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3.020
10
备案号:J2854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55702020
贴标处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for
cablesofelectricengineering
20201023发布20210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for
cablesofelectricenineerin
gg
/
DLT5570-2020
主编部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
:
施行日期年月日
202121
中国计划出版社
北京
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
/
DLT5570-2020
☆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址: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号国宏大厦座层
11C3
邮政编码:电话:()(发行部)
10003801063906433
北京市科星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印张千字
850mm×1168mm1326153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202111202111
印数—册
11500
☆
:·
统一书号
1551820799
定价:元
54.0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
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国家能源局
公告
年第号
20205
《》
国家能源局批准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实时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等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
5021SeriesParametersforHorizon-
()》等项能源行业标准英文版(附
talHdraulicHoistClinder35
yy
件),现予以发布。
2
:
附件行业标准目录
国家能源局
年月日
20201023
附件:
行业标准目录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
电力工程
/中国计划
DLT
电缆勘测
3512020-10-232021-02-01
出版社
5570-2020
技术规程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2014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号)的要求,标准编制
201512
,
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陆域电力电缆和海
底电力电缆的勘测工程实践,吸取了相关科研应用成果,参考了国
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符号缩略语基本规
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施工图设计阶段勘
测,勘测方法,测量成果,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水文气象分析计算与
成果等。
,,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提出由
能源行业发电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
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
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管
(:,:,:
理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号邮编
65100120E-mail
_)。
bzzhonxin@e
gpp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王庶懋任亚群陈昌斌陆武萍
··
1李建国姚鹏刘益平潘晓春
陈纪锋胡钧李舜程正逢
陈伦清武霖黄勇张瑞
肖波徐君民李欣王世俊
李伟强田文文张洋王鹏
葛海明任治军王俊董治军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邓南文戴有信邓加娜薛艳东
欧子春杨俊波刘厚健陈亚明
李卫林晋明红李彦利曹玉明
张焕杰曹秋会王宇马领康
张树田廖爱平常增亮王起峰
··
2目次
总则…………………()
11
术语、符号和缩略语………()
22
术语……………………()
2.12
符号……………………()
2.23
…………………()
缩略语
2.35
基本规定…………………()
36
测量……………………()
3.16
………………()
岩土工程
3.29
水文气象………………()
3.310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
412
测量……………………()
4.112
………………()
岩土工程
4.213
水文气象………………()
4.315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
516
()
测量……………………
5.116
岩土工程………………()
5.231
水文气象………………()
5.334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
638
……………………()
测量
6.138
岩土工程………………()
6.239
水文气象………………()
6.344
勘测方法…………………()
745
……………()
地下管线探查
7.145
导航定位………………()
7.249
水深测量………………()
7.351
··
1侧扫声呐探测……………()
7.456
………………()
陆域勘察
7.559
海域勘探………………()
7.662
地球物理勘探……………()
7.764
……………()
水文气象查勘
7.871
水文测验………………()
7.973
水文气象专用站建站观测………………()
7.1075
测量成果…………………()
878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
981
一般规定………………()
9.181
岩土参数的分析和选定…………………()
9.282
…………………()
成果报告的要求和内容
9.383
水文气象分析计算与成果………………()
10
86
洪涝……………………()
10.186
潮汐……………………()
10.287
……………………()
波浪
10.388
海流……………………()
10.488
水温、海冰和漂浮物……()
10.589
、()
河床海床演变…………
10.690
气象……………………()
10.792
水文气象报告的要求和内容……………()
10.893
附录管线横断面图样图…………………()
A95
附录管线纵断面图样图…………………()
B96
附录地下管线探查常用地球物理方法…()
C97
附录常用原位测试方法、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D101
附录各类施工工法分析评价……………()
E10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06
引用标准名录…………………()
107
:
附条文说明…………………()
109
··
2Contents
………()
1GeneralProvisions1
,……()
2Termssmbolsandabbreviations2
y
…………………()
2.1Terms2
………………()
2.2Symbols3
……………()
2.3Abbreviations5
………()
3Basicreuirements6
q
………………()
3.1Surveying6
…………………()
3.2Geotechnicalengineering9
……………()
3.3Hdroloandmeteorolo10
ygygy
4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infeasibility
………………()
studystage12
………………()
4.1Survein12
yg
…………………()
4.2Geotechnicalenineerin13
gg
()
……………
4.3Hydrologyandmeteorology15
5Investiationandsurveininreliminar
gygpy
………………()
studstae16
yg
………………()
5.1Surveying16
…………………()
5.2Geotechnicalengineering31
……………()
5.3Hdroloandmeteorolo34
ygygy
6Investiationandsurveininconstruction
gyg
…………………()
documentsdesignstage38
………………()
6.1Surveying38
…………………()
6.2Geotechnicalenineerin39
gg
……………()
6.3Hdroloandmeteorolo44
ygygy
··
3………………()
7Methodsofinvestigationandsurveying45
……()
7.1Detectingandsurveyingundergroundpipelinesandcables45
…………………()
7.2Naviationositionin49
gpg
…………………()
7.3Bathmetricsurvein51
yyg
()
………………
7.4Sidescansonardetecting56
………()
7.5Landinvestigation59
………()
7.6Marineexloration62
p
…………………()
7.7Geohsicalrosectin64
pyppg
……………()
7.8Hydrometeorologicalsurvey71
……………()
7.9Hydrometry73
……………()
7.10Survebsecialhdrometeoroloicalstation75
yypyg
……………()
8Surveresults78
y
………()
9Geotechnicalinvestiationresults81
g
……()
9.1Generalrequirements81
…………()
9.2Analysisandselectionofgeotechnicalparameters82
…………()
9.3Reuirementsandcontentsofinvestiationreort83
qgp
10Achievementsofhdrometeoroloicalanalsis
ygy
…………()
andcalculation86
……………()
10.1Floodingandwaterlogging86
…………………()
10.2Tide87
…………………()
10.3Wave88
………()
10.4Coastalcurrents88
,…()
10.5Watertemperatureseaiceandfloating89
………………()
10.6Riverandsea-bedscourandsedimentation90
……………()
10.7Meteorolo92
gy
10.8Reuirementsandcontentsofhdroloicaland
qyg
……()
meteoroloicreort93
gp
AendixAPatternoftransversesectiondrawin
ppg
……()
ofpipeline95
··
4AppendixBPatternofverticalsectiondrawing
……()
ofpipelines96
AendixCExlorationmethodsforunderround
pppg
………()
ielines97
pp
,
AppendixDMethodssiutableconditionsandapplication
…………()
raneofin-situtests101
g
AendixEAnalsisandevaluationforkindsof
ppy
………()
constructionmethods104
………()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106
……()
Listofuotedstandards107
q
:
………()
AdditionExlanationofrovisions109
pp
··
5总则
1
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
1.0.1
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电压等级为电
1.0.2110kV~500kV
缆勘测。
电力电缆勘测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工作程序分阶段进行,
1.0.3
、
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和施工图设计
阶段勘测三个阶段。
电力电缆勘测应广泛收集资料、采用先进技术和综合勘测
1.0.4
方法,在明确工程建设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精心实施、
,、、。
保障安全做到设备可靠数据准确评价合理
