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_第1页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_第2页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_第3页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_第4页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划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画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魏书.韩显宗传》:“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估,各有攸处。”《旧唐书•儒学传下.柳冲》:“冲博学,尤明世族……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请改修氏族。”士族:亦称“世族”。原指世代做官的家族。先秦有世族、世卿、世臣、世家等说。东汉后期指地主阶级内部由士人构成的豪强。至东汉末,士族已是统治阶级的主要代表。士族内部按族望高低、门阀上下,即势力的大小分配官权。高级士族压迫下级士族。魏代汉时,取得九品官人的特权,晋代魏时;又取得荫亲权。并有免徭役、兵役和作官的权利。至隋文帝有意废中正官,不承认其影响。但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至唐以后才告终。晋干宝《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北史•裴让之传》杨音每称叹曰:'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南史.何点传》:“初,褚彦回、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已竟,赞云:回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国家。〃《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建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善待士,故共僭号,所用皆唐名臣世族。”高门:谓显贵之家。魏晋南北朝时重门第,有高门、寒门之分。高门大姓在社会上保有一种特殊的威望,非士族和低级士族出身的富贵人,也会感到自卑。东晋、南朝户籍分黄、白两种,黄籍多为高门,可以免役。《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成玄英疏:“高门,富贵之门也。”《三国志.魏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北史.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等。”《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徐氏将女儿不肯改节的事说出,王员外道:'你怎地恁般执迷……如今畜生无了下落,别配高门,乃我的好意为你。'”望族:亦称“姓族”。东汉初年以来,许多举孝廉出身的中小地主上升为大地主,逐渐形成世代做官的所谓衣冠望族或有名望的姓族。散布在各州郡,成为地主上尊显的家族。全心全意牢牢把持士族这个官僚集团,压迫低层的士人,也互相排斥。魏晋以来,重视门第,谱牒流行,士人往往攀附或托名望之后,以相标榜。《后汉书•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堂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李贤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北史.朱弁传》:“弁又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颇为时人所怨。”《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其达者则邈在天表,复若千里,人罕造其门,浮薄自大,皆此类也。”宋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子为主婿,女为王妃,布台省而列州郡者不可胜数,亦犹齐之诸田,楚之昭、屈、景氏,皆与国同其休戚者也。”右姓:亦称“著姓”。指汉魏以来的世家大族。其一姓子孙,累世为官。东晋、南朝特重家谱,推崇大姓。北方士人著士族,称为吴胜,其中王、谢、袁、萧为大姓;东南土著士族,称为吴姓,其中朱、张、顾、陆为大姓。北方山东士族称为郡姓,其中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也称郡预处理,其中韦、裴、薛、杨、杜为大姓。又能所谓虏(鲜卑)姓,其中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大姓。《三国志•魏志.