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_第1页
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_第2页
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_第3页
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_第4页
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肝胃论治鞑菌病之中介组织瘤嗳气脉证并治及病因病机分析

乐趣气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指从胃中排出的疾病,通过食道排出。病因多为饮食积滞、痰湿内蕴、脾胃虚弱、七情内伤等;病机主要由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胃,然与脾、大肠、肝、心等脏腑也有密切的病理生理关系。嗳气作为胃痞、胃痛、呕吐等病症常见的伴随症状,多与泛酸、嘈杂、反胃等症同时出现。《实用中医内科学》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病症附于“呃逆”之下。因感嗳气是脾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治疗并非一概和胃降逆所能取效;并且存在并不属于脾胃病范畴的特殊类型,有必要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与讨论。1丹气脉证和综合治疗1.1食物停滞1.1.1上焦—食积于胃王某,男,61岁,2006年7月11日就诊。主诉:嗳气,食后胃脘饱满感数月,纳呆,时泛酸,伴有胸骨后不适感,大便日行2~3次,时不成形、含不消化物,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属饮食不化,治宜消食和胃。保和丸加味:神曲12g,焦山楂20g,半夏12g,青陈皮各12g,茯苓30g,连翘15g,丹参30g,降香10g,蒲公英30g,煅瓦楞40g。7剂。二诊(7月18日):嗳气止,胸骨后无不适,纳有所增,大便正常化、成形、无不消化物。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云:“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为噫而吞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皆认为谷不消可致气逆而噫。本案嗳气兼见饱胀纳呆,便溏不消化者,但消其谷,谷消噫自除,无需降逆。1.1.2胃逆和胃降逆秦某某,女,48岁,2007年7月3日初诊。主诉:嗳气,泛酸,口苦,大便日2~3次、量少不畅,舌质淡红,苔黄,脉细弦。胃镜检查示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子宫肌瘤术后。属胃气上逆,宜和胃降逆。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10g,代赭石15g,党参15g,半夏12g,青陈皮各6g,大腹皮30g,黄芩连各12g,蒲公英12g,白芍30g,煅瓦楞40g,生姜3片。7剂。二诊(7月10日):嗳气泛酸止,大便畅通。按:《景岳全书》指出:“嗳气多由滞逆,滞逆多由气不行。”“滞逆”者也,肠道积滞不去,影响胃气下降,上逆为噫。本案基本与上案相似,大便1日2~3次,上案便溏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乃食积于胃;本案大便反量少而不畅,乃积滞在肠,导致胃气上逆。故治疗用旋复代赭汤和胃降逆,加大腹皮通腑之滞。泛酸、口苦示肝胃尚有郁热,以芩连、蒲公英清之。1.2脾胃虚弱1.2.1中焦胃窦炎案孙某某,女,54岁,2005年7月12日就诊。主诉:反复胃脘痞胀不适、嗳气数年,近期又起,嗳气频发,脘痞时背部引痛,脐下腹部难受不适,便后得舒,矢气后亦舒,大便日行1次、不成形并有不尽感,口苦,体瘦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胃镜示中度胃窦炎。证乃脾胃虚弱为主,宜健脾理气和胃。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5g,茯苓30g,甘草6g,半夏12g,陈皮12g,香附12g,砂仁5g,黄芪30g,枳壳6g,佛手6g,木香6g,大腹皮12g。7剂。二诊(7月19日):嗳气几止,胃脘痞胀明显减轻。按: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噫嗳》按语谓“噫嗳一症,或伤寒病后,及大病后,多有此症。盖以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因以失职”,指出中焦脾胃素虚或因病胃弱,难以腐熟水谷,致宿积陈滞不化之气上逆为噫。本案病史较长,体瘦乏力便溏,对此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芪补益脾胃;胃痞、大便后重,加用枳壳、佛手、木香、大腹皮理气导滞。