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时期的灾害与灾害
根据《礼记》中“十有二叫万人”的记载,中国古代“饥饿政策”的目的是“抓万人”,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稳定和恢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从广义上说,“荒政”是政治的一部分。但为了能更好地探讨两汉赈灾意义上的荒政实践情况,本文特将两汉灾后的政治举措从其荒政措施中分离出去,这里仅探讨两汉振救灾荒的政策、措施等等。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据笔者研究统计,此期计有549次自然灾害,其中水、旱、地震、虫(主要是蝗)、疾疫、风、雹、雪、霜、冻灾各有105、111、115、64、42、37、38、16、7、14次。频仍的自然灾害给两汉王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引起了有汉两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政府为之而出台和采取了众多的荒政政策和措施。有学者曾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视为“古代荒政逐步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阶段,具体体现为:第一,因灾蠲免屡有施行,其中“灾蠲作为救荒的主要措施,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第二,赈饥济贫愈加频繁;第三,平籴之法又有发展;第四,移民就粟已为常制。这种概括,宏观上看未尝不可,然具体到两汉时期,笔者则认为未必允当,似未扼其要领。两汉最早实施“荒政”的,据《汉书·食货志》,是在汉高祖二年。当时关中大饥,“米石五千,人相食”,于是,高祖令民“就食蜀汉”。然而,是次荒灾,并不是自然灾害所致,乃长期战争的厄果。因此,这次移民就食的荒政措施,并非本文赈灾意义上的荒政实践,这个意义上的荒政之举,似始于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史载这年冬十二月黄河因凌汛而在东郡境内决溢致灾,以致岁颇不登,民有饥色,文帝在劝民重农耕稼的同时,下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自是以降,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些荒政措施,使之日趋系统、全面而臻于完善。纵观两汉荒政之举,笔者扼要地将之概括、归纳为五大点,即备荒防灾与抗灾措施、赈济、廪贷、减蠲租赋、节约。1.两汉之树种规制这里的备荒防灾、抗灾措施,主要是指两汉重农政策及与其相关的改进农业生产工艺等荒政具体措施。第一,勉务农桑,以备灾害。中国传统社会立国于农,力倡以农为本,历朝历代无不推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增加粮食的积贮量,以备灾荒,两汉政府概莫例外。如西汉景帝于后元二年“以岁不登”就诏令曰:“……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东汉明帝在永平十年夏四月“方盛夏长养之时”,为“荡涤宿恶,以报农功”而诏令“百姓勉务桑稼,以备灾害”。为保证农业生产“顺时气”有秩序地进行,两汉政府常在农作时“令二千石勉劝农桑,出入阡陌,致劳来之”,甚至在诸州郡专设农官以督察农业生产,如平帝时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章帝罢决“或妨耕农”之事等。两汉劝务农桑、以备灾害还体现在国家劝民种植具有助食抗灾功效的具体农作物上,如劝民种树、种麦等。据《史记·货殖列传》,秦汉时拥有“千树”者堪畴侔于“千户侯”,时人认为植树等同于藏富,因此两汉君主经常强调种树乃至予以法律化,其中最为积极者,当数西汉初年的文帝与景帝。文帝即位之初,便多次下诏让百姓植树,由于效果甚微,他又于前元十二年下诏:“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景帝后元三年春正月,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他下诏“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类似的诏令,《汉书》中有数次之多,就连“性躁扰”的王莽也力倡植树,不过他的措施远较文、景二帝要强硬。封建国家政府一再强调、重视植树备荒,两汉时的许多地方官吏对此亦积极响应执行。西汉颍川太守黄霸劝民“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把植树当作百姓荒年谋生的一种手段。