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_第1页
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_第2页
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_第3页
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_第4页
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方辨治荨麻疹的临床体会

皮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约20%的人在生活中患有皮疹。其损害皮肤表层,表现为红色匍行边缘、中央苍白的团块皮疹,有时可融合成巨大风团。荨麻疹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引起荨麻疹的原因较多,有吸入物、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发病机制可以是免疫性的(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的。常与各种诱发因素造成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等炎症介质增多有关。病程6周以内为急性荨麻疹,超过6周为慢性荨麻疹。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因其以身痒为主症,且发作无常之故。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兼挟为病;脏腑不调,七情内伤;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等,尤其强调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经方采用六经辨证,对皮肤疾患有较佳疗效。临床实践中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思想为指导,采用经方治疗荨麻疹,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试从六经方证辨证角度探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思路。从“身痒”表1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身痒一症论述精详,明确指出了身痒当属于表证,当从表论治。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身痒属表,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科》中说:“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夫风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风气相搏,则成瘾疹,致身体为痒也”。身痒属表,历代医家多认同此观点,亦多从表论治,代表方剂有消风四物散、加味羌活饮等。但事实上,临床虽然多见表证,但见于里证、表里合病者亦不少。薏养殖、皮肤保健经方的魅力在于效如桴鼓的临床疗效。经方强调方证相应,如张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同时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桂枝证、柴胡证等,强调了经方临床中方证的重要性。可以说经方临床疗效的有无,在于辨六经辨方证是否准确。这与一般的辨证方法立法组药不同,突出了方与证的契合,较立法与群药的组合更精准,因此经方临床才能够取得较好疗效。虽然荨麻疹临床常见于表证,临床采用疏风散邪,从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所有的荨麻疹都是太阳表证,都要从表论治,从而忽略了里证及合病、并病的问题。案1:患者某,男,17岁,初诊2009年11月13日。荨麻疹3年。刻下症见:身痒,皮疹,汗出多,恶热,晨起口苦,思凉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辨证分析:恶热、汗出、思饮凉,辨属阳明经热;晨起口苦,属少阳病。结合舌脉,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方证。处方:柴胡12g,黄芩9g,党参9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口苦已,皮疹好转。舌淡红,苔白,脉细。少阳热减,上方加生薏苡仁、败酱草各15g,以增强清利湿热,7剂,水煎服,日1剂。三诊:皮疹改善70%,出汗多,眠可,舌淡红,苔白,脉细。经治疗后里热、半表半里之热已减,邪气外露,汗出、不恶热、舌淡苔白,属于营卫不调,故给予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祛邪外出。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荆芥10g,防风10g,浮萍15g,土茯苓15g,苦参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四诊:本周未出疹。1年后随访疹未发。按语:经方治病,重在辨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辨各经病脉证并治,六经是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经,寒热、虚实为纬,将百病划分为六经病。分为表实热证的太阳病,表虚寒证的少阴病,里实热的阳明病,里虚寒的太阴病,半表半里偏于阳热证的少阳病,半表半里偏于虚寒证的厥阴病,这样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辨六经的过程,其实就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过程。该案的六经病的判定,亦是根据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而定的,该案汗出、恶热、喜凉饮,为里实热,六经当为阳明病。口苦为半表半里热,属少阳病。六经的判定是依据整体机体的反应,身痒虽然症状表现在表,但机体却反应为半表半里和里证,故虽然身痒,却不从表论治。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再细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汤、龙骨、牡蛎方证。因六经、方证辨证合拍,故二诊时皮疹已明显好转,后调理而愈。二诊时加入生薏苡仁、败酱草以增强清热利湿功效,亦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之中有透热作用,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多有热与湿结,如油裹面,清之不散,利之不出,故笔者常加薏苡仁、败酱草清透湿热,在皮肤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案2:患者某,女,70岁,初诊2010年9月17日。荨麻疹病史40年,遇冷易发,出汗多,口干,口苦,怕冷,四逆,腰酸腿沉,眠差,夏季时二便热。舌暗红,苔白,脉弦细。辨证分析:皮肤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但多伴有内科杂病,并不是简单的疏风解表能够解决的。所以如何从看似毫无联系的症状中抓住关键,即病机之所在,即是刘渡舟教授所谓的抓主证。该案患者有口干、口苦、眠差,属于半表半里热。