“兵家之事,势合则雄。”所以他曾允诺拨给岳飞全国七分之五的兵力,但在要履行承诺时,才想起压制武人的祖宗家法,便打起了退堂鼓,想要收回成命。而岳飞要实现“尽复失地”、“迎二圣还朝”的抱负,最大的阻碍就是兵力不足,转眼见这个承诺就要无疾而终,他的心情从山顶跌下了谷底。极大的愤怒和失望,再加上张俊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失当,更加激怒了岳飞,岳飞乞解兵权尚未经批准,即上庐山为母守孝。高宗皇帝累降诏请还朝,岳飞不为所动,后来幕属以死相请,才“具表待罪”。(卷112)但高宗不能容忍自己一向赏识宠信并视为倚柱的臣子“要君”,对岳飞开始有成见,并暗暗警告他说:“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卷112)尽管事情原委在于高宗的出尔反尔,但岳飞的不识政治忌讳,轻率行事,还是导致二人关系之间出现裂缝。从绍兴七年一直到岳飞被害,高宗和岳飞在对金是和是战的问题上因政见不和而矛盾越来越深。满怀报国热忱却又年轻气盛、意气用事的岳飞在和高宗的相处关系中,确实是有一点自身原因的。岳飞念念不忘地要求增兵和举兵北伐,都是赵构从心底抵触的,岳飞的毫不让步和高宗的一心求和,都使他们的关系恶化。绍兴八年二月,岳飞又一次要求增兵,而高宗的批答是:“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卷118)同年,王庶视师江淮时,岳飞写信给他说:“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卷365)在高宗决意求和已不可改变,而权臣势力又遍布朝廷的情况下,又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卷7)他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始终是不赞成和议的。绍兴九年,和议成,高宗及满朝君臣沉浸在一片祥和喜悦的气氛中,高宗也没有忘记对岳飞进行犒赏,并称和议的签定也有岳飞赫赫战功的功劳。岳飞不但没有领受,反而给他们敲响警钟,力辞曰:“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行赏论功,取笑夷狄。”(卷365)志不同不相为谋,岳飞的主战要求得不到赞同和支持,他此时只有以辞去兵权作为反抗。赵构对金求和,最担心的就是武将特别是拥兵大将的反对,岳飞这一辞呈,对他来说正中下怀,可以借此机会对岳飞敲响警钟,以儆效尤。基于现实的考量,高宗没有当时就批准他的请辞兵权,因为他不能保证金朝会遵守条约。为了给自己留了后路,还是要保留岳飞作为保护自己的一张牌,同时他又下令不允许岳飞轻举妄动、招纳逃亡,以免破坏和议。绍兴十年,金军败盟而南下,岳飞立即挥师疆场,他不顾皇帝的阻挠进行北伐,取得了辉煌战绩。就在前锋已抵达开封西南距开封不到四十里的朱仙镇,收复东京近在咫尺之际,岳飞一天之内收到十二道金牌,要求大军班师。此时,岳飞对高宗的政策和畏金情绪也已看透,不得不撤兵,放弃已收复的失地。绍兴十一年正月,兀术重兵侵犯淮西,高宗命令岳飞支援,“以御札促其行者,凡十有七,后复亲降御笔曰‘社稷兴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营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矣。”(卷139)淮西之战最终在宋军占上风的情况下,由于张俊的贪功而败。岳飞“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的悲愤和压抑由此爆发,“国家了不得,官家又不修德!”(卷24)这也成为后来秦桧一派抓到的所谓岳飞罪证的口实。绍兴七年是二人关系的转折点。尽管岳飞与朝廷求和政策格格不入,并进行抨击和反对,这对武将而言,已不仅仅是凭借资本向皇帝口头要挟,他们还可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如绍兴八年,韩世忠劫袭金使;绍兴十年,岳飞不听劝阻,举师北伐;但这些均不足以促成高宗下定决心诛杀岳飞,他虽时时策划着解除武将兵权以及如何实现议和政策,但诛岳飞并不是一个十分稳妥的方式,只要大金势力还在,岳飞即使被革职,仍然还有他的用处,后来一个因素逼着他不得不重新考虑。兀术致秦桧的一封信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卷365)岳飞一直以来都表示要功成身退,也一再地提出辞呈,高宗此时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况且绍兴十年金军的毁盟也使他并不能完全相信金人会遵守和议,所以岳飞还是他要留的后路。但兀术提出的议和条件以及他身边一些势力的参与,使他又重新考虑并做出决定,这些势力就是秦桧和张俊之流。但作为南宋政府最高统治者的高宗皇帝,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他才对当朝大事有最终决定权。帝制时代,一旦出现皇帝对臣下的猜忌,其结果要么是鱼死要么就是网破,在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皇帝往往会占优,史书中对此有深刻的表述:“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于君而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于臣而不诛,则复疑于君而必反。”(卷19)在这种不对称的博弈中,“君疑臣则诛”,臣下反或者不反都不是问题。只要君主有了疑虑,有了诛杀大臣的愿望,其余事情都可以在此意志指引下在合法的外衣下去完成。《宋史·何铸传》中,何铸查出了岳飞的冤情,秦桧对他说:“此上意也。”(卷380)短短四个字交待了一切阴谋。