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铅山县建设峰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o"【8月下半月VIP会员更新资料】共337份大小3.2G"【8月下半月VIP会员免费更新下载】337份3.2G江西省铅山县建设峰顶山\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国家森林公园]的文章"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报告]的文章"报告-\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
江西省铅山县建设峰顶山\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国家森林公园]的文章"国家森林公园的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铅山县招商局
二○○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可行性\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报告]的文章"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1
一、森林公园的立项根据…………1
二、森林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1
第二章
基本状况……………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2
一、地理位置………………………2
二、地质地貌及土壤概况…………2
三、气候、水文条件………………3
四、森林资源与植被………………4
五、野生动物资源…………………5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6
第三节
基础设施概况…………………6
一、交通……………6
二、通讯……………7
三、生活设施………………………7
第三章
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8
第一节
景观资源调查…………………8
壹: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调查……………8
一、峰顶山景区……………………8
(一)峰顶山森林景观………8
(二)其它自然景观…………9
(三)人文景观………………10
二、黄岗山景区……………………13
(一)森林、山地景观………13
(二)珍稀动植物……………14
三、七星山庄景区…………………14
(一)自然景观………………14
(二)人文景观………………15
四、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16
(一)自然景观………………16
(二)人文景观………………16
五、葛仙山景区……………………18
(一)自然景观………………18
(二)人文景观………………20
六、畲乡民谷风情村………………23
贰:可借景观资源调查…………………24
第二节
旅游开发条件调查……………28
一、旅游条件与障碍因素调查……………………28
二、开发条件调查…………………28
第三节
景观资源评价…………………29
一、评价原则和办法………………29
(一)评价原则………………29
(二)评价办法………………29
二、峰顶山森林公园现有景物、景观一览表……30
三、各景区景点景物分布一览表…………………31
四、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M)评价…………31
(一)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B)………31
(二)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Z)………33
(三)特色附加分(T)……………………33
五、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H)…………33
六、开发运用条件评价(L)……………………34
七、评定成果………………………35
第四章
项目评价……………36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36
一、风景环境容量分析……………36
二、旅游规模预测…………………36
三、园区建设初步调配想及投资估算……………37
(一)核心景区建设与投资估算……………37
(二)幅射景区投资概算……………………39
四、建设年限及资金使用计划……………………39
(一)建设年限………………39
(二)资金使用计划…………39
五、经济效益分析…………………39
六、经济效益评价…………………40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40
(一)保护物种
维持生态平衡…………………40
(二)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质量…………………41
(三)修养水源
调节径流………41
(四)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41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41
第四节
结论……………42
附图:铅山县峰顶山国家森林园重要景辨别布图
铅山县峰顶山国家森林园现状图(核心图)
铅山县峰顶山国家森林园景点图(核心图)
铅山县峰顶山国家森林园对外关系图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森林公园的立项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快速迈进的步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不仅仅规定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有与愉悦。因而,将自己放逐于大自然、尽情休憩身心的森林旅游观光活动已逐步成为城乡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且随着我国自一九九八年推出“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有效社会总需求”的经济政策并随着“减少银行存款利率”、“征收存款利息税”、“增加法定节假日”、“调高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薪金”等一系列促动消费的方法相继出台,使森林旅游业既含有了人民群众本身需要的内在驱动,又拥有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微观调节手段的外在推动,成为一项含有良好发展态势、充满勃勃生机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而深远,极具投资价值,其收益远胜于消耗森林资源的伐木造材。
同时,作为森林旅游观光业重要物质载体的森林,还含有极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从生态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建设一座布局合理、构造科学的森林公园,不仅可使贵重的森林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且通过合理生物改造与布局的森林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加好地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生态屏障功效。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一座拥有优美环境和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的森林公园,不仅可为本地群众和过往游客提供一种赏玩山水、休憩身心的场合,且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生态\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基地,形成生态教育示范点,向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并可带动园区和辐射区内的服务行业发展,为本地群众和公司下岗人员就业、创收开辟途径。
因此,我县应充足运用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县建立21世纪当代林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县域经济新的增加点,这对我县林业的发展含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建设逐步由采掘消耗型向保护运用型转变),同时也将成为反映本地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森林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峰顶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将突出体现“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以奇特瑰丽的森林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使森林三大效益紧密结合、充足发挥。并倚横(峰)南(平)铁路、上(饶)分(水关)公路的交通之利,依靠国际出名风景区福建武夷宫游客之众,以峰顶山景区为核心,将江西名镇---县城河口镇的明清古街、九狮山、天乳寺、“华东屋脊”黄岗山、道教名山葛仙山、太源畲乡山水风情等人文、自然景观纳入辐射区范畴进行综合规划与开发,开辟成风格各异的景点(共六大景区),使之形成网络,为过往游客、本地群众、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旅游覆盖总面积(含辐射景区)达119246亩,集观光旅游、休憩渡假、科研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效大型森林生态旅游区,并逐步朝着与福建武夷宫并驾齐驱的方向发展。第二章