电力电缆勘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1.0.5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1术语、符号和缩略语
2
术语
2.1
工作井
2.1.1workshaft
,
用于敷设电缆及人员进出隧道结合隧道施工要求而修建的
有盖坑式构筑物。
路由
2.1.2routin
g
。
海底电力电缆路径
登陆段
2.1.3landingsection
海底电力电缆登陆点附近水深小于的路由走廊带。
5m
近岸段
2.1.4inshoresection
。
岸线至水深的路由海区
20m
浅海段
2.1.5shallowseasection
水深的路由海区。
20m~1000m
深海段
2.1.6deeseasection
p
。
水深大于的路由海区
1000m
海底微地貌
2.1.7seabedmicrorelief
海底规模相对比较微小的地貌形态,也是最小的地貌形态单
,、、、、、
元包括各种海洋活动形成的波痕潮水沟沙带沙川断岩沟槽
及各种混合形成的地貌。
星站差分
2.1.8starstationdifference
结合了地面的差分增强与卫星广播,向卫星定位移动站发送
,。
差分改正数据提升移动站相对定位精度的模式
超短基线
2.1.9supershortbaseline
小于的声学基线。
10cm
扫测
2.1.10sweeinsurve
pgy
··
2对一定水域范围内的水底地形与沉没物体或对某一深度中的
障碍物进行全面探测的工作。
海床静力触探
2.1.11seabedconeenetrationtest
p
,
以设备自重作为反力将圆锥形探头从海底面按一定速率匀
速压入土中,量测其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
等的过程。
符号
2.2
测量符号:
2.2.1
———接收机标称中的固定误差;
a
———;
接收机标称中的比例误差系数
b
———测量控制网平均边长;
DGNSS
———距离较差;
d
———角度闭合差或方位角闭合差;
f
β
———;
测段长度
L
———测量中误差;
m
———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
m
cs
———高程测量中误差;
m
ch
———;
高差偶然中误差
MΔ
———高差全中误差;
M
w
———观测站数、边数;
n
———;
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N
———测量的权;
P
———单位权中误差;
μ
———闭合差;
W
、、———;
坐标分量闭合差
WxWWz
y
———基线长度中误差;
σ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
Δ
———;
地形倾角
α
··
3———。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Hd
岩土参数符号:
2.2.2
———压缩系数;
a
———;
含水率
w
———液限;
wL
———塑限;
w
P
———密度;
ρ
———;
干密度
d
ρ
———塑性指数;
IP
———饱和度;
S
r
———;
孔隙比
e
———比重;
Gs
———导温系数;
α
———压缩模量;
E
s
———;
渗透系数
k
———固结系数;
Cv
———无侧限抗压强度;
qu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黏聚力、十字板剪切强度;
c
u
———;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内摩擦角
u
φ
———三轴固结不排水黏聚力;
c
cu
———静力触探锥尖阻力;
qc
———;
比贯入阻力
ps
———超孔隙水压力;
Δu
———基床系数;
K
———导热系数;
λ
———;
比热容
C
———静止侧压力系数。
K0
水文参数符号:
2.2.3
———。
水深
H
··
4缩略语
2.3
卫星导航定
GNSSGlobalNaviationsatellitesstem
gy
位系统
··
5基本规定
3
测量
3.1
测量应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完成的测量产品
3.1.1
。
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
3.1.2
差为极限误差。
,
测量宜采用现行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同一工程坐标系统应
3.1.3
保持一致。选择坐标系统时应考虑投影长度变形,城市电力电缆
和电力电缆隧道投影长度变形不应大于/,其他电力电
2.5cmkm
缆变形不应大于/。
5cmkm
,
测量宜采用现行的国家高程基准同一工程高程基准应保持
3.1.4
一致。水下地形测量时,应建立深度基准与高程基准的换算关系。
城市电力电缆和电力电缆隧道的首级平面控制网中最弱
3.1.5
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其他电力电缆不应
5cm
。,
大于平面控制联测精度不应低于首级平面控制测量精度
10cm
联测已知点不应少于个。
3
城市电力电缆、电力电缆隧道及水域电力电缆的首级高程
3.1.6
,
控制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不应大于其他电力电缆不应大
10mm
于。高程联测精度不应低于首级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联测
15mm
已知点不应少于个。
2
作业前应收集、分析、检核和利用已有资料,并应进行现场
3.1.7
,。
踏勘制订经济合理的测量方案作业中应加强各工序质量控制
和互相检核。作业后应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校,作业时应处于正常工作
3.1.8
,,
状态作业前应进行检视或检测合格检视或检测的记录应作为原
··
6。
始资料归档
测量中所使用的专业应用软件应经过鉴定或验证合格,数
3.1.9
据处理前应对测量原始数据进行备份,电子版测量成果宜采用不
同存储介质进行双备份。
,、,、
测量原始记录应真实可靠字迹应清晰整齐不得涂改
3.1.10
转抄,对删改数据应注明原因,不得连环修改。电子记录的测量原
始数据文件应确保记录信息齐全,原始数据文件不得修改。测量
原始数据必须经过校核后方可使用,并应保存备查。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符合下列
3.1.11
:
规定
地形图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
1
式第部分:地形图图式》/
11∶5001∶10001∶2000GBT
、《: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部分
20257.121∶50001∶10000
》/《》;
地形图图式和中国海图图式的规定
GBT20257.2GB12319
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
2
要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
GBT13923
对于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的不足部分可自行补充,并应予
3
;
以说明对于同一个工程或区域应采用相同的补充图式和补充要
素分类代码。
电力电缆各设计阶段测图基本比例尺宜符合表
3.1.123.1.12
的规定。
表各设计阶段测图基本比例尺
3.1.12
设计阶段地图用途基本比例尺
海底电力电缆设计
1∶50000
可行性研究海底电力电缆陆上附属设施设计
1∶10000
陆域电力电缆设计或
1∶100001∶5000
海底电力电缆设计或
1∶50001∶2000
初步设计海底电力电缆陆上附属设施设计或
1∶20001∶1000
陆域电力电缆设计或
1∶20001∶1000
施工图设计电力电缆细部设计或
1∶10001∶500
··
7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符合表
3.1.133.1.13
的规定。
()
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3.1.13m
地形倾角
α1∶5001∶10001∶20001∶5000
α<3°0.50.51.02.0
3°≤α<10°0.51.02.05.0
10°≤α<25°1.01.02.05.0
α≥25°1.02.02.05.0
地形图图上高程注记点每方格内不应少于
3.1.1410cm×10cm
点,宜均匀分布。当基本等高距为时,高程注记点宜注记
100.5m
至;当基本等高距大于时,高程注记点宜注记至。
0.01m0.5m0.1m
。
地形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的规定
3.1.153.1.15
表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3.1.15mm
区域类型点位中误差
一般地区
≤0.8
建筑区
≤0.6
水域
≤1.5
地形图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的
3.1.163.1.16
。
规定
表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
3.1.16
地形类别高程中误差
()/
平坦地h3
α<3°≤d
/
丘陵地()
3°≤α<10°≤hd2
陆域
山地()/
10°≤α<25°≤2hd3
高山地()
α≥25°≤hd
hs≤20m≤0.3
水域
/
h>20m≤h70
ss
注: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1h
d
为水深。
2h
s
为地形倾角。
3α
··
8地形图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本标准表中
3.1.173.1.16
高程中误差的。
70%
岩土工程
3.2
电力电缆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影响电缆工程的不良地质
3.2.1
作用、周边环境条件,以及与电缆工程设计和施工相关的地质构
造、岩土结构、岩土性质、地下水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以提供电缆
、、。
工程路径选择岩土体整治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当工程规模较小或电缆路径、路由方案确定时,可合并或
3.2.2
简化勘察阶段。当工程地质条件或周边环境复杂时,宜进行专项
。
勘察或施工勘察
陆域电力电缆岩土工程勘察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应根据施
3.2.3
工工法、基坑深度和工程破坏后果,按表综合确定。
3.2.3
表岩土工程勘察的工程重要性等级
3.2.3
工程重要性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非
顶管法/盾构法均按一级
开
定向钻法均按二级
施工工法挖
及基坑深度明挖法
H>8m5m≤H≤8mH<5m
—
沉井法
H>10mH≤10m
工程破坏后果很严重严重不严重
注:为基坑开挖深度或沉井底板埋深。
1H
先根据施工工法及基坑深度初步确定工程重要性等级,再结合工程破坏后
2
。
果按不利组合的原则最终确定等级
陆域电力电缆的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应按表的规定
3.2.43.2.4
。
进行划分
表场地复杂程度等级
3.2.4
场地复杂程度划分依据
地形地貌复杂;地基岩土种类多,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水文
复杂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大;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边坡和围岩的岩土性质较差;抗震危险地段;周边环境条件复杂
··
9续表
3.2.4
场地复杂程度划分依据
中等复杂除复杂场地和简单场地以外的场地
地形地貌简单;地基土种类单一、性质均匀,不需特殊处理;水
简单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对工程无不良影响;不良地质作用不发
育,边坡和围岩的岩土性质较好;抗震有利地段;周边环境简单
:,。
注复杂场地中划分依据满足其中一项即可判定
1
,。
简单场地中划分依据需满足所有项方能判定
2
,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和工程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条
3.2.5
件将陆域电力电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或工程场地为复杂场地时,勘察
1
;
等级为甲级
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项目,勘察等级为乙级;
2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且工程场地为简单场地时,勘察
3
。
等级为丙级
海底电力电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定为甲级。
3.2.6
隧道围岩分级和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城
3.2.7
》。
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GB50307
水文气象