渤海太守龚遂和黄霸一样,史称他“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东汉时实施国家植树备荒诏令的官吏更多:“茨充为桂阳令,……教民益种桑、柘,……数年之间,大赖其利”;“颜裴为京兆,乃令整阡陌,树桑果”;郑浑为魏郡太守时,“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国家对于执行植树政策较为突出的官吏,予以相应的奖励。如东汉初年的虞延因熟知辖域内的“园林柏树株数”,“由是见知”。除种树备荒外,两汉还要求百姓种宿麦及其它能够帮助灾民“度凶年”的作物。如武帝元狩三年就采纳董仲舒劝民种宿麦的建议而“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安帝永初三年秋七月“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桓帝永兴二年六月诏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等等。第二,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抗灾害风险的水平。为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原有的生产技术基础之上,两汉时出现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最为典型者乃赵过之代田法和汜胜之区种法。据傅筑夫先生研究,代田法与区种法在汉代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和自然的因素,汉代黄河流域降水稀少、干旱严重,广大农业生产区域常处于干旱缺水状态。为提高农业生产收获的保证系数,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代田法和区种法遂应运而生。这两种方法的实施与推广,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的能力,使农民免遭或少受自然灾害的打击。鉴于二法研究专论较多,兹不赘及。第三,除蝗害保农和兴修水利。两汉时发明了许多除蝗保农的做法,东汉时的开沟坎法即为其中的一种。《论衡·顺鼓篇》:“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吏卒部民,堑道作埳,榜驱内于堑埳,杷蝗积聚以千斛数。”《荀子·王制》载荀子曰:“修堤渠,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耘,司空之事也。”水利之事,在古代也是国家行政的重要内容。两汉时,作为农业生产之“命脉”的水利建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西汉时中央为此而专门设置职官——都水官,隶属大司农,东汉以后改从属郡国,增强地方兴建水利的自主能力。虽然两汉颇有黄河决溢得不到及时治理之事,但总的说来,两汉在兴修水利方面确实是成绩斐然。发达的灌溉体系在防灾、抗灾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学者因此而称之为“国家减灾工程”。2.是为灾后人身份事上的事上责任赈济即无偿给予灾民以钱、物以救济之,邓拓在其著《中国救荒史》中,将赈济归为“临灾治标政策”类。每当灾变发生致害后,许多灾民常生活无着,四处流亡,因此,灾后对灾民赈济,既是两汉荒政措施中最直接的办法,亦是最有效的举措。两汉赈济灾民一般通过赈之以下列三种具体物质来实现的:第一,谷食,使灾民有裹腹之食。《汉书·文帝纪》:后元六年夏天下“大旱,蝗。令……发仓庾,以振贫民”;《汉书·食货志》:武帝元狩三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廉以振贫”。由于西汉国家之仓储常“不足”,国家以谷食直接赈济灾民的荒政之举在西汉之时实施的次数相对较少,且文献载之亦较为笼统,远不及东汉。笔者据相关文献统计,东汉王朝君主因灾而下的荒政诏中,明确以谷粟等赈济灾民的,至少有二十余道;而赈济谷食的标准,就文献已有的具体数字记载看,通常为三斛,如明帝永平十八年夏四月因“宿麦伤旱,秋种未下”而下诏赈赐鳏寡孤独和贫不能存者每人粟三斛;和帝在永元十二年连续两次向灾民赈济谷物时都以“人三斛”为标准。但也有二斛者,最高标准乃光武帝在建武三十一年夏季大水后为赈济鳏寡孤独和贫不能存者而下诏实施的“人六斛”粟,这也是所见的两汉时惟有的一次高标准赈济谷食。直接向灾民赈济以食物,邓拓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中称之为“施粥”,视之为“临灾最急切的办法”。是法在两汉时实施似仅有三次:一次是王莽在其秉权执政后期灾害为虐时而“分遣大夫谒者教民木为酪”,然“酪不可食,重为烦扰”;第二次是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在水灾多发时下诏实行的以“糜粥”“赈获寡独”;另一次则是在东汉献帝时,史载献帝兴平元年“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七月——引者注)。