董昭传》:“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南史杨公则传》:“湘俗单门多以赂求州职,公则至皆断之,所辟皆州郡著姓。武帝班下诸州以为法。”《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屠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氏实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参阅《隋书•经籍志二.谱系篇》。素族:1、又称“素姓”、“寒族”、“寒门”。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无势力的中下层。受高级士族的排挤和压迫,仕途艰难,大都起身于外郡小吏。《晋书•华谭传》:“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南齐书•高帝纪下》[建元四年],诏曰:'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又《豫章王嶷传》[嶷]又启曰:'……常见素姓扶诏或著布履……'上答曰:'传诏台家人耳,不足涉嫌。"《文献通考•职役一》:“按魏晋以来最重世族,公家以此定选举,私门以此定婚姻。进门之视华族,如冠屣之不侔。则夫徭役贱事人之所惮,固宜其改窜冒伪,自附流品,以为避免之计也。”2、亦称“素姓”、“素门”、“素贵”、“势素”。南北朝时与皇室王族对待而言,指异姓高门。《宋书.后妃传•孝懿萧皇后》:“孝皇陵坟本用素门之礼,与王者制度奢俭不同。”又《桂阳王休范传》「'及太宗晏驾,主幼时艰,素族当权,近习秉政。”《梁书.皇后传•太宗王皇后》:“父骞……尝不容谓诸子曰:'吾家门户,所谓素族,自可随流平进,不须苟求也。'”按,王骞出于琅珈王氏,王导之后。又《伏挺传》:“[挺]又善处当世,朝中势素多与交游。”《陈书•孙場传》:“[場]有鉴识,男女婚姻,皆择素贵/又《蔡礙传加“[凝]常端坐西斋,自非素贵名流,罕所交接。”寒人:又称“寒士”。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谓出身寒门的人。《魏书.良吏传.窦璟》:“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南齐书•倖臣传•吕文度》:“永明中,敕亲近不得辄有申荐,人士免官,寒人其一百。”《新唐书.张九龄传》:“又将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执曰:'不可'帝怒曰:'岂以仙各寒士嫌之邪?卿固素有门阅哉!"乐户: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身份低贱,为人轻视。不与良民通婚,世代相袭。其来源为配隶官府的罪人家属及后代。《魏书•刑罚志》:“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隋书•裴蕴传》:“至是,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清文献通考•户口一加“[雍正元年],又令山西等省之乐户,浙江之隋民,俱除籍为良。山西等省有乐户一项,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被害,编为乐籍,世世不得自拔为良民。至是令各属禁革,俾改业为良。”营户: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统治者出于生产和战争的需要,把虏掠和投募来的民户配置各地,隶属于军府,称为营户。他们主要从事耕田、畜牧、匠作等生产劳动,以供养军队。有时亦当兵。其身份低于平民,高于奴隶,须世代服役。《晋书•慕容暉载记》:“障仆射悦绡言于暉曰:'太宰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今诸军营户,三分共贯,风教陵弊,威纲不举,宜悉罢军封,以实天府之饶,肃明法令,以清四海/暉纳之。”《魏书世祖纪下》六月,北部民杀立义将军、衡阳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余徙居冀、相、定三州为营户。”《宋书•沈庆之传》:“庆之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隶户:北魏衽被压迫和被奴役的一个社会阶层。来自所俘获的敌国民户。虽有自己家室,但无自由。还不是奴隶。皇帝常大量赐臣下,以供驱使。又辽金元和清初也有类似人户。《魏书.咸阳王禧传》于是,王国舍人应得八族及清修之门,禧取任城王隶户为之,深为高祖所责。”《隋书•刑法志》:“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户。魏武入关,隶户皆在东魏,后齐因之,仍供厮役/主户:同“客户”相对。封建时代各地的土著人户。汉魏以来,民户因兵徭、赋税、战争、荒歉等灾难逃亡异乡,各地遂道有土著和客民的区别。唐宋时则在户籍中设主户、客户名目。唐德宗时则在户当地现居人口,按贫富等差课税。宋代主、客户实际上以有无土地区分,有者为主户,无者为客户,主户为田主,客户为佃客。主户为税户,承担赋税。宋元以后已不用主、客户名目。《新唐书•食货志二》:“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文献通考.