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_第1页
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_第2页
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_第3页
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_第4页
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美货币对抗的缘起与演变

与政治安全关系一样,国际货币领域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如何塑造有利于本国或改变不利于本国的国际货币游戏规则,如何遏制他国实施不利于本国的货币行动,不仅影响某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经济利益,也会对该国的政治和安全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国际货币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对抗特别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法国是国际货币领域的重量级国家,历史上曾经多次与关键货币国展开货币对抗。20世纪20-30年代,法国先后与英、美两国展开激烈的货币博弈,并一度占据优势。60年代戴高乐执政时期,法国不满美元“过度的特权”,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再次与美国激烈交锋。法美货币对抗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法美双边关系,对于70年代之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演进,也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重现这一时期法美货币对抗的历史图景,对于理解国际货币关系的性质,认识和了解货币博弈的一般原理和操作机制,对于正确应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货币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期1958-19571958年12月,离开政坛12年之后,戴高乐重返巴黎,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在此后近10年的总统任期内,一系列以法国为中心的重大外交事件不断震惊世界,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为目标的戴高乐主义成为当时法国外交的主导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欧洲实行利用与打压相结合的政策。在经济上,美国试图利用西欧各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分担美国的海外义务,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地位;在安全上,美国试图通过建立多边核力量,缓和西欧国家对美国核垄断的不满,将西欧的军事力量继续置于美国控制之下;在政治上,美国竭力促使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欧共体,以抵消法德和解在西欧形成的独立于美国的离心力。(1)美国的上述霸权政策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争取大国地位的戴高乐主义迎头相撞。戴高乐认为,法国要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就必须摆脱美国的主导和控制,而要摆脱美国的主导和控制,非奉行某种形式的反美政策、打破现有联盟内部国家关系架构不可。反对美国遂成为戴高乐主义的基本特征。1958年9月,尚未正式就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就以法国政府首脑的身份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要求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建立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遭到拒绝后,法国在1959年3月宣布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后,戴高乐随即在1960年5月拒绝了肯尼迪以组建多边核力量换取法国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63年1月,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反对1962年底美英“拿骚会谈”组建北约多边核力量的建议。1月29日,欧共体六国外长会议正式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要求。肯尼迪总统1962年精心设计的对欧“宏伟计划”遭到法国事实上的封杀。直到此时,货币外交在法美关系中的影响仍然微不足道。大国之间在货币层面展开博弈,需要一定的国际政治、安全支撑,需要一国内部经济条件的成熟和政治共识的凝聚,特别是需要被最高领导人所理解和接受。这一过程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对在二战中遭受重创的法国尤其如此。1948年是战后法国经济重建的重要时点。法国在该年将法郎贬值并实行多重汇率制度,但这一制度次年即被终止,法郎随即被固定在350法郎兑换1美元。较低的汇率加上之后推出的发展计划,使法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初快速增长。不过,法国的通胀和国际收支问题随之而来。1958年,欧洲国家恢复经常项目可兑换,法国实行了严厉的经济稳定化和金融整固,在削减财政开支、增加税收的同时,法郎被再次大幅贬值。(1)货币低估使法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通胀也迅速得到控制。1959-1967年,法国年均经济增长高达5.5%,通胀率不到4%,贸易盈余逐年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却在朝相反的方向变化。由于很多欧洲国家在货币可兑换前大幅贬值本国货币并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低估的汇率和相对美国的正向利差,使资本从美国大量外流。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在1958-1959年大幅上升,美元流动性开始由以前的不足变为过剩。