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_第1页
技术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_第2页
技术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_第3页
技术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与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有所增加,不同年龄的违法犯罪类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针对罪犯的谋杀案。一、宣传教育和舆情防控的效果与效果事实上,人类社会对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人们曾探讨法律威慑防控、刑事惩罚防控、教育宣传和技术情境防控等等,这些犯罪预防很有价值,但有其局限性。例如,严厉打击犯罪的防控策略,事实证明是一种滞后的防控,是等犯罪人完成犯罪事实后才能实施的防控,是通过判刑和惩罚将犯罪人与社会隔离的防控;宣传教育防控的措施,虽然弥补了反应滞后的缺陷,但事前教育和宣传有时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技术防范和情境防控对策,虽然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防控,可通过巡逻、技术装置暂时阻止有犯罪意图的人停止某次犯罪活动,但依然是一种被动等待只在局部有效的防控措施。经验和事实告知我们,预防犯罪完全不同于打击犯罪,打击犯罪只能也必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操作,而预防犯罪则是防患于未然,是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及时引导和约束,而预防犯罪需要首先清楚什么样的人在违法犯罪。二、犯罪危险性人格与犯罪行为纵观当今社会存在的违法犯罪案件,出现了不少新特点:一些人将有血缘关系的至亲作为杀戮或攻击对象,如2009年12月福州市罗源县的城关中心市场,32岁的黄某,手持利刃将自己的亲舅舅乱刀捅死;而就在不久之前,11月27日,北京大兴天宫院村里,犯罪嫌疑人李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妹妹,以及他两个年幼的儿子。一些人可以大开杀戒而仅为生活琐事或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河北沧州警方抓获的系列入室杀人案中的杨某,在四年多时间里制造22起灭门案件,致67人死亡,抓获后才知其入室杀害全家仅为得到性欲满足。还有一些人违法犯罪并没有特殊事件刺激。我们的犯罪心理学教材一般将犯罪人从动机、年龄、性别、经历、组织形成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并从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解读,但此方法无法解释上述黄某、李某、杨某等极端案例。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长期从事犯罪人和犯罪心理研究中,将犯罪人分为两大类,危险人格和危险心结。危险人格是对他人或社会具有威胁与危害倾向的人格类型,居犯罪人群的少数(约40%),但它是决定社会案件的数量与性质的重要群体,被分为先天为主(反社会人格约13%)和后天养成(犯罪人格约7%和缺陷人格约22%)两类;危险心结是经历刺激事件而执著于往日心理创伤的扣结现象,当人的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出现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而由此出现异于常态的行为,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危险心结的人在犯罪人群中虽占多数(约60%),但实施的案件数量在总体中低于50%,它被分为意结、知结和情结三类。据此我们可以说清楚黄李二人为缺陷人格者,杨某为危险心结者。笔者曾将个体人格缺陷及障碍和犯罪人格倾向中的“消极人格特质”作为犯罪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虽然都将目光聚焦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格整体因素,但李教授整合违法犯罪者的典型特征,从心理测试和个案访谈的实证角度分类,不仅说明力强,而且为提升犯罪心理预防的针对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健康人格的早期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关键(一)危险人格:犯罪动机中的自我显示危险人格中的反社会人格者曾被称为道德白痴与悖德狂,他们自私,冷酷,缺乏人类情感即移情能力,狡猾且善谋划,野蛮粗暴,狂妄自大。如鄂渝等地系列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王某,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靳某等,“他们留给你的印象是如此麻木、颓丧和本性凶残……他们对受害人家属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冷漠……凶狠、嫉妒、可怕的自负、傲慢、敏感和过分拘泥……虚荣永远是他们突出的标志。他们没有一丝悔恨的迹象。”据李玫瑾教授的实证调研发现,危险人格中的反社会人格者,一般童年期6-12岁就有顽劣表现,18岁前有重复违法的表现;他们从不在乎亲情和家人感受,成年初期即不断预谋犯罪。危险人格中的犯罪人格者具有正常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他们是非辨别力和道德认知评价水平很低,盲目、冲动、贪心放纵、仇恨、偏激;伴随犯罪生涯使其人格特征逐渐呈现冷酷无情、敌视社会、以违法为生、以犯罪为乐趋势。