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_第1页
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_第2页
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_第3页
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_第4页
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先锋企业成长的得分模型

1从“企业变革”的角度谈中国企业的行业先锋回顾过去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主要运营方式,中国的企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仍然遵循工业时代的理念。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看到了不同的外部世界,强大的力量正在增强,这将成为决定我们未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短短20多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来说实在是太有限了。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客户,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无论是从营销还是从创新的涵义来说,许多中国企业至今仍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与创新的意义相反,这20多年来,晃动在中国企业家眼前的是各个经济大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管理理论:在国际管理学科的进程中,20世纪40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50年代,目标管理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60年代,分权化成为最佳方法;70年代,企业战略风靡一时;80年代,企业文化粉墨登场;进入90年代后,电子商务引入的各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无所谓哪个年代,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似乎都是应接不暇的管理武器。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在组织完善和管理提升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我们仍然骄傲地看到海尔、TCL、联想、宝钢、华为等伴随着仅仅20余年的经济改革、10多年的企业发展,尤其是长约8年的市场化,在拥有非同寻常的骄人业绩的同时,它们正探寻一条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殊之路,成为中国企业的行业先锋。显然,它们的成功已不再是仅仅依赖于对市场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对营销的把握和关注,或是对质量和成本的追求。巴特利特总结说:“与传统的观念相反,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国家也能产生一流的跨国公司。”我们力图通过分析(这是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信息、经验、灵感和突破等之和)这些我们称为“行业先锋”的中国企业,希望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行业先锋”中看到它们获得成功的潜在因素,令更多的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商界学士分享属于中国企业特有的成功规律或模型,我们也希望它为中国未来商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力,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走向领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20多年里产生的卓尔不群的企业;它们在取得非同寻常的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奠定了各自在中国商业企业领域中的行业先锋的地位。同时,我们要探讨的也不是这些行业先锋企业的本身,而是要找出它们所折射出的共性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①短短10多年的企业发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实现了企业的飞速成长并一直保持着行业先锋的竞争力?②面对众多的挑战:飞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市场期望,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在成长中得以领先?③有没有统一的规律或成功的模型可循呢?如果有,它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做到呢?2行业发展标准我们曾经试图用这样的名词来命名这些要探讨的公司,如“优秀公司”、“杰出公司”、“卓越企业”、“成功企业”等,最终选择了“行业先锋”。比较已有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和始终走在技术前沿的国际科技公司,我们认为要将目前这些中国企业以“优秀”、“杰出”、“卓越”或“成功”来形容似乎过早。行业先锋企业是在中国推行制度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典范;它们对同行、对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这2点为基础,我们列出了一系列标准:①在同行业中受到推崇和认可的机构;②注重组织完善和管理提升;③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可或缺的地位;④企业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化的发展,存在自主经营的产品、品牌(或服务);⑤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具有活力,受到关注;⑥企业持续成长15年以上,其间是作为独立的公司发展;⑦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⑧行业处于非国家垄断地位。我们筛选出的行业先锋是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见表1)。只有10多年的历史来证明它们在行业中取得的地位,既不能说是长盛不衰的,也不能说是昙花一现的,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发现。我们的探索证实了一种看法:无论我们的文化传统多么不同,我们的确能够说明中国的企业具有巨大潜力,在持续达到高利润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行业先锋企业不断地将其经营效率和利润翻倍,并且实现许多改革和创新。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更善于发挥优势呢?那是因为在大部分企业沉迷于机会主义时,它们却率先在中国掀起了管理革命。虽然20多年的时间不足以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复杂关系,然而它们集聚企业的内外部动力,不断完善和形成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3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企业研究的过程长达8年(1995~2003年),在此期间,我们设立了6个项目,在得出每一个结论后又将其先后推广和应用在32个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直到今天,才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自1995年至今,一共发表了80多万字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对一个结论的总结和回顾;然后我们以顾问的角色将这些成果实施应用于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成长经历和目前的状况也恰恰是对研究成果的一个佐证。