《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是清窍,半表半里热上扰清窍,容易出现口苦、咽干、目眩,也反映了半表半里热郁的状态。该案虽然半表半里热证明显,但同时有四逆、腰酸腿沉的虚寒症状,为半表半里下寒所致,故整体为上热下寒,辨当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的厥阴病。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热上扰则口干、口苦、汗出,下寒则腰酸腿沉、恶寒,因病久导致血虚不足,不达于四末则四逆,血虚不能养神则眠差。治疗当调和寒热,养血益气,扶正祛邪,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因该患者遇冷易发,存在一定表证,加荆芥、防风疏风散邪。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炙甘草6g,桂枝10g,干姜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苍术12g,茯苓12g,泽泻18g,荆芥9g,防风9g。7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药后第2天皮疹及瘙痒加重,第3天开始皮疹逐步减轻,第6天后未起疹。口干已,口苦减,四逆减,腰酸减,仍腿沉。眠改善,二便调。舌暗淡胖,齿痕,苔白水滑,脉细。患者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经治疗后上热减轻,阳虚已露,治从中焦脾胃,故上方桂枝10g减至6g,干姜6g增至10g,苍术12g增至15g,茯苓12g增至15g,并去荆芥和防风。7剂,水煎服,日1剂。三诊:诸症减轻。仍舌淡苔白,加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口服调理体质。按语:该患者荨麻疹病史不可谓不长,40年来久治不愈,反映了病情的复杂性。经方治病,先辨六经明确治疗大方向,然后细辨方证,以求方证相应获良效。患者寒热错杂,单纯清热则易加重下寒,单纯温阳则易助上热,治疗时当根据方证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当热减,里阳虚弱表现出来时,则加大温阳养血力度,后嘱服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温补脾肾阳气而愈。其中患者服药后,出现暂时性的皮疹及瘙痒加重,为正邪斗争所致,类似于服药后瞑眩反应,因药已对证,故很快减轻。最后以调理而愈。案4:身痒案《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在中医看来荨麻疹只是外在的一个症状,虽然疾病表现为表症,但病位不一定在表。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原则,经方医学强调辨方证,而方证隶属于辨证体系。故经方临证之时,不能局限于皮肤表面疾患,一定要从六经角度、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考虑病邪的性质、病位等,始终着眼于辨证论治,正如张仲景所曰“病皆与方相应”,这才是中医的灵魂。案3:患者某,男,46岁,初诊2009年9月15日。主诉:全身瘙痒,搔抓后起疹4年。食辛辣刺激食物易诱发,出汗正常,口中和,二便如常,皮肤划痕征(+),舌暗红有齿痕,苔白、脉弦细。过敏源检测:总IgE0.577(参考值0.199),鱼虾蟹0.263(+)。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分析:该案口中和、二便如常,无明显里证。故遵仲景身痒从表论治,当治以疏风散邪。因舌暗红、脉弦细,为病久阳郁,故当清透郁热。郁热属阳,身痒为表,故辨为太阳阳明合病,给予小发汗法。处方如下:麻黄6g,桂枝9g,杏仁9g,生甘草6g,生石膏4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后随访,7剂药后病愈。按语:身痒多属表症,但是否当从表论治,仍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该案虽无口干大渴等阳明里热表现,但舌暗红、脉弦细,为病久郁热,仍属阳明里热,故给予解表清热,因方证相应,故能药尽病愈。案四:患者某,女,11岁,初诊2009年7月18日。主诉:身起风团2周,腹痛3天。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上睑、颜面部出现风团,瘙痒剧烈,后风团增多,逐渐泛发全身,此起彼伏,先后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诊为荨麻疹,予仙特明滴剂等抗组胺药治疗,皮疹无明显改善。3d前皮疹加重,腹痛,以脐周部位阵发性刀割样胀痛,伴有恶心,无呕吐、腹泻,诊为荨麻疹(胃肠型),辅助检查:WBC16.98×109/L,N%88.9%,CRP<8mg/L,予阿奇霉素0.4g静脉滴注病情无缓解,今晚腹痛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现症见:腹痛,以脐周部位疼痛明显,为阵发性刀割样胀痛,伴有恶心,无呕吐、腹泻,恶寒,少许汗出,四逆,口干、咽干,纳差,头晕有气上冲感,干咳无痰,大便3d未行。舌淡苔薄黄,脉细。患者否认既往病史,否认其它食物、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青霉素皮试阳性,皮肤划痕征(+)。西医诊断:胃肠型荨麻疹;中医诊断:腹痛、瘾疹。辨证分析:患者荨麻疹以胃肠道症状为首要表现,风团瘙痒为太阳表证,腹痛、恶寒、四逆属于里虚寒证,同时口干、咽干为半表半里热上扰所致,此处大便未行,当为虚寒导致脾胃功能低下所致,非阳明病的胃家实。六经当属于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因腹痛明显,急则治其标,且《伤寒论》中太阳太阴合病时,先救里再解表,故方用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6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生姜3片,大枣(擘)4枚,蜂蜜1汤匙(代替饴糖,喝时兑入),1剂急煎服。服药后腹痛减,恶心减,皮疹稍微变淡,同时四逆已,气上冲大减,恶寒减,已无汗出,大便1次但不成形,干咳,纳呆,舌脉如前。症状减轻,但证仍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因里寒已减,故加用麻黄、杏仁解表,使其含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义,以微微汗之祛邪外出。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18g,麻黄6g,杏仁9g,生姜3片,大枣(擘)4枚。2剂,水煎服。患者要求回家,嘱其回家继续服用中药。2天后家属来告,患者皮疹消失,腹痛和恶寒已,临床痊愈。1年后随访得知腹痛和荨麻疹均未复发。按语:该案胃肠型荨麻疹,主症以腹痛为主。结合腹痛、恶寒、四逆、口干咽干,头晕,考虑少阳太阴合病,兼有表邪未解。此案的大便3日未行、腹痛,是里虚寒所致,非阳明病腹痛便难之谓。此案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当表里双解,但因里虚寒明显,故当先救里再救表,如《伤寒论》91条所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细辨方证为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证,因里证明显,故暂不解表。正如《伤寒论》第100条所谓:“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方证辨证准确,故一剂后腹痛已。服药后,里虚寒得到缓解,脾胃得健,故再据证治疗荨麻疹,收获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