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材料二: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休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材料二: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榇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B.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C.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能够得到一定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各旅游景点对其营造技艺有较大的需求。D.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一般只是用来隔断,划分内部空间。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B.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C.中国的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由枋、禳之类的横木牵搭。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后者讲其基本特征。8.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
)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二、选择题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古老边城的夜晚非常宁静,一到天黑家家户户都关起了门,几乎万人空巷。B.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工矿区搞易燃品生产很不安全,应遵循曲突徙薪之古训,防患于未然。C.也许是曲高和寡的原因吧,这篇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共鸣。D.要创新,有时需要我们偭规越矩,创造新的原则。三、语言表达10.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三处毛病,请加以修改。①日前,我校举行了以“科技与我们”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学生科技节。②在科技节的开幕式期间,学生们表演了《超级转基因孵化器》《车轮的遐想》等10多个节目。③他们有的以形体演示,有的用模拟道具,还有的借背景衬托,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好评。④本届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将持续10天。(1)第句用语不恰当,修改:。(2)第句结构不够工整对称,修改:。(3)第句语意与上文矛盾,修改:。四、判断题11.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①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②老王虽是一个普通工人,但说话向来算话,从来不开空头支票。()③讨伐其复辟的呼声,殷天动地。()④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工矿区搞易燃品生产很不安全,应遵曲突徙薪之古训,防患于未然。()⑤也许是曲高和寡的原因吧,这篇学术价值极高的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共鸣。()⑥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制定出有利于员工成长和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⑦有关领导日前表示,北京要让各功能区更加名副其实,比如中关村就不再新增普通商业项目,而要凸显其以科技为中心的定位。()⑧屈原对楚国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想通过变法用法度形式来约束那些巧言令色、偭规越矩的臣工老世族。()⑨皖西是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多分散于县城的崇山峻岭之中,建立一条不蔓不枝的红色旅游公路,是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迫切需求。()⑩冬天已经慢慢离开了哈尔滨。五月上旬,校园里这两株小桃红的树冠上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梁思成:一念执着顾学文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杨鸿勋说。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1972年,梁思成走了。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相关链接: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B.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C.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D.《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E.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13.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4.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5.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如何进行比较?②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转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③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④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中国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⑤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⑥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须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⑦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有删改)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欧洲古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所以中国古建筑有实用价值而无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的差异。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先提出疑问,然后展开论述,论证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态和材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中国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19.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20.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1.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学科#网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有删改)22.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23.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24.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六、微写作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团圆与亲情、浪漫与爱情、狂欢与喜悦、追思与缅怀……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个传统节日里。请根据你的经历与理解,选择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要求:(1)开头点明说明的对象;(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3)须引用一句与之相关的古诗。参考答案:1.B2.C3.D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或层进式)展开论证,严谨周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5.①要明确建筑风格的基本问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②要经得起城市环境的考验,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③要自觉贯通古今中外,符合自己特殊的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乘法 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预热题】
-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 社区办公用房自查报告(3篇)
- 简易2024年离婚协议:零财产争议解决方案3篇
- 订餐平台合同范本
- 设备采购招标文件全解读深入解读详解
- 语文学习方法详解
- 课后英语学习方法
- 货物采购合同清关
- 质量监控工程信誉守卫书
- DB23∕T 1019-2020 黑龙江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标准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资料
- 三视图教学课件(PPT 85页)
- 大班打击乐《孤独的牧羊人》课件
- 城市更新规划
- 话剧剧本写作(课堂PPT)
- 砂场安全管理制度大全
- 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PPT课件
- 移动式操作平台
- 心力衰竭护理新进展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监理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