和众多咨询业界、管理业界的同仁一样,我们脑子里往往积累着非常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有时我们不清楚这些经验到底正确在哪里,却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们面前的企业通常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995~1998年,我们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国内受到推崇和重视的企业管理课题和项目。在此阶段,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存在企业管理问题或者说是发展规划战略问题的企业,它们为什么没有受到市场的冷落仍然可以保持飞速成长?究竟是我们的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不适合,还是这些企业有着更为深刻的、却没有受到我们重视的、其他积极和正面的因素?的确,对于当时正逢茁壮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发现一些问题比发现它们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容易得多。企业管理所涉及的领域越广,能发现一个企业的不足之处就越多。这时,我们决定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这也是我们反思的源起。我们开始觉得即使是作为经济管理和社会学的专业人士,仍然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现实的成长中教给我们的新的成功的管理模型。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寻找和整理已有的丰富的材料。除了看到非常多的有关创业者的传奇故事和辉煌成绩外,更注重了解客观的数据和资料。首先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先锋企业。先锋企业是指那些有能力扩大到各个市场上进行竞争,从而运用各个市场带来的优势使自己的发展得以最大化的企业。随着对行业先锋企业标准的落实和选择的结束,我们的研究也正式确立了。自1999年至今,我们收集了有关这5家企业在过去20年的3000余篇文章和20多部著作,分别采访了23位与这5家企业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物,完成了3份涉及300多个中国企业1000多人的问卷调查。我们不是提供一个模式去考虑问题,而是更推崇多视角的实践性的研究体系,因此更关注事实与资料之间的联系、导入和产出。让历史的证据说话可能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倾向于将研究结论和成果“在实践中论证”。自2000年起,先后将这些研究成果在科龙集团、六和集团、联邦集团等32个不同行业和类型的企业作了相应的有步骤的实践。这些企业随之而来的飞速成长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的研究成果以有力的支持。最终通过简单的框架(见图1),描述出从一堆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现的内在结构和顺序。我们展示了4个重要的导入因素,这4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因素不但揭示了中国行业先锋企业的成长本质,更演示了绝大多数中国成长企业“从起飞到领航”的成长轨迹。3.1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是古人对弈棋之道的经验性概括。高明的棋手与人对弈,总是顾全大局,筹划全盘,攻守有度,进退得宜,方可稳操胜券。若只注意谋子,一时杀伐虽然痛快,却忽略了大势的变化,纵使开头略有小得,最终也会因筹划不当而失去未来。优秀的企业领导者首先是战略家,一方面要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有超前的眼光和判断力;另一方面要对自己是否具备造势与任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推行战略的人才)有清醒的认识和完善的考虑。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也是执行者,他们要不断地制造变化,经常要求员工改变一点点,引导员工自我适应;他们拥有开放的胸怀和性格,马不停蹄地在企业中走动,与人们接触;他们把被人接受作为信条,从不厌倦于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想法。一个无懈可击的竞争战略,如果执行不力,最后也会变得一文不值;而一个先天有偏差的竞争战略,无论企业领袖多么卓而不凡,执行过程无可挑剔,最后也难逃失败的厄运。可以说,善弈者谋一局之胜,不善弈者求数子之得。3.2共同的原因分析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合资企业无法成功,最终怪罪于中外两方的合作不佳;很多独资企业未能在中国得以成功发展,最终怪罪于文化的偏差;更多的中国企业,企业内部有着对文化和传统的共同理解,可是仍然没有迈向成长之路,最终怪罪于企业的经营不善。这究竟有没有共同的原因呢?在实践和分析中,我们认为合资企业或者独资企业都有非常明确的西方(这里指发达国家)标准(即管理行为和结果的尺度),由于经营者无法将这些标准在中国员工中得以执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而那些经营不善的中国企业恰恰是由于没有借鉴、应用和执行这些蕴涵丰富管理经验的西方标准而显落后。中国先锋企业的成长,尤其重要的是它们以西方标准作为准则(标杆比较),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善于以中国理念来概括和执行这些西方标准。这是先锋企业规划和执行管理方法的重要方式。3.3对渠道驱动的不同理解先锋企业的成长时间往往非常有限,初创阶段还无法掌控自己的品牌引擎。没有品牌还能飞速成长吗?究竟是先有品牌还是先有先锋企业呢?中国先锋企业没有效仿国外企业的品牌创造(即使客户还没有机会使用,先将品牌植入人心)和品牌基石的管理方式,没有一意孤行地选择品牌作为市场推广的方式。更多的时候,它们愿意服务于自己的分销渠道——这取决于它们对自己在起步阶段的客观认识:既没有社会的正面评价,也无法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被客户认可的品牌。除了讲究渠道成员公平和连续的合作关系以外,先锋企业对渠道驱动的理解更胜一筹。由于这些渠道成员面向当地的消费群和客户,是企业的代言人,也是市场最终用户的代言人,先锋企业将渠道首先作为第一层客户群,其次也将其作为对公司品牌和产品最直接的市场推广武器,以渠道驱动终端市场。3.4利益共同体的组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包含上下游的利益、资源分享,还包含企业与企业的员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相关的知识机构、企业与分销网络等共同利益关系。与“战略联盟”不同,虽然均以共享资源和市场、降低成本、分担风险为目标,但利益共同体有着更明确的分工合作、分工经营的方式。战略联盟的下一步往往和“兼并”、“收购”、“竞争对手”等联系在一起。由于联盟之间的核心业务非常类似或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战略联盟之间更强调平衡的利益,否则就会导致联盟间的冲突。利益共同体的组成前提是共同体在合作关系达成和执行的过程中都非常清楚相互依存的“这部分”核心内容。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利益共同体在选择和最终合作的同时,也设计了企业未来可以形成发展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与主营业务无关、与核心竞争力无关,利益共同体标志着企业以怎样的方式、以怎样的速度、以怎样的资源配合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达到持续成长的目标。4中小企业不断续增长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时候,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往往无法判别导入和产出,即因与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战略联盟、价值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每个因素都是企业持续增长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这些内容是相对独立的,也由不同的管理科目来划分——它们之间有关联吗?