……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综观以上三次朝廷赈食措施,王莽之举本身就是“一次唯意志论者以人命为儿戏的事故”,木何以煮成酪?行之的结果,必然是“饥死者什七八”;后两次“施粥”之为,朝廷的初衷是好的,然在实行中由于“长吏怠事”而滋生腐败,弄虚做假,“糠秕相半”,“赈济”的结果依旧是“经日而死者无降”。第二,帛、絮等物,使灾民有蔽体之衣。两汉以帛、絮或衣赈济灾民者,据《汉书·元帝纪》,当始于西汉元帝初元元年。是年关东地区因灾谷不登,民多困乏,元帝于夏四月颁诏赐三老、孝者帛五匹,鳏寡孤独二匹。初元二年,关东复灾、饥,齐地人相食,元帝在秋七月又下诏曰:“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以后,政府在灾后向灾民赐衣、帛、絮等物屡有实行,成为惯例。第三,钱币,作为安葬罹难者的费用,其标准一般是人二千,条件为年龄在7岁以上的死者。《后汉书·安帝纪》:安帝延光元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雨水,又大风,人有伤亡,“诏赐压溺死者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后汉书·顺帝纪》:顺帝永和三年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夏四月,朝廷“遣光禄大夫案行金城、陇西,赐压死者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但也有赐三千者,《汉书·哀帝纪》:哀帝绥和二年,郡国多地动,河南、颍川河决,流杀人民,坏败庐舍,哀帝遂“遣光禄大夫循行举籍,赐死者棺钱,人三千”。有时,政府还根据每家每户具体死亡人数来赐以安葬费,但其标准则远较以上每人二三千钱为低。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国大旱,复以蝗、疾疫,关东尤盛,灾民流亡四处,饿殍遍野,家有灭户者,为安葬死者,平帝下诏“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人均安葬费尚不到千钱。除以上几种赈济法之外,两汉时常将山林川泽作为赈济代替物向灾民开放,“以助蔬食”。两汉时,国家专山林川泽之饶利,严禁百姓平时进山入泽进行采捕。而在灾害之年,国家常弛山泽之禁,允许灾民入山林采摘、下川泽渔捕,以便灾民糊口度灾。《汉书·武帝纪》:武帝元鼎二年因灾而诏令“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东汉和帝时仅永元年间就曾因灾而多次下诏实行这一政策。《后汉书·和帝纪》:五年六月,郡国三雨雹,令“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九年六月,因旱、蝗而诏曰:“其山林饶利,陂池渔采,以赡元元”;十一年二月,令灾民“得渔采山林池泽”;十二年二月,诏赐“郡国流民,听入陂池渔采,以助蔬食”;十五年五月,南阳大风致灾,六月“诏令百姓鳏寡渔采陂池”等等。3.农作期果的转化,让民间以种、食、食为食,以养民之食廪贷与赈济不同,廪贷是指国家有条件地向灾民假贷粮种、食品、生产工具乃至田地,以便灾民在灾荒后能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不致于因灾无法生活而流亡他乡,成为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的流民。因此,邓拓先生将这一荒政举措视为“灾后补救政策”类中的一种。两汉廪贷灾民之物,一般为灾民的口粮、钱财和种子。《汉书·昭帝纪》:昭帝始元二年因“往年灾害多”而“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汉书·成帝纪》:成帝河平四年三月“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后汉书·顺帝纪》:顺帝阳嘉二年春二月,诏贷吴郡、会稽灾饥贫民种粮。另外,国家在贷灾民以种、食的同时,还常常向灾民贷犁、牛,以促使灾民抓紧农作时间耕种。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夏,大面积旱、蝗,疾疫流行,灾民流徙,为安辑灾民,政府就规定:灾民“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又如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和帝因兖、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伤稼”而诏“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灾民有了种、食、犁、牛等,要从事农业生产,还必须要有可耕之田,因此,“假民公田”也是政府廪贷灾民的一项经常性荒政措施,如西汉元帝永光元年诏:“(灾民)无田者皆假之,贷种、食如贫民。”两汉向灾民假贷公田,其田源有三:一是皇室专用苑囿。