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_第1页
民国初期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_第2页
民国初期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初期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

中国著名的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教授在一篇题为《纪念邵普平》的文章的开头写道:“邵普平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敢公民,杰出的记者、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方汉奇教授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邵飘萍这位新闻界巨子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巨大贡献。1926年,邵飘萍英勇就义时,年仅40岁,在其短暂的一生,却拥有的众多光彩耀人的头衔:“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他首创新闻编译社,是中国第一位关注通讯社的著名记者;他创办《京报》,为职业办报人;培育人才,著书立言,为中国新闻教育之发端,为我国新闻学创始人等等。在众多光环下,“一名记者”,也许是邵飘萍众多头衔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但却也是跟随他时间最长,贯穿他一生的身份;也是对其终其一生的职业最简单直白的表述。在近14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邵飘萍写下了大量优秀的争论和新闻评论,目前仅收录在《邵飘萍选集》中的就有300多篇,共计50万余字。邵飘萍对于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从年少时的业余通讯员开始到为报殉国,从未曾有过犹豫和改变。正是因为这样的执著,铸就了邵飘萍一代名记的光辉一生。一、不名誉之职业:作为媒体的职业邵飘萍(1886-1936年),原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笔名飘萍、阿平、素昧平生。邵飘萍青少年时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12岁就考上了秀才。读书期间,已经对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遍览《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报刊。在辛亥革命后期,他读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萌发了“要做一新闻记者的动机”。于是,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上海《申报》投稿,被《申报》聘为“访事员”(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这是邵飘萍最初当上“记者”的时期,虽然是从业余通讯员做起,却因此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在同学张任天的记忆中,邵飘萍在浙高期间,“喜欢写稿,便外出到处采访,连鸦片馆也去。他的文章写得既快又好,我们都很推崇他。”大约1908年春天,杭州各公立、私立学校在梅登高桥体育场联合举行运动会,在老师包蝶仙指导下,邵飘萍和两个同学编印了一份油印小报,这是他正式办报的一个小小前奏曲。张任天回忆说:“这次运动会,由于我和邵飘萍、陈布雷三人不爱运动,所以都没有参加竞赛项目,但又不甘寂寞。于是三人一合计,就办了个《一日报》。因为运动会只开一天,所以就取了这样一个报名。三人分了工,陈布雷为编辑,我和邵飘萍为访员(记者),……这是我们三个人办报生涯的开始。”陈布雷也说过这是“练习新闻事业之始”。在这一时期,邵飘萍从业余通讯员做起,在校内油印小报的“练习新闻事业”。对于他日后成就办报的宏图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时,清末明初的普通社会心理对报纸从业者十分鄙视,报社的主笔、访员度被看做是“不名誉之职业”。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过,社会之所以不重视访员(记者),“半由无对于新闻事业重视之观念,半由于访员者于上述弱点之外,更多不健全之分子,不能自重其人格。”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对于新闻事业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访员自身的弱点,比如缺乏新闻只是和训练素养,还有许多不能自重人格的不健全分子。在邵飘萍之前,梁启超、于右任等人都是政治家办报,从来没有“记者”这个职业有过比较多的关注;即使在更早的王韬文人办报,也不过是空谷足音,个别的例子。因此有人说“正是从黄远生和邵飘萍开始,真正提升了新闻记者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开辟了职业报人的道路。”二、年:以新闻报道终其身1909年邵飘萍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继续为《申报》撰写金华通讯,被该报聘为地方通讯员。在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他怀着为民主共和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协助著名报人杭辛斋创办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职《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1913年初,杭辛斋被选为国会议员入京之后,邵飘萍主持了《汉民日报》笔政,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在编辑和主持《汉民日报》期间,他不为权势所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坚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随笔。他以激烈辛辣的笔调,抨击袁世凯及大小军阀的专制跋扈,揭露和痛斥浙江贪官污吏钻营牟私、残害人民的罪行,表现出其可贵的“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之记者高尚品性。因为其文章得罪了袁世凯,邵飘萍于1913年8月被逮捕,报馆被查封。这段“忽忽三载,被捕三次,下狱九月”的办报经历并没有抑制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高度热爱。这段经历,坚定了“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志向。被救出来以后,在1914年,邵飘萍被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时,邵飘萍与同学潘公弼等人组织了一个通讯社——东京通讯社,为京沪著名报纸提供东京通讯。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活和新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做一个全国时事政治记者的能力。三、创办北京新闻3.1916年春,邵飘萍应约返回国内,受聘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撰写时事短评,他意气风发,写作甚勤,往往一日撰写数篇时评,对袁世凯进行猛烈抨击。袁世凯垮台后,《申报》为加强中央政情的采访和有关北京新闻的报道,特聘邵飘萍为驻京特派员,自此“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诞生了。在此期间,他写下了251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把历史的风云都留在了自己的笔下。这些专电和通信都是邵飘萍深入采访、调查的结果,事实准确,材料丰富,简洁深刻。其新闻通讯洞若观火,又事关大局,引起了新闻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响。邵飘萍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四方,成为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与此同时,邵飘萍曾一度兼任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日报的主编。在邵飘萍来到北平之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通讯社,并为自己在北京的新闻采访活动打下了根基。这个通讯社就是成立于1916年8月的北京新闻编译社。该通讯社不为某一政治派别所左右、较有独立性的通讯社,是同期我国通讯社中的佼佼者,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对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外国通讯社左右着外国政闻,编译社成立后,每日都有一二条引人注目的特殊新闻,常被中外报刊所采用,北京各报纸面目得以整改。到1924年,北平的通讯社达到20多家,政府要闻无一遗漏,打破了外国通讯社在京的垄断地位。这一变化与进步,不能不归功于邵飘萍的引领。在中国新闻史上,邵飘萍是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社为依托成功地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活动的著名记者。四、《联合社》:中国媒体的“纪念”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不同于其他事业,它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反映国民的要求。他强调报纸要在思想、经济和组织上保持独立。在这种办报思想的指导下,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以个人的力量在北平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在这一时期,《京报》是最有影响力的且独立于军阀政治之外的民营新闻事业。邵飘萍希望通过办好《京报》来“供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为了勉励同人齐心协力办好《京报》,邵飘萍亲手书写“铁肩棘手”,悬挂于编辑部办公室。《京报》着重报道和评述政局、战事,讲求新闻时效和真实性,推崇真理,反对军阀封建统治。它的“监督政府,教育民众”的宗旨和言论很快赢得了广大读者,问世一月,销量从300余份陡增至4000份,更有最高发行量达到6000份之甚,是当时北平地区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因载文抨击曹汝霖亲日卖国行为,1919年8月22日《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又被迫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垮台,邵飘萍即刻返回北平。一回国,他就四处奔走,复活《京报》。在后来的“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中,《京报》都是持续报道,其报道时间之长,规模之巨,影响之大,居全国报纸之首。此时的邵飘萍,更是以笔为旗,以报纸为阵地,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之时,担负起在北方宣传革命的神圣职责,完成着历史交付于新闻记者的伟大使命。1926年4月26日凌晨,邵飘萍在北京被张作霖等人陷害,以身殉报。作为一个记者,邵飘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极为热爱,曾自称:“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正是出于这种对新闻事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他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既学识过人,才华出众,又开朗热情,善于应对周旋。每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