3.3
、,
水文气象勘测应根据工程水文气象特性工程设计要求
3.3.1
采用有针对性的勘测手段,提供符合各勘测设计阶段要求的成果。
对水文气象分析计算中引用的基础资料应进行可靠性、一
3.3.2
致性和代表性分析,对计算成果应进行合理性分析。
当缺乏水文气象资料,且水文气象条件复杂时,应进行专
3.3.3
项水文气象专用站建站观测和水文测验。
当水文气象条件复杂且对工程设计影响较大时,应开展专
3.3.4
题分析论证。
水文成果的高程系统应与工程设计采用的高程系统一致。
3.3.5
··
10,
当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遭遇异常水文气象事件以及岸滩
3.3.6
发生较大演变时,应及时进行现场查勘,对设计阶段所提供的水文
气象成果进行复核,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
电力电缆工程防洪标准应采用年一
3.3.7110kV~220kV30
遇,电力电缆工程防洪标准应采用年一遇。当
330kV~500kV50
采用隧道敷设电缆时,其防洪标准应采用年一遇。对特别重
100
要的电力电缆,其防洪标准可提高一级。
、、,、
当水下敷设采用开槽直埋拉管沉管等方式时河床海
3.3.8
床演变趋势预测年限应为未来年年;当采用隧道敷设电
30~50
缆时,河床、海床演变趋势预测年限应为未来年。
100
··
11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
4
测量
4.1
根据可行性研究及规划审批的要求,应收集相关的基础测
4.1.1
、。
绘资料并进行现场调绘修测或补测
陆域电力电缆测量收集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4.1.2
收集电缆测区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应明确成果系统、等
1
、;
级形成时间等属性
按照设计及规划报批的需求宜收集比例尺为、
21∶5000
的地形图;
1∶10000
收集相应分辨率的影像图,影像图的分辨率应优于。
31m
:
海底电力电缆测量收集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4.1.3
收集测区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应明确成果系统、等级、年
1
限等属性;
收集拟设路由登陆点区域地形图,地形图比例尺以
21∶10000
;
为宜
收集拟设路由水域海图资料,包括海域等深线图或等高线
3
图,比例尺宜为或。
1∶100001∶25000
:
陆域电力电缆测量现场踏勘应包含下列内容
4.1.4
查验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现状,评估其稳定性及可靠性;
1
核实收集资料的现势性及精度指标,评价资料的可信度和
2
可利用程度;
、、、、
调查拟设电缆路径起点终点转弯处变坡工作井等关
3
键部位的地物地貌、地下管线、交通等分布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
对可能影响路径成立的复杂、拥挤地段及局部重要交叉管
4
;
线进行测量
··
12。
现场采集确认电缆管线转折点平面坐标及高程信息
5
陆域电力电缆勘测提供设计专业的综合底图中应包含收
4.1.5
集到各种信息以及踏勘、调绘、修测、补测的内容,各种信息要素应
。
按重要程度设置层次
海底电力电缆路径预选过程中应对登陆段进行现场踏勘,
4.1.6
详细调查核实登陆点附近的村镇分布、土地利用、海岸性质、登陆
点附近海洋开发活动等基本信息。
、
海底电力电缆应现场调绘测量登陆点至登陆站距离海滩
4.1.7
地形等地理信息,已有资料无法满足设计需要时应进行修测或
补测。
岩土工程
4.2
陆域电力电缆
Ⅰ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初步查明各路径方案沿
4.2.1
,
线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各路径方案沿线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做
出最终评价,为路径方案比选提供岩土工程依据。当岩土工程条
件复杂时,尚应开展岩土工程专题研究或专项工作。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宜取得下列资料:
4.2.2
、;
区域地质地貌资料
1
区域地震及地震地质资料;
2
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等资料;
3
()、
沿线周边环境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地下设施的设
4
计与施工资料;
当地类似工程建设经验及相关技术标准;
5
沿线矿藏分布情况。
6
、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收集资料工程地质测
4.2.3
绘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勘探、测试和试验工作。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
,
应详细了解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各路
1
··
13;
径方案的区域稳定性做出最终评价
应初步查明各路径方案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
2
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
对控制路径方案的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应初步查
3
明其类型、成因、范围及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提出规
避、整治的初步建议;
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初步评价;
4
,、
应根据工程条件提出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
5
全性评价和压覆矿产评估等工作的建议;
应根据各路径方案的岩土工程条件与周边环境,建议可行
6
,;
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并预估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应从岩土工程的角度,提出路径方案比选的建议。
7
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5
勘探点间距宜为,复杂场地应适当加密勘
1300m~500m
;
探点
每个控制性工点、工程地质单元处均应有勘探点;
2
有多个比选路径方案时,各比选路径方案均应布置勘
3
探点。
勘探孔深度应能满足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及路径方
4.2.6
案设计与施工方案比选的需要。
岩土工程勘察的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实验的项目和数量,
4.2.7
。
可根据各路径方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海底电力电缆
Ⅱ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针对拟定登陆点位置以
4.2.8
及路由预选方案,初步查明海底电力电缆路由的工程地质条件,对
。
路由走廊带的适宜性和稳定性做出评价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以收集资料为主。
4.2.9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配合设计,对路由方案
4.2.10
。
进行比选分析
··
14水文气象
4.3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气象勘测应从水文气象条件角度对
4.3.1
,
电缆路径或路由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提供沿线水文气象条件和路
径或路由选择建议。
电力电缆通过水体时,应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及
4.3.2
相关的规划,并应征求水利、交通、海洋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
当电力电缆通过或邻近河流水库湖泊分洪区以及蓄滞
4.3.3
洪区等水体时,应按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展工程防洪评价等
工作。
,
当电力电缆通过航道时应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展
4.3.4
工程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等工作。
当电力电缆通过河流时,宜选择河道较窄、河床稳定、水流
4.3.5
平缓的河段,远离急流险滩、深槽不稳定、冲淤变化剧烈以及弯道、
、,、
分流口汇流口等水文条件不利的河段避开现状和规划的港口码
头、渡口、水工建(构)筑物、疏浚挖泥区、采砂区以及航行控制区等。
当电力电缆工程路径或路由邻近河流、水库、湖泊以及海
4.3.6
湾等水体走线时,宜避开或远离弯道顶冲河段和建设标准低或实
。
际质量不高的堤坝
海底电力电缆路由选择宜考虑下列水文条件:
4.3.7
宜选择海床稳定、海底地形平缓、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海域,
1
;
避开海浪或流速较大的海域或河道入海口
宜避开现状和规划的港口、码头、渡口、水工建(构)筑物、
2
疏浚挖泥区、采砂区以及海上航行控制区等。
海底电力电缆登陆段路由选择宜考虑下列水文条件:
4.3.8
、、
宜选择海岸稳定全年风浪平稳不易被冲刷与撞击的岸
1
滩,避开裸露基岩、陡崖及高差大的坡地;
宜选择潮滩宽度较窄的地点,登陆点及潮间带应无威胁海
2
,、。
缆安全运行的因素如船舶抛锚岸坡抛石等
··
15初步设计阶段勘测
5
测量
5.1
平面控制测量
Ⅰ
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
5.1.1
电力电缆各等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控制网
5.1.2GNSS
的主要技术指标不应大于表的规定。
5.1.2
表各等级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5.1.2GNSS
平均固定比例误差约束点间的约束平差后
等级边长误差系数边长相对最弱边相对
AB
()()(/)中误差中误差
kmmmmmkm
三等//
4.51051150000170000
四等//
2.010101100000140000
一级//
1.01020140000120000
//
二级
0.51040120000110000
注:各等级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倍,最小不宜小于平均边长
3
的/。
13
:
各等级网的基线精度应按下式估算
5.1.3GNSS
22
(·)()
σABD5.1.3
=+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
σmm
———接收机标称的固定误差();
Amm
———接收机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Bmmkm
———()。
测量控制网平均边长
DGNSSkm
:
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GNSS
··
16:
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1GNSS
()
5.1.4-1
:———();
式中网的测量中误差
mGNSSmm
———;
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GNSS
———();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
Wmm
———。
异步环的边数
n
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网的基线
2GNSSGNSS
精度要求,并应符合下式规定:
()
mσ5.1.4-2
≤
电力电缆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及选点应符合下列
5.1.5GNSS
规定:
陆域电力电缆控制点可在路径首尾及沿线均匀布设;
1
海底电力电缆控制点宜布设在登陆点附近区域;
2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土质坚实、稳固可靠、无障碍物或干
3
扰源的地方,每个控制点应至少有个通视方向。
1
电力电缆各等级测量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应
5.1.6GNSS
符合表的规定。
5.1.6
表各等级测量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
5.1.6GNSS
卫星观测时段数据采样空间位置
接收机仪器标称有效观测
等级观测量高度角长度间隔精度因子
类型精度卫星数
()()()
°minsPDOP
三等≥520~60
≤6
四等
15~45
双频≥10mm载波
≥1510~30
-6
或单频相位
+5×10
一级
≥410~30
