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如何自拔
在“中师班”的旗帜下,作文课已经进入了一个如此艰难、不可持续的广阔沼泽。作者常年收集和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借鉴和详细论证,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证。主管部门不用说,在进行第五人口普查之前,没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属于什么职业、教育、出身、热爱、专业、年龄等。简言之,只要你愿意,无论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为自己做什么的事。这样,如果你想调查这个问题,答案是无条件的。我知道结果多么痛苦,所以“不要离开”的结论是非常客观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全军”的军事语言可以来总结。早在八十年代以前,著名作家林默涵就在《写作是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注意的大事情》一文中就具备写作能力之于全国、全民的重要性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他说:“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以适应国家四化建设的需要,这是一件大事,我觉得非常重要,也很迫切。所谓写作,广一点来讲,凡是写在书面上的语言,都是写作……狭一点来说,就是文学创作。这两个方面,我觉得头一个重要。因为这是基础工具,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去做。实际上,这是全国人民的大事……那些受过教育、上过中学的人,都应该掌握最起码的写作技能。这个问题很大,确实关系到国家科技文化的提高、关系到四化建设的速度。”既然,写作能力的高低,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发展速度都有着密切关系,而作文,又是培养和训练这种写作能力的唯一手段和长期举措,那么作文写作始终贯穿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也由此可见一斑了。作为高校中文系写作课的专职教师,在有限的十年教学生涯中,经意不经意地,笔者也曾进行过前后数十次的民意小测验,就“你喜欢(或曾经喜欢)写作文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范围虽很狭小,但所涉及的对象却并不单一,这其中,不但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在校学生,比如本人所就职的教育学院的历届中文系学生(入校前多为中师学历、职业基本是中小学教白彩霞(1968-),女,陕西凤翔人,兰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师、年龄多在二十五岁左右)、任过课的省、市电大的中文专业学员以及某财经学院、某商学院、某电子工业学校的若干届理工科学生(高中起点的大、中专及本科学生、年龄十八岁左右)、本市某市属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理科,年龄多在十五岁左右),另外,还包括了笔者身边二十五岁至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程度不同的成功人士,比如部分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多为本科以上学历,他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均因或多或少地受制于评职称、赶年限、买版面等客观因素,而使本应含金量很高的“论文”写作也走向了寻章摘句式、引典式、考试式等庸俗趋势);部分研究生、博士生(擅长考试,但文字功夫平平,至今想要为中学生代笔写作文尚觉难度不小);部分机关行政人员(有中级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多为实用文体的写作群体,但一遇到“计划”、“总结”类,仍然是照猫画虎者多、能见个性者少);部分中、高级领导干部(能力忽略不计,但流行合情、合理、合法地受用下属的“知识产权”)……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笔者所能听到的、敢于对作文或写作大胆、果断地说出“喜欢”二字者竟寥若晨星,不到调查人数的5%,而与之相反的是,对其频频表现出憎之入骨、惧之如虎者,却占了调查人数的95%以上!明明知道写作能力就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求生本领、发展技能(国外有现代人“第一文化”之誉),但绝大多数人却如此地憎恶去学习它、讨厌去掌握它——岂不是咄咄怪事!当然,这种波及甚广、渗透极深、积蓄已久了的厌倦和憎恶情绪,最终酿成的恶果不仅仅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周而复始地深入灵魂、潜移默化地左右着社会,更进一步说,恐怕也是贻害无穷的。