《汉书·宣帝纪》:宣帝地节三年郡国地震,流民成患,宣帝诏将“池篽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汉书·元帝纪》:元帝初元二年因地震而诏:“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篽池田假与贫民”;《后汉书·安帝纪》:安帝在永初元年、三年两度下诏将广成游猎地和鸿池假与灾民等等。二是国家所掌握的公田,如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将少府所属的江海陂湖园池等假与贫民等。三是地方郡国所拥有的土地,如东汉章帝元和元年规定,灾民“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粮,贳与田器”等等。既然是廪贷,说明还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除国家明确规定免除者外,所贷之物是要偿还的,特别是种、食、犁、牛等;其次,廪贷的标准比照两汉廪贷贫人,如元帝在永光元年下诏廪贷灾民时就规定“无田者皆假之,贷种、食如贫民”;再次,廪贷的对象并非全体受灾之民,而是因灾流民,且多数是“流民还归者”,或是作为向“流民欲还归本”者提出的条件来吸引流民还归本乡,或安居于在所;最后,国家“假”民之公田,只是暂时地将公田假借给贫民耕耘,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权由“公”转移到“私”,灾民只要交一定的“假税”,皆可享有国家假与公田的耕作权。4.减的减项目及减范围两汉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经济,农民与政府间具有极强的经济义务关系,由此而支撑着国家经济大厦。从经济角度来说,农民向政府交纳的赋税主要有:①土地税:田租和刍稿,二者皆依土而征,即国家根据农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和农作物收获量的多寡按一定的税率征税。田租在两汉的征收,或什五税一,或什税一,或三十税一,以征收实物即谷物为主;刍稿与田租一样,是两汉农民向国家承担的一种常税义务,《汉旧仪》卷下载:“民田租稿,以给经用,备凶年。”其税率以顷亩为单位,每顷征刍三石、稿二石。②户口税:算赋、口赋皆以算为征收单位,一算为120钱。算赋征收对象为15—56岁成年男女,人一算;口赋则是对7—14岁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人23钱。③徭役和兵役。两汉时,成年男子必须去官府履行劳役义务,并服兵役,每年到边疆戌防三日,但亦可不去,出钱代役,称“更赋”,若如此,每个成年男子按规定就要交付2300钱的更赋给官府。④杂税。两汉小农除向政府交纳以上所谓“正税”之外,尚要身负各种杂税,如市租、关税等。两汉荒政措施中所减蠲的租赋,涉及到两汉农民向政府承担的一些基本经济义务,其项目包括田租、刍稿、算赋、口赋、更赋、假税和部分杂税,而以田租、刍稿减蠲次数最为频繁,如西汉昭帝始元二年秋八月诏:“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今年田租。”宣帝本始三年、四年,分别以旱、地震灾害而诏令“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天下“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东汉章帝即位之初,“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和帝永元十三年秋,荆州雨水致灾,和帝下诏称:“荆州比岁不节,今兹淫水为害,余虽颇登,而多不均浃,……其令天下半入今年田租、刍稿;有宜以实除者,如故事。”据笔者粗略统计,在两汉君王因灾而颁布的百余道荒政诏令中,其中有关减蠲田租、刍稿的,有三十道左右。其它减蠲的租赋项目有:①户口税中的算赋、口赋。《汉书·宣帝纪》:宣帝地节三年因郡国地震而下荒政诏曰:“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后汉书·安帝纪》:安帝元初六年夏会稽疾疫,政府“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的同时,并“除田租、口赋”。《后汉书·顺帝纪》:顺帝永和三年西北地区地震,死伤者多,顺帝诏“除今年田租,尤甚者勿收口赋”。②更赋。《后汉书·顺帝纪》:顺帝永和四年秋八月,“太原郡旱,民庶流冗。癸丑,遣光禄大夫案行禀贷,除更赋”。③部分杂税。《汉书·昭帝纪》: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减蠲的力度或减蠲的频率,国家有时对之有明确的限定,并非所有受灾地区无论轻重、广狭皆予以减蠲,而是视实际受灾及损失程度诸情况由有司有条件地加以减蠲。首先,两汉时田租的征收,以顷亩为单位,《盐铁论·未通》:“田虽三十而顷亩出税”。因此,田租的减蠲亦以受灾顷亩的多寡为单位。《后汉书·安帝纪》所载即可说明之。安帝建光元年秋,京师及郡国二十九雨潦成灾。