≤8
二级
10~30
··
17《》
测量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5.1.7GNSS
的规定执行。
GB50026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5.1.85.1.8
表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5.1.8
测回数
导线
导线平均测距中测距方位角
测角中
全长
等级长度边长误差相对闭合差
级级
1″2″
相对
误差()
″
()()()()
kmkmmm中误差″
仪器仪器
闭合差
三等//
14.03.001.8201150000610≤155000
3.6n
四等//
9.01.502.51818000046≤135000
5n
一级/—/
4.00.505.0151300002≤115000
10n
二级/—/
2.40.258.0151140001≤110000
16n
注:表中为观测站数。
n
导线网的布设及选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5.1.9
,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附合导线或闭合
1
导线;
加密网可采用附合导线或结点网;
2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比不宜超过/;
313
、、,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
4
相对开阔,便于加密和扩展;
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等、四等
5
;、。
不宜小于一级二级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1.5m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5.1.10
的规定执行。
GB50026
高程控制测量
Ⅱ
、、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拟合高程测量三
5.1.11GNSS
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5.1.125.1.12
的规定。
··
18表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5.1.12
每千米
往返较差、附合或
观测次数
高差路线
()
环线闭合差
mm
水准仪
等级全中长度水准尺
型号
与已知点附合或
误差()
km
平地山地
联测环线
()
mm
往返往返
二等—因瓦—
2DS1
≤4L
各一次各一次
因瓦往一次
DS1
往返
三等6≤50
往返各≤12L≤4n
各一次
双面
DS3
一次
往返
四等双面往一次
10≤20DS3
≤20L≤6n
各一次
往返各
五等—单面往一次—
15DS3
≤30L
一次
:,。
注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
170%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为测站数。
2Lkmn
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5.1.135.1.13
。
的规定
表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
5.1.13
基、辅分
基、辅分
前后划或
前后视线离划或检测间
视的黑面、
视线视的地面的黑面、隙点
水准仪距离红面
等级长度距离最低红面高差
型号较差所测
()
较差高度读数较差
m
累积高差
()()较差()
mmmm
()较差
m
()
mm
()
mm
二等
DS1≤50≤1≤3≥0.5≤0.5≤0.7≤1.0
··
19续表
5.1.13
、
基辅分
基、辅分
前后划或
前后视线离划或检测间
、
视的黑面
视线视的地面的黑面、隙点
水准仪距离红面
等级长度距离最低红面高差
型号较差所测
()较差高度读数较差
m
累积高差
()()()
较差
mmmm
()较差
m
()
mm
()
mm
DS1≤100≤1.0≤1.5
三等≤3≤6≥0.3≤3.0
DS3≤75≤2.0≤3.0
DS1≤150
四等
≤5≤10≥0.2≤3.0≤5.0≤5.0
DS3≤100
五等近似相等—————
DS3≤100
:,。
注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
120m0.3m
三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
2
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
3
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
高差较差的限值。
水准测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4
施测水准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并做好记录;
1
,
同一测段观测中需间歇时应在地基稳固的位置设置个
22
及以上的标志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对其中点进行检测,检测结
2
果满足表规定的限差要求时,可由此起测,否则应从前一
5.1.13
水准点起测;
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
3
准应选用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应将重测结果与原
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限时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5.1.15
的规定执行。
GB50026
··
20、
拟合高程测量仅限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四等五
5.1.16GNSS
等高程控制测量,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5.1.16
表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5.1.16GNSS
基线观测复测
每千米附合或环
/
平均附合或接收机总数基线
高差全形高差
等级边长闭合环标称精度必要高差
中误差闭合差
()边数()观测基较差
kmmm
()()
mmmm
线数()
mm
双频
四等
10≤2≤4≥1.6
-6
≤5+5×10
··
≤22≤2
n
σσ
双频
五等
15≤1≤5≥1.5
-6
≤10+5×10
注: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
1σmm
为附合或最简闭合环边数。
2n
:
拟合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7GNSS
,
拟合高程网应与四等及以上高程点联测联测点宜
1GNSS
均匀分布于测区周边和中央,带状测区宜分布在两端及中部;
拟合高程联测边应使用双时段观测,其边长不宜超
2GNSS
过;
5km
联测的已知高程点不宜少于个,对地形高差起伏较大的
33
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
;
天线高应精确至
41mm
、
四等五等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表
5GNSS5.1.6
中四等、一级的相关规定。
拟合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8GNSS
复测基线高差较差、最简异步环或附合路线闭合差应符合
1
本标准表的规定。
5.1.16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2M
w
··
21()
5.1.18
:———();
式中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m
w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Wmm
h
———计算各时,相应的路线长度();
LWkm
———附合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N
应对联测的已知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剔除不合格的已
3
知点。
对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地形起伏较
4
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且拟合计算不宜超出模型
。
覆盖的范围
,
应充分利用当地最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并进行
5
。
模型优化
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
5.1.19GNSS
全部高程点的,且不应少于个点;高差观测可采用相应等
10%3
级的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三角高程测量宜在首级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
5.1.20
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5.1.215.1.21
表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5.1.21
每千米高差往返测高差附合或环
等级边长()观测方法
km
全中误差()较差()形闭合差()
mmmmmm
四等对向观测
10≤1
40D20D
∑
五等对向观测
15≤1
60D30D
∑
注:为测段长度,单位为。
1Dkm
线路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总长度。
2
:
三角高程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2
:
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15.1.22
··
22表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
5.1.22
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
等级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仪器精度观测次数
级仪器级仪器
1″2″
四等
23≤7″≤7″
≤10mm
往返各一次
级仪器
五等
12≤10″≤10″
垂直角的对向观测,当往测完成后应即刻进行返测。
2
仪器、反光镜或觇牌的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
3
,。
精确至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1mm
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3
往返测高差应按下式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
1
1-K2
()
rS5.1.23-1
=
2R
式中:———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数();
rm
———,;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中纬度地区采用
R6369000m
———测距边水平距离();
Sm
———折光系数,取。
K0.13
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偶然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其绝对值不
2MΔ
应超过本标准表规定的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
5.1.2112
()
5.1.23-2
:———();
式中每千米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
Mmm
Δ
———往返测高差较差();
Δmm
———测距边水平距离();
Skm
———。
往返测边数
n
,
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并应符合本
3M
w
。
标准表的规定
5.1.21
()
5.1.23-3
··
23:———();
式中每千米高差测量全中误差
Mwmm
———();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
mm
fh
———,();
计算各时相应的三角高程路线长度
Lkm
fh
———。
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N
,。
跨河水准测量时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
5.1.24
越距离小于时,可采用单线过河,跨越距离在
200m200m~400m
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