基本状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武夷山北麓,从属于上饶市。地理座标为东经117°26′——118°00′、北纬27°48′——28°24′。东北与上饶县接壤,西与贵溪市、弋阳县为邻,南越武夷山通福建省武夷山市和光泽县,北连横峰县。南北最优点66公里,东西最宽处54公里,全境面积2177.6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3%。县城河口镇距省会南昌市248公里,距上饶市府所在地信州区41公里。
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峰顶山景区建在距县城东15公里的鹅湖镇峰顶山,地理位置为东经117°47′38″——117°51′04″、北纬28°14′10″——28°16′37″,东以鹅湖山至双合村打石坞为界,南至永平镇,西至上分公路,北缘鹅湖村,总面积20666亩,其中山林面积19756亩,旱地243亩,水域214亩,建筑及道路占地453亩。辐射景区状况:黄岗山景区位于县境最南端黄岗山镇境内,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1′35″——117°47′26″、北纬27°52′16″——27°55′08″总面积41730亩,我国东南大陆第一峰、人称“华东屋脊”的黄岗山(武夷山脉主峰)座落于其中;七星山庄景区位于武夷山镇,毗连福建,地理位置在东经117°50′02″——117°54′13″、北纬28°56′35″——28°58′23″,总面积0亩,距峰顶山核心景区45公里;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位于信江河畔,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0′07″——117°42′44″、北纬28°18′29″——28°19′54″,该景区与核心景区相距15公里,面积4100亩(包含“九狮过江”、“天乳寺”、“九狮庵”等景观);道教胜地葛仙山距县城河口45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2′24″——117°40′19″、北纬28°05′01″——28°03′11″,面积12940亩;太源畲乡民族村景区距县城56公里,位于县境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7°27′48″——117°32′16″、北纬28°03′39″——28°01′21″,面积19810亩。以上六大景区总面积119246亩,都有公路直达,交通便利。
二、地质地貌及土壤概况
全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并由东向西倾斜,形成了夏季南凉北热、水向西流的特点。武夷山脉横亘于境南,信江蜿蜒于境北。武夷山的四条支脉逶迤北向,直抵信江南岸,其间聚集三条河流:陈坊河、杨林河、铅山河,分别穿越县境西部、中部和东部,北流注入信江。使全县形成了由南向北渐次减少的三种地貌:南部中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北部低丘河谷平原区。
峰顶山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中部低山丘陵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成土母岩大多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常见的有千枚岩、片麻岩、石英岩、泥岩、砂岩等,风化后均为深厚的红壤,酸度较大,由于植被保存好,故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较好。而七星山、葛仙山、太源畲族乡及黄岗山景区则属南部山区,其成土母岩重要是酸性或中性岩浆岩,常见的有花岗岩、正长岩、二长岩、斑岩,且有少量安山岩和粗面岩分布,风化后多发育为黄棕壤和黄壤,因植被茂密、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故肥力很高。
三、气候、水文条件
1.气候
我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1)无霜期:每年出现霜的时间因地形高度不同而有迟早。海拔240米下列地区,初霜期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上旬。山区的初霜期要提前几天,终霜期则要到3月中旬,甚至下旬。全县平均霜期约110天,无霜期约256天。因历年南下冷空气的强弱程度和途径有所不同,初、终霜日期年际间也有变化。初霜最早日期为10月24日(1981),最晚为12月10日(1980年),前后相差48天,终霜日最早为1月30日(1973年),最晚为4月9日(1963年),前后相差70天。
(2)四季特点
春季:春季自3月下旬起至6月上旬止(农历“春分”至“芒种”间),为期75天左右。这段时间夏季风渐起,冬季风逐步衰退,长江流域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致使天气乍暖乍寒,阴晴不定,时而雷雨交加,时而大风突起,有时夹降冰雹。雨量较多,3至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722.5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2%。平均每月雨日19天。“入梅”后,雨量更为集中,常连绵十数日不见太阳。本季也是风速最大的季节,有时达2.2m/S—2.4m/S。此季公园内山花烂漫,适合春游、踏青、感受春的气息与生机。
夏季:6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夏季(农历从“芒种”、“夏至”间开始,至“秋分”前结束)持续110天左右。本季多南支流,为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气温逐步升高。初夏尚处在梅雨季节,日照少,湿度大,升温较慢,时有势如瓢泼的持续性暴雨出现。“出梅”后雨季过去。降水量明显减少,但不时仍有雷阵雨。进入盛夏,日照陡增,暖湿气流加强,气温急升,七、八两月≥35oC的日温,约32天。本季将是森林公园避暑休闲项目的旺季。
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秋季(农历大致从“秋分”后到“小雪”后),为期70天左右。本季受稳定性高压控制,少雨,日照多,风速小。正常状况下,暑气逐步消退,“秋高气爽”。但有的年份也会出现回热,伏天虽过,但炎热尚有余威,气温不仅不降反而有所回升,甚至超出夏热,令人难耐,俗称“秋老虎”。但是“秋老虎”只在当午逞威,早晚仍有凉意。当长江中下游地区长久受高气压控制,就会出现秋旱。也有少数年份,因冷暖空气相持时间长,会出现秋雨连绵天气,有时甚至持续10余天,人们称之为“烂秋”。“烂秋”平均每三年遇一次。因“秋老虎”逞威,人们仍将大量前往森林公园纳凉消暑,至10月中旬公园避暑项目开始逐步进入淡季。
冬季:冬季从12月上旬起于第二年3月中旬止(农历“大雪”后入冬,“春分”前终冬),为期122天左右。这期间,因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逐步下降,日平均气温在10oC下列。平均雨量为247.8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4%。有霜冻、雪淞、雪潮天气出现。本季多东风,最大风级为9级,每隔7—10天受一次影响。强冷空气南下过程降温最大为21oC,平均每天降温4.2oC;日最大降温为9oC,出现在1969年1月27日—31日。每冬必雪,但为期不长;即使厚积,消融也快,至晨霜凝重才见薄冰。罕见冰封。可见寒而不严。
表1:铅山县重要气候要素
气候(℃)
日照
时数
降水量
mm
蒸发量
mm
无霜期
年均
最高
最低
≥10℃
有效积温
天数
初霜日
终霜日
17.9
18.7—29.4
1.6—5.6
5000—5500
1952
1733—
1570
256
11月中旬
3月中上旬
表2:铅山县不同海拔高度的年、月平均气温
单位:℃
月地点
海拔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平均
汪二
50
5.8
7.6
12.4
17.8
22.5
25.5
29.7
29.1
25.4
19.7
13.6
7.9
18.1
河口
55
5.6
7.3
11.8
17.8
22.2
25.5
29.4
29.0
25.2
19.4
13.5
8.0
17.9
杨林
100
5.6
7.7
12.1
17.5
21.8
25.0
28.8
28.3
24.7
19.2
13.2
8.2
17.7
紫溪
190
5.6
7.7
11.9
17.1
21.2
24.4
27.9
27.5
24.0
18.7
13.0
8.1
17.3
篁碧
500
4.2
6.3
10.3
15.6
19.3
21.6
24.5
23.9
21.3
17.0
11.6
7.1
15.2
炭坪
630
3.7
5.8
9.8
14.9
18.4
20.9
23.8
23.3
20.5
16.0
10.7
6.2
14.5
葛仙庙
1037
3.3
4.4
8.4
13.5
17.8
20.5
24.4
23.1
20.0
15.4
9.5
4.1
13.7
2.水文
铅山县处在武夷山多雨区,年降雨量达1733----毫米,地表径流年均来水量26.5亿立方米,境内江河溪流密布,集水总面积2177.66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也相称丰富,以分布在沿河山沟地带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及零星分布于稼轩、马鞍山、港东蝙蝠洞、港东神仙洞(与虹桥神仙洞同名)以及陈坊等地的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的供水最大。据测算,地表径流总量每天约97215.9吨,年径流量0.355亿立方米。重要水文指标见下表:
表3:铅山县各地降水分布状况
单位:m、mm
地
名
汪二
河口
永平
陈坊
