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纪昀(yún)(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由翰杯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的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临:靠近。2.河干(gān):河边。3.山门:寺庙的大门。4.圮(pǐ):倒塌。5.并:一起。6.焉:于此,在那里。7.阅:经过,过了。8.余:多。9.岁:年。10.求:寻找。11.竟:终于,到底。12.以为:认为。13.棹(zhào):划船。14.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讲学,教书。16.尔辈:你们。17.究:推究。18.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9.是:这。(是非木杮)20.木杮(fèi):削下的木片。21.暴涨:指洪水。暴,突然。22.湮(yān):埋没。23.颠:通“癫”,疯狂。2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25.啮(ni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6.坎穴:坑洞。27.不已:不停止。28.溯(sù)流:逆流。29.臆断:主观地判断。重点虚词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渐沉渐深耳)2.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盖石性坚重)3.如:依照。(如其言)4.但:只。(但知其一)通假字1.钯:通“耙”,农具。(曳铁钯)2.颠:通“癫”,疯狂。(不亦颠乎)古今异义1.耳古义:罢了。(渐沉渐深耳)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尔辈不能究物理)今义:一种学科。3.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4.阅古义:经过,过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5.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杮)今义:判断词,是。6.已古义:停止。(转转不已)今义:已经。一词多义1.为介词,被。(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成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一老河兵闻之)助词,的。(其反激之力)代词,石兽。(求之地中)词类活用1.棹:船桨,这里指划船,名词用作动词。(棹数小舟)2.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重点句式1.省略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求之地中。(“地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2.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3.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考题例析1.(2015•山东青岛中考)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修改。一根稻草丢在大街上一文不值,绑在大白菜上就可以卖白菜的价格,绑在大闸蟹上又可以卖出大闸蟹的价格。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不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修改后的句子:2.(2015•湖南株洲中考)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红的词。①群鸟争来食之②其后数如此(2)翻译下面的句子。莫不竞凑,非有灵也。(3)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解析:1.此题考查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句的问题是在反问句中否定词语使用不当,根据语意,应该只能有一个否定词。答案:想想这些,谁能否认位置可以对价值产生影响呢?2.此题考查文言语段的分析,考点包括文言词语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对相关内容的理解。(1)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实词的积累是培养文言能力的基础,理解是要联系原句,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食”是动词吃。答案:①吃②多次,屡次。(2)考查理解或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且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要准确、流畅、表意清楚。注意“竞、非、灵”关键词语的翻译。答案示例:(群鸟)没有飞落下来聚集在他家庭院的,并不是飞鸟有灵性,被孝子所感动。(3)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文段,了解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主要内容即可,根据事实真相,写出主旨即可。答案示例:内容:本文叙述了郭纯在母亲去世后痛哭时,在地上撒饼引来群鸟,以至于让官府以为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的故事。主旨:抨击了伪孝的虚假行为。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则文言小说,通过写寺僧寻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理清结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河中石兽》同步课文知识讲解写作特色1.层层铺垫,叙议结合。本文先叙写故事,再结合故事发表议论,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层层铺垫,使故事极富吸引力。首先,写寺僧寻石兽未果,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表达对自己看法的自信。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通过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讲学家的“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结尾,作者水到渠成,由讲故事到点评,画龙点睛般的一句议论,收束全文,揭示了题旨。文章故事曲折,短小精悍,叙议结合,脉络分明,层层铺垫,结构严密,余味无穷。2.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讲学家的“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流露出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对自身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而老河兵的“笑曰”“不更颠乎”透出他对讲学家的否定,展现了老河兵沉着自信的心理。3.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把握重点1.想一想,寺僧们为什么选择寻找沉于水中的石兽,而不是重新再塑一对石兽?一来,一般寺庙门前的石兽多为“镇宝兽”,有祥瑞之意。文中的寺庙在河岸旁,在寺僧心中,此二石兽可能有“镇水”的作用,有其特殊意义。二来,从“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可知寺庙经久失修,且“阅十余岁”寺僧才募得钱财重修寺庙,可见寺僧们囊中羞涩,除了重修石兽这一选择外,没有多余的财力塑新石兽。2.请用原文回答:讲学家认为寺僧不可能找到石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讲学家和老河兵得出的石兽所在地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家的结论: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结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他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自然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4.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