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旗袍与京派_第1页
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旗袍与京派_第2页
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旗袍与京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旗袍与京派

在中国的时尚史上,这两个城市对中国的时尚历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两个城市一一上海与香港——在20世纪中各领了50年风骚。上海是前半叶,香港是后半叶。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北京从来就不是追逐时尚的地方。女装是时尚的标志,女装是时装的主流,如果有谁要想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女装,他一定会把眼光落在旗袍上。本文既不是鸟瞰式的全景,也不是通史般的叙事,作者仅想对那时期上海的旗袍或海派旗袍作一点剖析。“海派”一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当时北京一些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文风。海派的对立面便是京派。后来,海派和京派便分别象征中国两种迥异的文化了。当后人用海派来修饰服装时,则是变贬为褒,带着炫耀和赞美的意味了,“海派服装”一词差不多是可以与“海上画派”攀比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京派事实上是一种官派,海派则富于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世纪20年代居住于上海的曹聚仁先生曾经这样说“那是西风吹动的日子,海派便是西风喂养成长的儿子”又说“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1、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2、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3、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方面的特点,民国新旗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确实令人惊异。就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士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姣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处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用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象。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40年代是旗袍巅峰期的延续。30年代末出现的改良旗袍在此期间得到了推广。也是30年代出现的垫肩被更广泛地使用。另一西式服装的元素拉链,在40年代中期开始在旗袍上使用。同时,面料的使用也更为不拘一格,镂空花边、珠片等也很流行。由旗袍衍生的新样式也很多,如旗袍裙之类。被视为旗袍要素的立领、偏襟或大襟、开衩、盘纽等也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件旗袍。时装化的旗袍内被加入了很多西式服装的元素,而中式的元素常被部分地删去。旗袍的概念至此变得更为宽泛。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80年代以后,国内的不少时装设计师曾为旗袍再显辉煌而努力。他们的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