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达到210亿美元,而黄金储备下降到175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占对外流动负债加对外国官方非流动负债之比在二战后首次低于1.0(参见表1),这在黄金市场引起了恐慌。当年11月,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上升到40美元,美元在战后遭遇第一次危机。作为法国最具影响的国际经济学家,同时也是金融整固计划的领导人,雅克·鲁埃夫(JacquesRueff)是最早意识到美国国际收支变化及其影响的学者之一。早在罗伯特·特里芬(RobertTriffin)出版《美元与黄金危机》之前一年,鲁埃夫致信法国财长,指出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崩溃的风险,建议法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但未得到积极回应。(1)1961年2月28日,鲁埃夫致信法国总理,提出同样的建议,仍未被采纳。同年3月和5月,鲁埃夫两次致信戴高乐总统,强调体系一旦崩溃,美元余额持有国的金融资产和金融稳定将遭受严重威胁。(2)除了上书政府,鲁埃夫还公开发表文章批评美国主导下的金汇兑本位。在196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鲁埃夫指出,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持续10年,在1951-1960年间累计高达181亿美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美国不需要偿还债务,因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使美国不断产生新的购买力。只要美国不需要偿还债务,金汇兑本位就不能使国际收支成为自动的稳定器。(1)之后几年,鲁埃夫又发表多篇文章,进一步分析美元主导地位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影响。鲁埃夫未能立即说服法国政府,但获得了戴高乐总统一些亲信的支持。总统府秘书长德罗杰斯(EtienneBurindesRoziers)、外交部长德穆维里(MauriceCouvedeMurville)与鲁埃夫持有相近的观点。外长德穆维里在多个场合向戴高乐讲解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以及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外交影响。(2)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慢慢产生了作用。戴高乐总统逐步认识到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削弱美元霸权,这将有利于推动法国外交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随着法国经济形势的持续向好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货币外交逐步走向了法美对抗的前台。二国际收支逆差的解决措施1960年的美元危机使美国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进行改良和加固。改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优选择是增加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源。如果国际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向国际金融机构融资,英国、美国等国际收支逆差国就可以“避免实行过于紧缩的国际收支调整”,其货币的脆弱性也会降低。(3)在美国的推动下,一系列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固、改良措施相继展开。1960年11月,十国集团(G10)(4)以及瑞士共同建立黄金总库,旨在减轻市场投机对美国黄金储备的压力。随后,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资源在1961年取得重要进展。在1961年9月IMF年会上,美国动员十国集团向IMF提供总额60亿美元的特别信贷,协助IMF成员国在紧急状况时向逆差国提供临时贷款。1962年10月借款总安排(GAB)正式创立,1964年底启动不久即向英国提供30亿美元贷款。1964年6月,以美国逆差下降可能导致未来流动性不足为由,美国通过十国集团副财长报告提出大幅度增加IMF配额的建议。同年9月的IMF东京年会上,在加拿大和英国的支持下,美国再次提出这一要求。如果在1958年之前,法国无疑会是增加国际流动性的支持者。但在1958年之后,随着国际收支和通胀形势的改善,法国对美国增加国际流动性的努力变得日益抵制。1961年,当美国要求成员国向IMF提供贷款的建议提出后,法国和荷兰当即表示反对。两国认为世界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借款总安排计划可能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国获得似乎无限的储备资源,从而破坏体系的金融政策纪律。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欧洲国家同意提供资金,美国则同意让欧洲获得对IMF向逆差国提供贷款的否决权。在IMF增资问题上,美国最初建议将IMF信贷资金来源增加50%。仍然是法国和荷兰代表表示反对。两国对把未来流动性不足作为增加配额的理由提出了质疑。再次讨价还价之后,美国同意将配额的增幅降低为25%。(1)除了减少黄金外流,美国也试图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誓言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终止黄金损失。(2)不过,肯尼迪政府努力的重点不是紧缩美国国内经济,而是将调整国际收支的责任转嫁给其盟友和外国融资者。1961年,在柏林危机的高潮时期,美国迫使德国签署《美德补偿协定》,联邦德国在1961-1963财政年度向美国购买价值13.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作为对美国驻德军费支出的补偿。1963年7月,肯尼迪政府推出利息平衡税,限制外国在美国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继任的约翰逊政府,延续了上述两项政策,同时在减少海外军事开支、鼓励增加出口以及促进外国投资方面制定了新的政策,但对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的主要问题——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内经济的扩张未做调整。1961-1964年,美国的年贸易逆差虽有所下降,但仍在每年25亿美元上下。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加大了法国政府的不满。