技术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5.1.24
表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
5.1.24
测回差
半测回远尺
跨越距离()观测次数测回数
m
读数次数
三等四等五等
往返各一次———
<20012
往返各一次
200~4002381225
注: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
1
远尺,再读近尺。
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宜相等,
2
并大于;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10m
长距离跨水面传递高程测量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或
5.1.25
拟合高程测量法,也可利用海水面传递高程。跨水面距离
GNSS
大于时,应根据测区具体条件和精度要求进行专项设计。
3.5km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跨水面测量时,宜在阴天
5.1.26
进行观测。对向观测时的气象等外界条件宜相同,两岸跨河对向观测
。。
位置应基本等高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应符合表的规定
5.1.26
表三角高程跨水面时的垂直角测回数
5.1.26
跨越距离
<1.01.0~2.02.0~3.5
()
km
仪器精度级级级级级级
1″2″1″2″1″2″
中丝法
2436412
三丝法———
326
··
24,,
利用海水面传递高程其潮汐性质应相同并应符合下列
5.1.27
规定:
开阔海域利用海水面传递高程,可采用高低潮法或同步期
1
平均海面法;
采用高低潮法,应以各组高低平潮平均值推算高差的平均
2
;
值作为传递高差值观测时间间隔和各组高低平潮平均值推算高
。
差互差应符合表的规定
5.1.27-1
表高低潮法观测时间间隔和推算高差互差限值
5.1.27-1
各组平潮平均值推算
距离()高低平潮观测组观测时间间隔()
kmmin
高差互差限值()
mm
<12540
1~54540
注:高潮或低潮前开始观测,至落潮或涨潮时停止观测;当互差超限时,应
11h
查明原因,予以重测。
高低平潮观测组是指相邻的一个高平潮和低平潮。
2
采用同步期平均海面法,应以同步期平均海面推算高程作为
3
传递高程值,其连续观测时间及观测时间间隔应符合表的
5.1.27-2
规定。
表同步期平均海面法连续观测时间及观测时间间隔
5.1.27-2
观测时间间隔
距离连续观测时间
高低平潮前、后半
()()
kmd
其他观测时间
小时之间()
min
整点
<10310
整点
10~50710
注:高程传递距离超过时,应根据潮汐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连续观测时间。
50km
水尺零点高程应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引测,传递工
4
,。
作结束后还应对水尺零点进行校核
··
25地形测量
Ⅲ
陆域地形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5.1.28GB
的规定。
50026
《
海洋地形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洋工程地形测量
5.1.29
规范》/的规定。
GBT17501
同一工程中,陆域地形测量与海洋地形测量连接带重叠部
5.1.30
分宽度不宜小于图上,陆域地形与海域地形拼接的平面点位中
3cm
,。
误差不应大于图上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
0.8mm
陆地地形测量时,地物测绘应无错漏、不变形、不移位。
5.1.31
各类控制点应依据坐标按相应图式符号准确表示。测绘依比例尺
,;
表示的地物时测点应布设在轮廓线或拐角点测绘不依比例尺表
示的地物时,测点应布设在其相应的定位点或定位线上。测绘独
立地物时,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依比例尺表
示的应测绘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
水域地形测量时导航定位宜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5.1.32
(),水深测量可采用单波束或多波束测深系统,水底微地貌
GNSS
和障碍物探测宜采用侧扫声呐系统。
地貌宜用等高线或等深线、规定符号和高程注记点表示,
5.1.33
,,
测点应布设在地貌特征点或特征线上等高线走向应合理图面高
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
地形图分幅宜采用正方形分幅或
5.1.3450cm×50cm40cm×
,。
矩形分幅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他规格的分幅地形图编号
50cm
宜采用流水顺序编号或行列编号。
陆域电缆走廊探测
Ⅳ
陆域电缆走廊探测应对收集作业区域内的已有地下管线
5.1.35
、、、,
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以及相关文档进行分类整理编绘地下管
线现况图。
探测开始前应通过现场踏勘核实所收集资料的可利用
5.1.36
。
程度
··
26陆域电缆走廊探测应现场确定目标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
5.1.37
位置、埋深和类别,并根据设计要求查明管线的其他属性。
各类管径规格的取舍应根据电缆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
5.1.38
。,
选择标准应按表执行当同一管线上连续变径时探测作
5.1.38
业时应考虑管线表示的连续性。
表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的选择标准
5.1.38
管线类别需探测的管线
给水管径或管径
≥50mm≥100mm
排水管径或方沟
≥300mm≥300mm×300mm
燃气全测
热力全测
工业全测
电力全测
通信全测
其他全测
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的管线点可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
5.1.39
线点两类。明显管线点应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有关参数。隐蔽
管线点应采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利用仪器探测或通过打样洞方
法探查其位置及埋深。
:
地下管线探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0
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中误差不应大于;
1±5cm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不应大于,埋
2±0.10h
,,,
深中误差不应大于其中为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
±0.15hhcm
当时以代入计算;针对具体工程特点,地下管线
h<100cm100cm
平面位置和埋深的探查精度可另行约定;
地下管线点平面位置及高程测量中误差相对于该管线点
3
。
起算点均不应大于
5cm
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管线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1
··
27,
应在地面设置标志管线点标志宜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及
1
附属设施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标志面宜与地面取平,易于保
存,不易做地面标志的管线点应在实地栓点并绘制栓点图;
在管线直线段上,管线点间距不应大于图上;在管线
215cm
弧形段上,管线连线偏离管线实际位置时应适当增加管线
0.2m
点的设置,并能反映管线走向变化和弯曲特征;
明显管线点、管线附属设施的调查和隐蔽管线点探测应在
3
现场及时进行有关信息的记录;
。
管线点编号宜由管线代号和管线点序号组成
4
。
地下管道和管沟探查时应测量其断面尺寸圆形断面应
5.1.42
,,
测量管径内径矩形断面应测量内壁的实际尺寸特殊断面应采取
近似断面来量取,单位用表示。埋设于地下管沟或管块中的
mm
电力或通信电缆,宜查明其根数或管块孔数。
地下管线控制测量应在地下电缆控制网基础上布设,控
5.1.43
制点相对于邻近已有控制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均不应大
于。
5cm
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4
检查点应在测区内均匀分布、随机抽取,数量不得少于测
1
区内管线点总数的;
5%
,
检查时应复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用下列公式分
2
别计算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和高程测量中误差;
mm
csch
2
Δsci
∑
()
mcs=±5.1.44-1
2n
c
2
Δhci
∑
()
mch=±5.1.44-2
2n
c
式中:———重复测量的管线点平面位置较差;
Δs
ci
———;
重复测量的管线点高程较差
Δh
ci
———重复测量的点(或边)数。
n
c
··
28。
质量检查的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
35.1.40
管线图的图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5.1.45
图式第部分:地形图图式》/
11∶5001∶10001∶2000GBT
。
执行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要素分类代码应按现行
20257.1
国家标准《地形图要素分类与编码》
1∶5001∶10001∶2000
执行。对于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中的不足部分应进行
GB14804
补充。
:
综合管线图的编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6
综合管线图图廓整饰应包括图名、作业单位、比例尺、图幅
1
结合表等;
、
综合管线图应包括各专业管线管线附属物以及地面建
2
(构)筑物、交通、水系和主要地形地貌特征等;
位于暗渠或沟道中的地下管线,当暗渠或沟道的依比例图
3
上宽度小于时用单实线表示,反之按比例以实部、虚部
2mm2mm
;
的虚线绘出边线
1mm
对于预埋的通信管块、电力管沟,实测明显点和特征点,应
4
以专用虚线线型连接,并注明“空管”;
对于管线埋设复杂、管线点注记密集区域,综合管线图中
5
;
的管线点可择要注记
在管线相对较复杂的断面上可绘制横断面图,其断面位置
6
及编号以断面符号标注于综合管线图中;
,
管线密集或上下重叠时应在图内以扯旗方式说明管线排
7
列分布情况;
综合管线图应标注管线点的编号,且编号不得重复。图上
8
管线点编号宜以大类表示,其子类或权属在成果表上标明;
,。
图中绘制的管线应无遗漏连接关系正确
9
专业管线图宜按专业编绘,也可按相近专业组合编绘。
5.1.47
除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外,根据设计要求还应符合下
5.1.45
:
列规定
··
29图上长度大于或等于的排水管线段应在管线段的
150mm
中点处标注流向符号;
压力管线应在管径或断面尺寸后加注压力信息。
2
,
管线横断面图应按本标准附录绘制并符合下列
5.1.48A
规定:
明确表示管线要素内容,选取并标注纵横比例尺;
1
表示内容包括断面号、地面地形变化、管线类别、地面高
2
、()、、
程与断面相交的地下建构筑物路边线各种管线和地下障
碍物的位置及相对关系、管线高程、管线规格、管线点水平间
距等;
,
图中的直埋线缆以的实心圆表示其余管线按实际
31mm
比例绘制,管道用空心圆表示,管沟用空心矩形表示,直径或边长
的图上尺寸小于的以表示。各种建(构)筑物、地物、
1mm1mm
地貌按实际比例绘制。
,
管线成果表应依据管线测绘成果编制并应保持管线图
5.1.49
上点号与物探点号一一对应。编制成果表时,应填写连接点号表
示连接关系,并填写相应管线段的属性信息。
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的成果应包括综合管线图、专业管线
5.1.50
、。
图管线横断面图和管线成果表
海底电缆走廊探测
Ⅴ
海底电缆走廊探测前现场踏勘的工作内容应完成测量资
5.1.51
、、、
料现场核实交通现状调查验潮站站址调查测区海况及气象条
件调查、测量船租赁调查、现场室内工作环境调查。
海底电力电缆走廊探测的测量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5.1.52
海底电力电缆探测应在沿海底电力电缆中心线两侧一定
1
。
宽度的走廊带范围内进行探测走廊带的宽度在登陆段宜为
;在近岸段宜为;在浅海段宜为;在深海
500m500m500m~1000m
段宜为水深的倍倍。
2~3
,
海底分支器处的探测应在以其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进行
2
··
30;
在浅海段探测范围宜为在深海段探测范围宜为
1000m×1000m
水深宽的方形区域的倍。
3