车盘
石垅
西坑
七星山
黄岗山
海
拔
50
55
80
100
225
380
640
1408.6
2157.7
一日最大降水量
221.0
209.8
140.5
134.1
128.3
174.8
152.0
227.8
226.9
年降水量
1697.6
1732.2
1812.6
1887.1
1845.1
.2
2173.2
2215.8
3104.0
表4:铅山县境内各河流数年平均径流量
河流名称
陈坊河
杨林河
虹桥河
桐木江
新安河
石溪河
全
县
合
计
合计
县境内
县境内
信江
以北
流域面积(KM2)
689
411
465
91.88
790
70.48
132.23
217.77
2178.36
数年平均年径流量(亿M3)
7.5154
4.8845
6.1503
1.0566
10.1105
0.8105
1.6029
2.3955
27.0108
3.灾害
因铅山地处赣东北暴雨中心区,暴雨较频繁,降水强度大。河口日降水量曾达209.8毫米(1982年6月19日),一小时降雨量达60.3毫米(1970年6月8日)。故重要为洪涝灾害。雨季时常江河横溢,特别因上游植被破坏严重,经常山洪暴发、山体滑波,对农业影响极大,因而更有必要通过建立森林公园以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
四、森林资源与植被
铅山县是江西省森林资源大县之一,在资源数量上居全上饶市第三位,生物种类居全市第一。据一九九九年度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1776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6598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6.2%,非林业用地51779公顷;林业用地中,森林地类135760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1.8%,疏林地5611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灌木林地19313公顷,占林业用地11.6%。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04万立方米,按树种划分为杉木39万M3,松类91万M3、阔叶树274万M3、毛竹4283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71.3%。
因海拔高度的差别,全县植被形成明显的自然分布带。
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重要树种有台湾松(黄山松)、铁杉、柳杉、三尖杉、粗榧、山剌柏等。分布在海拔1500—米地带,林相较整洁。在黄岗山海拔1500米等高线附近,有成片的天然铁杉林,面积约900亩,为全国所罕见。海拔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台湾松、铁杉、柳杉、红豆杉、粗榧等针叶树和橡木、木兰、光皮桦、鹅掌楸、大穗鹅耳枥、化香、大叶楠、山核桃、栲、槠等阔叶树混生。林相大都整洁。重要分布在英将、紫溪、葛仙山、石涵至陈坊、太源以南,以及湖坊西南一线。这一带为本县重要林木区。
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树种繁多,常绿树种有甜槠、曼青岗、栲类、木柯、冬青、杜英、厚皮香、天竺桂、豹皮樟等;落叶树种有枫香、拟赤扬、黄檀、山矾、苦楝等,常和杉、马尾松伴生。林相“多代同堂”,呈次生态趋向。重要分布在陈坊乡的长寿源、福田,港东乡的石涵,杨林乡的项源,紫溪乡的排山、汪源,稼轩乡的轸源,英将乡的周道坞等地。
常绿阔叶林(照叶林):能综合反映中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的地带性典型植被。重要分布于800—1200米下列的低山丘陵区。代表树种以壳斗科的栲类多个、樟科的樟、天竺桂、乌药、山茶科的木荷、山茶、柃木为主,由于人为干扰,有些植被屡遭垦伐、火伐。经封山育林森林植被恢复后,虽侵入某些落叶阔叶树种,但仍保持其照叶林的自然景观。
亚热带低山丘陵暖性针叶林:重要是马尾松、杉树构成的大片纯林,分布于1000米下列低山丘陵区,往往与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也有形成针阔叶混交林。
毛竹林:全县各地都有分布。普通生长在海拔1500米下列地带,以海拔300米至800米为主。有千亩以上的连片纯林。
另外,尚有成片的次生植被、灌丛草被(即荒山草地)和低海拔区的栽培植被等。
据调查:全县野生高等植物有2500余种、100多个科、200余属,普遍分布的重要木本植物有木荷、栲、楮、枫香、樟树、松类、杉木。另外,已列为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榧树、香樟、青钱柳、香果树、中国柳杉、银杏、厚朴、杜仲、凹叶厚朴、福建柏、浙江楠、紫茎、花榈木、三尖杉、伯乐树、连香树、鹅掌楸、天女花等40余种,其中古老的天然柳杉林、国内罕见的大片南方铁杉林及高山黄杨木矮林,尤为贵重。
五、野生动物资源
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既含有亚热带的本性,又略有暖温带的特性。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地区与生存条件,物种极其丰富。其区系重要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但也含有某些古北界的成分。据调查:鸟兽类野生动物有200余种,两栖爬行类10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腹角雉、褐林鸮、毛冠鹿、短尾猴、金猫、白鹇等30余种。蛇类查明的有3科22属40种,其中棕灵剑蛇、双全白环蛇、崇安斜鳞蛇为我省新统计。昆虫更是种类繁多,经初步鉴定,蝶类7科69种,蛾类25科243种。
这些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与土壤、水分、阳光、大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这里构成了典型的亚热带中低山生态系统,对理解\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我国亚热带中山地生态系统的发生规律、对衡量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后果评价准则、对发展林业、改善人民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以上所述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群落在森林公园所规划的核心景区与辐射区内错落分布,可供游人与科研人员观赏、考察。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铅山县城位于信江河畔的河口镇,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因旧时航运发达,是附近各省、县的物资集散地,故称“八省通衢”。全县现辖8个建制镇、17个乡、9个场(圃),总人口39.7万人,耕地面积21844公顷,人口密度182.3人/km2,人均国民收入2872元/年、纯收入1957元/年。
根据已掌握的统计资料反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连年呈上升趋势:1995年为131129万元,1996年137623万元,1997年151177万元,1998年15492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为90500万元,1996年102500万元,1997年111600万元,1998年113830万元;财政收入1995年6221万元,1996年6719万元,1997年6052万元,1998年8088万元。
以上几项经济指标反映出铅山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且县委、县政府始终致力于开拓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现已与外商、外地公司以股份制等多个经营方式联办、开办各类当代化公司十余家,经济效益及财税收入十分可观。第三节
基础设施概况
一、交通
1.公路
现在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各乡、镇(场)及周边县市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境内共有公路60余条,总里程600余公里,其中梨(园)温(家圳)高速公路穿九狮景区而过,闽赣公路(上分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九•五”计划期间,县财政及个体私营业主投资350万元改造了杨林至葛仙源7公里三级砂石旅游通道,延伸了葛仙源至山脚的旅游公路,开辟了另一条伦潭至下马石的9公里旅游通道,新建游步道4公里;拓宽了上(饶)分(水关)线主干道宝岭至鹅湖书院(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旅游通道,开通了鹅湖书院至峰顶山的旅游公路;篁(碧)黄(岗山景区)旅游公路正在兴建;上分线分水关处至七星山庄的公路已开辟成功;还投资110万元对进入太源畲乡民俗风情村的陈(坊)太(源)公路按三级沥青道路原则进行了改造.各旅游景区的公路已形成网络,四通八达,可谓畅通无阻。另外,附近的出名风景名胜区武夷宫、三清山、圭峰、龙虎山等均可与全县各景区直通班车、旅游车,十分便利。
2.铁路
横(峰)南(平)铁路及上饶联系线连接浙赣复线,在县内里程达80余公里,贯串森林公园规划区所在地武夷山镇、鹅湖镇、永平镇、河口镇,为铅山带来大量流动人口。
3.航运
信江自东向西贯串境北,穿越路程38.8公里,直通鄱阳湖,长年可通航,但因现在陆路交通便捷,故自八十年代中期起这种内河客、货轮的作用日渐消退,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通讯
截止现在,全县城乡固定电话顾客数31000部,“全球通”及“中国联通”手机顾客数7000户,模拟机顾客数为500户,共开通GSM机站18个(全球通12个,中国联通6个),模拟机站4个,在全县境内通话顺畅,基本无通讯盲区。