1962年9月的华盛顿IMF年会举行期间,法国财长德斯坦要求关键货币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强调这一目标比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更紧迫。这一批评在欧洲国家中引起了共鸣。1963年9月10日,在欧洲共同市场六国财长巴黎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德斯坦宣布“所有与会者都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问题应该优先于新的国际支出工具”。(3)在经合组织第三工作小组会议上,欧洲国家再次指责美国,称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资本从美国流向欧洲,不仅造成本国的逆差,还在1963年、1964年造成了欧洲物价的通货膨胀。(4)在法国看来,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流动性创造机制为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了理由。要想使美国真正消除国际收支赤字,必须建立新的流动性创造机制。在1963年9月举行的十国集团会议上,法国提出了本国的国际货币改革计划———共同储备单位(CollectiveReserveUnit,CRU)计划。(1)该计划建议每个十国集团成员国(加上瑞士)提交一定数量本国货币组建一个总库,各国以本国提交货币获得相应数量的共同储备单位;每个国家可以持有共同储备单位的数量大致等于其黄金储备的一半;共同储备单位可以被作为黄金使用;各国有义务用黄金或储备单位按一定比率即期赎回其货币。(2)显然,在法国的改革计划下,新的储备资产将按照各国政府持有的黄金数量进行分配。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金本位,会限制而非促进储备供给的扩张。黄金的地位将在法国的计划中得到提升,而美元的地位则会被明显削弱。与之相应,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的国家会相对得益,大量持有美元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友如德国和日本会相对受损。由于该方案将创立流动性的职能赋予某一新设机构,美国人认为其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削弱。此外,美国人担心这一方案可能刺激私人对黄金的投机,美国将因此损失黄金储备。(3)总之,在美国看来,共同储备单位不能满足世界对储备资产的需要,并且特别不利于美国。(4)1964年9月9日在东京召开的IMF年会上,法国财长再次强调应将黄金置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并要求加强多边监管机制,避免某些国家通过创造短期流动性为长期赤字融资。(5)法国的建议明显指向美国,美国财长道格拉斯·狄龙(DouglasDillon)当即进行回击。狄龙严厉批评法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观点,并拒绝就共同储备单位计划与法国进行谈判。(6)美国的傲慢态度激怒了法国。此前未能有效地削弱美元,也没有在其他方面获得美国实质妥协的法国,决定在货币领域对美国展开全面反击。1965年2月4日,戴高乐总统在爱丽舍宫的讲话成为国际货币关系史和法美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回答有关外国在法投资的问题时,戴高乐措辞强硬地谴责美元不是公正的国际交易媒介,而是只为一个国家服务的信贷工具。戴高乐指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长期存在国际收支赤字却可以不必进行调整。随着美国短期债务超出美国黄金储备,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必然面临危机。他最后的结论是,黄金是“唯一不带个别国家烙印的没有问题的货币基础”,世界应该逐步回归金本位。(1)戴高乐的讲话被认为是首次公开采纳了鲁埃夫的建议,同时也被看做是法国对美元体系的公开宣战。从意图上讲,法国希望世界回归金本位或者提高黄金价格,那将意味着美元霸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拥有较多黄金储备的法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将相对提升。如果美国拒绝金本位,它可以选择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国的外交和国内目标的实现将受到约束。如果美国拒绝削减国际收支逆差,也不按照法国的意图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法国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与美国讨价还价,使美国在国际货币决策权力方面做出让步。在法国看来,无论美国选择何种应对货币博弈的策略,它都将在某个方面削弱美元霸权,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为将美国逼入上述三难选择,法国制定了明确的国际货币博弈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在理论上攻击美元霸权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这既可以向美国施加改革货币体系的政治压力,同时也可以制造舆论,引导市场预期,加大对美国黄金储备的压力。接下来,法国将观察美国的反应,如果美国不做让步,则实施第二个策略,即对美国发动货币攻击,法国将用美元储备向美国兑付黄金,直接攻击黄金-美元体系最脆弱部位。这并非鲁莽之举。早在1931年,法国曾经一次向美国兑换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成功迫使美国在货币政策、欧战债务偿还等方面做出有利于法国的让步。(2)在前两个攻击策略的基础上,货币博弈的第三个策略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进一步对美国施压,迫使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做出法国希望的让步。最后一个策略的效果,既取决于前两个策略实施的力度,也取决于法国能否在国际多边博弈中建立有效的联盟。然而,美国不会轻易落入法国设置的“陷阱”。美国财政部在第一时间拒绝了戴高乐回归金本位的建议。财政部在1965年2月4日当天发表的声明称金本位已经在1931年彻底崩溃,无法为作为20世纪标志的激增的国际贸易融资。(3)法国要求提高黄金价格的建议也遭到美国的严词拒绝。自从鲁埃夫在1960年提出将黄金价格提高一倍以来,美国就一直坚决反对此类提议,从未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立场的动摇。这次显然也不例外。美国的强硬回应使法国不得不祭出其“杀手锏”。原本从1962年开始每月向美国兑换3500万美元的黄金的法国,宣布将兑换掉今后顺差积蓄的所有美元余额。(1)1965年,法国总共向美国兑换了将近9亿美元黄金,1966年的前9个月又兑换几乎同样的规模(参见表2),法国两年内向美国兑换黄金的总量占到美国损失黄金储备总量的69%。