海底电力电缆与已建海底电缆管道交越点的探测在以交
3
。
越点为中心的范围内进行
500m
不同船只调查区段交接处的重叠调查范围,在浅海段宜为
4
,在深海段宜为。
500m1000m
海底地形测量、海底微地貌或海底障碍物测量应按本标
5.1.53
。
准第节第节的规定执行
7.2~7.4
近岸段及浅海段勘测船应能适应级海况或蒲氏风级
5.1.5423
级条件下作业,深海段勘测船应能适应级海况或蒲氏风级级
45
,,、
条件下作业能保持节以下航速工作能满足工作对导航定位
5
安全、消防和救生、通信、供电、设备安装与收放等方面的要求。
岩土工程
5.2
陆域电力电缆
Ⅰ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拟定路径方案沿线的
5.2.1
岩土工程条件,针对陆域电力电缆工程线路敷设形式、结构形式、
施工方法等开展工作,为初步设计提供岩土工程依据。
: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取得下列资料
5.2.2
标有拟定路径的平面布置图;
1
初步拟定的敷设形式、埋深、结构形式、施工工法等设计与
2
;
施工方案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资料。
3
初步设计阶段应进一步收集沿线地下管线等地下障碍物
5.2.3
的相关资料。
: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5.2.4
应查明拟定路径方案沿线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分布、岩
1
土物理力学性质,必要时可进行工程地质分区;
、、
应查明沿线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规模工
2
··
31、,,、
程性质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整治方案
的建议;
应查明沿线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与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对
3
,;
施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案的建议
应提供场地地震动参数,并进行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4
应判定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
应判定沿线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
6
、;
一般不利及危险地段
宜根据沿线的岩土工程条件与周边环境,提供设计与施工
7
方案比选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设计与各构筑物平面布置、路径纵
,
断面方案及施工方案比选的建议初步分析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
的影响;宜根据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地基条件、基础形
式、结构类型等情况,预测施工可能引起的变化及预防措施。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根据沿线区域地质和
5.2.5
、、,
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周边环境等条件采用工程地质调
查与测绘、现场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工程物探等多种
手段进行综合勘察。
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及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5.2.6
,;
勘探点间距宜为对于复杂场地宜取小值
175m~150m
工作井地段勘探点应根据各井位初步尺寸及轮廓布置,不
2
应少于个勘探点;
1
、、
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地层变化较大地段以及不良
3
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发育地段应加密勘探点。
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
对于明挖区间,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不应小于开挖深度的
1
,;
倍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不应小于开挖深度的倍
32
对于非明挖区间,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
2
于倍隧道直径(宽度)或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
3
,
岩石地层不小于一般性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
3m
··
32()
倍隧道直径宽度或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
2.5
岩石地层不小于;
2m
对于明挖工作井,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基坑深度的倍;
33
,
对于沉井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倍沉井
42
外径;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夹层、破碎带或岩溶时,勘探孔深度
5
应适当加深;当预定勘探深度内有坚硬的地基岩土时,勘探孔深度
;
可适当减少
采用人工地基、桩基础或其他深基础时,勘探孔深度应符
6
合现行标准中的相应规定。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控制性勘探孔数量宜为勘探
5.2.8
孔总数的/,采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不应
13
少于勘探点总数的/。
23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沿线每一主要岩土层的原状
5.2.9
、()。
土样岩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件组
10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的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
5.2.10
的项目,应满足确定设计与施工方案、设备选型、不良地质作用整
治方案的要求。
海底电力电缆
Ⅱ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海底面状况以及自然
5.2.11
的或人为的海底障碍物、海底浅部地层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其
。
物理力学性质等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
5.2.12
路由走廊带进行普查。
海域地球物理勘探范围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相
5.2.135.1.52
。
关规定
地层剖面探测线布设及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4
地层剖面探测主测线在登陆段、近岸段、浅海段应平行预
1
。,
选路由布设主测线总数不应少于条其中一条测线应沿预选
3
··
33,,
路由布设其他测线应布设在预选路由两侧测线间距宜为
50m~
。检测线应垂直于主测线,其间距不应大于主测线间距的
200m10
倍,检测线长度应超出最外侧两条主测线,不足时应测。
1km1km
,,
作业中船向宜平行于工程海区的海流方向测量过程中
2
航迹与设计测线偏离距不应大于测线间距的。
20%
侧扫声呐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5
测线布设应保证足够的重叠带宽度,在路由勘察走廊带内
1
;,
应覆盖相邻测线扫描应保证的重复覆盖率当水深
100%100%
小于时可适当降低重复覆盖率;测线布设的方向应综合考虑
10m
勘察路由中轴线走向、水流方向和测深线布设情况,宜大致平行勘
;
察路由中轴线布设
拖鱼距海底的高度应控制在扫描量程的,当
210%~20%
测区水深较浅或海底起伏较大时,拖鱼距海底的高度可适当增大;
如发现可疑图像应布设精扫测线,精扫测线的布设应覆盖
3
,“”。
可疑图像区域并垂直于普扫测线成井字形布设
磁法探测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6
磁法用于探测海底已建电缆等线性磁性物体时,测线应与
1
根据历史资料确定的探测目标延伸方向垂直,每个目标的测线数
,,;
不应少于条间距不应大于测线长度不应小于相
3200m500m
邻测线的走航探测方向应相反;
磁法用于探测海底非线状磁性物体时,测线应在探测目标
2
,,
周围呈网格布置每个目标的测线数不应少于条间距和测线长
4
度根据探测目标的大小等确定;
磁法探测主测线与检测线交点的测量差值的均方差不应
3
大于。
2nT
水文气象
5.3
一般规定
Ⅰ
,
初步设计阶段水文气象勘测应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对电
5.3.1
··
34,
力电缆工程开展水文气象勘测为工程设计及方案优化提供水文
气象勘测成果。
水文气象勘测应根据本阶段工程方案,进一步征求水利、
5.3.2
、,
交通海洋等行政主管部门对电力电缆工程的意见并根据行政主
管部门要求和水文气象条件等因素,开展评价论证专题工作。
陆域电力电缆
Ⅱ
当电力电缆经过通航水域时,应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
5.3.3
。
开展通航安全评估工作
当电力电缆通过河流、水库、湖泊、分洪区以及蓄滞洪区等
5.3.4
时,应分析计算满足工程防洪标准的设计洪水位及其他工程设计
,、
需要的设计洪水位提供防汛保证水位堤防现状以及规划设计
资料。
当电力电缆采用水下敷设时,应进行河床自然演变冲刷分
5.3.5
析计算;采用电缆桥梁或专用桥架跨越水体时,水中桥墩尚应进行
。
一般冲刷和基础局部冲刷分析计算
当电力电缆邻近水体布设时,应进行岸滩自然演变分析,
5.3.6
判断其对电力电缆工程的影响;当电力电缆上下游附近既有或规
划布设桥墩等水中建(构)筑物时,应计算分析其引起的河床冲刷
。
变形对电力电缆工程的影响
当采用电缆桥梁或专用桥架跨越航道时,应根据现行国家
5.3.7
标准《内河通航标准》,按水上过河建筑物分析提供水文
GB50139
;,
勘测成果当采用水下敷设穿越航道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内河通航标准》中对水下过河建筑物的相关规定。
GB50139
当电力电缆所通过水体的上下游附近存在或规划布设港
5.3.8
口、码头、渡口、桥梁以及取排水口等建(构)筑物时,应分析其对电
,。
力电缆工程的影响提出电力电缆路径优化设计的意见或建议
当电力电缆难以避开水文和通航条件复杂的河段时,应从
5.3.9
水文气象专业角度提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电缆户外终端和采用专用桥架等方式进行户外空中
5.3.10
··
35,、
敷设应统计分析累年实测最大风速累年实测最大标准冰厚或调
查最大标准冰厚,根据电压等级提供相应重现期的设计最大风速、
设计冰厚。
,
对于采用空中敷设的电力电缆应提供沿线气象站平均
5.3.11
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
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日最高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
冷月平均日最低气温等要素的累年统计值。
,
对于采用地下敷设的电力电缆应提供沿线气象站平均
5.3.12
地表温度、平均浅层地温、平均深层地温、最高地温月平均地表温
度、最高地温月平均浅层地温、最高地温月平均深层地温、最低地
、
温月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地温月平均浅层地温以及最低地温月平
均深层地温等要素的累年统计值。
对于采用水下敷设的电力电缆,应提供沿线水体平均水
5.3.13
温、最高水温月平均水温、最高水温月平均日最高水温、最低水温
月平均水温以及最低水温月平均日最低水温等要素的累年统
计值。
当电力电缆位于冻土地区时,应提供沿线气象站累年最
5.3.14
大及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最近年最多冻融交替循环次数。
10
海底电力电缆
Ⅲ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符合相关行业的建设规划与管理要
5.3.15
求,按海洋、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展海域使用论证、通航安全
。
评估等工作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路由勘测,应提供潮汐、波浪、海流、水
5.3.16
温、盐度、含沙量及海冰、漂浮物等海洋水文勘测成果和风、气温、