三、生活设施
全县电视、电话、电线已实现了“村村通”,液化气、自来水、电力均供应充足,随着电力农网改造工程竣工,森林公园规划区的电费将大幅下调,可节省大量费用。“九•五”期间,已架设了江村至鹅湖书院、石垅至黄岗山景区、陈坊至太源畲族乡、分水关至七星山庄的高压输电线路,并初步解决了部分景区供水问题。但现在各景区内部住宿条件尚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公厕与垃圾解决亟待解决。
第三章
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节
景观资源调查
铅山,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名闻遐迩。她不仅拥有大量仙灵逸致的泉峰石洞等自然景观,还积淀了源远流长的释、道、儒三教文化底蕴,加之交通便利(航运发达)、地处要冲,成为明中叶后来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五大手工业区域系指:景德镇的制瓷业、松江的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和铅山的造纸业),与国内各地乃至日本、南洋建立起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并聚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在造纸工艺、竹制品工艺、根雕艺术方面获得了为世人称道的成就,形成了铅山的特色文化:古镇建筑文化、竹艺文化、纸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畲族兄弟特有的畲民文化。这些文化积淀而成的人文景观与天地造化形成的自然景观使铅山含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
壹: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调查
在峰顶山森林公园中,大量这些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与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如珍珠般散布、镶嵌于碧绿的群山之中。只见幽谷深壑、云遮雾绕,林木蓊郁、流丹溢翠;古迹形胜、梵宫琳宇,迷离掩映;鸟语花香、飞瀑流泉。可谓“山水林泉,交相辉映;风物景观,美不胜收。”
一、峰顶山景区
峰顶山,又名鹅湖山,系武夷山系支脉,自闽赣交界处之分水关逶迤北来,结秀于鹅湖。唐大历中,洪州(今南昌)马祖道一(马祖系禅宗六祖慧能法嗣南岳怀让禅师之徒,为南岳第二世,其洪州禅在中唐时风靡天下,盛极一时)的弟子大义禅师(系南岳第三世)来此开山植锡,大阐宗风,使鹅湖一山声名远播,并有唐德宗赐额“鹅湖峰顶禅院”、景德间改赐“仁寿禅院”之盛举。盛名之下,加之鹅湖正当闽浙赣三省之要道,因而,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二陆(九龄、九渊)选择此山进行学术交流辨论,史称“鹅湖之会”。本次盛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辨大会,与会者数百人,天下精英,云翕雾聚,极一时之盛。南宋出名爱国将领、词人辛弃疾与陈亮亦时曾相聚于此,论政填词。遂使峰顶山于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积淀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一)峰顶山森林景观
峰顶山一向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她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枝繁叶茂、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玉树琼枝,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季相,各具风韵。置身其中,意境深幽,“曲径通幽处,空山鸟鸣中”是其生动写照。因而才吸引了历代大德高僧在此卓锡传经、名儒巨匠在此相与辨论。
山中曾分布有大量的古枫、银杏、柳杉、罗汉松等贵重树木,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因“十年浩劫”使许多参天古木毁于斧锯之下:一株直径1米以上、高达30余米的千年银杏,三株树龄数百年、直径80cm以上、高可达20余米的古柳杉,均在1968年被伐倒,现仅存树墩使人依稀能够想见其当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之景象。为了保护和恢复峰顶山诱人的山水画卷,森林公园的筹建者——铅山县林业局首先下大力气封山育林、对现存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另首先投入大量资金引种马褂木、南酸枣、白花玉兰、红花玉兰等观赏性强的花卉树木,同时对现有竹林、油茶林、杉木林等进行抚育和景观改造,现在已使峰顶山逐步恢复旧观,又拥有了宝刹名山之巍峨气象,林相比以前更富层次感与艺术感:那漫山的山杜英绿里透红,无垠的竹海葱茏挺拔,遍地的皂角、杨梅、野枇杷,加上那些憨不知机的獐、麂、兔、刺猬、野猪等在林中追逐,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森林生态景观,加上那些星罗棋布、拔地参天的古老枫树、锥栗树,使峰顶山的景致更加美丽动人。
(二)其它自然景观
峰顶山是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其内贵人峰、菡萏峰、增胜峰、鹅湖峰、唐帽峰、皂斗峰参差如画、翠色可挹;鸳鸯泉、瀑布泉、大义泉,飞泉奔泻,烟雾疏密之致,更自奇幻,隐隐然若有高人在焉!松风岚气,袭人襟裾,使人恍如身处白云翠岫间,飘飘然而欲仙。
1.鹅湖峰:系峰顶山上部之最高峰,海拔690米,顶出三峰,端中见秀。据《铅书•鹅湖峰顶三胜记》云:汉时,有“湖寝九百亩”,种荷为利,故称荷湖,山亦从名。东晋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故改名“鹅湖”。又一说则云:自山之南望之,该山“宛若冲天之鹅,展翥欲奋”;从山之北望之,“又若荷之吐蕊”,山因形而得名。山中泉水淙淙、翠竹夹道,古木参天、四季常绿。
2.菡萏峰:状若莲花、欲开未开,瓣瓣丛裹,有含香将吐之势,故名。
3.贵人峰:在菡萏峰左。鹅湖山(峰)右端之拱岩,岩俨如显贵高官在朝堂垂绅正笏之状,故名。
4.唐帽峰:高耸巍峨,似我国唐代人所制之冠。
5.钵盂峰:又名木鱼山。端庄耸肃,顶平而坦,俨然一钵在床。朝岚夕霭,翠滴花香,蒸云掩日,疑人天之享斋供焉。养庵禅师颂此峰曰:“一钵峰头映晚帘,赵州洗处已非堪。昔年庾岭谁能动,蓦地移来最上庵。”传闻此峰乃地气汇聚之处,寺庙兴建时务必将正门对正此峰中心。
6.增胜峰:在唐帽峰之左,相传为镇山之青龙。
7.舍身崖:壁立数十仞,下临深不可测。相传新罗(今朝鲜南部,古国名)名僧慕大义禅师之风,遂来山参访,到峰顶山才知禅师已圆寂,叹曰:“本为法来,师亡,法亦何在!”乃于峰顶禅寺坐禅颂经数后来,投崖而死。几日之后,异香满谷,乳泉流出,其弟子乃入谷查看,见其端坐崖下,身体不伤,怀中一偈,曰:“三千里路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师何在?空山只见水潺潺。”遂以香泥固之,祠之大义之旁,命其崖为“舍身崖”。
8.龙、虎、狮、象四相山:相传大义禅师在峰顶山传经,直说得天花乱坠、落英缤纷、舌绽莲花、口吐春蕾,西方佛祖驾前天龙八部中龙、虎、狮、象纷纷赶来护法听经,环于寺旁,化为龙、虎、狮、象四山。龙山似巨龙侧身听经(龙头正好落于寺旁),虎山如猛虎伺机扑食,狮山象雄狮八面威风,象山若天象巍然不动。
9.龙井:在慈济禅院之后,水自石出,毖涌成池,从不干涸,其色碧、其流驶。据乡人云:以往逢天时大旱,在此祷求辄雨应时而至。供奉有龙王神位。
10.大义泉:发源峰顶,蛇行五里许,进入仁寿院。
11.罗汉塘:在贵人峰侧。形圆如堤,水平如镜,据传大义禅师一日信步闲游至此,展开慧眼,见一罗汉菩萨在沐浴,遂将此命名为罗汉塘。晋代龚氏可能就是在此塘中蓄鹅。
12.瀑布泉:在舍身崖之旁,飞流数十丈,二十里外即可见,使峰顶山静中寓动,奇山异水、交相辉映。明朝大学士(宰相)郑以伟有诗赞此:“云絮兜罗绵,山垂苏幕遮。尚欠华巾在,一条解结斜。”
13.石井:在峰顶山南麓。广五丈,深不可测。水清洌甘甜,不溢不涸,昼夜不竭,能浇灌田数百亩,清康熙帝游历至此,御笔亲题:“石井波分太极泉”。传闻在此扔一根鸭毛也会沉入水中杳无踪迹,故云此泉乃“海眼”,可直通大海,其实应为地下水之虹吸作用所致,宋大儒朱熹曾就此作诗《题石井》:“一窦阴去万斛泉,清秋曾此搞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堪称奇观。
14.皇袍岭:又名寒婆岭,在增胜峰北,是以往到峰顶寺官道必经之处。此处与太子庙一起有一种有关明皇子(究系何人不可考)抑强扶弱、护持佛法的传说:嘉靖十四年(1535)大学士(宰相)费宏卒于京都,长年68岁。嘉靖帝为褒奖其平定宸濠之乱及辅佐朝政之功绩,特御笔亲批其灵柩运回铅山“风光大葬三日”,不料费宏家人为延续其家族兴盛,将御旨私改为“大葬三月”以寻觅葬坟之“风水宝地”,选来选去,选中峰顶山慈济禅院的大雄宝殿乃地气最旺之所,决意葬之。阖寺僧人无力抗争,感伤即将寺毁人散,无不愁眉,恰逢一位皇子(民间俗云太子)一路游玩至铅山(今永平镇),问有何处可布施参访,答曰:“慈济禅院”,遂往焉。见阖寺僧人愁眉不展,及问乃知其故。遂决意护持佛法、抑强扶弱。乃在费氏扛棺上山之日,于寒婆岭官道泼满粪水,置八仙桌于道正中,上立一凳挂皇子龙袍于其上,待棺椁扛至,众人见皇袍“坐”于道之正中,皆大惊,无不匍匍叩拜,一身粪水腥臭难当。皇子喝令其倒退而行下山,觉得惩戒。禅寺得以保全,因此僧众命此岭为皇袍岭。
15.土地公、土地妈:在太子庙左右首,各有一块萄匍状大石,名为“土地公、土地妈”。传说系土地公与土地妈见太子驾临,双双跪迎,太子命其平身,至太子走时,又双双跪送,不料太子一时忘怀未叫“平身”,遂始终跪于太子庙前,时至今天。形极似。
16.猛虎跳墙:在老塔对面有座山亦形以下山猛虎(寺旁另一虎山传说系“上山虎”,此系“下山虎”),而老塔所在这支山岗如一堵矮墙,远远观之,两山之状极似猛虎欲跃墙扑食,故名。
17.尼姑坞:禅寺极盛时,比丘僧、比丘尼多达数百人长住挂单,因僧尼杂处不便,遂于唐末将尼姑迁至此坞居住,故名尼姑坞。后仍觉僧尼距离过近,又复迁至山南麓石井庵居住。