在法国的影响下,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向美国大规模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一时间面临巨大的兑换压力。(2)法国兑换黄金的行动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国内舆论视这一行动为对黄金美元本位的攻击,目的是加剧美国债务清偿能力的恶化,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为了避免引起市场恐慌和连锁反应,美国政府未做出激烈回应,但私下研究了各种应对方案。1965年7月,美国国务院两名官员起草了题为《在国际金融领域孤立法国》的备忘录。(3)备忘录特别评估了“选择性不可兑换”——单方面停止对法出售黄金的可行性,结论是这种做法会引起美国政策的两大变化:第一,北约内部危机将会因此从政治、安全议题扩大到经济议题。第二,可能开启美元黄金不可兑换之路。鉴于上述两种影响可能损害美国整体国家利益,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对法国的制裁。如果不能公开阻止法国兑换黄金,美国只能加大改善国际收支的力度。1965年6月,财政部长亨利·福勒(HenryH.Fowler)宣布,美国将在1965年年底将国际收支赤字削减一半,1966年年底前完全消除国际收支赤字。随着“幼稚的大西洋主义——美国试图通过复兴大西洋联盟消除赤字”计划因为法国从中作梗而落空,(1)从1964年开始,资本管制代替大西洋伙伴关系成为美国国际收支政策的中心议题。除了延长利息平衡税,削减对外援助和海外军事支出,约翰逊政府把资本管制的范围从海外机构募资扩展到银行海外贷款和企业海外投资。由于仍然回避收缩国内经济以及实质性放弃安全政策目标,美国在1965年和1966年的国际收支虽有所好转,但距离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依然遥远。三设立研究个人的新储备资产美国深知在政治上捍卫美元国际地位对美国的重要性,但美国既不同意回归金本位或提高黄金价格,也不愿承受国际收支调整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美国学者和官员相信,对美国而言最好的选择不是被动地等待法国等国家在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对自己施压,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国际货币改革计划,主动化解法国的压力。当然,美国的改革计划必须以不削弱美元地位为前提,如果能够帮助消除市场对美元的压力则更好。这方面的尝试始于1963年。1963年秋,美国推动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机构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种方案进行研究。由于美国的反对,特里芬计划、回归金本位以及提高黄金价格等方案都被直接排除在外。在美国看来,前两个方案显然都会削弱美元地位。提高黄金价格虽然可以帮助美国恢复美元的偿付能力,但美国不是主要的黄金生产国,在长期中,美国的政治对手苏联、南非和法国可能因黄金价格提高而相对获益更多。这是美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2)1964年6月,十国集团副财长向各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提出报告,讨论了分别代表美国和法国利益两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美国版的“储备单位”计划认为十国集团应就引入一种新的储备资产达成协议,然后按照总体需要创立储备。法国提出的“提款权”计划则建议,应以黄金份额或类似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权作为国际资产,如有必要可增加以满足需要。这份报告承认美国与欧洲在如何增加流动性方面存在分歧。为解决上述分歧,1964年7月的十国集团副财长华盛顿会议决定成立研究小组,由意大利银行副行长里纳尔多·奥萨拉(RinaldoOssola)领导,负责研究创立新储备资产的各种方案,供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讨论。小组研究从内容到结论都受到美国的强力干预。美国财长狄龙明确提出,小组研究的储备资产只能用来加强或补充现有储备资产,而不是取代它。(1)在1964年底提交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总统国际经济政策顾问小组重申了狄龙的观点:任何货币体系改进,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其他机构,都应该使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参与者获得额外的储备资产或者国际信贷。改进的目的是使未来时候的调整更加平稳,不是改变过去赤字的融资,不是增加世界储备的存量,更不是取代现在使用的美元。(2)政府内部的人事更迭使美国对创立新储备资产的态度更为积极。1965年4月,财长狄龙和负责对外经济政策的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卡尔·凯森卸任,接替他们的是亨利·福勒(HenryH.Fowler)和弗朗西斯·巴特(FrancisM.Bator)。两人都认为,美元的地位和美国的世界银行家地位关乎美国的根本利益。通过创造一种国际资产作为美元和黄金的替代资产,不仅可以减少黄金的使用,也可以使美元从提供全球流动性的责任中部分地解脱出来,从而有助于减少美元的对外输出,缓解美元的信任问题。福勒上任不久,美国政府迅速展开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研究。1965年6月16日,福勒在给总统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第一次正式提到新清偿能力政策。这份题为《国际金融的未来计划》(ForwardPlann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的备忘录提出,西方世界需要一个系统地产生新清偿能力的新途径。(3)约翰逊当日即责成福勒组建由负责国际货币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戴明领导的秘密中层决策小组(DemingGroup),(4)研究建立新储备资产的各种方式的具体立场,并研究通过美元兑换新储备资产来减轻美国的政治经济压力的方法。在此之前,负责协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究的专家顾问小组(DillonGroup)也已经建立,该小组由前财政部长狄龙牵头。与此同时,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际多边研究取得进展。1965年8月11日,奥萨拉小组提交了研究报告(TheReportoftheStudyGrouponCreationofReserveAssets)。