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中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北省武汉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对达尔文和拉马克相关理论的评价,正确是()A.拉马克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D.拉马克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答案】C【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详解】A、拉马克进化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因此拉马克进化学说无法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A错误;B、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C、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C正确;D、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但其学说的两大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致命的缺陷,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是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D错误。故选C。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消费者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生物的进化,地理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D.狼和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协同进化的结果,漫长的协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答案】D【分析】1、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形成的。2、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反映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有性生殖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错误;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C、物种的形成一般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D、捕食者(狼)与被捕食者(兔)奔跑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协调)进化的结果,生物与生物或环境间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D。3.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哪方面的证据()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 D.生物遗传方面的证据【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人们发现,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这成为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在新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一系列马的化石,显示出马这个物种的进化历程;而中间过渡类型的动、植物(始祖鸟、种子蕨)化石的出现,是说明两种不同类群之间有着一定亲缘关系的直接证据。2、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部位、结构相似,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比较鸟、蝙蝠、鲸、马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发现尽管它们的形态、功能是不同的,但内部结构和部位却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原始共同祖先进化来的。3、胚胎学上的证据,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证明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比较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在初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的出现,反映出脊椎动物各个物种的演变在最早时期都有共同的祖先,他们的祖先都生活在水中,人是由有尾动物进化而来,人体胚胎发育是生物进化历程的一个缩影。【详解】比较胚胎学上有两个证据,分别是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部位、结构相似,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脊椎动物的前肢: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痕迹器官是失去功能,在发育中退化,只留残迹的器官,如随着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阑尾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了。故选B。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正确;D、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故选C。5.甲昆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978年某地区甲昆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甲昆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为10%。现在该区域的甲昆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甲昆虫个体间存在的体色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1979年该区域的甲昆虫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22.9%C.1980年该地区的甲昆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体基因的选择来实现的【答案】B【分析】1、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该区域昆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B、由题意知,1979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96+22/96×1/2≈22.9%,B正确;C、由题意知,1980年,AA=10%×(1+10%)2=12.1%,Aa=2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该种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0.9%,C错误;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环境不能对生物体基因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B。6.大达夫尼岛遇到干旱时,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下图为大达夫尼岛干旱发生前后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的变化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75-1979年间每只中地雀干旱前后喙的大小基本无变化B.岛上的浆果减少导致中地雀产生喙深度变大的变异C.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D.图示结果表明中地雀喙大小的进化是生物群体的进化【答案】B【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存斗争产生适者生存的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此题的关键是在于通过图形的信息来解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问题。【详解】AD、由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故图示结果表明中地雀喙大小的进化是生物群体的进化,而1975-1979年间每只中地雀干旱前后喙的大小基本无变化,AD正确;B、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岛上的浆果减少只是选择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喙深度而非导致其发生变异,B错误;C、结合题意“岛上的浆果减少,生活在岛上的鸟只能更多地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可知,中地雀种群喙的平均深度变大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正确。故选B。7.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甲、丙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C.可遗传变异的差异是决定乙、丙进化方向的根本原因D.若种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则XbY约占20%【答案】D【分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A错误;甲、丙所处的地区不同,存在地理隔离,但是甲、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若种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则XbXb占8%,所以该种群中Xb基因频率=(8%+1/2×24%)÷50%=40%,因此XbY约占40%÷2=20%,D正确。8.在某一动物种群内基因型为AA的个体(雌雄各半)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雌雄各半)占80%,若它们随机交配繁殖一代,经调查,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9/20,原因可能是()A.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成活 B.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出50%C.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无受精能力 D.含a基因的雄配子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答案】D【分析】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详解】A、该种群中,AA=20%、Aa=80%,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3:2,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9:12:4,如果aa个体不能成活,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9:12,Aa的比例是47,A错误;B、如果Aa有50%迁出,则AA:Aa:aa=9:6:4,Aa的比例是6/19,B错误;C、如果AA雄性无生殖能力,则雄性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1:1,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是A:a=3:2,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3:5:2,Aa的比例是1/2,C错误;D、如果含有a的雄配子仅有50%具有受精能力,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a=3:1,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是A:a=3:2,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9:9:2,其中Aa的比例是9/20,D正确。故选D。9.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D.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联会紊乱,不可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二倍体与四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D、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但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相关概念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B.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C.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D.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答案】D【分析】据题意可知,利用NPV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详解】A.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B.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C.