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相对于现实题材书写时代的“正面强攻”,幻想类作品的奇思妙想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不是正面描写而是曲折表达,不是写生活中“已经有的样子”,而是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也许可以解释这类表意现象。我们看到,这次榜单(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中的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融入修真、仙侠等幻想元素,架构出一个由《论语》《孙子兵法》《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及唐诗宋词中幻化而出的书灵故事,其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二次元肖像创意,不正是我们赓续传统、传承文明的时代元素吗?《死在火星上》讲述了一个异星求生的科幻故事:地球意外消失,困在火星上的男主、悬浮在宇宙空间站里的女主和一个智能机器人老猫异域求生,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他们的孤独与陪伴、倾述与抚慰,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相守相依,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问,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不正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吗?看来不是只有对标当下、表征现实的作品才能成为书写时代之作,虛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也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或隐或显的艺术关联。这样说来,“网络创作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一个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其实是源于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的。(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材料二: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也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中的折射,所以唯有面对现实,书写时代精神,才能有长远的发展。B.作者引用鲁迅的话,表达了对玄幻、仙侠类作品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因为这类作品虽“天马行空,毫无对证”,但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的。C.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若网络文学不能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就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佳作。D.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者需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由此可见,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2.下列各项中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分)A.网络文学创作如果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B.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C.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D.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虽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但仍不失为相对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书写时代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B.开篇采用反问、设问等手法,引人深思,提出了不管是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品,还是玄幻、科幻类网络作品都能书写时代精神的观点。C.第二段围绕“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举例阐述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直接书写时代。第三段则举例阐述幻想类网络文学采用想象、夸张的方式曲折书写时代。如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虽有修真、仙侠等元素,但本质上也赓续传统、传承文明,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书写。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请以《死在火星上》为例,结合文本概括优秀网络小说的特点。(4分)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本质上还是当时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B.在过去,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C.电影《焦裕禄》中的媒介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D.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B.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改善“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B.当今社会仍然需要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典型传播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C.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4.国家剧院将排演一出有关焦裕禄的话剧,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结合材料,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5.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三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立足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和教材进行简析。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材料二: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秦刚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乘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B.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C.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D.秦刚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C.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A.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B.《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浙江省江山市江山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浙江省金华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仲)”《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阳贷》)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B.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C.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D.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
)(3分)A.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孟子)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C.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3分)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相对于现实题材书写时代的“正面强攻”,幻想类作品的奇思妙想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不是正面描写而是曲折表达,不是写生活中“已经有的样子”,而是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也许可以解释这类表意现象。我们看到,这次榜单(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中的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融入修真、仙侠等幻想元素,架构出一个由《论语》《孙子兵法》《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及唐诗宋词中幻化而出的书灵故事,其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二次元肖像创意,不正是我们赓续传统、传承文明的时代元素吗?《死在火星上》讲述了一个异星求生的科幻故事:地球意外消失,困在火星上的男主、悬浮在宇宙空间站里的女主和一个智能机器人老猫异域求生,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他们的孤独与陪伴、倾述与抚慰,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相守相依,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问,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不正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吗?看来不是只有对标当下、表征现实的作品才能成为书写时代之作,虛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也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或隐或显的艺术关联。这样说来,“网络创作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一个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其实是源于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的。(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材料二: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也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中的折射,所以唯有面对现实,书写时代精神,才能有长远的发展。B.作者引用鲁迅的话,表达了对玄幻、仙侠类作品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因为这类作品虽“天马行空,毫无对证”,但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的。C.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若网络文学不能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就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佳作。D.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者需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由此可见,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2.下列各项中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分)A.网络文学创作如果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B.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C.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D.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虽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但仍不失为相对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书写时代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B.开篇采用反问、设问等手法,引人深思,提出了不管是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品,还是玄幻、科幻类网络作品都能书写时代精神的观点。C.第二段围绕“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举例阐述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直接书写时代。第三段则举例阐述幻想类网络文学采用想象、夸张的方式曲折书写时代。如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虽有修真、仙侠等元素,但本质上也赓续传统、传承文明,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书写。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请以《死在火星上》为例,结合文本概括优秀网络小说的特点。(4分)1.(3分)答案B【解析】A项“唯有面对现实,书写时代精神”表述不当,材料一中说的是“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所以“书写时代精神”并非唯一功能。C项“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二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D项“由此可见,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于文无据。2.(3分)答案D【解析】D项“相对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有误,根据材料二中“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可知少了时间限制“目前为止”。3.(3分)答案C【解析】C项“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直接书写时代”表述有误。对照材料一第二段“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中,可知选项中少了“大多”这一限定词,以偏概全。4.(4分)①对比论证,如“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使网络文学的特点更鲜明;②举例论证,如邵燕君等人遴选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通过事例来论证目前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仍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评分标准:写出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得4分)5.(4分)①作品能书写时代精神。如本文中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问,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②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表现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故事中“男主、女主和智能机器老猫在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中,他们产生了孤独、陪伴、倾述、抚慰等情绪,他们的相守相依,又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③其流量大。小说入选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可见其粉丝之多。(评分标准:写出优点1分,结合文本1分。每点2分,写出两分得4分。意思接近即可。)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本质上还是当时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B.在过去,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C.电影《焦裕禄》中的媒介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D.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B.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改善“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B.当今社会仍然需要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典型传播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C.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4.国家剧院将排演一出有关焦裕禄的话剧,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结合材料,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5.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三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立足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和教材进行简析。【答案】1.C2.C3.D4.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对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作出回应。5.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立足于“为党员”,侧重焦裕禄在各种困难环境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人们在艰难时期坚持奋斗的精神。②电影《焦裕禄》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③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错误,原文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对应的是官员腐败,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必然会滋生”错误,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误。结合“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等分析,媒介载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肯定会出现差异的。B.“因此”错误,原文有“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可见选项内容不具有因果关系。C.“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错误,原文为“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不连接未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分析,这表明,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焦裕禄的形象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结合材料二第2段“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等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结合时代的需要,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结合材料二第2段中的“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从时代出发,结合当前现实社会的特点,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及课本中“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等内容,通讯侧重表现焦裕禄在各种困难环境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人们在艰难时期的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结合“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分析,电影侧重表现焦裕禄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这是从为官方面来表现的,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现象,意在警醒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等分析,通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表现人物的节俭、朴素、任劳任怨等。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结合当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分析,意在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材料二: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秦刚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乘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B.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C.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D.秦刚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C.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A.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B.《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②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③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5.①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总部消防给排水工程承包协议
- 商业广场联合投资协议规定
- 网球场馆压路机租赁协议样本
- 跨国家庭保姆聘用合同范本
- 郑州二手房家电配置合同模板
- 旅游景点塔吊司机招聘合同
- 2024家庭装饰装修施工合同范文
- 咨询公司文化墙施工合同
- 消防工程合作合同
- 医院病房吊顶安装合同
- 【教学课件】少年正是读书时示范课件
- 我是节电小能手课件
- Module 5 Unit 1教案 初中英语 外研版 八年级上册 (2022学年)
- 2022年泰安技师学院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建筑工程勘察项目-技术标
- 道路运输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台帐(全版通用)参考模板范本
- 大马大马告诉我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课件:牙源性肿瘤
- 通用模板-封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