本案实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胃气虚得补,肠胃气滞得畅,不必降胃而嗳气自除。1.2.2胃痛案,胃虚则以四君汤加良附丸为治疗叶某某,女,64岁,2005年10月7日就诊。主诉:剑突下疼痛反复10余年,近因饮食不慎,加重1月,每于冷食或餐前饥饿时隐隐作痛,进食后稍缓解,嗳气频发,口干口苦,大便2日1次而质烂,寐差,体瘦,面痿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胃镜示慢性胃窦炎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证属脾胃虚寒,小建中汤、良附丸合六君子汤加味:白芍15g,桂枝10g,甘草10g,大枣7枚,生姜3片,香附12g,高良姜6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0g,半夏12g,青陈皮各12g,麦芽15g,川连6g。7剂。二诊(10月14日):胃痛减轻,嗳气几止,唯中脘痞胀,大便觉艰,睡眠欠佳。改投理气和胃通滞之品,至三诊(10月21日)时胃不痛,无嗳气。按:《灵枢·口问篇》谓:“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指出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可以致噫。本案体瘦面黄,冷食胃痛,便烂寐差,表现以脾胃虚寒为主,以小建中汤加良附丸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以六君子汤补益脾胃,补虚温中并举。本案尚有口苦口干,虚寒中似夹有几分热,故加黄连有成黄连汤(《伤寒论》)之方意,兼顾寒热错杂,并有反佐之意。1.3内源粘液1.3.1病理生理加味刘某,女性,50岁,2007年11月6日就诊。主诉:嗳气,偶尔泛酸,食后胃脘痞堵感,饮食无味而胃纳尚可,大便2~3日1次,舌淡红,苔腻,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囊切除术后。证属痰湿中阻,治宜燥湿化痰,消食导滞;平胃散加味:苍白术各12g,厚朴12g,青陈皮各12g,枳实15g,木香15g,槟榔15g,莱菔子15g,瓜蒌皮20g,柿蒂30g,苏梗12g,佛手6g,神曲12g,麦芽15g。7剂。二诊(11月13日):嗳气明显好转,中脘痞堵感改善,唯大便仍艰,上方去木香、槟榔、柿蒂;将莱菔子、瓜蒌皮分别增至30g、40g,另加决明子30g,7剂。三诊(11月27日):嗳气止,大便较前通畅。按:湿易阻遏中焦气机,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今苔腻脘堵,以平胃散加白术燥湿健脾为主,兼顾消食导滞通腑,理气和胃降逆,本标通治,所以有效。1.3.2胃窦部收缩、肠化陈某某,男性,86岁,2008年3月18日就诊。主诉:嗳气音响有力,冲劲十足,竟类似呃逆,咽痒则咳,痰多质粘色白,已有2~3月,口臭,便秘2~3日1次,舌淡红,苔黄白腻,脉弦滑。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部萎缩(++~+++),肠化(++~+++)。练习太极拳30余年,精神甚佳。属痰火蕴胃,宜泻火逐痰。滚痰丸加减:礞石12g,生大黄10g,黄芩15g,沉香6g,木香6g,寒水石15g,石膏15g。4剂。二诊(3月21日):服日翌及以来大便每日2次,量多,脘腹觉舒坦;服药3剂嗳气止,痰亦减少,苔黄白腻化薄。按:《丹溪心法·嗳气》认为嗳气是因“胃中有痰火”。本案噫气有力非凡,口臭便秘、咳嗽痰多,表明胃中确有痰火上冲,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虽然年迈,由于练习太极拳30余年,体质甚好,以滚痰丸合双玉散加味泻之何妨之有?处方味专力宏,仅3剂便力挫冲噫,充分显示了化痰通腑以降逆息噫的整体观念。1.4肝气郁结1.4.1疏肝和胃以和胃顾某某,女,55岁,2006年11月7日就诊。主诉:嗳气、胃脘胀满隐痛半年余,食后尤甚,情绪不舒,右胁痞胀,睡间流涎,晨起刷牙时恶心,乏力,头重,目眩,纳寐欠佳,小便频急,舌暗红,舌下络脉瘀曲显露,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肝气犯胃,治宜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柴胡9g,香附15g,枳壳12g,川芎15g,白芍12g,山栀12g,苍术9g,茯苓12g,麦芽15g,神曲12g,淮小麦30g,炙甘草12g,大枣10枚,艾叶6g。7剂。二诊(11月14日),服至第2剂即胃不痞胀隐痛,现嗳气、恶心止,流涎不再。按:《类证治裁》云:“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食泄……皆肝气横决也。”此肝气犯胃、木土同病;方宗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甘麦大枣汤,疏肝养心,和胃健脾,而以调气解郁为先。1.4.2清陈皮、丹类,清香砂六君汤合左金丸姚某,女性,55岁,2008年8月12日就诊。