雷电、雾及气旋等气象勘测成果。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分析统计电缆路由海域的潮汐性
5.3.17
质、特征潮位、潮差、涨落潮历时等特征值,提供满足工程防洪标准
的设计高潮位及其他工程设计需要的设计高、低潮位。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分析统计电缆路由海域的波浪类
5.3.18
··
36、、、,
型波高波长波周期和波向等波要素特征值分析计算满足工程
设计要求的各重现期设计波浪。在计算工程点处设计波浪时,应
采用工程设计潮位下的相应水下深度。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对电缆路由海域的海流基本特性和
5.3.19
流场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提供大、中、小潮期间的平均流速、最大涨
落潮流速、可能最大流速及其流向、余流的大小和方向等。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对路由海域的水温变化情况进行收
5.3.20
、,
集资料调查并按本标准第条要求统计提供各水温特
5.3.13
征值。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对电缆路由海域的盐度、含沙量进
5.3.21
、,、。
行收集资料查勘提供电缆路由海域的盐度含沙量的统计成果
当海底电力电缆路由海域存在海冰、漂浮物时,应对电缆
5.3.22
路由海域的冰情、漂浮物状况进行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供电缆
路由海域的海冰、漂浮物的种类、尺寸、漂流速度以及出现时间等
。
成果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对路由沿线的海岸及海床稳定性、
5.3.23
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对电缆寿命期内路由沿线的最大冲刷深度进
行分析和预测,判断其对电缆工程的影响,从水文气象专业角度提
。
出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路由勘测应对路由海域的气象条件进
5.3.24
行收集资料、查勘,统计提供电缆路由海域的累年各月各风向频
、、,、
率平均风速最大风速累年各月极端最高极端最低及平均气
温,累年各月最多及平均雾日数、大风日数、雷电日数等特征值以
及灾害性海洋气象资料。
··
37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
6
测量
6.1
地形图测量
Ⅰ
,
本阶段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应与初步设计阶段保持一致
6.1.1
利用已有控制点前应进行检测。
本阶段应根据设计需要对地形图进行修测和补测。测
6.1.2
量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节第部分的相关
5.1Ⅲ
规定。
地形图测量宜测绘细部地段或地形图。
6.1.31∶10001∶500
地形图测量宜测绘复杂拥挤地段平面图和重要交叉跨越
6.1.4
,。
平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
1∶1000
现场路径落实
Ⅱ
陆域电力电缆路径落实后应实地设置标桩,采用全站仪或
6.1.5
实测标桩点的坐标及高程,坐标中误差不应大于,高
GNSS0.05m
。
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0.05m
标桩点检查复测时,测量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高
6.1.60.07m
程较差不应大于。
0.07m
,
海底电力电缆路径宜在已有的地形图基础上解析完成所
6.1.7
选地形图比例尺不应小于。根据地形图获取路径位置的
1∶1000
坐标,通过等深线内插获取路径位置的高程,内插获取路径的高程
中误差不应超过本标准表的规定。
3.1.16
纵断面图绘制
Ⅲ
纵断面数据通过全站仪、直接测量获得,或利用地
6.1.8GNSS
形测量数据通过解析手段获得。
,
纵断面测量比例尺不宜小于或由设计确定纵横
6.1.91∶500
··
38。
比例尺
电力工程电缆路径纵断面图应根据平面与断面测量的成
6.1.10
果资料编绘,断面图表示的内容应包含地面地形变化,地面高程,
管线与断面相交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各种管线的位置及相对
,,,。
关系管线高程管线规格管线点水平间距及里程等
纵断面图的各种地下管线应以为直径的空心圆表
6.1.112.5mm
,、。
示直埋电力电缆应以的实心圆表示尺寸小于
1mm1000mm×
、,
的管沟方沟应以的正方形表示不小于
1000mm3mm×3mm
、,()
的管沟方沟应按实际比例表示各种建构筑
1000mm×1000mm
、、。
物地物地貌应按实际比例绘制纵断面图可参考按本标准附录
B
。
绘制
勘探孔位放样
Ⅳ
。
勘探点定位测量前应进行控制点成果检测
6.1.12
,
勘探点定位测量可采用极坐标法或方法
6.1.13GNSSRTK
。
测量精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6.1.13
表勘探点定位测量精度表()
6.1.13m
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
±0.10±0.05
对勘探完毕的勘探点应进行复测,陆域勘探点应测定实际
6.1.14
其中心位置的坐标和地面高程;海域勘探点应测定管口中心位置的
坐标和孔口处的水底高程。复测精度应满足本标准第条的
6.1.13
规定。
勘探点定位测量完成后,应提供勘探点位成果表。平面
6.1.15
坐标成果可取位至,高程成果可取位至。
0.1m0.01m
岩土工程
6.2
陆域电力电缆
Ⅰ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
6.2.1
··
39,、、
程勘察的基础上针对陆域电力电缆的敷设形式结构形式施工
工法等条件,详细查明各地段的岩土工程条件,提供设计和施工所
需的岩土参数,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取得下列资料
6.2.2
具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工程的总平面布置图和纵断面图;
1
拟建工程的设计条件;
2
前期各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
3
: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6.2.3
应查明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
1
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
应查明各地段的地基岩土类型层次厚度分布规律及工
2
程性质;
应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特征、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
3
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
应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4
应进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确定场地类别;对
5
于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度的工程场地,应进行液化
7
判别;
,
应调查沿线环境状况宜包括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现
6
状、结构特点以及对开挖变形的承受能力,分析施工与周边环境的
相互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
,
应评价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隧道围岩分级和岩土施工
7
工程分级,对施工设备选型提出建议;
应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规律及地表水
8
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分析
,;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提出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建议
应判定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9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探点的间距宜符合表的
6.2.46.2.4
。
规定
··
40表勘探点的间距()
6.2.4m
场地复杂程度
地段类别及施工工艺
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
明挖,深度
<5m30~5050~7575~100
明挖,深度
>5m15~3030~5050~75
区间顶管隧道
15~3030~5050~75
盾构隧道
10~3030~5050~60
定向钻
30~5050~7575~100
工作井工作井,且不少于个勘探点
10~202
注:对于区间工程,勘探点间距指勘探点投影到区间轴线的距离。
勘探点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5
,
区间的勘探点应沿路径轴线交叉布置在管线外侧陆域勘
1
,
探点宜距管线结构外侧水域勘探点宜距管线结构外侧
3m~5m
;
8m~10m
工作井的勘探点应沿平面位置对角线或井壁轮廓线布置;
2
工作井外宜布置勘探点,其范围不宜小于工作井的开挖深度;
穿越大、中型河流时,河床及两岸均应布置勘探点;
3
不同构筑物连接处、施工工法变化处等部位应布置勘
4
探点。
:
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6.2.6
、
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分析变形计算与地下水控制
1
的要求;
明挖区间与明挖工作井的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基坑勘察的
2
要求,且不应小于开挖深度的倍;
2
非明挖区间的勘探孔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不小于隧道直
3
径(宽度)的倍或应进入结构底板以下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
2.5
不小于;
2m
沉井工作井的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刃脚以下不小于井体
4
··
41,;
宽度一般性勘探孔应进入刃脚以下不小于井体宽度的
50%
当存在抗拔桩、抗拔锚杆时,勘探孔的深度尚应满足抗拔
5
设计要求;
、,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夹层破碎带或岩溶时勘探孔深度
6
应适当加深;当预定勘探深度内有坚硬的地基岩土时,可适当减少
勘探深度。
采取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数量应满足岩土工程评
6.2.7
。、
价的要求各工作井每一主要岩土层的原状土样岩样或原位测
试数据不应少于件(组),各区间每一主要岩土层的原状土样、岩
6
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件(组)。
10
、
原位测试室内试验项目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
6.2.8
件,结合设计与施工方案确定,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原位测试应根据需要和地区经验选取适合的测试手段,并
1
《》;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规定
GB50021
基床系数可通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合经验值综合
2
确定;
应进行电阻率和波速测试,测试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建筑地
3
;
段和设计要求确定
抗剪强度室内试验方法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条件、设计
4
要求确定;
;
土层热物理参数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
5
基岩地区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软化系数、完整性指数、岩
6
体基本质量等级等参数。
海底电力电缆
Ⅱ
: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6.2.9
应查明电缆路由区的地形地貌和浅地层特征;
1
应查明电缆路由区浅层地基岩土的类别、层次、厚度、分布
2
;
以及海底底质分布情况
··
42;
应查明电缆路由区及周边海底障碍物及管线分布情况
3
应提供海底电力电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
4
