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陶渊明学习目标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2、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3、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同学们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的风格。作者简介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时间不长就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不为五斗米折腰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他生活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混战,赋税繁重,人民遭受深重剥削压榨。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性格耿直,清明廉正的人,因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归隐田园。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写作背景“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内容。文题解读便舍船
豁然开朗_____
屋舍俨然
阡陌
_________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_________
间隔
及郡下______
诣太守
刘子骥
____
shěhuòyǎnqiānmòtiáoyāohuánjiànjùnyìjì读清字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沿着新鲜美丽惊异,诧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尽,走完落花又,再繁多的样子想要夹着溪水的两岸别的的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译文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研读课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用原文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桃花林的神奇、美丽;为下文渔人进入做客桃源作铺垫;暗示将会出现“奇境”。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象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译文1、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研读课文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景象和生活?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环境:优美宁静生活景象:安乐幸福(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译文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找出有关的语句。从中体现了桃花源怎样的民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民风淳朴、热情友善。研读课文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思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研读课文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渔人“具言”现实世界的见闻遭遇,因为这不是作者描述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桃源人“叹惋”是因为渔人说的世上情形与桃源生活相比差别巨大:一边是战乱频繁、混乱不堪、苛捐杂税,一边是和平安宁、安静自然、怡然自乐。研读课文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桃花源和平安宁、人人耕作、民风淳朴,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二是为下文再次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研读课文5、这段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生活图景:民风淳朴、热情友善、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研读课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已经沿,顺着拜访动词,做记号打算,计划随即,不久名词,标志没有实现问:访求、探求。津:渡口从前的,旧的终于到听说(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志趣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的人了。译文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请用原文回答。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研读课文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写,暗示美好的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是虚构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表达作者对不能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惋惜之情。1、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2、之①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源的美景。)③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④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⑤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实义。)⑥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事。)重点虚词3、其①欲穷其林(代词,那(片)。)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4、所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字结构,与“闻”连用,指“听到的事情”。)②寻向所志(所字结构,与“志”连用,指“做标记的地方”。)5、乃①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②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重点虚词便要还家:同“邀”,邀请。通假字1、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随即,不久)2、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终于)一词多义3、舍①便舍船(shě,放弃)②屋舍俨然(shè,房舍)4、志①处处志之(做记号)②寻向所志(标记)一词多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够。古今异义1、形容词用作动词欲穷其林:尽。2、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3、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寻病终:实现。词类活用1、省略句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尽”后省略介词“于”)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酒食”后省略宾语“招待他”)2、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文言句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精读课文武陵渔人的行踪1、发现桃花源2、进入桃花源3、访问桃花源4、离开桃花源5、再寻桃花源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精读课文不多余,因为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精读课文①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本文主旨本文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逼真的现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身份等,后面写桃花源中的土地、屋舍、鸡犬等,这就使桃花源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把他写进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一定的真实性。文本特色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迂回曲折。沿途有溪流、桃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车司机聘用合同3篇
- 土地承包权终止的决定通知3篇
- 供应商设备采购协议3篇
- 休假期间忠诚保证书3篇
- 全新液化气站合伙经营合同3篇
- 公交司机工作责任承诺格式3篇
- 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驱动因素和挑战考核试卷
- 太阳能器具在边防哨所的应用考核试卷
- 碱金属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研究考核试卷
- 建筑装饰施工中的质量改进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压轴题:动态几何问题专练
- 《知识产权保护》课件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东城高三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 2025-2030中国制造运营管理(MOM)软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少尿与无尿的急诊处理
-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非计划拔管的预防及处理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春新版教材)
- 2025八年级下册赣美版美术全册教案(附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生物制药质量标准研究-深度研究
- 2024年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