就目前作文写作主体的主要队伍(即各大、中、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出身、学历不同;年龄、阅历不等;知识、志趣有别,但,只要给他们几个作文题目,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近似于闹剧一样的,令世人皆惊、皆惧、皆愧、皆忧的奇迹顷刻之间便会再现出来!这个奇迹是什么呢那就是: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相异的地点、多样的心情下同时会像着了魔或得了癔症一样,笔底流淌出一模一样的、惊人相似的文章——这些文章就像是同一厂房、同一设备、统一机械化了的工人们在相同的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样,不但构思过程中所有的细枝末节、前后次序相同;主题的空洞、虚假程度相同;材料的单一、粗疏用法相同;语言的僵硬、呆板面孔相同,就连极具个性化的文章的感情色彩乃至对于纷繁复杂、变化多姿的客观事物的微妙感受、独特认识也几乎是完全一样,别无二致——想想,写作原本就是一项何等自由、何等个人化的实践活动吧,然而面对这些如出一辙、分毫不差的神奇的集体创作,难道不令人脸红心跳假如对这个奇迹所隐含的深远意义及广泛影响做一个比较冷静的审视的话,那么,在作文这种类似于制作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作文写作主体的虚脱、懦弱、穷困、无奈等等之无比被动之窘境将会暴露无遗,而因此显现出的丑态、无法跨越的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躁和惶恐也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表现之一,由于作文教学早已背离了它原有的正常发展轨道,因而导致在“鱼”和“钓鱼的本领”这二者的选择中,写作主体将必然地投奔前者而遗弃后者。虽然,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极为荒谬的做法,但是,若从实用这一角度出发,它却不失为一种最最高明的选择。无庸置疑,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为日后作文写作的病入膏肓甚至走向绝境埋下了伏笔,但不论是作文教学的主体,抑或是作文写作的主体,尽管他们身在其中,却似乎浑然不觉,反之,他们竟乐此不疲。据1995年教育界有关人士对全国部分城乡中小学作文所做抽样调查,发现“同一作文题,65%的学生的习作题材相同,21%的学生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根据长期以来作文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本人做教师的多年的职业经验便可推断,上述资料中,不管是题材相同的那65%,还是内容无异的那21%,实际上指的就是那些放弃了独立自主之个性,而只会被动地复制或变相地抄袭(亦可称善于记忆或长于消化)别人作品的那部分学生。另外,对这个司空见惯同时又是触目惊心的65%、21%,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以下几个倾向:第一,在浩浩荡荡的写作大军中,直接复制、间接抄袭者绝对是一支占据着主要阵地的主力部队;第二,这支主力部队之所以采取这种了无生机又令人唾弃的投机方式,完全是由于传统思想的驱使和胁迫。为了聚集在应试教育这一大旗下,千军万马不得不拥向独木桥,而为了顺利渡过这条钢丝一样险要的独木桥,“一切行动听指挥”便成了他们必胜的唯一法宝。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之久的“中庸之道”在信息化、经济化的今天,虽然已经在积极地退出思想领域的大舞台了,但它那看似润物无声,实则却能渗透骨髓甚至灵魂,从而在无形中左右和占领着人心的强大力量却依然不减——宁愿平庸也不愿拔尖(以上两个数据便可有力证明),为了一生平安,甚至连冒冒险的念头都不敢闪一闪(创作激情自然泯灭殆尽),所谓的“枪打出头鸟”嘛,而这样一来,“识时务”的“俊杰”倒是被成批成批地打造出来了,但“创新”这一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要求却显然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般的一个空梦了;第三,如果应试教育这一面大旗似倒而不倒,那么,这种万众一心、万从一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态度必然还将是人心所向和众愿所归的——尽管,这一种“所向”和“所归”是违背本意、身不由己,同时也是脱离社会、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但由于这一方式之于考试的经济、实用、省时、省力及命中率高等优势,因而可以估计,在以后,它仍然会成为中小学作文写作中最受青睐的写作方式之一;第四,由这个主力部队总结、提炼出来的单调、狭隘、封闭、保守的写作方法,它的冲击力、破坏力将是空前绝后的。因为久而久之,它不仅会将写作主体引向歧途和绝路,同时,还会将作文这片本该万木竞荣、百花齐放的阵地不是置于死地,便是拱手让出。在此,大多数人可能会像笔者一样,联想到并疑惑起作文教学的最初动机来,难道,它是为了作文才作文、或者是为了考试才作文的吗翻开中国几千年来漫长的写作史,我们知道,“作文”乃至于“写作”这门学科之所以能产生、之所以能得到数千年来无数先贤圣哲、文人墨客的青睐和痴迷,是因为它能“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然而,凡是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做过学生的人,或者换句话说是上过学、有过一定写作经验的人,他们曾经所信奉过的写作真理、目睹或亲历过的写作事实又是什么呢笔者仅举两例,就能极其充分地说明一些严重问题。