除上述之外,尚有鸳鸯泉、鸳鸯瀑、桂公岩、锯公崖等各具特色的森林自然景观。
(三)人文景观
1.鹅湖书院:位于峰顶山北麓,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相与讲学之所。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吕、二陆同会于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学辨论会,相于辨论“性理”之道。“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首开我国学术辨论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今年十月,“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在此召开,可见其显耀地位。宋理宗淳佑十年(1252)赐名“文宗书院”,后改名“鹅湖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并称江南四大书院,是南宋以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士子之所。书院背山面畈,占地面积5400m2,规模宏敞,构造严谨,极富我国宋代书院建筑风格。其重要建筑平行横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北向。共五进,依次为前照壁(北端),左义路,右礼门(西、东大门),是为前院;一进:头门,石坊,泮池,东西碑亭(相向而建);二进:仪门;三进:讲堂;四进:四贤祠;五进:御书楼(南端)。五进皆置于内院。外院又分东西两院,南端与御书楼平行,左有文昌阁,右为关帝阁。又以仪门为限,南进,各置二排士子号舍;北出,各置一排杂屋。均东西相向而建,东、西外院号舍、杂屋原来共有近百间。现西院号舍、杂屋废于风灾无存。东院的俱在。
(1)御书楼:居书院南端最高处,扩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九开间,用木质版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中叠梁式构架,六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前后有廊。前廊两侧,数步之外,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两院士子号舍。前廊东端墙嵌碑一通,详载书院田地山塘亩数和祭品祭仪的品种数量,为明万历十四年县衙所立。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台花坛,高约五尺,从半月池两旁拾级可上。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均系清康熙帝御笔。
(2)四贤祠:在御书楼之北,内祀四贤。五间,单檐歇山,叠梁式,有回廊。已圮数年,待修复。左右尚有单坡碑廊各五间附于院墙内侧,与二小碑亭联结。
(3)讲堂:在四贤祠之北。三开间,敞厅,叠梁式,单檐歇山。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正门外及两厢有回廊,与依院墙而建的碑廊相通,东北、西北侧各有门通向士子号舍。
(4)号舍、杂屋:东院尚存完好,以仪门两旁配屋为界,南进,纵列二排号舍,系士子潜心修业、孜孜研读之场合;北出,纵列一排,为书院执事、杂役等所用。均以穿斗式榀架递相建造,二排号舍和一排杂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天井。
(5)内院碑亭:二座,在讲堂之东南、西南侧,靠院墙处,单檐四角攒尖。
(6)仪门:在讲堂之北,取有仪可象之意。五间,明间、次间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门内两厢有碑廊连通讲堂,东墙嵌碑二,其一明万历八年(1580)铅山县丞陈桐等所立《陆公清赋复祀碑记》,其二明正德七年(1512)汪伟撰文《重建文宗书院记》;西墙嵌碑一:明景泰五年大理寺少卿李奎撰文《重建鹅湖书院碑记》。
(7)泮池:仪门之北,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石质,纹饰、图案、笔迹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特性印记。
(8)碑亭:二座,各在仪门东、西配屋之北,泮池两侧,相向。外观形制相似,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然而构架有异,且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东亭内现存碑刻四通,为: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鹅湖书院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广信府郭维莞《鹅湖书院碑记》,乾隆三十一年(1766)《书院房屋田山租谷碑》。西亭有碑五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吴世良《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感沁五首》,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铅山知县张邦亨《陆象山先生白鹿洞书院义利章讲义》,清康熙一十八年(1679)《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七(1718)年江西巡抚白潢《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和典广信郡探花使者秦勇均《庚午仲秋游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敬依先贤唱和诗元韵吟成二章》。
(9)石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四柱三间五楼,青石雕刻拼装砌就。北向额匾:“斯文宗主”,南向额匾:“继往开来”,皆为道光年间铅山县令李淳所书,坊额上均浮雕图案,北向为“鲤跃龙门”,南向为“雁塔题名”。梁、枋、斗拱,制作精到,持续纹样装点着主题图案,浮雕为主,间有镂刻。四柱以八抱鼓石支撑夹持,立于宽厚方形石础之上。历经沧桑,代有修整,此坊仍旧岿然。
(10)敬惜字炉:石坊东侧。旁有“义圃”门,通东院杂役往所和士子号舍。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原应通西院杂屋、号舍,早已无存,此门已通大墙之外,故封闭之。
(11)头门:北向前照壁,南通一进院内。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称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大型木质对开版门一樘,抱鼓石一对。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间以及次间的后半进有房。东、西厢屋各三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
(12)右礼门、左义路:俗称东、西大门,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重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皆李淳所题。西大门外,靠照墙端,嵌一通《通告》碑。
2.鹅湖峰顶禅院:位于峰顶山上部合水平坦处,为唐大历中(公元767—779年)大义禅师所开创。北宋咸平间(998—10)赐名慈济禅院,有大义真身、大义泉等古迹和慈济庵、道济庙、御书阁、说法堂、舍利塔和庙峰、蹑云、双松诸亭。是我国东南佛教祖庭,据寺僧云:杭州灵隐、福建开元两大名寺原系本寺脚庙(分院),因此该寺在我国佛教界具极高地位。曾几经兴废,宋太宗、真宗、仁宗都有诗作,历代名人亦多有题咏。寺外罗汉松和路旁长松,为大义禅师手植。寺院占地面积约2.2万M2,寺门前有放生池。殿宇宽敞,水渠围绕、流水潺潺,虽三伏酷暑,入寺立刻收汗凉爽。可惜该寺毁于十年浩劫之中,但从断壁残垣中,仍然能够想见其当年之嵯峨壮观。现该寺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筹办过程之中。
3.石井庵:原铅山十景之一,始建于唐光启间(公元885—888年),赐额石井院,至宋天圣元年(10)又赐额改名“资福院”,后仍名石井庵。历代名人如宋代李纲、朱熹、刘子翚、明代夏言、李梦阳、清代蒋仕铨等多有题咏。垣门上有篆书“玉洞古刹”四字,庵后为“石井”,不溢不涸,尽夜不竭,能浇灌田数百亩,堪称奇观,故传说有神龙居此。泉畔有摩崖石刻《题石井》诗:“一窦阴去万斛泉,新秋曾此搞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乃宋朱熹手迹。石井庵因此井而名,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
4.太子庙:传说系明皇子修行之所,其门外有象形石“土地公、土地妈”。
5.普同塔:乃寺僧圆寂火化后寄存骨灰之所,塔外以青石围护,唯中间一块地不准铺石面,据说塔所座之地系“虎舌”,一旦砌石,则成“呆虎”。
二、黄岗山景区
武夷山脉横亘千里,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蜿蜒逶迤于闽、浙、赣、粤四省,是我国与欧亚大陆东南部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该景区就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区内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黄岗山、黄连木山、龙头豹、来龙岗等15座。群峰长年云雾茫茫、若隐若现,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山峦起伏、纵横交错,山势陡峻,溪流切割极深,地形复杂,坡向西南,高度自东向西递减;南北两大山沟间溪流迂回,注入东坑小河,北下西坑,形成某些山间小盆谷,这些岭谷相间镶嵌交错复杂地形,直接影响着水热组合重新再分派,并形成多个生态环境,是开展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综合\o"点击搜索全部有关[研究]的文章"研究的好地方。且由于这个地区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木莲等五十余种古生代树类幸得生存,成为当今孑遗植物,含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本区全系自然景观,重要有:
(一)森林、山地景观
1.黄岗山:海拔2157.7米,为我国东南九省最高峰,被誉称“华东屋脊”,系花岗岩构成,是武夷山脉主峰。山势陡峭、奇峰对峙、重峦叠嶂。飞云流海,峰如海岛,时隐时现,风云变幻,气象万千。还可观赏“黄岗日出”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立峰上,同时脚踏赣闽两省之地,颇有“登黄岗而小江南”之感,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豪情与勇气,原江西省林业厅吴志清厅长登此山后,奋笔挥毫:“一览众山小”,现镌刻于峰顶巨石上。在对面的七星山望黄岗山,如一尊慈爱的睡佛,栩栩如生。
2.杉木、中国柳杉林:面积不大,呈小块状或带状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的山坡上、山坳或居民点附近。柳杉干形通直挺拔,极具观赏价值。
3.毛竹林:面主动大,分布在从山麓到1300米左右的山地,蕴藏丰富,为本地重要用材林。毛竹林内伴生杉木、柳杉、银木荷、光皮桦等,形成混交林带。居高视之,竹海茫茫,翠色无垠,十分壮观。
4.常绿、落叶混交林:为本地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在沟谷中可向上延伸至1600米。重要树种有:栎类、木荷、光皮桦、鹅掌楸、青冈、曼青冈、甜槠、厚皮香、大叶楠、红楠、鹅耳枥、樱桃、拟赤杨、木莲、天目紫茎、三七、竹节人参、黄连等。光皮桦、鹅掌楸是优良速生贵重树种。
5.针阔混交林:这是一种过渡类型,分布于海拔1300—1600米。重要树种有台湾松、南方铁杉、曼青冈、木荷、黄山木兰、柳杉、光皮桦、鹅掌楸等。
6.针叶林:重要分布于海拔1500—1800米。重要树种有台湾松和铁杉。台湾松面积较大,生长较快速,更新能力强,长势良好。铁杉成片在区内保存,最大树高50米,胸径1.6米,预计木材蓄积量在2万M3以上,如此大片天然铁杉林为我国罕见,十分贵重。
7.高山矮林:分布在海拔1900米。由于山顶雾多、湿度大、风大、日照强,植被外貌树茎矮小,种类单一。重要为柃木、江西山柳、白檀。区内有大片黄杨木矮林,极为罕见,是矮小乔木,木材构造细密、质重,为雕刻、美工及细木工的贵重用材,价值较高。
8.草甸植被:在海拔米以上分布有30平方公里的山地草甸植被,北部为芒草、野枯草群丛,南坡为金茅芒草群丛和野青茅芒草群丛生长,高度普通在1米以上。区内尚有成片的山黄花(金针)群丛生长,并有很厚的苔藓地衣层,形成独立的种群构造,含有自我调节能力,是适应地形气候长久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保护该区的土壤和森林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珍稀动植物
黄岗山景区内不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并且尚有较多的贵重稀有动植物种类。珍稀植物有:柳杉、铁杉、篦子三尖杉、粗榧、香榧、鹅掌揪、玉兰、天女花、天目山木兰、凹叶厚朴、木莲、伯乐树、野胡桃、连香树、黄连、短萼黄莲、毛红椿、竹节人参、香果树、花榈木、华东箬竹、七叶一枝花、具栖重楼、延龄草、百合、药百合、荞麦叶大百合、天麻、独花合兰、金兰、春兰、蕙兰、剑兰、寒兰等。区内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鸟兽200余,两栖爬行类100余种,珍稀动物有:黑熊、熊猴、猕猴、毛冠鹿、大灵猫、黑鹿、白鹇、草鸨、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竹鸡、红腹锦鸡、髭蟾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红腹角雉、云豹、金猫、短尾猴等。昆虫种类繁多,有31目,近5000种,有世界珍稀的金斑喙凤蝶、彩臂金龟等。可称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的乐园”、“昆虫世界”、“蝴蝶的乐园”,是天然生物种源的天然基因库。
三、七星山庄景区
七星山庄位于赣闽两省交界的武夷山镇,座落在武夷山脉雄峻、奇秀的七星山,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武夷宫。
七星山青峰突兀,秀岭逶迤。天枢峰、天璇峰、天玑峰、玉衡峰等七大主峰排列成阵,酷似北斗。凤冠岭、黄龙背印、观星台、元帅谷等绝景星罗棋布。原始森林已发现的植物约二千多个,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树种就有银杏、铁杉、鹅掌楸、半枫荷等数十种,更有二百多个珍禽异兽活跃其间,如黄腹角雉、白鹇、猴面鹰、灵猫等,与黄岗山景区物种分布相似。
(一)自然景观
1.七星山:海拔1402米,因七大主峰排列成阵,酷似北斗,故而以北斗七星星名分别为七大主峰命名。分别是:天枢峰(即七星山庄城堡所在处、尖峰为中央军委测绘局定的三角点)、天璇峰、天玑峰、天权峰、玉衡峰、开阳峰和瑶光峰。
2.吕公井:位于七星寺西南侧山腰。相传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大仙汉钟离传授以丹诀,在终南山修炼得道后游历各名山大川。来到七星山,见山形排列实为上天七星北斗下界,分明是仙山宝境,在此修炼必得神助。惊喜之余,不由得十分佩服葛仙翁老前辈选择此山修炼真乃慧眼识珠。于是吕公便在此筑室修仙、凿井炼丹。此井即是当年吕洞宾亲开的炼丹取水井,亦称洞宾泉。此井泉水可直接饮用,含有通宣理肺,益寿延年之功效。
3.葛公井:又名七星井。位于七星寺东南侧山腰、与吕公井遥遥相对。相传为葛仙翁炼丹汲水遗迹。此泉清澈甘甜,如煮茶细品,香气格外清高,味道格外醇厚。
4.黄龙背印:吕洞宾在七星山修炼时,一次慕名到九江黄龙山,专程到当时江南名寺黄龙禅院参法,与黄龙禅院开山鼻祖超慧禅师论法。可能是吕洞宾当时的道行还不够深厚,与超慧禅师论辩只一日便自愧不如,留下一柄剑一首诗羞愧而去。诗中写道:“弃却飘囊抚碎琴,于今不炼汞中金。一朝悟得黄龙法,始觉平生枉用心。”超慧禅师读诗后,懂得伤害了吕洞宾的自尊,也觉有些后悔。事有凑巧,第二日朝庭传下圣旨授吕洞宾为德化县令(德化即今天之九江县)。超慧禅师即命禅院保护神黄龙背负德化县令金印追赶吕洞宾,以表赔情之意。此时吕洞宾已是半仙之体,腾云驾雾已不在话下。重返七星山时,见一条怪龙尾随而来,觉得是妖孽,极为恼怒,不由得暗动杀机。冷不防,吕洞宾发功,以佛帚化作一道闪电,迅雷不及掩耳便将黄龙击毙了。黄龙临死道出实情,吕洞宾痛悔莫及,气恼地将佛帚弃之山崖。佛帚大受委屈,气急攻心,僵化成佛帚岩。吕洞宾无颜接受金印,因此金印至今仍背负在黄龙身上。一场误会留下一段遗憾。为了纪念黄龙,吕洞宾把山下的一座黄龙曾通过的桥取名黄龙桥。黄龙桥至今仍在,且还演化成了地名。
5.元帅谷:南宋名将韩世忠元帅奉旨赴闽剿匪,十万大军兵发临安(即今天之杭州)。从浙江进福建必经分水关。过了分水关就是福建了,进关之前,大军需要休整,于是,十万大军驻扎七星山,韩元帅自岳飞元帅被害之后,心情郁闷,沾上了酗酒的恶习,逢酒必醉。这天晚上,他老人家又喝醉了,单人匹马,乘着月色,信马由缰就来到了这条山沟。山沟中古木参天,泉水潺潺,元帅醉眼朦胧,如入仙境,顿时睡意大发,下马倒头便睡。宝马见主人睡了,便自个儿顺着原路溜回军营帅帐去了。元帅夫人梁红玉一见坐骑不见人,就懂得这老东西一定是又喝醉倒在什么地方打呼噜去了,连忙命军士们四下寻找。山野漫漫,黑夜茫茫,可怜80名亲兵忙乎了一种彻夜也没能见到元帅的影子。直到天亮,韩元帅自己醒了,睁开眼睛不知自已躺在什么地方,大叫了三声,才把军士们引到身边。元帅问这是什么地方,军士们谁也答不上来,有一种亲兵拍马屁说:“元帅在这山沟睡了一夜,那是这山沟的福气,就叫元帅谷嘛。”韩元帅一听也很快乐,从此,这条山沟就叫了元帅谷。
6.凤冠岭:传说系梁红玉摔下的凤冠所化。凤冠岭小巧玲珑,峰顶处几棵小美人松恰似插在凤冠上的金钗玉饰,生动而形象。难怪后人对此峰本是梁红玉凤冠变化而成深信不疑。
7.仙人印:这山崖上深深的脚印,相传为葛仙翁一次采药归来时,突发听到远山传来一声凄厉的呼救声,葛仙翁启开天眼,发现一只猛虎正在伤人!葛仙翁猛一发力纵身向远山飞跨而去。因发力过猛,便留下了这深深的脚印。葛仙翁一步越千山,虎口救人命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乡民把葛仙翁驱虎救人的那座山叫做葛仙山,并在山上盖了一座庙,称大葛仙殿,以念其恩德。这脚印与葛仙翁在葛仙山落脚时踏出的脚印正好是一对,世人共称之为仙人印。
8.红玉更衣洞:当年梁红玉率女亲兵游开阳峰、七星寺,走得香汗淋漓,见此有一处避人之所,便躲进此洞更衣。更衣后却发现遗失了一根腰巾,总也找不到。不知是遗失在洞中何处,还是被哪个多情男子偷走了。至今仍是个谜。
9.观星台:位于天枢峰,面积300M2。晴天可望见数十里外的葛仙山,与“华东屋脊”遥遥相望。拟置天文望远镜于此以观星。
(二)人文景观
1.七星寺:始建于宋代。相传葛玄葛仙翁曾在开阳峰修仙炼丹。其间,葛仙翁为本地百姓行医问药、除害灭病、降妖驱鬼、惩恶场善,一时仙名四播。后世百姓感念其恩德,修葛仙庙于开阳峰顶,以四时祀之。七星寺因历史久远,历代都有修复与重建。近来一次为民国初年浙江晋云人氏陈茂修先生重修。重修后寺庙为避与葛仙山的葛仙庙重名而定名七星寺。清末民初,国门洞开,武夷红茶畅销海内外。每年上春产茶季节;崇安(现武夷山市)赤石等地几十家茶行争相收购武夷山、车盘茶农毛茶,集中精制装箱航运出口。茶商为航海安全,纷纷向七星寺许愿请求平安。七星寺“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让茶商们饱赚其利,故还愿银元少以数百,多至千元以上。一时间七星寺香火鼎盛、名播赣闽两省。七星寺毁于1939年一场大火,现正重建之中。
2.劝酒亭:韩世忠元帅经常喝醉酒,夫人梁红玉苦口婆心劝过无数回也不见丝毫变化。就在韩元帅醉卧元帅谷的第二天,他又要在元帅谷山腰凉亭摆酒,为那个给元帅谷取名的军士庆功。梁红玉一听五火生烟,冲上凉亭把酒菜扫了个精光。韩元帅大怒,下令要把梁红玉捆起来。梁红玉更是怒发冲冠,她将御赐凤冠脱下狠狠摔下山沟,怒斥韩世宗说:“你这样醉生梦死,如何带兵打仗,怎能报效朝廷,你对得起你的岳大哥、岳元帅吗?”韩元帅哑口无言,只得罢宴下山。这座亭子被后人称做劝酒亭,但不是劝你喝酒,而是劝你不喝酒,这种反其意取名的亭子可能天下也只此一家吧?