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格者在童年(12岁前)的依恋期有情感匮乏的抚养背景,有早年离家出走的经历,初期违法多有生存特点,犯罪动机简单但手段残忍,成年后犯罪逐渐恶性升级。危险人格中的缺陷人格者具有不明是非、浮躁任性、自我中心、自私、无敬无畏、无规无矩、懒散弱能、善于欺骗与表演等特征。危险人格的缺陷人格者,在童年(12岁前)的依恋期有被宠溺的抚养背景,初期违法多有任性的特点,犯罪具有功利目的与投机表现,成年后遇机会犯罪并重复。(二)危险心力衰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心理创伤。因创伤而使自己“执著于过去的某点,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求得摆脱,以至与现在和将来都脱离了关系。”这既是心理障碍的由来,同样是危险心结出现的原因。“心结的发生可称作心理发展停滞现象。正是这种执着于挫折或固执于失败的人才容易出现不择手段的弥补行为。”就如同老百姓过日子送走一天翻一页日历,如果某人内心的一页永远翻不过去,这种创伤的经历定格于内心,一定倍受负性情绪体验的煎熬。一些犯罪行为之所以难理解,就在于导致其行为的原因不在眼前。也许当初这种经历对常人来说不是问题,而对违法者来说有着超出常人的过敏或痛苦反应,这就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提及的,心理创伤事件可使一些人出现心理疾病,也可使一些人违法犯罪。危险心结中的意结类者一般具有内向自卑、压抑、焦虑、狭隘、性情执拗、耐挫力差的特征。危险心结中的知结类者往往认知偏激、过分自尊、狭隘、猜忌、报复性强、耐挫力差。危险心结中的情结类者有消极情绪倾向,情感纠结、孤独寂寞、敏感自卑、虚荣狭隘、冷漠、情绪调节能力极差。(三)具有情感、自信心、自我革命的人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格具有稳定、独特、整体性和一贯性特点,犯罪心理预防作用在于增强个体社会适应和自控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有人类情感、懂爱的人,一个自信、乐观具有现实感的人,一个懂得感恩、能够助人的人,一个情感反应适度、适应环境且具有抗挫能力的人,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把握和设计会客观求实,身处逆境甚至落魄之时,他们能分辨是非,能自我反省,能吃苦奋斗,能延迟满足。然而这样一些健康人格品质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使心灵自幼得到滋养、抚育与训练。1.危险人格的缺陷在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格者中,有的孩子不知父母是谁,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成为无人照管的人,有的孩子因家庭贫穷子女多成为多余的人。他们在人生早年,缺少抚养者的精心呵护与陪伴。由于依恋这种早期心理发展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缺失,情感匮乏的抚养背景使他们早年离家出走,往往经历流浪、乞讨、小偷小摸等成长过程,初期违法多有的生存特点,以及经历被人歧视、讨厌、责罚等体验,伴随犯罪生涯呈现日趋无情冷酷的人格特征。与其相反,在危险人格的缺陷人格者中,他们童年(12岁前)的依恋期有被宠溺的抚养背景,虽然他们的家庭结构是健全的,但家庭功能的作用是残缺的,是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的。宠溺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孩子的要求、甚至不合理或错误要求,也顺其欲望予以满足,宠溺放纵背景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观念与性格的缺陷:不明是非、唯我独尊、无视权威与社会规范。危险人格中的反社会人格是一种早年即开始表现的人格障碍。他们的顽劣行为经常骚扰周围人群,易受大家指责或疏离,带给家人的麻烦不断,父母也对其讨厌和责骂。这种否定的抚养环境与其先天的问题叠加,每日重复并强化其与被褒奖孩子相反的行为活动。如果我们以关爱智障孩子的耐心走进、解读其内心,诱导其正行为,陪伴其成长,可能会出现转机。2.学校教师的不足危险人格中的三大类和危险情结的三类人,基本都有学校教育的经历。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阶段的老师,是承载孩子基本社会化任务的第一人。与其说小学老师是在白纸上画最美的图画,倒不如说班主任是规范其行为的责任人。虽然小学生最具有可塑性,但是一些孩子是带着成长中的问题来到学校的。学生的健康人格不是只通过统一模式教育就能形成,需要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大量艰苦的、因材施教的培养指导方能完成。然而我们的学校对教师目前缺少这种评价指标。学生进入初中或高中,问题孩子更为明显,规范的社会化的观念和性格特征尚未形成,他们在学习上往往又呈现困难状,既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上课,又难以给学校的升学率锦上添花。不妨想象一下,此时他们会受到学校教育的何等待遇,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自然无法顺利进行。3.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代,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追逐,影响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对经济利益的强烈欲望会使社会人群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会使一些人浮躁浅薄、自私狭隘。从某种意义上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