事例一:时间——2000年5月,中考阅卷期间;地点——浙江萧山市;写作主体即作者——一个参加中考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题目——作文《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原文如下:我家门前的小路,有一段是石板铺的,下面是一条小沟。一次,村里几个人在劳动时,不知怎么一弄,石板断了。妈妈回来车子骑不过,只好下车推。她要爸爸跟弄断石板的人去评理,要他们赔。爸爸却说:“算了,自己换一块就好了。”妈妈就骂爸爸没用,是窝囊废。爸爸笑笑,吃过饭,他拿起工具去换石板了。最后得分——0分(后来或许是动了恻隐之心又改成了1分),理由是什么呢脱题!评卷教师解释的原话大意是:作文要求写的是“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而这位学生写的却是发生在“我家门口小路上”的一件事。这是多么“精密”而“细致”的写作要求啊,又是多么荒谬而又武断的评判!有幸的是,市里的语文调研员在复检时注意到了这篇作文及它醒目的得分,其结果:定论截然不同!这位复检员认为,这篇作文并未脱题,相反,还写得具体实在、真实可信、耐人寻味呢。不久之后,《浙江日报》曾以《这篇作文该得几分》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披露,文章刊出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他们纷纷去信认为:评卷教师误判已是普遍现象,社会各界若还熟视无睹,后果将不堪设想。当然,这篇作文应得高分。事例二:时间——1998年7月,高考阅卷期间;地点——北京;写作主体即作者——一个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题目——一道很灵活的试题:以“时间”为主语,造出两个比喻句。显然,它的要求是发挥想象力,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越好。我们现在就看看考生的得分情况。例句1,“时间如航船,载我们去胜利的地方!”阅卷老师说:“写得多棒,这学生人生观多积极。年轻人吗,就应该去夺取胜利嘛。”最后得分:满分。例句2,“时间如金钱,给我们创造物质财富。”阅卷老师云:“是呀,这位学生明白应该珍惜时间。”最后得分:满分。例句3,“时间好比我们手中的沙子,从我们手里漏去,从此不再回归;时间就像一列列车,载着我们,经过无数的人生小站,最后抵达死亡!”评卷人立刻发出惊叫:“啊呀!瞧瞧这学生!人生观怎么这么灰暗呢!”“是啊,是啊,现在这学生,思想一点都不如我们那一代人积极向上了,死呀、死呀的,干嘛要谈死,一点不乐观。”其他评卷人纷纷呼应,评卷人抬手作势挥笔,旁边一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眼见这位学生就要惨遭厄运了,忙说了一句:“可这学生文笔不错,想象力也不赖呀。”“人生观这么灰暗,怎么行!”那位阅卷教师真诚而又惊讶地瞪了这位研究生一眼,“思想多不好呀,不行不行!”说着,他的笔便利索地落在了卷子上,研究生引颈一看,那个“人生观灰暗者”得到了他似乎相配的分数:一个大鸭蛋!与事例一的自以为是不同的是,事例二中似乎还增加了不少霸气:人生观的灰暗与否,竟然也可以决定这个人作文的水平甚至于整个语文学习水平之高低!——这,就是无数做过学生、有过作文经验的人不停地目睹或不停地经历着的事实。一篇作文,究竟该如何评判似乎与作文的本质及作文的写作规律毫不相干,而是取决于评卷人那随机性很大的一句话(从事例一到事例二无不显示出,在学生的作文面前,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仲裁者,是铁面无私的审判官)。虽然,那“一句话”常常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会不成标准;虽然,这些因人而异、不成标准的标准有时也难免失手打偏、误伤一片,但这似乎丝毫也不能动摇教师在作文面前的神圣地位。那么,他们那足以使一些文章生或死的那“一句话”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与其说,它就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写作态度,还不如更确切一点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写作观(自然得包括他们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人生观乃至于世界观等)。这里,我们有必要再追问一句,即“大多数中国人的写作观”又是什么呢建国五十多年来,在政治一度挂帅的中国,几乎所有的人,他们一致信奉并忠诚捍卫的真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说上面让说的、想上面让想的、做上面让做的、写上面让写的。”