报告附和了美国的论调,认为存在“流动性不足的迹象,比如贸易和支付管制,汇率不稳定,失业率上升,国际价格下跌等”。(1)1966年7月,十国集团副财长会议提交了艾明格报告。该报告依循美国的思路,强调为防止将来出现流动性不足,需要制订应急计划(contingencyplan),引进新的储备资产补充现有储备资产可能的不足。1966年底,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文件清晰阐明了美国这一阶段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策略和思路:第一,寻求有序的储备创造。储备资产最好可以根据赤字国需要每年创造一定数量。第二,建立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国际贷款的自动机制,以便美国通过从盈余国贷款,来偿还外国官方持有的短期债务。美国尤其希望欧洲向英国提供长期借款,这样英镑就可以避免贬值,保卫了英镑就等于保卫了美元和美国的黄金储备。(2)法国显然明白美国的意图,甚至艾明格报告也反对将储备资产创造钉住或服从某一单个国家的赤字融资。(3)但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未能很好地协调立场。它们没有坚持把创立新的流动性与逆差国消除逆差捆绑起来。美国承诺控制国际收支赤字之后,在1965年9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与会的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同意制订储备创造应急计划,悬而未决的问题只剩未来储备资产的性质。在1966年1月,美国副财长戴明在巴黎十国集团副财长会议上提出,未来储备资产不应与黄金联系。法国政府应之以暂时撤回共同储备单位计划,转而更加强硬地公开倡议回归金本位。1966年3月8日,在巴黎举行的十国集团会议上,法国官员抨击美国赤字,称目前阶段国际金融领域唯一能够进行讨论的问题是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4月20日,德布雷在文章中批评美元汇兑本位,声称法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以黄金结算。1966年7月26日,十国集团财长会议在海牙召开,法国再次提出在任何货币改革前逆差国需首先平衡国际收支。9月12日欧共体财长会议之后,法国同意研究增加国际流动性的方法,但仍然反对在美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前增加流动性。在1966年9月27日的华盛顿IMF峰会上,法国立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对美元汇兑本位进行一贯的批评之后,德布雷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不再坚持提高黄金价格,同时法国默认了由美国拟订的应急计划启动时间表。根据这一时间表,各国将在下次IMF会议上批准创造新的国际储备工具。1966年12月,有报道称,法国之所以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做出让步,是因为法国财长徳布雷与美国财长福勒、英国财政大臣卡拉汉达成了君子协议,内容是美国“同意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的流动性单位钉住黄金,法国则需明确不再支持提高黄金价格”。(1)德布雷在1967年1月8日就黄金和国际货币改革问题接受的采访以及戴明小组随后对法国的立场的温和反应,似乎暗示了君子协议的存在。相对1965年戴高乐总统爆炸性的记者招待会讲话和大规模的黄金兑换,1966年的法美货币博弈稍显平淡但影响深远。法美两国在论战中各自阐述了本国对国际货币体系(IMS)改革的观点。美国希望首先就一般指导原则达成协议,法国政府坚持要求回归金本位和提高黄金价格。在原则问题上,双方各自有所坚持,但法国的立场出现了缓慢的松动。在顶住法国的猛烈的黄金兑换之后,美国步步为营展开反击,并开始逐步占据上风。(2)四德国立场对美国与逐步逆转的国际货币外交形势不同,在对美政治和安全外交领域,1966年仍然属于法国。3月7日,戴高乐总统致信美国总统约翰逊,通知其法国将从北约撤出武装部队,与北约脱离军事关系,仅保留北约成员国资格。美国政府内部对法国极其不满,但考虑政治代价太大,约翰逊除了表示遗憾并好言安抚外,对法国的挑战未予反制。(3)3月底,法国政府通知北约盟国,法国武装部队将在7月1日以前脱离北约,北约武装部队及军事设施须在1967年4月1日前撤离法国。美国依然保持克制,从法国撤出了军事基地并将北约总部迁往布鲁塞尔。北约的分裂将德国置于两难境地。首先,美国政府内部强硬派希望德国向法国施压,要求法国从德国撤军,或者将驻军指挥权继续交给北约。德国对此态度谨慎,它们担心激怒法国,如果法国从德国撤出军队,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夭折。其次,德国也意识到,美国是北约盟主,在德国驻军并控制北约战术核武器,如果公开向法国让步,后果可能更加严重。出乎德国意料的是,美国随后软化了立场。考虑到法国撤军已经破坏北约防务体系,强迫德国可能进一步削弱北约,美国总统约翰逊拒绝了强硬派要求德国在美法之间公开选边的建议。不过,德国的烦恼并未结束,法美两国在货币关系领域对德国的争夺仍在继续。在欧洲,德国政治影响力仅次于法国,但作为欧洲的经济核心,德国在欧洲内部的经济影响力则大于法国。如果法德联合,加上两国对欧共体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足以在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金融机构封杀美国。反之,如果德国倒向美国,法国在欧洲就可能限于孤立,美国就可以推动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因此,无论对法国还是美国,德国的立场都是决定两国货币博弈胜败的关键。对法国不利的一点是,德国对美国强烈的安全依赖使德国面对美国的施压难有讨价还价的余地。1967年4月,作为对美国未要求德国施压法国的回报,同时也是迫于美英两国减少驻德军队的威胁,美、英、法三国签署“三边协议”,德国同意恢复对美补偿性军事采购,并购买5亿美元美国中期国债帮助美国改善国际收支。美国同时要求德国公开宣布不从美国购买黄金的提议。同年3月,德国央行行长布莱辛(Blessing)致信美联储主席马丁,承诺不动用其美元储备兑换黄金。(1)美国对德货币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明显加强了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多边磋商的影响。9月,IMF年会决定成立由艾明格小组和IMF理事会组成的联合论坛,为在1967年9月举行IMF里约会议起草文件。1966年12月,比利时试图居中调停法美分歧,但其调停计划遭到美国的拒绝。(2)1967年2月下旬,根据美国的建议,代表美国利益的储备单位方案和代表欧洲利益的提款权计划由IMF正式草拟完成。内部文件显示,美国对新的储备资产有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无条件使用、不偿还、保证接受、单独账户、可转移。