而这种“上意”往往是隐藏很深的,当朝人不敢道明,后世人难以洞悉,往往道不明事件的真相。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为扑朔迷离的历史迷案。比如《宋史·岳飞传》论赞说:“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卷365)秦桧成了杀岳飞的主谋,其实观察后段所称的“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我们可以断定,其实所谓的秦桧和岳飞势不两立的背后是高宗和岳飞的势不两立,秦桧是基于高宗意志走上前台出演的一个主要演员,高宗才是主导整场剧情发展的导演。二、在故事中,张导“义不符,导不以死”在清嘉靖年间《重刻金佗粹编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是时,张俊妒而秦桧诡,而桧又金虏之俘也。桧主其谋,俊成其决,王得能全哉!”(黄日敬序)上述这句话认为岳飞的死因是秦桧主谋,张俊帮凶。其实,如果了解传统帝制时代政治本质的话,我们就会知道,任何所谓的如秦桧之流的“权奸”,都是罪恶的最高权力的附庸,没有昏庸甚至邪恶的最高统治者的放纵和有意唆使,他们是难以做成重大政治事件的。在北宋前中期,政治清明,“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曾出现过不少皇帝向大臣妥协的事情,甚至出现过真宗皇帝在寇准的威逼利诱下,亲至抗辽前线的情况。但在内外交困的南宋,整个皇朝都是那么敏感,秦桧之流的所谓权臣是不能也不肯去左右最高统治者宋高宗的。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说,赵构是“不乏小聪明”的,在岳飞之死这件事上,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使后人认为岳飞的冤狱是“桧主其谋,俊成其决”。他找到了一群替罪羊跪在岳飞面前,遭受千年唾弃。这并不是说秦桧、张俊之流是无辜的,在岳飞遇害这件事情上,他们是在高宗的策划下,为了个人的名利配合高宗皇帝,亲自走上前台出演了一出历史冤剧。秦桧是南宋的一名权奸,连元人所著的《宋史》都把他列入奸臣行列,不管他是从金人营中逃回南宋,还是被金人故意放归,总之,他是促成宋金和议的一大“功臣”。作为一贯支持宋高宗求和政策的主和派,他和主战派的矛盾是尖锐的。在政治斗争中,不管是哪方占上风,对方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秦桧对坚决抗金的岳飞、韩世忠是敌视的,他们都是他求和路上的绊脚石。秦桧在配合高宗向岳飞下手之前,最初准备向同是抗战派砥柱的大将韩世忠下手。在后世传说中,韩世忠和其青楼出身的夫人梁红玉共同参加的“黄天荡之战”流传千古。秦桧和韩世忠的儿女亲家张俊合谋诬陷韩世忠,岳飞驰书通知了韩世忠,使得秦桧的诡计落空,他们恨岳飞入骨。再加上一封所谓的兀术遗桧书,“必杀飞,始可和。”所以秦桧诸人力主诛杀岳飞。在岳飞之死这一事件中,还有一个和岳飞关系密切的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张俊。史称张俊年轻时“好骑射,负才气,起于诸盗。”(卷369)他投奔高宗于即位之前,并多次“劝进”;他参与平定“苗刘之变”,是高宗信任的亲信。但是其人贪婪、狡诈、畏惧金人,他的军事才能只足以对付农民起义和游寇,是一个典型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角色。张俊之所以被高宗和秦桧利用,主要是由于他的贪心,因为高宗和秦桧许诺事成之后让他统帅诸军,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岳飞战功和成就的妒忌。岳飞曾经作过张俊的部下,张俊也曾对英勇善战的岳飞奏功提拔过。后来岳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时,(卷365)张俊和韩世忠这些老将心里都不能平衡,但韩世忠秉性爽朗,岳飞平定杨么之后,把缴获的大楼船、兵械等全部送给他们时,韩世忠冰释前嫌,都笑纳了,而张俊反而心里更不舒服。高宗曾向岳飞承诺让他统帅大部分军队时,张俊更为恼火,这也是他的梦想。在张俊想和岳飞瓜分韩世忠最为精锐的背嵬军时,岳飞“义不肯,俊大不悦”。(卷365)在张俊种种争权夺利破坏抗战的阴谋下,岳飞终不为屈服,俊“大憾飞”,(卷365)并把岳飞救助韩世忠的事情报告给秦桧,“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卷98)帮助秦桧铸成冤狱。岳飞作为抗金诸将中的后起之秀,无论是资格还是与高宗的亲密程度上,都无法和韩世忠相比。韩世忠对高宗有救驾之功,所以在秦桧和张俊的威胁下,尚能在高宗面前自救,而岳飞就另当别论了。是为东北部一官的责任,在这工作中国际社会的地位,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岳飞之死对抗金战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究其死因则是由高宗和一切阻止抗战之人所为。宋高宗的屈膝求和政策是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而秦桧之流只是奉承了高宗的旨意,推波助澜,进而充当了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但如果说高宗完全被秦桧的阴谋所蒙蔽的话,那是为高宗推托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认为:“历史本来应该注重人群,以及人和人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