3.七星山气象站遗迹:七星山气象站始建于一九五五年十月。属国家基本站,参加亚欧气象情报交流,积累了贵重的气象资料,于1991年12月31日撤销。
4.中央军委测绘局固定三角点:海拔1410.9米,为国家测绘基本控制点。1956年10月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测绘局在此定点设立,现仍在使用。
四、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
(一)自然景观
1.九狮山:宋《太平寰宇记》称九石山。在河口镇北信江北岸。九山并立,雄峙江边次第排开江边,犹如蹲狮,拱卫古镇,俗称“九狮过江”。相传汉龙邱苌回绝王莽之徵辟(起用为官)隐居于此,故又名龙邱山。其山色如生铁,状如覆釜,为县北门户,被称作龙门。其中一山壁立信江大王潭边,上镌“龙门第一关”五字,字大1.2米见方,笔力雄健浑厚,系明万历年间河口文人费元禄所书。另一山系东首第一山,海拔105米,旧时,其上曾筑有炮台,故名“炮台山”。
2.章岩月朗:章岩在铅(山)横(峰)公路东侧距信江约半公里处。山洞呈半圆,高约9米,宽、深皆14米。洞顶有一圆形岩心,如月,周布小白圆晶点,似群星拱月,清康熙帝游历至此,御笔亲题“章岩月朗中天镜”。晴天夏夜在此赏玩,格外静谧迷人。
(二)人文景观
1.明清古街:铅山县河口镇,是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古镇,曾与樟树、吴城、景德镇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自古繁华。明中叶,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日渐萌芽的大气候下,除南、北两京外,江南地区日渐繁华起来,河口镇正是当时集散和转运赣、闽、浙、粤、鄂、湘、皖等地多个商品和销售本地大宗纸、茶以及铜铁等矿产品的重要市镇,工业已成为与苏、杭、松江乃至南洋、日本保持着极紧密的商业联系的全国商品市场的一种网结。明清古街和众多的古建筑遗存,就是当时本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又是我国古代都市建设中“街巷制”的一种典型,一改正去(唐中叶前)那种“坊”(居民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里坊制”而是集商店、旅社、民宅与一街。古镇的民居,无论是建于古街之上还是坐落它处的,荟萃了江南明清居宅建筑艺术的精彩之笔,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装饰办法和布局方式。一条清澈的惠济河,穿古城而过,这方古镇,既将人包容于大街小巷,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之中,又能教人去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情调。
民谚“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之说,将河口与汉口相提并论,足见这座古镇的热闹繁华。古街上店屋多数砖木构造,店面常加木雕、砖石雕或彩画等装饰,其中,以纸号、茶行、银楼、钱庄、药店、绸缎店最为豪华富丽,保存至今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有:
(1)金利合:1881年建于二堡街。郑家街(今复兴街)口,南向;砖石构造;面宽三间、两层。上下层竖有石柱8根,柱面均镌刻联语,宣扬它的经营宗旨和内容。青石匾额“金利合”嵌入二层正中,周边石框镂雕,上方又嵌一径约三尺的圆形镂雕,或许是店徽。无论联语还是匾文,都以真金裱饰,甚是辉煌。整个方面雕饰繁复,为象征健康长寿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由于毗邻其左右的店面都是木构,且以暖性红色调油漆为主,而此处别开生面,以青砖青石之本色烘托金漆大字,整个色调格外和谐统一。加之石雕工细,书法老练,因此,也就更具富贵气派,从而予以顾客以强烈的感染力。
(2)“林壬锡嘏”:宅建于“惠济渠”中段左侧。它的正立面墙体从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门口接架青石跨水梁桥,通小河右侧道路。此宅门楼为木雕拼镶,制工精细。大门内为一横窄小天井,中门(仪门)与大门偏正改移,配备于天井右部。如此移位据说是为了“避凶迎吉”。事实上,这是空间解决的需要:门不相对,有限的空间才可能丰富、有趣。中门后又是一方天井,接着才是前厅、正厅、厢房和左杂屋、伙房。其空间解决可谓波折幽致,紧凑而有变化。整个宅子外观似殷实小户,内部却精美豪华。类似居宅在这附近尚有数处,如“东海第”等等。
(3)“陈隆兴”布号:位于“金利合”东部不远处,为木构楼房。铺面装素木板门,可完全卸下,店堂敞开;正立面,二层临街挑出楼廊式阳台。栏杆、方梁、花板,全部木构件都有精美细致的雕饰。因一进、二进均装斗光采光,故二楼有了迥廊式楼道。这座建筑内外的精美雕饰的木构结合也很巧妙。
2.天乳寺:又名天池庵,因取庄子“南溟天池”之句而名,位于九狮山天池岩中,门临信江,有石阶自河边盘曲而上。殿旁有池,长约5米,宽约2米,深1米有余,其水澄碧如镜,四季不涸,红色鲤鱼悠然游弋其中,石岩上方凿有“天乳池”三字,字高1米左右。明宰相费宏曾于此读书,明清两代名人骚客多有题咏。清康熙间又凿岩添建华殿、寺宇(凭借前倾山体,依附山崖建造),别具特色。
3.九狮庵:在河口镇古街西段半边街端。占地800平方米。有三宝殿、观音堂、十八罗汉等。与天乳寺,隔江相望。暮鼓晨钟,悠然鸣响。
4.章岩寺和摩崖石刻:章岩在横公路东侧距信江约半公里处。洞中原建“宣梵院”,俗称章岩寺。洞口上刻“宣梵天”三字,相传朱熹所题。清嘉庆十九年(1814)此处曾建“文公书院”。有房十二间,但久废。章岩寺东去50米,山沟两侧崖壁上,存有宋、明代大小摩岩石刻七方。其中有朱熹、辛弃疾、陆游等的题记、诗词。
5.浮桥:由40余只木船铺板链连成,横跨信江,是以往沟通信江两岸的重要通道。形制古朴,与古街融为一体,互相辉映,成为古镇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五、葛仙山景区