(1)在几乎每一方面,美国的储备单位计划都与欧洲的提款权计划存在分歧。尽管在未来储备资产性质问题上,德国并不公开挑战美国,但这并不表明德国准备放弃与法国在此议题上的共同利益。实际上,在相当长时间里,德国一直在国际多边谈判中支持法国的提款权计划。这令美国颇感忧虑。美国认为,没有德国的支持,美国不可能在1967年9月份IMF年会召开之前,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有关创立储备资产的谈判。更令美国担心的是,如果不能创立新的储备资产,就难以建立美元和金汇兑本位的双边货币防御机制,美国在避免黄金、外汇市场约束方面的意图会遭遇来自欧洲的更多抵制。(2)考虑到上述影响,美国着手展开进一步的对德货币外交攻势。1967年3月11日,约翰逊总统致信德国总理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KurtGeorgKiesinger),要求德国在国际货币改革方面予以合作。副总统汉弗莱在3月底访问波恩期间,与德国总理基辛格和副总理勃兰特讨论过流动性问题。随后(4月11日)一名政府高级官员访问德国,就初步资产方案与德国经济部长席勒会谈。在欧共体4月17日财长会议之前,美国财长福勒又两次致信席勒,游说德国支持美国的“储备单位”方案,反对法国“提款权”计划。面对美国方面的巨大压力,德国最初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上支持法国。1967年4月17日,欧共体财长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在储备工具的性质问题上,德国表达了对法国有偿、限制转让、非单独账户原则的支持。在德国的支持下,法国表示,只有在应急计划采取提款权计划的情况下,才会与十国集团其他国家一道支持这一计划。德国的“不合作”态度令美国相信,席勒和徳布雷在4月17日会议之前统一了立场。(3)不过,德国没有也不可能“一边倒”地支持法国。德国显然知道,在美、法之间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更加符合自己的利益。在1967年4月22日的会议上,这种策略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德国经济部长对提款权计划表示出兴趣;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代表和代表团团长又大力支持储备单位计划。尽管对德国在前期谈判中的立场不满,美国仍把德国看做影响未来谈判成败的关键,继续以各种手段争取德国。(1)德国立场的摇摆显然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也让美国分化欧洲的策略收到成效,欧盟在这次会议上出现了分裂,意大利和荷兰支持美国而不是法国的方案。美国接下来的目标是在1967年4月24-26日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十国集团联席会议上,就应急计划的紧迫性和创立货币资产达成共识。法国和比利时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欧洲国家必须就启动储备创造计划拥有否决权,这一立场得到多数欧洲国家的支持。在新的资产更像货币还是更像信贷工具这一关键问题上,欧洲出现明显意见不一。意大利、荷兰完全站到美国一边,德国试图在法国和美国之间左右逢源。由于法国反对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订供下一步讨论的改革方案,这次会议再次陷入僵局。关键时刻,美国针对德国的外交努力发挥了效果。在这次会议的间隙,德国经济部长席勒向美国总统特别助理罗斯托表示,欧洲国家关心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只要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满足,欧洲就准备向美国的立场靠拢。他建议美国放弃“储备单位”这一僵硬立场,转而在“提款权”基础上进行谈判。(2)1967年4月26日,约翰逊总统再次与基辛格总理通话。当天,席勒私下劝告罗斯托,“没有必要僵硬地坚持创立新的支付中介的立场,提款权方案也能够满足美国的需要”。席勒向罗斯托暗示,德国可以帮助推进提款权计划。(3)美国对德国人传递的信息心领神会。1967年5月17-19日的会议之前,美国在原有的储备单位计划之外,提出了本国版本的提款权计划———“储备提款权(ReserveDrawingRights,RDRs)”。虽名曰“提款权”,但储备提款权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权不同,更与欧洲提款权方案中的提款权相去甚远。在所有关键条款中,只有偿还(reconstitution)条款稍稍体现了法国关于新储备资产应该可偿的观点。(4)但失去德国的支持,法国无力对美国的新方案做出实质性反击,只能对其使用的“储备”两字表示不满。在1967年6月19-21日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十国集团联席会议上,法国代表要求用“特别”替换“储备”。此即为后来“特别提款权(SDRs)”的由来。(5)随后,十国集团于1967年7月和8月在伦敦召开了两次会议,为9月份的里约IMF年会做准备。美国与欧洲之间在IMF决策权和储备工具偿还两个问题上的分歧,是有待这两次会议解决的关键问题。在7月的会议上,法国坚持新的储备资产必须被偿还,以使其成为一种信贷工具而不是储备货币。法国的这一立场得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坚持下,美国在8月会议上同意让步,新储备资产的偿还比例从25%提高到30%。(1)关于储备资产名称和决策权,在8月的会议上,美国同意将新的储备资产命名为“特别提款权”,并同意85%多数表决规则可以在应急计划达成一致的条件下加以考虑。这两次会议是法美货币对抗的高潮。法国和欧洲在偿还条款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权问题上迫使美国做出了让步,但真正的赢家是美国。在最核心的问题———储备工具性质问题上,美国移花接木的手法显然获得了成功。在一篇内部报告中,美国人公开声称新储备工具“名为提款权,实为储备单位”。(2)相比戴高乐总统的轻蔑态度,约翰逊总统对伦敦会议的结果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立20年来世界金融合作最重要的进展”。1967年8月28日,他甚至在白宫专门为此举行了庆祝活动,对福勒及其助手进行表彰。(3)主要的障碍被扫除了。1967年9月,基于特别提款权的应急计划草案被提交给里约热内卢IMF年会讨论。法国财长徳布雷照例发表了措辞强硬的演讲,赞扬黄金,反对美国利用美元帮助筹集越南战争资金。这已经不再重要。基于各国达成的妥协,这次会议通过了创立特别提款权的方案——“IMF基于特别提款权的工具指引(OutlineofFacilityBasedonSpecialDrawingRightsinFund)”,1967年9月11日,IMF正式对外公布了这份文件。就在法国在国际货币对抗中步步退却之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法国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攻势依然凌厉。