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_第1页
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_第2页
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_第3页
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_第4页
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变暖削弱了植物的固碳能力资讯小分队发表于2010-08-24物的生长季,因而其同化作用将增大,植物就会从大气中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作为生物质储存在体内。这一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全球变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之一。现在,这个理论受到了质疑。《科学美国人》网站8月22日报道了近日于《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来自美国蒙大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NASA(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的卫星信息和气象数据得出,2000年至2009年间,地球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下降了5.5亿吨,这大约是固碳量的百分之一。尽管温度上升延长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生长季,但它同时改变了全球水循环,南半球的大范围干旱与整体干燥使得全球的植被固碳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论文的作者是两位生态学家,他们自己也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作者之一StevenRunning曾参与的一项研究指出,1982年至1999年之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温度都在上升,而植物吸收的碳总量是上升的。''我们曾期望净初级生产力(NPP,具体解释见文末)会升高,但分析完我们2002至2009年的数据后,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干旱和干燥造成了NPP的下降。〃论文的另一位作者MaoshengZhao说,''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并不知道,但很多模型都预测干旱将更加频繁,因而未来恐怕并不乐观。〃P.S.净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质能,同时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为体内的生命物质,这个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其中固定的

能量的总量减去植物自身消耗的部分,即为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分解者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说是2000年至2009年间,地球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下降了5.5亿吨,为啥捏?仅仅因为植物固碳能力下降了吗?有没其他可能?网友mdk不畏Scienee杂志权威,努力挑了个漏洞:会不会是由于植被覆盖减少呢?。科学家脑子当然没那么容易进水,气象学松鼠白鸟赶紧跑去看原文,却也没有看出啥大破绽,感叹要给Scienee杂志挑毛病不容易。下面是Q&A详解一一那么科学家是怎么计算植被的呢?白鸟:作者在处理卫星生成的图像数据时,将全球陆地分成了边长一公里的网格,每个网格中可能是不同的植被,而水域、荒漠和城市直接被剔除在外不予考虑。(城里人真没面子,每天早出晚归,闻废气吃地沟油挣来几个钱,最后在生产力里没份!)剩下的网格通常包括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稀树草原、农田……每种植被生成NPP*的能力是不同的。减少的森林算到哪里去了?白鸟:关键就在这里,我们通常认为森林是固定二氧化碳的中坚力量,这可能是对植被种族歧视了。因为农田的固碳能力并不一定比森林低,尤其是有人灌溉和施肥的时候。九年间,虽然有森林消失,但它们通常是变为农田或荒地,变成荒漠和城市的毕竟是相当少的部分,所以文章并没有将森林的消失列为NPP下降的原因。好吧,看来方法上找不到破绽,可是他们究竟要说什么?白鸟: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尽管气温升高使得高纬度地区的春季提前秋季延长,供植物生长(光合作用)的时间长了,但因为高温和频发的大面积干旱,在高纬度地区的夏季和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部分时间,植物们喘气(呼吸作用)也更厉害了,这样一出一进两头都有变化,留下的干货(就是NPP)不增反减了。所以,虽然地球看上去还是蓝的蓝绿的绿,但是生产者们长个子的速度变小了。那又怎样?白鸟:这个消息对生态系统来说,意味着消费者要遭殃,而对人类来说,就埋下了饥饿的种子,因为我们也不过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哦!明白了,翻译成'植物大战僵尸〃的语言就是:尽管满地都种上了植物,挺好看,但全是小金蘑菇,既不耐啃,又出不了多少能量。*NPP,中文名叫净初级生产力。顾名思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