户口二》:“[宋]开宝四年诏曰……所抄丁口,宜令逐州判官县令佐子细通敛,不计主户、牛客,小客,尽底通抄,差遣之时,所冀共分力役。敢有隐漏,令佐除名,典吏决配,募告者以犯人家财赏,仍免三年差役。”《元典章.刑部四•主户打死佃客》:“今江浙之弊,贫民甚多,皆是依托主户售雇,或佃地作客,过日即非客户,买致躯奴。亡宋以前,主户生杀,视佃户不若草芥。自归附以来,少革前弊。”客户:汉魏k来,在封建剥削和土地兼并下,广大失业的农民流亡各地,为官僚地主门阀豪族所荫占,成为庄园中的农奴。唐、宋都有主户、客户的区别,惟晚唐以后,客户变为专指租种主户田地的佃客。《晋书.外戚传.王恂》:“魏氏给公卿已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唐柳芳《食货论》:“自后赋役顿重,豪猾兼并,强者以才力相君,弱者以侵渔失业,人逃役者,多浮寄于闾里,县收其名,谓之客户。”杂户:北朝至唐代户口的一种,因服杂役,故名。其中有隶户、营户、百工、会伎巧、平齐、僧祗、佛图、骆卒等名称。始为北朝鲜卑族所掳掠的人口。由豪门和寺院侵占。因其职役及身分的限制,父子世代相传,不能作官改业。与奴隶同是最受压迫的社会阶层。唐代杂户县有户籍,进丁受田,同于平民,每年服役七十五天。属贱民之一,地位则在官户、奴婢之上。又南朝有射手、银民、滂民等,亦可归入杂户之列。《魏书•阉官传.仇洛齐》:“魏初禁网疏阔,民户隐匿漏脱者多。东州既平,绫罗户民乐葵因是请釆漏户,供为纶绵。自后逃户占为细茧罗毅者非一。于是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属守宰,发赋轻易,民多私附,户口错乱,不可检括。”《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诏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杂役之徒,独异常宪,一从罪配,百世不免。罚既无穷,刑何以措。道有沿革,宜从宽典。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斐豹,隶也,著于丹书”唐孔颖达疏:“近世魏律缘坐配没为工乐杂户者,皆用赤纸为籍,其卷以铅为轴,此赤古人丹书之遗法。”《唐律疏议•户婚上.养杂户为子孙》:“杂户者,前代犯罪没官,散配诸司驱遣,亦附州县户贯,赋役不同百姓。”庄户:北朝至唐代户口的一种,因服杂役,故名。其中有隶户、营户、百工、会伎巧、平齐、僧祗、佛图、骆卒等名称。始为北朝鲜卑族所掳掠的人口。由豪门和寺院侵占。因其职役及身分的限制,父子世代相传,不能作官改业。与奴隶同是最受压迫的社会阶层。唐代杂户县有户籍,进丁受田,同于平民,每年服役七十五天。属贱民之一,地位则在官户、奴婢之上。又南朝有射手、银民、滂民等,亦可归入杂户之列。《魏书•阉官传.仇洛齐》:“魏初禁网疏阔,民户隐匿漏脱者多。东州既平,绫罗户民乐葵因是请采漏户,供为纶绵。自后逃户占为细茧罗穀者非一。于是杂、营户帅遍于天下,不属守宰,发赋轻易,民多私附,户口错乱,不可检括。”《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诏曰:'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杂役之徒,独异常宪,一从罪配,百世不免。罚既无穷,刑何以措。道有沿革,宜从宽典。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斐豹,隶也,著于丹书”唐孔颖达疏:"近世魏律缘坐配没为工乐杂户者,皆用赤纸为籍,其卷以铅为轴,此赤古人丹书之遗法。”《唐律疏议.户婚上•养杂户为子孙》:“杂户者,前代犯罪没官,散配诸司驱遣,亦附州县户贯,赋役不同百姓。”客座儿:佣工。渝晋时期客作的地位仅高于奴婢,后世遂用以作佣工的鄙称。晋皇甫《高土传•夏》乃自剪须变服易形,入林虑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肥庸三年,而无知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俗骂客作》:“江西俚俗骂人,有言客作儿。按陈从易寄荔与盛参政诗云:'樱桃真小子,龙眼是凡姿,橄榄为下辈,枇杷客作儿/盛问其说,云樱桃味酸,小子也;龙眼无文采,凡姿也;橄榄初涩后甘,下辈也;枇杷核大肉少,客作儿。凡言客作儿者,庸夫也。”明陶宗仪《辍耕录.客作》:“今之指庸工者曰客作。三国时已有此语,焦光饥而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夏扯驴骂道:'打脊客作儿!员外与我银子,士你甚事!"郎:元明时称人的等第之一。谓出身卑贱者。明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国初,每县分人为五等,日哥曰畸曰郎曰官曰秀,哥最也,秀最上。洪武初家给户由一纸,以此为第,而每等之中又各有等/参见“秀”。秀:元明称人的等第之一。谓官僚贵族子弟和有钱有势的人。明田艺衡《留青日札摘抄》卷四:“今人言富者必曰沈万三秀云,盖元末人也。沈姓万三行,秀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江阴汤廷尉《公余日录》云:'明初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二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称秀则曰某几秀,称郎则曰某几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蒙古人:元代按族别和地区划分的四等人之第一等。