1967年6月的“六日战争”中,法国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实行武器禁运;同年6月,戴高乐总统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盟;9月,戴高乐在金边讲话,反对美国卷入越南,要求美国从越南撤军;11月,法国参谋总长在《国防月刊》(RevuedelaDéfenseNationale)撰文称,法国核力量应有能力向所有方向的目标开火——其中也包括美国。国际货币关系领域带给美国人的喜悦几乎完全被法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猛烈进攻所冲散。五对美国国际收支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后期,不仅美国自己的货币和国际收支问题令人困扰,有时麻烦还来自自己的铁杆盟友——英国。1967年11月,IMF里约年会刚刚通过特别提款权计划不到两个月,英镑遭到市场抛售并大幅贬值。大多数英镑区国家跟随抛售英镑储备,其中部分储备转向了黄金,美国黄金储备随之加速流失。随着“伟大社会”计划的实施和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际收支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国际金融市场对黄金的抢购愈演愈烈,美国面临的调整国际收支的压力也日益加大。1968年1月,美国高调推出史上最严厉的国际收支调整计划。与前面多个国际收支计划一样,美国利用仍然巨大的经济权力抵制外国要求平衡收支的压力,经济权力也被用来压迫收支盈余国家承担调整负担,或要求其他国家做出妥协。1968年1月初,副国务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Katzenbach)、财政部副部长戴明访问欧洲,与主要国家讨论美国新的国际收支政策。在美国与德国和日本的会谈中,减少驻军和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成了美国主要的谈判筹码。施压取得了一定效果:欧洲国家愿意减少外汇储备,并尽快启动特别提款权。一贯受到美国优待和保护的日本,也在2月7日与美国达成了总额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补偿协议。(1)这些努力虽有助于美国改善国际收支,但美国不愿意实施实质性调整国际收支的立场未发生任何改变,其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看起来更像是掩人耳目。对美国黄金储备的短期冲击在1968年3月达到顶峰。此前,十国集团通过黄金总库对国际黄金市场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干预,前后共抛售黄金34.6亿美元,令黄金总库几乎枯竭。当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到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增至331亿美元。包括美国在内,已经没有国家愿意再向其中注入黄金。法国则干脆从黄金总库撤出,并拒绝参与十国集团对英镑的救援行动。1968年3月14日,部分美国政府官员建议总统通过谈判修改黄金兑换规则,采取措施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同时加速启动特别提款权。如果不能达成这一揽子计划,美国应该考虑中止黄金美元可兑换。这些官员认为,虽然这会在一段时期引起混乱,但这是避免提高黄金官价,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长期改革的唯一途径。(2)1968年3月15日,黄金总库被解散。3月17日,在财政部长福勒和联储主席马丁的主持下,十国集团同意实行黄金“双重价格制度”。从此,兑换黄金不再是美国的一项义务,而成为美国政府的一项权力。外国中央银行需经美财政部批准才能兑换黄金,黄金官方价格变成中央银行间一个事实上的虚假机制,美元-黄金可兑换从此名存实亡了——美国发出了即将对其国际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信号。1968年3月29日和30日,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讨论特别提款权性质,并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在此之前,黄金总库的崩溃和越南北方新年攻势对美军的沉重打击使法国对削弱美元霸权重燃希望。法国财长德布雷再度对美国的国际货币改革计划发难,坚持特别提款权应该是一个补充信贷工具而不能成为一个储备货币。不过,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并不支持法国,在诸如提高黄金价格等问题上,他们与法国存在根本的分歧。最终,法国未能阻止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修正案草案的审议和通过。作为交换,美国同意给予欧共体在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配额和一些有关问题上的否决权。(1)德布雷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的发言成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反美货币外交的最后绝唱。这次会议之后不到两个月,法国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社会骚乱。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社会运动导致成本增加和价格的上涨,法国国际收支急剧恶化。1968年11月,法国陷入货币危机,约70亿美元资本外逃,黄金和外汇储备损失高达28亿美元(其中黄金约14亿美元)。(2)在申请并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亿美元贷款之后,法国不再反对特别提款权。考虑在法郎存在贬值压力的情况下鼓吹提高黄金提价只会加剧本国黄金储备的流失,到1969年3月,法国政府也不再要求提高黄金价格。至此,法国的反美货币外交已经事实上“突然死亡”。“五月风暴”暴露了法国社会和经济的脆弱性。国内权力斗争取代美法外交对抗,成为法国政治家需要优先面对的问题。1969年4月底,戴高乐在其改革计划遭全民公决否决后辞去总统职务。继任的蓬皮杜总统在7月23日接见美驻法大使时迅速调整对美政策。蓬皮杜表示:“所谓法国反对美元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法郎不可能挑战美元,美国的经济力量和我们防止通胀、保护美元地位的能力对所有西方国家都至关重要。”(3)蓬皮杜的对美输诚言论事实上承认了法国在法美货币对抗中的失败。基于这样的政治宣示,法国不再坚持将特别提款权与美国国际收支挂钩的要求。7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修正案正式生效。在美国的协调下,法郎在8月份获准贬值11%。(1)同年9月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决定在1970年初启动创立特别提款权。