主诉:嗳气、泛酸、胃脘嘈杂,已有3年,近来加重,口苦口干,易自汗出,胃纳一般,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有慢性胃炎。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味:党参12g,苍白术各12g,茯苓12g,甘草6g,香附15g,砂仁3g,半夏12g,陈皮12g,川连9g,吴萸3g,煅瓦楞40g,厚朴12g,干姜10g,7剂。二诊(8月19日):泛酸嘈杂虽减半,但嗳气口苦依旧,悲伤欲哭,情绪不舒则胃痛,心烦易怒。重新诊断为肝气郁结,心失所养;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改投甘麦大枣汤合丹栀逍遥散合方:淮小麦30g,炙甘草12g,大枣7枚,丹皮10g,山栀12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30g,白术12g,薄荷6g,茯苓15g,枣仁15g,厚朴15g,枳壳12g,7剂。三诊(8月29日):嗳气、嘈杂几止,口苦减半。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明确指出噫症可由心病所致。初诊四诊信息采集忽略了“口苦”、“口干”、“易自汗出”以及“舌质红”的含义,加上信息采集不全,以单纯的脾胃病论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后,虽然泛酸、嘈杂减半,但嗳气、口苦依旧。二诊详加追问得知患者尚有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情绪不舒则胃痛等肝气郁结、心神失养的郁证表现,改投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泄火从郁论治后,不意噫自除。2国家双重身份,胃气上逆成立病机,则胃也不即经营嗳气作为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将其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病证,则其临床证型与胃痞、胃痛、泛酸、嘈杂等脾胃病证大致相似,无非有食滞不化、脾胃虚弱、痰湿内蕴、肝气犯胃等类型。胃气以降为顺,降逆和胃为治疗嗳气的重要法则,代表方剂如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汤以及橘皮竹茹汤等。需要强调的有两点:第一,由于胃与大肠相连,和胃固然可以降逆,通腑同样可以降逆;腑气通则胃中腐熟水谷得以下,胃气自然随而降之(如案例3.2),导滞通肠法的代表方剂有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五磨饮子等。临床上更多的是联合运用降逆和胃法与导滞通肠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案例1.2、3.1)。如能深刻理解“六腑以通为用”的含义,则治嗳气知大半矣。第二,虽然嗳气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但导致胃气上逆的病因病机诸多,远非一律降逆和胃所能概治。比较常见的治疗法则除了已述的消食导滞外,还包括理气、化湿祛痰、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以及清泄郁热等,需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如此则不降逆而嗳气自除(如案例1.1、2.1、2.2、3.2)。嗳气属于脾胃病,但《内经》所说的“心为噫”则并不属于脾胃病。“心为噫”可以理解为心主神明和/或肝主疏泄(情志)的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嗳气,其病理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凡肝气郁结,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或脾气虚弱,影响脾生血的功能,皆使心失所养;心之为病,如百合、脏躁“如有神灵者”,可以发生包括嗳气在内的多种症状;(2)肝:情志失和,肝气郁结难以条达,使肝气上升太过而撞胃为噫;(3)胃:恼怒忧郁,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失降为噫。以上(3)为临床常见的“肝气犯胃”,即肝病导致胃病,或胃病因肝病所诱发或加重,属于脾胃病的范畴(如案例4.1)。然而,(1)与(2)类病机所致嗳气,由于胃本无疾,心肝有病,因此与其说是属于脾胃病,毋宁可以认为是属于郁证范畴。属于郁证嗳气的患者,多有情绪抑郁、精神不畅的临床表现,其嗳气症状可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嗳气本由内脏植物神经支配,应该是“不由自主”的,无法由意志控制的,但部分这类患者却可以由本人的意志控制嗳气,做到欲噫则噫,欲停则停;还有部分患者以手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