应提供海底浅层土体的热物理参数和腐蚀性环境参数;
5
应分析评价特殊地形地貌对电缆工程的影响;
6
应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特征、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
7
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的建议;
宜提供路由区各段电缆敷设深度的建议。
8
勘探方式宜采用底质采样、工程地质钻探、海床静力触
6.2.10
,。
探必要时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
,
勘探点宜沿路由中心线布置间距可按表中的规
6.2.116.2.11
,、、
定确定在地层复杂地段地貌单元分界线浅地层剖面解译困难
,。
地段应布置钻孔
表海底电力电缆勘探点间距()
6.2.11m
水深小于的水深至水深至水深
5m5m20m100m
勘探方法
路由走廊带的水域水域以上水域
20m100m
底质采样—
500~10001000~20002000~10000
工程地质钻探
100~200100~5001000~20002000~10000
海床静力触探
100~200100~300300~5001000~2000
勘探孔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2
工程地质钻探深度应达到电缆设计埋深以下,若
13m~5m
在该深度范围内遇基岩,可钻至基岩内;
3m
海床静力触探孔深度应达到电缆设计埋深以下,
23m~5m
或达到设定的最大贯入能力。
不良地质作用的分析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3
应分析评价路由区海底土体边坡的稳定性;
1
;
应分析评价海底动力作用对电缆工程的影响
2
,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度的路由区场地应进行
37
。
地震效应评价
··
43,
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合
6.2.14
施工工况综合确定。
对海底电缆的登陆方式和敷设保护方式宜根据土体性质
6.2.15
。
提出建议
水文气象
6.3
施工图设计阶段水文气象勘测应对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尚
6.3.1
,、
未覆盖或有方案变动的区域进行补充勘测复核补充初步设计阶
段的水文气象勘测成果。
水文气象勘测成果应结合防洪、通航、海洋水文及工程气
6.3.2
,,
象等各项专题研究进行合理性检查水文气象勘测成果应与专题
研究结论相协调。
海底电力电缆工程应根据路由海域的海洋水文、工程气象
6.3.3
条件,开展施工窗口选择专题研究,提出施工窗口期。
··
44勘测方法
7
地下管线探查
7.1
地下管线探查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种类、平面位置、走向、埋
7.1.1
、、。
深规格性质和材质等
地下管线探查方法宜选电磁法、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
7.1.2
法、磁测法、地震波法和红外辐射法等,探查技术应符合现行行业
《》/《
标准电力工程物探技术规程和城市地下管线探测
DLT5159
技术规程》的规定;地下管线探查方法宜根据任务要求、探
CJJ61
查对象和地球物理条件,按照本标准附录选用,物探方法的选
C
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
1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应有足够的强度,能在
2
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
管线所产生的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被清楚地分辨出;
3
;
施加在管线上的主动源信号不得干扰管线的正常运行
4
探查精度应达到有关要求。
5
地下管线探查时,应根据管线的类型、材质、管径、埋深、出
7.1.3
,:
露情况和地电环境等因素探查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金属管道、线缆探查,应根据现场优先选用电磁感应法的
1
感应法、夹钳法、直接法或探地雷达法;深埋金属管道探查,可选择
综合物探方法;
,
有高阻抗的金属管道探查宜选用高频电磁感应法或探地
2
雷达法,具备铁磁性的管道且干扰较小时,可选择电磁法;
管径相对埋深较大的管道,宜采用直接法或电磁感应法,
3
、、;
也可采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阻率电磁法或地震波法
··
45,、
埋深相对管径较大的金属管道宜采用功率大频率低的
4
直接法或电磁感应法;
热力金属管道或高温输油管道探查,可选择电磁感应法或
5
;
红外辐射测温法
电力电缆宜先采用工频法进行搜索,初步定位后再用电磁
6
感应法精确定位、定深,当电缆有出露端时,宜采用电磁感应法的
夹钳法;通信电缆探查,宜选择主动源电磁感应法;
,、
非金属管道探查宜采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或浅
7
层地震法等;对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探查,宜采用示踪电磁法;
钢筋混凝土或带金属骨架的管道探查,可采用磁偶极感应法;
,,
管线复杂或埋深较大时宜采用剖面观测方法并进行反
8
演计算,求取位置和埋深参数;
在盲区探查金属管线时,宜先采用电磁感应法或工频法进
9
行搜索,搜索可采取平行搜索法或圆形搜索法,发现异常后宜采用
,、。
电磁感应法进行追踪精确定位定深
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金属管线时,宜采用金属管线探
7.1.4
测仪探测的直接法或夹钳法进行探查,通过分别对各条管线施加
信号来加以区分,也可采用探地雷达协助探查。
:
采用金属管线探测仪电磁法探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7.1.5
在现场资料不足或重要复杂地段,应多次探查;
1
在盲区或重要复杂地段施测时先布置测网,搜索方法可选
2
,
用平行搜索法或圆形搜索法发现异常后宜用主动源法进行追踪
精确定位、定深;
管线探查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极小值法,宜综合应
3
用对比分析,确定管线平面位置;
,,
管线探查定深时可采用特征点法或直读法探查过程中
4
宜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定深点宜选择在其前后倍倍管线中
3~4
心埋深范围内被测管线是单一直管线、中间无分支且相邻管线之
;
间距离较大的位置
··
46;
应及时做好地面管线点标志设置并绘制位置示意图
5
干扰背景较大、管线分布密集或复杂时,应增加测点;
6
采用电(或磁)偶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时,应使管线回路
7
;
和收发系统的电磁波传递处于耦合状态
每一个工区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总点数的进行重复
85%
探查。
采用探地雷达探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7.1.6
测区内不应存在大范围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
1
的电磁干扰;
测区内部不应存在极高电导屏蔽层;
2
,;
做单孔或跨孔检测时钻孔中应无金属套管
3
被探查管线埋深不宜大于。
410m
探地雷达现场探查时,探地雷达检查观测图像应与原始观
7.1.7
测图像的异常形态和位置基本一致;应选用与探查对象的埋深和
,。
管径相匹配的天线频率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参数设置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7.1.8
探地雷达宜采用屏蔽天线,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
1
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与工作天线需保
;
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探地雷达测线方向需与管线走向垂直;
2
测量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线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离相对
3
;
一致
连续测量时的天线移动速度应均匀,并应与仪器的扫描率
4
匹配;
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样;
5
,;
采样率不宜小于天线中心频率的倍并确保波形完整
66
相邻扫描点距应小于介质中电磁波波长的/,且天线应
712
匀速移动,与仪器的扫描率匹配;
、
现场应全面清晰记录工作情况和各种干扰源以及其他不
8
··
47。
利因素
使用直流电阻率法,现场应具备良好的电极接地条件,目
7.1.9
标管道上方应无极高电阻屏蔽层。
,,
使用磁法时目标管道应具有铁磁性且工区周边无强铁
7.1.10
磁性干扰体或干扰较小。实施井中磁梯度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钻孔间距应根据管径以及目标管道磁异常影响范围确定,
1
钻孔深度宜大于目标管道埋深;
5m
,
钻孔宜采用塑料套管护壁套管接头处应采用无磁性螺丝
2
固定;钻孔应距目标管道从远到近布设,根据上个钻孔探查结果确
定下个钻孔位置,避免施钻时损坏管道及其外包层;探查前在磁场
,,
较平静的地区对仪器进行校验消除转向差同时应按照磁探头的
实际位置准确标定测绳;
在探孔中按一定的间隔、顺序读取各点的磁梯度值,测点
3
间隔宜为,同一探孔应进行不少于次重复探查,
0.05m~0.2m2
,,;
重复探查的数据相对误差超过时应检查原因并重新探查
10%
探查结束后,应测量每个钻孔孔位坐标以及孔口标高;
4
资料处理解释应统一探查剖面各测点平面坐标及高程起
5
算点,并按相同的比例绘制探孔剖面曲线图;按照同一探查剖面的
,
各探孔曲线形态及异常大小判断该剖面上的目标管道位置和标
高;根据多个探查断面的成果分析,确定目标管道的走向、分布和
标高。
:
采用示踪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7.1.11
探查前应标定仪器的姿态参数、计程装置及信号特征;
1
根据目标管道的管径选择相应的探头及定心装置,使探头
2
移动轨迹与管道中心重合;
,
采用探查载体行程及姿态参数计算管道中心线时应把出
3
入口点作为已知点,对探查曲线进行整体校正;
可通过探查载体在管道内的姿态参数或在地表接收载体
4
,,;
发出信号的特征计算载体的运动轨迹构建完整的管道中心线
··
48,。
同一条管道应至少探查次且次探查结果应一致
522
使用红外辐射测温法时,目标管道传输的介质应与其周
7.1.12
围介质间存在明显温度差异。
,
使用地震波法时目标管道传输的介质应与其周围介质
7.1.13
间存在明显波速差异,目标管道为大管径。
复杂条件下,可按下列要求采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
7.1.14
对于埋深较浅的管线密集区域,可综合采用电磁感应法与
1
;
探地雷达法
对于埋深较大的大口径非开挖管线,可采用弹性波法、直
2
流电阻率法、示踪电磁法或井中磁梯度法;对于有出入口的小口径
,。
非开挖管线可采用示踪电磁法
对隐蔽管线点应进行开挖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1.15
每一个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制造业人才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茶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甲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大专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花卉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性取向测试题及答案
- 档案盖章协议书
- 桥维修协议合同
- 梯田管理协议书
- 2025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年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新版教材)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作文-曼娜回忆录全文小说
- LY/T 2565-2015竹塑复合材料
- GB/T 14996-2010高温合金冷轧板
- GB 11550-2009汽车座椅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 MATLAB和Origin绘制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程序及方法
- 品质意识,品质基础知识培训
- 广东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招考聘用模拟卷含答案
- 管理规约示范文本试行
- 大学实习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