法国的外交溃败让美元的压力骤然减轻,但美国并未放松彻底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到1969年1月,应对危机、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详细计划已经由沃尔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制订完成,对国际收支的严厉控制被“善意忽略”政策所取代。(2)由于美国已经实际上停止兑付黄金,正式中止可兑换只是一个时机选择问题。在经过两年国际收支赤字的大幅扩张之后,这个时刻终于在1971年到来。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包括中止美元黄金可兑换、对进口商品征收临时进口关税在内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尼克松冲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标志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一个时代的终结。在美国财长康纳利的强力施压下,美元这个美国的货币完全成了其盟友的问题。1971年12月,十国集团国家签署《史密森协定》,美元平均贬值8%。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10%。随后三年,美国极力推动实行浮动汇率,1974年的石油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签署《牙买加协定》,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黄金被“非货币化”,浮动汇率被合法化。在这个过程中,蓬皮杜、继任的德斯坦政府以及法国的欧洲伙伴完全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历时15年的法美货币对抗,以美元彻底摆脱黄金可兑换和固定汇率束缚、美元本位正式确立为标志,画上了最终的句号。六参与国际货币对抗的历史与基础20世纪60年代的法美货币对抗,特别是两国在对抗各个阶段的策略调整和攻防转换,为学术界认识货币关系在大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一国参与国际货币对抗的内外约束条件和一般操作机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中国而言,当今的中国虽然与60年代的法国政治体制不同,但都是重新崛起中的大国,都致力于恢复世界大国地位;在政治上与美国存在分歧;在安全上弱于美国但相对独立;都积累了大量美元,都面临着来自美元地位的压力,在当前中美货币金融对抗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法美货币对抗的历史可以为中国应对国际货币金融压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重要而深刻的启示。(一)巩固法国国际货币外交的地位国际货币关系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关系之一。国际货币关系既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效率,也从根本上塑造经济权力和利益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模式与路径。关键货币国因为其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通常在这一体系中获得最大的权力和利益,并致力于长期维持其主导地位。当某一国家试图打破旧有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不仅关键货币国的经济利益受损,其政治和安全利益也会间接受到重大冲击。正因为如此,国际货币关系不仅仅是一般国际经济问题,而是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对关键货币国和货币体系内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具有战略性影响。国际货币关系的高度政治性和战略性决定了大国货币外交的对抗性。法国试图通过货币外交削弱美元地位和美国霸权,恢复法国国际大国地位。美国深知法国“将国际货币问题用来实现反对美国的政治目的”,(1)因而不做任何实质性妥协,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维持美元霸权和美国最高国家利益。为了赢得货币对抗,两国最高领导人直接领导、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货币外交行动,动用了两国各自可以动用的几乎全部安全、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源。对抗性是国际货币关系的内在属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只要国际体系仍然由主权国家组成,围绕国家利益发生的国家间货币对抗就将长期存在。(二)美国的最终结果是利用一个核心强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战略地位,并不意味着货币关系能够凌驾于安全问题之上。在法美货币对抗中,美国曾经通过减少海外军事支出改善国际收支,但这种做法通常以不实质损害美国军事能力和安全利益为前提。当削减国际收支赤字可能实质上限制、削弱美国拓展海外安全利益能力的时候,美国的选择是让安全目标优先于货币目标而不是相反。在法国货币、政治压力最为强大的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不仅没有退出东南亚,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证。安全利益之所以会被美国置于货币关系之上,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方面,国家安全是包括货币权力在内的一切国家权力最重要的支撑,在安全方面的妥协和退让,会对包括货币、金融权力在内的整体国家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对关键货币国而言,国际安全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替代性不同。国际安全体系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旧的安全体系一旦被打破,原来的霸权国家通常很难在体系内维持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关系则不然,只要关键货币国仍然在国际安全领域维持主导地位,就能够在必要时利用结构性货币权力改变国际货币体系规则。正如美国废黜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被新的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