曾几何时,这一真理未经检验便被赤裸裸地推广到了写作领域,虽然,“说人人都在说的、想人人都在想的、做人人都在做的、写人人都在写的”完全违背了作文本意——首先,它限制了写作主体的身心自由,扼杀了他们尤为关键的一项写作能力,即想象力;其次,它不但迫使写作主体放弃了作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独创性,而且还迫使视求新求异为生命的写作主体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道路——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种写作观所显示出来的“利”远远要大于“弊”的一面,也是有目共睹、不容忽视的:其一,能投其(批阅者)所好,绝对地保险,不怕出差错,还可得高分;其二,由于凡有所写,皆有模式,因而简单、易学、见效快;其三,最容易证明写作主体的思想是不是正确、品德是不是端正。这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乃至于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若是,就能体现出民族的自信心、国家的凝聚力——当然得高分;若不是,那,这篇作文便绝对要担些风险了,就像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中,那个不幸的中考生之所以得零分,是因为他写的不是老师让写的,反而是让老师出乎意料的;那位不幸的高考生之所以得零分,是因为他想的不是老师让想的,而正是老师们不允许学生去想的。铁的事实——也是离初衷越走越远、越走越滑稽、越离奇的事实——在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选择“鱼”,虽然是目光短浅之流们的作为,但却等于是已然选择了肯定、赞许甚至成功,自然,它成了众望所归的;而选择“钓鱼的本领”,虽然仅是极少数用心长远之辈们的作为,但意味的却是已然选择了否定、排斥甚至失败,自然,它成了人所不欲的。表现之二,写作主体被普遍地与世隔绝之后,一向被看成是写作源泉的“生活”就不再是能够自由出入、随便涉足的天地了,相反,它居然成了写作主体们唯恐避之不及、并不得不绕道而行了的“禁区”——这种畸形的写作裂变,导致的必然结果便是:假、大、空之风趁势而起,并且,大有摧毁一切之兆。众所周知,一个小孩,自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之后,考大学的接力棒(或者说是紧箍咒)便会自然而然地从天而降,并适时地落在每个人的手上(或头上)。从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把升学看作是生活的唯一出路、最高目标;把学好课本看成是改变命运、决定荣辱或者生死的首要本领、第一要义。为了早见成效、快出成果、专心致志地直奔目标,他们便不惜将一颗颗活泼泼的心灵强行幽禁起来,沉没于阴暗的井底;不惜将一个个活生生的身躯压成标本,最终钉死在“三点一线”的十字架上……谁说孩子的天性便是做梦那好,与其任他们自己花花绿绿、虚虚幻幻地不着边际浪费光阴,还不如让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联起手来共同引导——就让孩子们做这一个步调一致、既长远又实用的“大梦”吧!至于,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进而将千千万万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处境下所做的五彩缤纷、复杂多样的梦儿统一起来不用担心,只要教育的决策层参与其间去摇旗呐喊,便很容易推波助澜,改变局面。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各界,包括我们的教育界、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他们都一味地抱怨和责怪现如今的孩子们目光短浅、精神空虚、面色苍白、脚跟不稳,精通“真诚地撒谎”,擅长“无原则地背叛”,说他们天生就不会做梦吧,他们又绝对地脱离现实,在封闭、凝固如金字塔般的校园里,他们更像是营养不良、形神恍惚、锐气和朝气皆无的怪胎、游魂、畸形儿和贫病儿——可是,这难道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吗显然不是,那么,究竟是谁、是什么原因才使他们变成了这般模样的呢曾几何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被迫沦为了井底之蛙,从此,生活跟他们无关了、社会跟他们无关了、大自然更是跟他们无关了,而跟他们有关的是什么呢大而言之,是用全部(而非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好的书本;小而言之,就是高高在上地站在井台上、满嘴吐的都是金玉良言的各色教师;是眼巴巴期待的、并一个劲高叫着“快点爬上来!”“快点爬上来!”的父母双亲;是周围密麻麻黑压压、与自己一样沉默又一样聒噪的小井蛙;是怀里紧紧抱着的、须日日背、夜夜背、年年背、月月背的《圣经》一样的教科书;是艰难跋涉中长达十多年但又看不见尽头的漫漫长夜;是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亦是井口之上的那一方天空、一只飞鸟、一朵云彩、一阵轻风、一丝细雨、一抹余香……如果说,评判一个孩子的健全与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的认识颇有见地的话——即“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同时需要三个世界的丰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识、心灵世界,一个健全的人的心智系统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统一,”那么,这些井蛙一样的孩子们的心智系统显然是极不健全,甚至是有些残缺不全和病态的。