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D.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11.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引起组织水肿C.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分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详解】A、体液①为血浆,血浆中含有胆固醇、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B、②为组织液,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造成的,当组织液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增多,导致组织液变少,不能形成组织水肿,B错误;C、③为细胞内液,若产生乳酸,乳酸会被①内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pH的剧烈变化,C错误;D、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即③,D错误。故选A。12.如图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3个磷脂双分子层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由图中物种转换关系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三者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故血浆中不会产生乳酸,故NaHCO3与乙(血浆)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A错误;B、乙(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两层膜(即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组织液),然后穿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细胞质基质)被利用共需穿过3层生物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正确;D、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乙→甲→肝细胞,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D正确。故选A。13.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答案】D【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故选D。1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③⑦ D.②③⑧【答案】C【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详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属于内环境,①错误;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营养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③葡萄糖(营养物质)和胰岛素(调节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④递质小泡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激素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喝牛奶进入胃中不是进入内环境,⑤错误;⑥口服的抗菌药物先进入消化道内,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⑦肌肉注射青霉素相当于进入组织液中,可成为内环境的成分,⑦正确;⑧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⑧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是(

)A.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有的人接触花粉皮肤出现红疹D.血液中钙离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答案】A【分析】【详解】寒冷时出现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正确;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水肿,说明正常的调节已不能维持正常的内环境稳态,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有的人接触花粉皮肤出现红疹,属于过敏反应,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血液中钙离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16.分别向20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D【详解】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稳态和平衡观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观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C.细胞依赖内环境生存,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答案】C【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B、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的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细胞依赖内环境生存,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D、稳态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D正确。故选C。18.自主神经系统通常是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分布于人体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部位,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B.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安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答案】D【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作用于同一器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A正确;B、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上升,B正确;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扩张;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安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收缩,C正确;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错误。故选D。19.如下图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功能上来说,b为树突,d为轴突B.c结构位于反射弧的反射中枢C.若在d处给予刺激,则可形成一次完整的反射D.e结构参与构成效应器【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d是轴突,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详解】A、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d是轴突,A正确;B、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常位于神经节中,B错误;C、若d处给予刺激,则b、e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反射,C错误;D、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连接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才参与构成效应器,D错误。故选A。20.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详解】A、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B、B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的,B错误;C、CD段恢复静息电位,主要发生钾离子外流,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D、动作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不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加大,D错误。故选C。21.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静息电位的恢复受阻,但不影响动作电位产生,故药物处理后,静息电位不能恢复正常,ABD错误,C正确。故选C。22.研究表明,某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大量内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甘氨酸由神经元细胞释放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甘氨酸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回收或分解失活D.甘氨酸使突触后膜通道开放后,突触后膜更易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详解】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经胞吐方式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A正确;B、甘氨酸由神经元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甘氨酸在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回收或被相关的酶催化分解而失活,避免其持续起作用,C正确;D、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更难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D。23.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答案】B【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B。24.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冰毒,是一种强效的精神兴奋剂,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囊泡上的II型单胺囊泡转运体(VMAT—2)/DAT是一个双向载体,它的重要作用是将突触间隙内多巴胺重新摄入突触前的细胞质,从而终止多巴胺生理效应;VMAT—2可将细胞合成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储存于囊泡中,并介导突触前膜囊泡内储存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到突触间隙。冰毒可通过与DAT结合或与VMAT—2作用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冰毒与DAT结合可能会阻止DAT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回收B.神经元中储存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囊泡的形成主要与溶酶体直接相关,其中的神经递质多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C.冰毒使人上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数相对不足,服药者必须服用更多的毒品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D.冰毒可以使人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甚至短时间内提升脑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少量服用来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答案】C【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根据题干信息“DAT可以将多巴胺回收,VMAT—2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冰毒可以阻止DAT回收多巴胺,促进VMAT—2释放神经递质,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含量,引起持续兴奋。【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冰毒是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促进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释放,而不是阻止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A错误;B、溶酶体可以分解衰老、受损的细胞器,与递质的释放无关,而含神经递质的囊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C、冰毒可以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所以可以推测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受体数相对不足,服药者必须服用更多的毒品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C正确;D、冰毒会使人上瘾,不能服用,D错误。