安帝在冬十一月即“诏京师及郡国被水雨伤稼者,随顷亩减田租”。其次,受灾的程度乃是否减蠲租赋的依据,除其它诸如政治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外,两汉减蠲租赋的条件通常是“被灾甚者”,也就是两汉荒政诏书中所频见的“受灾什四以上”者。如西汉宣帝元康二年“令郡国被灾(疾疫——引者注)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元帝初元二年诏“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东汉和帝永元四年诏“今年郡国秋稼为旱蝗所伤,其什四以上勿收田租、刍稿”;安帝永初七年诏“郡国被蝗伤稼十五以上,勿收今年田租”等等。最后,两汉租赋的征收,由地方郡县的长吏具体负责,因此,灾后租赋的减蠲也就相应地多由郡县的官吏来执行。《后汉书·殇帝纪》:殇帝延平元年秋七月敕司隶校尉、部刺史云:“夫天降灾戾,应政而至。间者郡国或有水灾,妨害秋稼。……二千石长吏其各实核所伤害,为除田租、刍稿。”正因为二千石长吏在执行国家减蠲租赋的荒政政策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汉时每有减蠲不实之情,政府首先拿二千石是问。据<后汉书·和帝纪》,东汉和帝就因之而曾在永元五年二月诏曰:“去年秋麦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贫不能自给者户口人数。往者郡国上贫民,以衣履行釜为赀,而豪右得其饶利。诏书实核,欲有以益之,而长吏不能躬亲,反更征召会聚,令失农作,愁扰百姓。若复有犯者,二千石先坐。”5.两汉荒政具体实践的效果两汉时国家积蓄总的来说是不足的,加之以皇室、官府平日侈靡消费无度,每当灾害降临、国家欲在荒政上有所做为时,总是捉襟见肘,掣肘荒政措施的实施。因此,两汉君主常下诏申畅节约,敕禁侈靡,特别是在灾后,他们希望通过“彻膳损服”等一项项具体“节用”行为,能对灾年谷物不登“庶有补焉”,进而达到“以备凶灾”的目的。作为荒政措施之一,“节约”在两汉的实施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省宫廷膳食。如西汉宣帝本始四年诏“令太官损膳省宰”,元帝初元五年“其令太官毋日杀,所具各减半”,东汉顺帝永建四年诏“太官减膳”等等。第二,罢减宫馆享受、珍玩之物。如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因郡国地震诏“郡国宫馆,勿复修治”;元帝初元元年“其令诸宫馆希御幸者勿缮治”,初元五年诏“罢角抵、上林宫馆希御幸者、齐三服官”,殇帝延平元年诏“减太官、导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等等。第三,减省官俸。如《后汉书·桓帝纪》注引《东观记》云,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以京师水旱疾病,孥藏空虚,虎贲、羽林不任事者住寺,减半俸。”第四,禁止沽酒。两汉世风浮侈,饮酒成俗,对酒的需求量不小,酒价几乎与粮价相俦,因此,“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者便可“富比千乘之家”。在“利”的刺激和推动下,当时的酒肆作坊遍及都市和乡镇,酿酒业随之而成为这一时期规模较大且较为发达的一项手工业。发达的酿酒业对谷物的需求量极大,耗费了大量的谷物,西汉文帝曾下诏将“为酒醪以靡谷者多”视为当时社会谷物不足的一重要原因。基于此,在灾害发生时,从节约的角度考虑,两汉政府经常下诏禁沽酒,以此来间接地增加灾民所急需的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课合同范本
- 科技产业中的团队协作与人际关系
- 电子通讯技术在环保科技中的应用
- 生物质废弃物热能技术的商业应用前景
- 2025至2030年中国摩托车卤钨前大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农民合作社食堂经营协议
- 养猪租赁合同范本
- 科技支持下的太原老街区文物保护工作分析
- 平分债务合同范本
- 水钻锁包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三好学生竞选12
- 2024年河南郑州二七区侯寨中心卫生院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解读
- 岗位职责心得体会(2篇)
- 2025年上海宝冶集团限公司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机械设计基础 课件 01机械设计概论
- GB/T 6822-2024船体防污防锈漆体系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治理困境及对策建议
- 救护车挂靠私立医院协议书(2篇)
- 《血透患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