称族姓。在政治、法律、科举等方面享有特权。当时各种重要官职都以蒙古人为长。《元史•选举志一》:“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式用。庶几勋旧之家,人材辈出,以备超擢。”又《百官志一》:“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又《刑法志四》:“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徵烧埋银。”《续文献通考.选举一》:“凡蒙古由科举出身者授从六品,色目、汉人递降一级。”色目人:元代划分的四等人之第二等。色目一词始见于唐代,意为诸色名目,亦称姓氏稀僻者。元代色目人包括来到汉地的西夏人、维吾尔人和中亚及欧洲各族人民即西域人,中国南方的蕃商。以经商为主。在各方面享有仅次于蒙古人的优厚待遇,蒙古贵族利用他们来监视和协助统治汉人的南人。元完颜纳丹《通制•条格•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并两举不第者,与教授;以下,与学正、山长/又《顺帝纪一》:“[元统二年]诏:“蒙古.色目人犯盗者免刺汉人;元代划分的四等人之第三等。包括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以及汉化了的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等。元代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治,汉人名义上地位高于南人,实际上往往和南人并列,遭受同样的庄迫。《元史•刑法志四》:“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需要报,许诉于有司。”又《兵志一》:“以兵籍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又《成遵传》:“承平之世,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南人:元代划分的四等人之第四等。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少数民族人民。地位最低,最受压迫和歧视。《元史•刑法志一》:“诸汉人、南人投弃宿卫士,总宿卫官辄收纳之,并坐罪。”又《贡师泰传》:“自世祖以后,省台之职,南人斥不用。”又《顺帝纪二》:“[至元三年]诏:'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郡府幕官之长,并用蒙古、色目人。禁汉人、南人不得习学蒙古、色目文字。"匠户:封建社会的一种依附民。中国历代统治者为榨取无偿劳动而编入特种户籍的工匠人户。官府所需工艺品,除取自实物赋税外,其余由官府设立作坊,征发工匠制作。应役者须固定户籍,以便强制服从征调。魏晋南北时手工业者地伴和佃客类似。唐有“蕃匠”,宋有“当行”。元将征服所获得的工匠编为匠户,部分归政府、军队,称系官匠户;部分赏赐诸王贵戚。明有军、民、匠三种户籍。匠户服役分轮班匠、住坐匠、存留匠三形式。嘉靖四十年(公元1562年)对轮班匠实行输银代役办法,但匠籍不变。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废除匠籍,从此手工业者得到身份自由。《新唐书•百官志二》:“奚官局,掌奚隶、工役、宫官之役……陪陵而葬者,将作给匠户,卫士营冢。”《元史.刑法志二》:“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帶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明史•食货志二》:“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弃……匠户二等:曰住坐,曰轮班。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监局中官,多占匠役,又括弃幼匠,动以千计,死若逃者,勾捕如军/《清会典.户部五》:“凡户之别,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注:“原编丁册,各省皆有匠户,轮班供役。嗣改革者为按户征银解京代班,曰匠班银。后各省渐次摊入地丁征收,惟于《赋役全书》仍存其目。”伴億:亦称•“伴当”。始指仆人。后指世世相传的奴仆,为元以来贱民之一。大体系元初官僚势家荫占军匠户而产生,因世代承袭,逐出现了此姓为彼姓服役,乙姓为甲姓世仆的隶属关系。清雍正朝被承认为平民。元乔吉《金线记》第一折:“另着两个老成些的伴当,同小姐九龙池上赏杨家一捻红。”《雍正东华录》卷十:“近闻江南徽州府则有伴億,宁国府则有世仆,本地呼为细民,与乐户、惰民同。又其甚者,如二姓丁户,村庄相等,而此姓仍系彼姓伴僭、世仆,凡彼姓有婚丧之事,此姓即往服役,稍有不合,加以垂楚。及讯其仆役起自何时,则皆茫然无考。非有上下之分,不过相沿恶习耳。此朕得诸传闻者,若果子不之,应予开豁为良。”世仆:见“伴億”。