葛仙山,主峰海拔1096.3米,从山麓到山顶约15华里(俗称“上七下八”),属武夷山中部大支脉的重要山峰之一,系九条山脉汇聚之顶峰。奇峰峻绝、峰峦环簇,呈群山相抱之形,揽飞瀑流泉之势。幽谷深壑、云遮雾绕,林木蓊郁、流丹溢翠,其云海变化之诡谲、古迹形胜之迷离、梵宫琳宇之掩映、石刻碑林之扑朔,使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为铅山县胜景之一。明赵梧《飞升台记》称它是:“与九华山,黄山和仙都、雁荡、巫峡诸山同为天下所珍重。”据历代郡县志载:汉以前此山名云岗山,因“汉末赤乌间葛玄于此炼丹、飞升”故名葛仙山又称葛山。葛仙山之因此闻名遐迩,传颂千年,源于中国历史上出名的道学家、医学家、道教灵宝派创立者葛玄晚年于斯山“收功丹鼎”、“治病济民”,最后于吴赤乌七年(244),卒于山巅。民间百姓感其恩德乃于兹筑小土祠祀之,尊为“葛仙公”、“天机内相”,道教尊称“太极左仙翁”;道书《云笈七签》将其列为“第二十八代神仙”,其传记及著述分别被收入清《四库全书》和《道藏》。随即民俗传说,纷纭迭起,世代相传。
葛仙山既是江南千年全真道教胜地,又是风光旅游之佳境。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寓沧桑起落,兴衰浮沉于一山,其古迹形胜,漫山棋布。有洗脚坑、恍脑石、息心岩、仙人足印、云雾谷、石道人、香炉峰、试剑石、象鼻山、神仙磨、双龙抢珠、撑腰石等自然景观,尚有慈济寺、葛仙殿等道佛两教庙宇宫观等人文景观。
(一)自然景观
1.洗脚坑:葛仙山麓有一条溪涧,长年不涸,潺潺长流。相传明正德十年(1515)3月,宸濠叛乱,涉及宰相费宏故里。费宏弟费完携嫂孙氏夫人等内眷、家人一行68人,匿投葛仙山避难。长途跋涉行至山脚涧边,众人俱在涧边濯足,方便清洁朝山。故名。
2.恍脑石:在娘殿左侧山边,有一巨石。传云:“葛仙公”之母寻儿至此,未遇其子、气结撞石而亡。又名撞头石,今石上犹留存一大凹迹,形如石臼。故后人在些建娘殿以祀其母。
3.上、下马石:在距接官亭里许处,巨石突兀,矗立于山道左侧。旧时官员朝山到此均须下马、下轿,以示虔诚,离山亦须到此方可上马、上轿,故名。又称挡马石。
4.炼丹台、息心岩:山半坞处有一危崖陡峭,数块巨石平伸悬崖作品字形。最高一块状似莲花,高约4米,石面摩崖镌刻魏体“炼丹台”三个巨幅大字;第二块石面镌有隶书“玉界”、“憩云”等字样,又称息心岩,这块巨石斜插而出似欲飞去,呈三角尖塔形,垂直高度至“塔尖”处约八米左右,人立其上,仰望接官亭,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之感;第三块又由三小块组合而成,高约1.7米,中空50厘米,似炼丹台基座,传云此系葛玄炼丹处。
5.仙人足印:在西山门前方右侧山顶上。山道旁一白色巨石,平面上一左足印深痕,5趾脚窝清晰宛然。此天然足印长55公分,宽17公分,实为奇观。相传乃“葛仙公”从对面香炉峰顶过来,迈开左脚所踩至。故名仙人足印。对面香炉峰巅石岩上有一右足印深痕。
6.七星井:在西山门前方右侧。沿石径下44级即到七星井。此处摩崖石壁上镌刻有“玉润仙泉”、“七星井”字样。石壁间,斜势而下,有呈几何状石窝7个,石窝中清泉满溢,晶彻透明,常年不干。手指浸试,冰冷彻骨。相传系“葛仙公”炼丹用水;又云:“葛仙公”在阁皂山修炼时开凿有五星井,至此山则凿有七星井,按北斗七星座式排列构成。常有游人以石窝中清泉洗目。说有“清心明目”之功效,又称“洗眼泉”。
7.云雾谷:在玉虚观门口边坪沿护坡墙下。此处系香炉峰余脉与葛仙山主脉断层之间两峰峙立而形成的深谷。谷中云雾回绕,烟光凝聚;山岚浮荡,轻袅若纱,依季节而四时变幻。须晴日,看谷中丛林,翠鸟鸣枝,黄鹂投林,犹显秀谷神韵。
8.石道人:谷中悬崖上有一石笋,高达10米,兀立崖畔,酷似头挽发髻,圆领宽袖,足登云鞋,身披道袍,双手作稽首状的老道人,石道人面对香炉峰,似吟诵又似默祷。故又称“道人拜香炉”。
9.香炉峰:在玉虚观对面,水平距约3000米,状如大香炉,丽日中天时,峰呈黛兰色;夕阳西映又现金灰色;清晨薄暮,出现云海,绰约多姿;风雪雨晦则又隐没无垠;若虹销雨霁,则彩彻云衢。峰顶方圆数亩,古木参天;峰上有一巨大天然石香炉,炉中还长有三枝石笋酷似信香,峰景佳绝。
10.试剑石:在山东北高处。此处高矮石笋林立,尖峭挺立;中有裂缝,平整如削,酷似剑劈中空。有两根石笋一劈为4片,蔚为奇观。最大一片高5米,宽2.1米石面镌刻“试剑石”三字;第二片高3.3米,宽1.2米,两片并立,间距中空15公分。后竖立两片,一片高3.2米,宽1.3米,一片高2.2米,宽51公分,相隔中空隙约18公分。四片石笋前后间隔空隙均约20公分。试剑石,传云系“葛仙公”为除山上九条孽龙,乃集天地之造化,汇苍穹之精髓炼成一柄青龙剑,在此劈石试剑。新编《铅山县志》卷二十八“文物胜迹”中载:“葛仙祠左面山梁,有笋矗立,中有缝。民间传说葛仙翁在此石上试剑,将石笋劈为两片,故云。石上行草直书‘试剑石’三字,潇洒雄健。”
11.飞升台:在山东面山巅处。有三级危石兀伸悬崖,下临万丈深谷,四周碧岭丹崖,云遮雾掩。伫立台上往下俯瞰,颇有天风吹袂、皎皎霞外之感。相传“葛仙公”于此飞升,故名;明赵梧有《飞升台记》传世。
12.龙舌池:在慈济寺门口。池长14.75米,池宽12.64米。池深6米,池正中有一段山脊伸出,酷似龙舌,故名。山脊在池中部分长7.7米,高2.34米,其它脊部直贯慈济寺地基深处,透达山腹。此池又名洗药池,传说当年“葛仙公”采药归来即于此洗药。佛教又称其为放生池。池水清澈,长年不涸;池内放有水草饲鱼,供游人观赏。
13.龙眼井:在龙舌池侧,左右各一口,彷若龙眼之状。井深4.6米,圆形、石砌;水清洌,供饮用。入冬,蒸气缕缕,直冒井口。
14.百步岭:石台阶。斜直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绿化合同管理办法
- 宗教艺术博物馆管理办法
- 一站式工程维护服务承诺书
- 车辆限号管理办法
- 美容院实习生转正合同
- 城市供电设施拆迁电力保障
- 生态养殖场养猪场租赁
- 城市绿化箱涵施工合同
- 产品售后服务承诺书协议书
- 建筑照明工程合同
- 教师带实习生总结8篇
-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7200字》
- 职工转移申请表
- (煤矿)矿灯自救器管理工理论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试题命制策略与实例课件
- 网络安全检查表模板
- ZXV10 T502(V1.0)会议电视终端
- 贵州省火力发电企业名录2017年125家
-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及处理流程教材课件(28张)
- 二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材料》教材解读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