故选C。25.帕金森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研究发现,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甲图,其脑内的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表示抑制),二者相互调节会导致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受体分布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多巴胺合成及分泌减少(受体分布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乙图是患者经某种特效药治疗后的效果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B.特效药物的作用可能是使患者的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减少、a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增加,避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C.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D.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多巴胺与神经元a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使其兴奋性下降,将增加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详解】A、患者出现静止性震颤是兴奋的表现,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过多乙酰胆碱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引起,A正确;B、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和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B正确;C、大脑的神经元a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C正确;D、如果多巴胺与神经元a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Ca2+内流减少,使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多巴胺合成、释放,D错误。故选D。【点睛】26.味蕾是人类感知味道的重要结构,如图是人类味蕾的局部结构图,味觉细胞和神经纤维形成突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味觉细胞能够实现信号形式的转换B.味觉细胞能够释放化学信号C.刺激传入神经纤维能使舌部产生电麻样感觉D.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给味觉细胞【答案】C【分析】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B、据图可知,味觉细胞受刺激后可以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传递的是化学信号,故能够实现信号形式的转换,AB正确;C、电麻样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非舌部,C错误;D、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由味觉细胞向传入神经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给味觉细胞,D正确。故选C。27.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某人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H区受损所致B.高位截瘫可能使大脑皮层无法对脊髓进行调控C.长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D.饮酒过量会使人语无伦次,对应受影响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答案】C【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某人能看懂文字,说明视觉性言语区(V区)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听觉性言语区(H区)受损所致,A正确;B、高位截瘫会导致脊髓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切断,使大脑皮层无法对脊髓进行调控,B正确;C、长期记忆与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C错误;D、大脑皮层具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与人类的语言有关,饮酒过量会使人语无伦次,对应受影响的区域是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C。2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不属于反射C.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细胞上D.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答案】C【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C、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元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C错误;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故选C。【点睛】29.甜食经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等形式进入人体内环境。长期大量吃甜食可能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吃甜食后产生甜味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科学家让小鼠摄入苦味食物却产生甜味感觉,分析原因是()

A.改变A的结构B.改变C的释放方式C.改变D的结构D.提高Ca2+的浓度【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为味细胞,A为其膜上的受体。甜味分子与A受体结合,引起细胞1兴奋,发生电位变化,释放神经递质C,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甜味的感觉。【详解】甜味分子与位于细胞1的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引起细胞1兴奋,发生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小泡B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神经递质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结合,引起细胞2兴奋,进而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甜味的感觉。据此可推知:不同的气味分子识别结合的受体不同,因此传递的信息不同,从而产生的味觉不同,科学家让小鼠摄入苦味食物却产生甜味感觉,是通过改变受体A的结构实现的,A正确,BCD均错误。故选A。30.图甲表示置于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变化情况;图乙表示用电流计测定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差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将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C.实验过程中,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则图中c点对应的膜电位将会增大,若用KCl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则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能产生神经冲动D.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N处给子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若电流计指针发生1次偏转,则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答案】D【解析】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向前传导,受刺激处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详解】A、若在A、B两电极中点位置,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双向传导同时到达A、B两两电极,电流表两电极的电位相等,电流表不发生偏转;故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不一定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B、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C、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速度增大,动作电位增强,图中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因此峰值电位将会增大;钾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没有关系,因此若用适宜浓度的KC1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将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不能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D、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如果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N,当兴奋传导到电极B处,电位发生改变,电流计偏转1次,随后B处恢复静息电位,但兴奋不能传到A处,故电流计不再偏转,D正确。故选D。【点睛】二、综合题31.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结果。(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由决定。【答案】地理隔离基因共同进化否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共同进化,通过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且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基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结果。(3)该动物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10%+20%×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4%+32%×1/2=20%、d的基因频率=1-20%=80%,在这一年中该动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动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通过分析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再结合题中问题进行解答。32.人的眼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从而使眼睛可以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各种运动,如眨眼、瞳孔收缩等。回答下列问题:(1)眨眼反射是由于面部叩打,光,音,角膜触觉等刺激而引起的眼轮匝肌收缩反射,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运动或反射性闭眼运动。图1为眨眼反射的部分神经传导通路示意图。①当眼前有东西飞来时,眼睛会不受控制地眨一下,而经过训练的人却能做到不为所动,结合图1分析可知,参与上述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有。②如图2所示,眨眼反射的检测方法为:用刺激电极刺激一侧眼框上部的传入神经,然后用记录电极同时记录两侧眼下轮匝肌的肌电信号(电位变化)。刺激正常人的一侧神经时,可记录到同侧轮匝肌先后出现早反应(R1)和晚反应(R2),对侧轮匝肌则会出现晚反应(R2)(见图3)。从时间上看,同侧的R1总是先于R2出现,其原因主要是。③利用眨眼反射,可诊断脑部神经相关疾病的病变部位。某患者左侧面瘫,可能是左侧三叉神经或左侧面神经受损所致。医生对该患者进行眨眼反射检测,刺激左眼时,若结果为下图中的(选填),则为左侧三叉神经受损;若结果为下图中的(选填),则为左侧面神经受损。(2)动物实验表明:若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则瞳孔扩张;若切断支配虹膜的交感神经,则瞳孔缩小,说明正常生理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瞳孔(填“扩张”或“缩小”),而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之相反。与虹膜类似,许多组织器官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相反,这种双重神经支配的生理意义是。【答案】(1)脑干和大脑皮层R1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较少DC(2)缩小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