《清续文献通考•户口二》:“[宣统元年]见在汉人之畜婢者各省皆有,而畜奴者实已罕睹。从前安徽省世仆早于嘉庆十四年奏明开豁为良,第恐他省尚有昔年遗留之世仆,未经开豁者,自应酌量办理。”堕民:元明时浙江境风受歧视的一部分平民。元灾宋后,将俘虏及罪人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邻户”,明代又称为“丐户”,后世称为“堕民”。一说南宋时金军南下,宋将焦光瓒率部投降,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为“堕民”。又,尚有明初设置之说,其成员系张士诚、方国珍的部属。长期被视作“贱民”之一,不得与一般平民削籍,与平民同列。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丐户》:“今浙江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其人在里巷间,任猥下杂役,主办吉凶及牙偿之属,其妻入大家为栉工,及婚姻事执保监诸职,如吴所谓伴婆者……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自相配偶,不与良民通婚姻。即积锻巨富,禁不得纳贺为官吏。”《清稗类钞.奴婢类•喜婆》:“绍兴有堕民巷者,居方里,男为乐户,女为喜婆。齐民婚姻,则其男歌唱,其妇扶持新娘梳妆拜谒,立侍房阔如婢,新娘就寝始出,谓之喜婆,能迎合人意,各遂其欢。服役之家有常主,如田之有佃,得自相顶替,彼此买卖,皆有契券。婚嫁、祭祀外,常时则以说媒、售衣锦为业。”延户:旧谓广东一带的水上居民。以船为家,自为婚姻。长期列为贱籍。不与平民相等。清雍正时始“除贱为良”,准其上岸居住,与齐民一列。宋蔡修《铁围山丛谈》卷五:“凡釆珠必延人,号曰延户,丁为延丁……能辛苦,常业捕鱼,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计,世世未尝舍也。”明陶宗仪《辍耕录.乌延户》:“广东采珠之人,悬绽于腰,沉入海中,良久得珠,撼其统,船上人挈出之。葬于蛟龙之腹,比比有焉。有司名曰乌蜓户。蜓,音但。仁宗登极,特旨故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蛋人善没水,每持刀槊水中与巨鱼斗……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物害。”《清通典•食货九》[雍正]七年谕粤东延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粤民视为卑民贱,不容登岸居住舟中,甚为可悯。延户本属良民,且输鱼课,与民相同,安得强为区别。著有司晓谕准其于的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得天独厚甲户,不得欺凌驱逐/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汉译为“家奴”、“奴仆”或“奴才”。历史上满族社会的最低层。包括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有满人,也有汉人。无人身自由,为满族贵族占有,被迫从事各种劳动。即使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分。曹雲芹家即皇家包衣出身。《盛京内务府顺治间档》二:“总管内务府书致安塔穆、布塔西:董德贵牛录下鞍匠李策荣之包衣阿合陈有功等二丁善织布,将其带来北京,使共与主人同住,其缺由王舟成之二丁补之。”又七:“遣往乌拉人员:罗多里家住于义州之胡十八家之茂海夫妇,系满州人,此凶衣阿哈有汉人男丁二、妇人二。人在则作罢。其汉丁内若有死故逃亡者,尔胡十八派人补缺。胡十八,偿不于尔者是李大夫妇、其父母、包衣阿哈一、牛二、驴二。”《清文献通考.户口二》:“乾隆二十一年,谕……宗室王公等会同各该旗都统等将各包衣户口察明办理一次。隔数年候酌量降旨,庶此项人等得一体谋生/奴婢:丧失•自由被人无偿役使的人。男为奴,女为婢。自奴隶社会的商周至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蓄奴养婢之风一直很盛。最初奴隶的来源是掠夺异族为卖身的奴的。分官奴婢和私奴婢两种。官奴婢为国家所有,多为工奴。私奴婢为官僚、地主、高利贷商人等所有,除从事各种主人家内杂役外,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所谓耕当问奴,织当为婢。奴婢是社会最低的一层,和牲口一样,供买卖和赏赐,受主人的役使和虐待。家长与奴婢之间有严格的主仆名分,其主仆关系不仅是终身,而且延及子孙。奴婢在奴隶社会是奴隶,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依附民。《史记•平准书》:“好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汉书•王莽传中》:“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栏)。”《文献通考.户口二》:“后魏令每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十头当奴婢八。”《明会要•民政三》:“[洪武]二十四,定:役使奴婢,公侯家不过八人。"