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赤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6课《赤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6课《赤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6课《赤壁》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力谏,被楚怀王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东汉贾谊才高八斗,却因谗被贬,英年早逝;诗仙李白自比管仲,却被唐明皇逐出长安,发出“行路难”的悲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赤壁》,看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背诵并默写全诗。2、了解以小见大和咏古抒怀的写法。3、结合背景体会诗人寄寓的情感。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尤以七绝最为出色,如《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还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四、背景链接《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一)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二)赤壁之战简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五、文体知识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泊秦淮》《赤壁》《江南春》《题乌江亭》等。六、读音释义赤壁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qiáo)。(二)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七、赏读全词,体会本诗的哲理(一)品读一、二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预设: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二)品读三、四句:提问:1.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大乔小乔的命运象征了什么?预设: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2.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预设: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预设: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全诗语言最后的落脚点是“二乔”,全诗情感的落脚点也在两位女性身上么?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适时予以点拨:须探究“二乔”的代表意义。总结学生回答并明确:第一,从意义上讲,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第二,从语言上讲,此句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5.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取胜的战役,而杜牧此处却强调了“东风”极富偶然性的作用,结合背景谈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教师总结时应明确:杜牧身处晚唐,那时国力已处于衰落状态,皇帝昏庸,朝廷里很多像杜牧一样有才学,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遭到打击和排挤,根本没有当年协助周瑜实现志向的“东风”,自己空有一身学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空有一腔爱国之情却得不到抒发。只能看着国家像自己所料想的一般日益走向没落却无能为力。八、再读作者,体会本诗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出示: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