究竟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如果这些管理理论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究竟先做什么呢?会有什么效果呢?我们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研究这些课题的关联和涵义,并构建了企业长期持续成长的导出因素模型(见图2)。4.1企业文化的塑造性基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一旦确立了企业的领导人并形成企业的管理战略时,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应运而生了。事实上,10多年前我们还没有意识和领会企业文化这门学科,行业先锋企业在初创阶段并没有刻意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正是它们的领导者(“英雄领袖”)和它们的管理战略(善用中国理念执行规范严格的西方标准)自然塑造了它们的企业文化。的确,企业文化也可以被塑造,或者说是通过第三方来塑造。前提是首先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乐于改变,他们支持、迎合并倡导这种被塑造的文化;其次这个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同样符合并引导这种被塑造的文化。客观地说,企业文化的可被塑造性非常弱。原因是,企业的领导人和企业的管理战略已经影响甚至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源起首先是被动的产出。4.2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真正的灵魂我们目睹过很多企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其中讨论得非常多的是“核心价值观”、“核心技术”、“人才机制”、“核心产品”等。事实上,企业还需要一种将这些功能组织在一起的能力,并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运动。这种能力是其他诸种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它们的灵魂,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倘若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究竟是否有能力判断自己的“核心”呢?是先有“核心”再有企业吗?或者说是因为企业具备了“核心”才能取得市场吗?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它立足于企业在追求客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客户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客户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这里一样有着因果关系。核心竞争力不是被创造再被实施的。没有市场的认可和接受,企业就不能将自己的特殊技术、产品、服务或价值观定义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先锋企业必须首先尊重和关注渠道驱动带来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并将实时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通过企业的管理战略得以实施和验证,从而判断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企业飞速成长。4.3行业先锋企业的程序优化需求快速反应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而逐步流行的管理理论。它不但同信息和网络有关,与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JIT、客户关系、客户服务等有着更密切的关系,甚至将这些理论都涵盖在内。同样地,10多年前并没有这个名词,行业先锋企业也没有去创造出一个达到快速反应的环境和条件——快速反应是从先进企业那里总结出来的,它本身的确非常关键,尤其在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今天——快速反应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企业的上游、企业自身和企业的下游,我们必须首先关心它的导入因素,即利益共同体和渠道驱动。渠道驱动带给企业最有效的市场信息,即回答“对什么快速反应?”在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之前甚至是之后,没有什么能比来自渠道的信息更有效了——对企业来说,掌控并服务于自己的渠道,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有效的市场和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利益共同体辅助企业完成与自身相关的上下游之间的共同依存、合作和发展;它是实现联合企业上游(供应商、供货商)、企业自身和企业下游(分销商、最终用户)相互协作并共同作出快速反应的先决条件。4.4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远景规划的关系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企业的远景使命并不是先“望”到的,企业自身必须先具备“站得高”的能力。比较行业先锋企业在初创阶段的“目标”(当时还没有“远景”一说)和目前的“远景”,显而易见,“远景”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深谋远虑善于任势的企业领导者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他非常清楚企业的劣势并主动谋求可以“造势”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利益共同体自然而有效地弥补了企业(或者是创业者个人)自身的劣势,相互的“共同”关系有力地辅助企业摆脱初创阶段的困境或推动企业迈向更高阶段,这两点是“站得高”的条件。积极推动先锋企业持续成长的远景使命由此而来。我们时常看到将核心竞争力与远景使命联系在一起的论题。事实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远景使命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核心竞争力最终在企业的物化表现是某项技术,还是某种特色的服务,或是产品的性价比等,都不能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作出“多元化”或“国际化”的发展远景规划。远景使命的前提是这个企业对其发展前景到底能“站”得多高。事物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导入和产出在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各个因素之间才开始相互作用。希望这个结论能说明中国行业先锋企业长期(指完成另一个15年)持续成长的原因。例如,当企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就开始对企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会作用于这个企业的下一位“英雄领袖”,也会作用于企业不断发展的管理战略。类似地,当企业的远景使命已经产生,它同样会反作用于企业的“英雄领袖”和其利益共同体,令他们不断迈向这个远景而不偏离企业预先设定的轨迹。快速反应也不例外,当企业具备了快速反应的能力,它反作用于企业面对的市场/客户或最终用户,表现为快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价值;同时,企业对利益共同体的要求越高而其获得利益共同体的支持也越大。表现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反作用力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不断创造企业的市场价值,也推动企业不断更新和实施更有效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是如此简单的周而复始吗?——正如柯林斯在他的《从优秀到卓越》中所说的:“事实上,新经济中也没有什么新东西!”5中国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作用日益重要2004年3月26日,联想集团在北京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