《清文献通考•户口二》:“顺治三年颁行《大清律》……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及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俱有罪,仍离异改正。凡奴婢告家长及家长绸麻以上亲者,与子孙告祖父罪同。若雇工人告家长及家长之亲者,各减奴婢罪一等。凡奴婢殴良人者加凡人一等,其良人殴伤他人奴婢者减凡人一等。”士大夫:始指古代的官僚阶层。秦汉以来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之一。亦指封建时代有声望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多有田产,是为缙绅地主。东汉后期至唐代,士人集团势力强大,士人夫一词往往指士族。《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汉书•高帝纪下》:“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呼?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南史.江学传》:“先是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学、谢沦,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二年》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明会要.食货二》:“正德中,欧阳铎为福州知府,议均徭曰:'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而役则尽责之民,请分民半役/士大夫率不便。”良家子:谓清白人家的女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区分良贱是重要的等级界线。“良家”,也叫“好人家”。《史记•外戚世家》吕太后时,窦姬以六郡良家子为羽要郎。”《魏书•高宗纪》[和平四年]诏曰:'或因缘势力,或私行请托,共相通容,不果检校,令良家子息有为奴婢/”《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老妪道:'可怜,可怜!元来是好人家子息,些些年纪,有如此孝心《清文献通考.户口二》:“雍正四年谕是年届编审之期,令八旗都统及直省驻防都统将军等与佐领、骁骑、校领催将新旧壮丁逐户开明,并编审各官姓名,保结送部。其未成丁及非正身良家子弟并应除人丁,验实开除。”苍头:因以聶巾裹头而得名。战国系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家僮:亦称•“僮客”。古代私家所属的奴隶或依附民。秦汉以来,豪门巨贾往往拥有大量家僮,从事家业、手工业生产,经商、打仗。宋以后,家僮主要操持家务,服侍主人。《史记•吕不韦列传》:“不韦家僮万人。”《汉书•张安世传》:“家童七百人,皆有手伎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三国志•蜀志.麋竺传》:“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货产巨亿。”《文献通考.户口二》:“[唐]永昌元年,越王正被诛,家僮胜衣田者千余人,于是制王公已下奴婢有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就于南京仪凤门内买下一所大宅,……门前开张典铺,又置买田庄数处,家僮数十房,出色管事者千人。又畜美童四人,随身答应。”僮:奴隶。多为私家所有。其来源初为抢劫来的别处的人民。秦汉以后大致为拐卖来的人口、罪犯及其没入官府的家属和生活无着卖身豪门的穷人等。《易•旅》:“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律马、髦牛,以此巴蜀殷富。”《汉书.货殖传》:“童手指千……亦比千乘之家。”颜师古注:“孟康曰:'童,奴婢也。古者无空手游口,皆有务,作务须手指,以别马牛蹄角也。'手指谓有巧伎者。指千则人百。”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吴越旧俗,民间尽算丁壮钱以增赋舆,贫困之家父母不能保守,或弃于襁褓,或卖为僮妾,至有提携寄于释老者。”《醒世恒.方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又且世代簪缨,家贤巨富,日常供养,拟于王侯。所居在城外浮邱山下,第宅壮丽,高耸云汉,后房粉黛,一个个声色兼妙;又选小奚秀美者十人,教成吹弹歌曲,日以自娱。至于僮仆厮养,不计其数。”参见汉王褒《僮约》。家奴:亦称“奴客”。古代私家的奴隶或依附民无独立身分,隶属于主人。多为走投无路的穷人,或亡国之民。亦有无赖之徒,为主子豢养,行凶作恶。《汉书.尹翁归传》:“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晋书.戴若思传》:“发投刺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宋范成大《桂海衡虞志•志蛮》:“又以攻剽山線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种,教以武伎,世世隶属,谓之家奴,亦曰家丁。”