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均在过分地看重和片面地追求“知识世界”,无形中,便使孩子本该拥有的,更为生动的其他两个重要世界变成了荒漠,正如组成五官的眼、鼻、口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不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试想想,一个干脆就不涉足生活,同时又缺乏心灵依托的人,他如果不是畸形儿、残疾儿、弱智者,那他又能是什么呢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当人们看清了写作主体所处的被动地位以及所扮演的尴尬角色之后,他们才会对作文写作中写作主体们那些司空见惯、同时又是触目惊心的种种荒唐之举给予宽容、谅解甚至同情。就拿最近若干年来很让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头痛的“假、大、空”之风来说吧——打开所有学生的作文本,假如不是仅限于象牙塔内的书书写写,人们甚至会产生误解,以为历史的车轮又重新退回到了1958年“大跃进”那阵子了。要对付一篇诸如“一件难忘的事情”、“改变我生活的一件事”、甚至“战胜脆弱”那样的命题作文,50%以上的写作者们居然会昧了良心、忘恩负义、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编造谎言,精心设计一幕幕家庭悲、闹剧,社会离奇戏,为了让“我”能与作文题目中的“难忘”、“改变”、“战胜脆弱”等词拉上关系,便宁可丑化、出卖、牺牲身边的亲朋好友,更过分的是,连至亲至爱的父母大人都可随时搭上,为我所用——至于是“开涮”呢,还是“开刀”,自然要视情况而定。这些“狼心狗肺”的小作者们,会在想象中让他们的父母夫妻不和、大打出手,会让他们中的其中一员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撒手人寰,好端端撇下可怜的自己接受考验——以此算是给精心制作的小作文补充了一点波澜,增加了一些感染力……那么,怎么个死法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呢以下两种是这些不孝儿女们一般首选或憧憬的:第一,让自己的生身父母患上绝症惨死在医院雪白的病床上;第二,遭遇车祸,最好让其中的一位暴尸于马路上混乱的车流之中……总而言之,这些长年被囚禁在象牙塔下的写作者们,他们既没有机会去博览群书(像古人要求的“读万卷书”),也没有资本去独闯天下(像古人崇尚的“行万里路”),更没有闲情和胆量去广结众友(像古人倡导的“交天下友”)。自然而然的,一个写作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三个材料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内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间接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读注册会计师考试标准化趋势对考生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运维优化面试题及答案
- 农艺师考试实战技能提升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考试的直接实践要求试题及答案
- 花艺师考试中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方式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并购重组市场的现状与挑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新趋势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应试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模拟题目试题及答案
- 考生特质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分析
- 老干工作业务培训
- GB/T 44744-2024粮食储藏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 加工制作合同(储存罐)
- 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第2部分 顶管施工
- DB11∕T 1832.17-2021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17部分:电气动力安装工程
- 出租屋转租补充协议书范文范本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4年2个居间人内部合作协议书模板
- 【企业盈利能力探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00题
- 《2008辽宁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执行标准》大建委发200875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