明钱琦《设县事宜》:“小民被狡蹲者霸占用田地而不收粮,或卖以与人,而收粮不尽。间有诉告,又因依山负固,官府不能一一拘理。甚至物料、夫差,面病摧迫。至不能存,而窜徙于他乡。或商贩于外,或投入势要为家奴佃仆。民之逃亡,此其故也。”《清史稿•选举志五》:“官吏俱限身家清白,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长随,不得滥入仕籍。”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荀子•王霸》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势业。”《方言》第三:“臧、甬、侮、获,奴婢贱称也。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燕之北鄙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归奴谓之获。亡奴谓之臧,亡婢谓之获。皆异方骂奴婢之贱称也。”《太平广记》卷三六九引唐房千里《投荒杂录•韦公干》:“郡守韦公干者,贫而且酷。掠良家子为臧获,如驱犬羊。有女奴四百人,执业者大半。有织花缭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熔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其家如市,日考月课,唯恐不程。”明陶宗仪《辍耕录.奴婢》:“今蒙古色目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盖国初平定诸国曰,以俘到男女匹配为夫妇,而所生子女永为奴婢。又有曰红契买到者,则其元主转卖于人,立券投税者是也。故买良为驱者有禁。又有倍送者,则標拨随女出嫁者是也。奴婢男女止可互相婚嫁,例不许聘娶良家,若良家愿娶其女者,听。然奴或致富,主利其财,则俟少有过犯,杖而锢之,席卷而去,名曰抄估。亦有自愿纳其财以求脱免奴籍,则主署执凭付之,名曰放良。刑律,私宰牛马,杖一百;殴死驱口,比常人减死一等,杖一百七,所以视奴婢与牛马无异。”赘子:典卖子女与人而为奴婢。《汉书.严助传》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取接衣食。”颜师古注:“如淳曰:'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赘,质也。一说,云赘子者,谓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婿耳。”赞婿:秦汉时奴婢的一种。因就婚于主家之女,称“赘婿”。贫民质子于富家,过期不能赎身,遂被招赘。地位低下,被剃去头发,为服役戍边对象之一。《云梦秦简释文一.为吏之道》:“自今以来,遐门逆吕(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三世之后,欲士士之,乃署某籍曰故某虑赘婿某,更之乃孙。”《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司马贞索引:“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之物也。”《汉书•晁错传》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部曲:西汉为军队编制之称。东汉初多指士卒队伍。东汉末至魏晋,转化为私兵,且有种地者。此时部曲为朝廷承认的家兵。至南朝则完全转化为私有的家兵,大半种田。北朝由于庄园的形成,成为乡人部曲,逐渐附着于土地。唐代是种地部曲,为私人占有,沦于农奴地位,为贱民之一。《三国志.吴志.朱然传》:“赤乌五年,征相中。”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梁书.处士传.张孝秀》:“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六年]诏自永熙三年七月已来,去年十月已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旧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唐律疏议•斗讼二释文》:“自幼无归,投身衣饭,其主以奴畜之,及其长成,因娶妻。此等之人,随主属贯,又别无户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佃客:又称“佃户”。简称“佃”。魏晋时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唐以后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唐代佃客的身分是庄主的私属,可免官府的课役。宋代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身丁税和负担徭役。遭受地主的地租和高利货剥削,被牢牢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地位近似农奴。《晋书.食货志》:“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